落難情緣714章 贊有狀元才(1)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落難情緣 >>落難情緣最新章節列表 >> 714章 贊有狀元才(1)

714章 贊有狀元才(1)


更新時間:2024年03月17日  作者:洪門十一少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洪門十一少 | 落難情緣 


顧掌教對學生要求非常嚴格,如果上課時講話或考評成績太差,就被他拿起教尺打手掌,罰在課堂上站立,放學后還要被罰留堂,做好作業才能回家去。但顧掌教下課后視學生們如同自己的兒女,友好相處。

李金蘭平日篤信禪學,經常去天露寺燒香拜佛。祝得財五歲時便被她送去筠城書塾的書整學堂讀書。

小得財天賦聰明過人,在就讀的班里學習成績名列前茅,得到表揚比其他學生多。但他生性好動,調皮搗蛋,顯露的劣根也比其他學生多,也受過顧掌教不少嚴厲的處罰。

顧掌教飽讀詩書,學富五車,經常向學生灌輸“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孔圣人思想。

這一天,顧掌教在課堂上提問:“被譽為詩圣的杜甫之侄杜位,當年被貶新州,寫下了哪幾首詩呢”

坐在小得財前面的那位名叫梁麗嬋的女學生舉手回答:“八首。”

顧掌教問:“是哪八首?”

梁麗嬋回答說:“是新昌八景詩。”

顧掌教有點暗自發笑地看向梁麗嬋后面的小得財,直道其名:“祝得財,起來回答。”

祝得財猛地聽先生點著自己的名字,心想:難道自己幼時娘親所教過的事被老先生發現了?

為慎重起見,他耍起小聰明,假裝糊涂說:“先生,您還未教過,我咋知道啊!”

顧掌教記得,這個祝得財在插班前他就教過。

“師道尊嚴”的自尊心驅使他將錯就錯,威嚴地看著祝得財,說道:“你聽好了,現在就教你,我先讀一遍,然后你背誦一遍,每背漏一字,就罰打20戒尺!”

于是乎,祝得財把他引以為傲的“過目不忘、聽后爛熟于心”的本事發揮得淋漓盡致,抑、揚、頓、挫,一字不漏地把《新昌八景》背了出來——

《新昌八景》(筠城旭日、楓洞晚霞、龍山勝概、天露仙泉、崖樓聳翠、錦水拖藍、冼亭耕牧、洞口漁樵)的作者杜位,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杜甫之侄,至德中與甫同在尚書嚴武幕中。他為官清正,不畏權勢而得罪朝中奸臣,唐中宗聽信讒言,將其貶到新州(新州當時稱新昌郡)參軍十年。在新州期間,詩人走馬新州大地,被新州優美的自然風光和名勝古跡所吸引,倚馬揮鞭,嶺南新州有遺篇……顧掌教聽后,渾身轟然一震,眼定定地看著這個貌不驚人的插班生。他做夢都不會想到這個鄉下仔,竟有如此驚人的記憶力。如果不是親眼所見,真不敢相信,這是出自一個剛從鄉下進來的學生口中,顧掌教似乎看到了他當年讀私塾時的影子。

于是,顧掌教搖頭擺腦地進行解釋和點評起來——

杜位當年被貶新州,心情是極為凄楚的,但他卻以達觀的態度寄情于山水之間,為我們留下了八幅無比珍貴的唐代新州風情畫。下面,逐首吟誦并解釋之。

筠城旭日

新州萬竹繞為城,旭日穿林納戶明。

寂寂門庭無吠犬,猗猗竹塢有啼鶯。

春雷動處龍孫長,朝露稀時鳳尾輕。

堪笑王公虛設險,德風化世自然清。

筠城,是新州州治,位于縣城公園。當時,筠城縱橫不過半華里,城垣是土基,上種簕竹,竹塢啼鶯,境態自然。

該詩的前四句概描筠城早晨景況,五六句描寫竹的美麗生態,七八句是詩人的感想。

以新州簕竹圍城作為防御工事,確實是不管用的“虛設險”。詩的最后一句“德風化世自然清”,是詩人祈望的“德風化世”的新俊城。

這首詩的特點是描寫得很有氣勢。詩人從一開始就從一個極其宏大的空間旭日東升,霞光萬道處著筆,將在朝陽照耀下的萬竹成城的筠城晨景和盤托了出來。在這一日之計在于晨的早上,本來應該是門戶大開,人們外出開始新一天的勞作。

但是,“寂寂門庭無吠犬”,家家戶戶緊閉門戶,一片寂靜,“猗猗竹塢有啼鶯”,只聽到晨鳥在竹塢的啼叫聲。在這里,詩人運用對比手法,以一靜一動,寫出當時的社會治安十分混亂。最后,詩人展開想象的翅膀,創造了一個太平盛世、安居樂業、“夜不閉門、道不拾遺”的“德風化世”的良好社會治安環境。

楓洞晚霞

楓洞郊西俗少華,衣冠耕讀可為家。

高枝接葉連村暗,小徑通門繞樹斜。

晚見林前凝彩日,時看天外散彤霞。

自今知是天孫巧,織就云機遍海涯。

這首詩是杜位在一個風和日麗的傍晚,來到位于筠城西郊的楓洞村附近,只見艷麗的晚霞,照在村前那一大片楓樹林上,十分耀眼壯觀。此情此景,令詩人詩興大發,揮筆寫下這首楓洞晚霞。

縣城西郊楓洞連著許多小山丘,一片楓林,景色宜人,詩人認為“衣冠耕讀可為家”,后來,這里成為南往北來移民的定居之所。

楓洞晚霞這首詩,可以說是《筠城旭日》的姊妹篇。詩的前四句描繪楓洞傍晚時分的景況,五六句描寫楓洞晚霞美景,最后兩句是詩人的感想。夕陽西下,在筠城西郊楓洞村一帶的原野上,耕作了一天的農夫,踏著夕陽的余暉,行進在村前那條楓樹纏繞的歸家小路上。艷麗的晚霞,像打翻了的顏料,灑向天邊,烘托著鮮紅的夕陽。

而夕陽卻像喝醉了酒的詩人,投入楓林,晃啊晃的把那片楓林染得更加鮮紅,閃爍著、滾動著,“時看天外散彤霞”,不時向天外散發出紅彤彤的霞光,把整個楓洞的原野渲染得絢麗繽紛。

面對如此美景,怎不令詩人沉浸在遐想之中,發出“自今知是天孫巧,織就云機遍海涯”的溢美詩句了。

龍山勝概

南鎮龍山絕俗埃,禪關遠在白云隈。

菩提子落飄僧塔,雞蔔香生拂石臺。

四面好山多兀突,數株古柏亦崔嵬。

名山勝概堪圖畫,仙客登臨亦快哉。

這首詩是作者來到南鎮龍山所作。龍山,位于新州筠城南部,山勢起伏、群峰高聳、蜿蜒相連,如龍之蟠,故名“龍山”。山上古木參天,樹蔭蔽日,繁花似錦,郁郁蔥蔥,有“百城煙水無雙地,六代風幡自一天”的美稱。

這首詩主要描繪了龍山如詩如畫的優美自然風光,表達了詩人充滿熱愛大自然之情。

杜位這首寫景的七言詩,其特點是運用浪漫主義手法,寫得超凡脫俗。詩人巧妙地捕捉了在龍山所見的幾幅景觀:遠望山峰高聳的龍山,好似一條游龍騰飛在白云之中,而“禪關”也好像漂浮在白云深處彎彎曲曲的云山霧水之間;近看菩提子好像從天上飄落在“僧塔”上,即蔔(又稱旗迦)樹正盛開著白色的花朵,濃郁的香氣拂曉在塔前的石臺上;四周突兀的奇山與數株古柏相映成趣,更顯得山高大不平。在這里,有高聳入云的龍山、僧塔、藍天、白云、菩提子、石臺、花香,以及四周突兀的奇山和萬古長青的松柏……如詩如畫的景物,構成了一幅優美壯麗的“龍山勝概”畫圖!正是杜位這句名詩“名山勝概堪圖畫,仙客登臨亦快哉”,才使得這首詩廣為流傳,成為“新昌八景”詩之一,足見其膾炙人口、魅力之所在。

天露仙源

天露東山仙跡傳,白云深鎖斷塵煙。

桃花沿水千年落,藥蔓粘云萬古懸。

窈窕巧通三島路,幽深別有一壺天。

其中想是無人到,若有相逢客羽仙。

這首詩是作者登天露山所作。天露山又稱水源山,位于新州城東南部,海拔1250米,山勢巍峨雄偉,終年翠綠,云霧繚繞。山上怪石遍布,奇景眾多,有宇文新州登臨天露、開卷誦讀的石書房;有似太白腰上玉帶,一瀉驚天的白水帶瀑布;有天降異書于民間的含書石;有唐貞觀年間建之岱山寺遺址等。山中杜鵑花、吊鐘花、龍須草、野木沙欏、原生荼以及各種珍稀花木組成了一座綠色的寶庫,一泉出自半山的巖石上,若承天上甘露而生,人稱仙源。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到此無不被這里的景色所迷,流連忘返,留下佳句名篇,盛贊天露仙源美景。

這首詩通過對天露山自然風光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富于想象、氣勢豪放的精神境界,抒發了他向往自由、熱愛大自然、熱愛社會、熱愛壯麗山河的熾熱感情。

這首詩的特點是運用夸張手法和通俗的語言,著力描寫了天露山之高:好似“白云深鎖斷塵煙”一樣高聳云端;飄蕩在泉水中的桃花,沿著泉水,好像經過千年那么久才能流落山下,天露山水之奇,如一泉出自半山的巖石,“幽深別有一壺天”,若承天上甘露,又似太白腰上玉帶,一瀉驚天,夸張地突出了天露山之高;高到“想是無人到”,天露山泉之奇,真令人覺得氣勢磅礴,動人心魄!

崖樓聳翠

名山秀拔翠華峰,北鎮關河郡勢雄。

壘疊層崖侵漢外,崚嶒一觀柱中天。

春來花竹青還淡,冬到松柏翠更濃。

萬古崔嵬常秀麗,四時不改色蔥蔥。

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作者被貶新州,泛舟于新江,被崖樓山獨特的風景所吸引。崖樓山,海拔755米,位于新州郡城北。泛舟遠望,疊嶂排云,點蒼染黛,青翠欲滴,渾然天成。城北,這片古老的土地具有悠久的歷史,秦漢時期的香火幾千年如縷不息綿延。自南向北縱貫全城南北的新江,波光漣滟,秀麗明媚,給江岸兩邊的城北大地平添幾分靈氣。同時,也澆灌出兩岸的秀麗風情。

江岸之西有座氣勢峻嶒的高山,名叫崖樓山,山上綠樹郁蔥,清溪潺潺,百鳥啁啾,四季皆春。與崖樓山隔江相對,有座石山,名叫船山,其狀如舟。巋然而立的船山,以其靜止的凝重遏止追逐多欲的放浪,以其大音希聲的禪機,象征人類靈魂的再生和洗禮……滔滔江水,沖破崇山峻嶺的阻擋,去際會世紀的波濤。詩人有感于此,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這首詩的寫作特點是語句清新秀麗、比喻形象新奇且很有氣勢。詩的開篇四句,以氣勢磅礴之勢,描繪出崖樓山雄偉秀拔,如一柱擎天矗立在北鎮關河上;接著,緊扣“聳翠”這一主題,嶂疊聳翠,描寫出在這座壘疊成一層層懸崖的又高又大的崖樓山上,疊嶂聳翠,一年四季,郁郁蔥蔥。

在這里,詩人用“萬古崔嵬常秀麗”來比喻崖樓山,十分貼切,足見作者的學識淵博,見多識廣以及駕馭文字的功力。從這里也可以看出詩人雖遭被貶,但他并不失意傷感,表達了他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寬廣豁達的胸懷。

錦水拖藍

錦川青碧一藍溪,混混源頭出自西。

拖綠灣環如玉帶,浮光瀲滟似玻璃。

色連碧落渾無別,影與明沂一樣齊。

活水安能留得住,轉歸大海入天池。

這首詩是作者被貶新州,走馬新州大地,寄情于山水之間所作的《新昌八景》之第六景。錦水,位于新江上游西河,發源于與陽春交界的錦山,流經河頭、簕竹,至洞口會合盧水。河的兩岸,萬山裹錦,中間溪流,像一匹藍布一樣斜拖,故稱“錦水拖藍”。入夜,兩岸山間繁星點點,倒影河中,更顯瀲滟。

該詩通過描寫作者游錦水的所見所想,抒發了詩人雖被貶新州,但終有日要回歸長安的樂觀情懷。

該詩的特點是托物言志,辭藻華麗。詩人駕一葉輕舟,玩水于盧水之上,但見兩岸青山秀麗得像裹著翠綠的翡翠,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流淌著的河水像拖著一條翠綠色的藍帶,呈現出一派秀麗景象,崇山倒映在水中,水中有山,山中有水,和諧交融,構成了一幅天然渾成的“錦水拖藍”畫卷。詩人泛舟于此,就像人在畫中游一樣。真是:新州山水似畫廓,奇山秀水綿綿長。詩人置身畫圖中,心頭涌動美篇章。最后,詩人把自己那深沉而強烈的“盼歸”愿望和情感,融化在“活水”里,在“天池”中,越發顯得宏大而深遠。這種強烈的“回歸”感,跟大自然壯麗的景色融為一體,絕沒有一絲的低沉傷感,更顯得飄逸而豪放,充滿了樂觀之情。

冼亭耕牧

冼亭農務急忙然,牧豎歌聲過耳喧。

萬斛舟無牛背穩,五湖風有浪頭顛。

父菑子穡親田隴,妻插夫耕居后前。

直到西山銜日落,呼兒牽犢轉家門。

作者泛舟于盧水河,悠然自得欣賞一河兩岸風光,不知不覺,來到冼河大橋的南端,詩人被岸上田野的熱鬧場面所吸引而寫下此詩。

冼亭位于新州筠城南二公里,往集成道路冼河大橋的南端。冼河是因隋代少數民族領導冼夫人來臨而得名,茶亭設置年代悠久,亭內有歷代文人墨客題留之楹聯碑刻甚多,亭四周水道廣袤十余里,俗呼“眼穴洞”,是邑內主要農作區,西面通往隴塘、十里村背荒山,為重要牧場。

這是一首通過寫景贊美農家生活興趣的詩。詩的前兩句是大筆寫景:在一個花開草長、萬物齊發的春天,在冼亭一帶的廣袤田野上,只見一派熱鬧的春耕生產景象,農事十分繁忙。

這首詩的寫作特點采用象征手法,借景抒情、感情真摯。著意描繪了新江兩岸優美自然的鄉村田野風光,通過以一家大小忙碌在田野上的描寫,充分表達了詩人陶醉于“農家樂”之中悠然而自由的生活樂趣。并由此感于自己宦海浮沉,唱出了“萬斛舟無牛背穩,五湖風有浪頭顛”的名句。


上一章  |  落難情緣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