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難情緣第241章 春節情思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落難情緣 >>落難情緣最新章節列表 >> 第241章 春節情思

第241章 春節情思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2日  作者:洪門十一少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洪門十一少 | 落難情緣 

作者:→

熱門小說

嶺南春來早。

惠能攜五祖弘忍傳授的禪宗衣缽南歸之后,因為受到名利歹毒之徒的追殺,只得在嶺南四會、懷集一帶的深山老林之中隱匿。其間,思念家中娘親,返新州探母,又聞名利歹毒之徒追來,情急之下,背母上天露山隱居,光陰飛逝,轉眼之間,不覺又是一年一度的春節又將來臨了。正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遠處的村落里過年的鞭炮聲,催得漫山遍野的梅花卓然開放,把一束束大好春意盡情地抒寫在茫茫深山荒野。

迎春的天露山梅花,綻開了迷人的。那一叢叢的梅花,心有靈犀通人心,開得那么迎節,開得那么艷麗,開得那么嬌嬈。漫山遍野皚皚雪白的梅花,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景觀,猶如“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獨特風光。

在這個民間盛大的節日里,天露山上的每一朵梅花都揚起了熱情的笑靨,每一縷幽香都綻開了溫馨的情懷,每一瓣花瓣都伸出了真誠的邀請,就像款款情深的梅花仙子,早立枝頭恭候在山中隱居的朋友。

惠能信步在云霧繚繞,如仙境般的天露山上,極目四眺,漫山遍野迎寒而開的梅花映入眼簾,白茫茫的一片,蔚為壯觀。綻開在枝頭上的朵朵梅花,猶如美麗的梅花仙子,即使在寒風凜冽、云霧飄渺的深山野林之中也難以掩蓋其迷人的芳華。

陣陣暗香隨風飄揚,讓人心旌搖蕩,惹得惠能神思悠悠,登上古驛道旁那塊屹立在蒼茫天地之間的“通天大道”巨石上,漫天思緒如天露仙泉滾滾而來……

在漫天的浮想中,惠能想起了小時候和阿爹、娘親過大年的歷歷往事。

記得二歲那年,惠能的爹爹教他寫春聯,貼春聯。

盧行瑫首先對惠能講對聯的起源:早在秦漢以前,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之后,每逢歲時,人們便掛桃符來驅鬼避邪、迎喜接福,這是對聯的萌芽。五代時,桃符上的神像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聯語。蜀后主孟昶曾寫了一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的對子,這是有史以來最早的對聯。

“春節貼春聯,不要將春聯的上下聯貼顛倒,要按上下聯的順序貼。”盧行瑫說完對聯的起源后,便切入春節如何貼春聯的話題。

“阿爹,怎樣分上下聯呢?”惠能不明地問。

盧行瑫解釋說:“首先要區分門的上下首。在面對大門時,右手方向為上首,左手方向為下首。貼對聯時上聯貼上首,下聯貼下首。”

“那又怎樣分上下首呢”惠能又問。

盧行瑫道:“首先按音調平仄分。春聯比較講究音調平仄,上聯最后一個字為仄音,下聯最后一個字是平聲。”

“怎樣分仄聲、平聲呢?”惠能饒有興趣地眨著那雙明亮的小眼睛。

盧行瑫看著求知欲特強的小惠能,儼然像一個塾師那樣,解釋了仄聲與平聲的區分并舉了一個例子:“仄聲一般為三四聲。如新年納余慶的ʻ慶ʼ字,是仄聲。平聲一般為一二聲。如嘉節號長春的ʻ春字,為平聲。”

春節,這意味著春天就要來了,萬象復蘇草木更新。華夏文化悠久的歷史,賦予了春節太多的內涵。大唐以來,在春節這樣一個特殊的時空環境里,給了許多文人墨客想象發揮的空間,留下了許許多多美文佳句:

一元復始

萬象更新

遙聞爆竹知更歲

偶見梅花覺已春

時過境遷,時隔多年,盧行瑫讀起這些膾炙人口的春聯,感慨萬千。

春節是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

惠能小時候過年,最高興的就是盼年,那種虔誠的心情、那種迫切的滋味,如今每每想起仍然激情滿懷。穿新衣、放鞭炮、貼春聯、吃餃子、給阿爹、阿娘磕頭拜年,要壓歲錢,逛廟會,等等;

除夕夜,追逐著鞭炮燃放時的硝煙味和響聲,端著盛滿湯圓的大碗和一群小伙伴,村東跑村西,那種質樸、那種熱鬧、那種童趣,已深深地留在了記憶里。

長大后,這些已經印記在腦海中兒時的夢,自覺不自覺地變成了一種獨有的揮之不去的影像,深深地扎根在心里。

人生無常,有起有落。過年了,回望今昔,有時像花兒一樣多姿多彩,有時像河流一樣彎彎曲曲;想想走過的路,有鮮花、有掌聲,也有荊棘、有漩渦;

這么多年隱居深山荒野,如今,惠能到了已近而立之年,生活的歷練難免會遇到遇上許許多多難忘的人和事,也正因為這些奇怪的事、難忘的人,才使得人生更加豐富精彩。

春節是最傳統的節日,合家團圓,共度良宵。家,親情,融融的愛意,構成了年味的源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扎根心中、生生不息。

磨米粉、搓糍粑、炸年糕……村莊的天空,飄蕩著香噴噴的年味。

除夕之夜,村頭的土地廟和祠堂里人聲鼎沸,在清香彌漫和紅燭高照中,鞭炮一陣陣響起,一張張虔誠的臉,揣懷著一個個美好的愿望:一帆風順、雙喜臨門、三陽開泰、四季平安、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大紅的對聯貼起來,喜慶的年畫貼起來。廚房的灶神更換的新牌匾,在香燭通明中辭舊迎新。

燉雞、煲豬腳;臘味,紅利是!村莊除夕之夜的天空沸騰了:震耳欲聾的鞭炮聲,伴隨著大伙的歡呼聲、祝福聲,新的一年悄然而至。

大年初一,穿上簇新的衣服,帶上真摯的祝福,給長輩拜年。說幾句吉祥的祝福,喝幾口自家釀造的米酒,嘗幾口積蓄了一冬陽光的臘味,長輩的殷殷祝福就像那澄黃透明的米酒,點點滴滴溫暖心田。

每家每戶的門口,全都鋪上了一層厚厚的鞭炮紙,映紅了進進出出客主的臉。

村頭村尾,還隨處可見放鞭炮的孩童:

丟一個燃著的鞭炮進池塘里,幾秒鐘后泛起一陣浪花,伴隨著“咕”的一聲的還有孩子的歡呼聲;

塞一個鞭炮進玻璃瓶里,用細細的香火點著,“嗙”的一聲,一縷輕煙從狹小的玻璃瓶口慢慢地冒出來;

或者,插一個鞭炮進泥堆里,讓泥土飛濺,像花一樣盛開;

或者,扔一個鞭炮在小伙伴的跟前,聽一聽他夸張的尖叫聲。

山歡水笑。鄉村的春節,快樂得無邪而純粹,如田野吹拂而來的那縷春風,清新、自然而又滿載一年的希望……

此時此刻,惠能沉醉在兒時過大年的快樂之中……

惠能小的時候,雖然家境貧寒,但每臨近春節時,娘親都到幾里外的石灰窯里,拾一些石灰碎片回來,然后用水化開攪拌成漿狀,再用糜子掃帚蘸著涂抹到屋內被灶煙熏黑的土墻壁上,把老舊的屋子裝扮得白亮一點。

娘親說家鄉人把這叫掃屋。再之后,就是給他做一雙新鞋,改裝或縫納一件新衣服。

那個時候,物質奇缺,生活清苦。年前再能儲備一點稻谷,拿去舂米房里舂成白米也就滿足了。到了除夕晚,能夠吃上一頓白米飯,這年就算過得可以了。但是,即使如此的艱難,一家人能聚在一起團圓,對于過年的期待,對于春節的感受卻是非常深刻甚至歡快的。

惠能還記得他爹爹曾說起過:過年在家里貼年畫。二十八,貼花花。但貼花花的重頭戲不在二十八。比如,春聯、門神和福字。這三樣兒都是清一色的大紅色彩,都是清一色的張揚在外。就像華夏人號稱炎黃子孫一樣,紅黃兩色一直都是華夏的傳統吉祥色。尤其過年的時候,紅色象征著紅火,吉祥,熱烈、高興,這時,春聯、門神和福字,張揚的大紅色把過年的熱情統統點燃到沸騰起來。

還有門神里畫著的秦瓊、敬德,或關公、張飛,一個門兒又小的就貼在一起,兩個門兒門又在的就分別貼開,作為門神的歷史人物,往往是兩個經常見面的不打不相識的武將,畫的線條不是象征派,也不是意識流,就是粗線條、豪放派、大寫意的春秋筆法,畫在大紅色的紙上,顯得那么直接又喜慶。

惠能的爹爹盧行瑫在新州算得上是最有文化的人之一,且練得一手好書法,在長安,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書法家。因此,每到臨近春節,夏盧村里的鄰居乃至方沿幾十里的鄉親都慕名而來,以求得他寫春聯為幸事。

盧行瑫未被貶新州夏盧村前,村里每家每戶貼的春聯、門神、福字大都是到新州縣城花幾紋錢,從過年前在街上專門擺攤寫字的人那里買的,紅紙墨字,都是實在的手書,甚至有看著寫過當場買走。字非出自名家,個個透出俗氣。

盧行瑫才思敏捷,人品又好,總能按照來者提出的要求創作、寫出來者滿意的春聯,令來者乘興而來,滿意而去。就連隔離后梁村的舉人公李學儒都夸他作出的春聯:揮灑自如,怡然自得,難得一見的好字好文采!

三十那天既是年到了,惠能一早就穿上新衣服,李氏總是說:“下午才穿新衣服吧,不然沒過年就弄臟了。”

可是這些話哪能管得住心急火燎盼穿新衣服的小惠能,他穿上新衣服就跑出去顯擺了。

一般孩子們在年三十晚上,都是耐著性子守著家里的規矩吃完年夜飯的,吃完飯就撒歡跑出去,一黑夜都在外面瘋跑,一點都不覺著冷。

惠能還記得,臘月三十整個夜晚不睡覺,睜著眼睛直到大年初一早上,爹說這叫過年“守歲”。

那時,大人,尤其是老年人的守歲,與孩子們的守歲是完全截然不同的。

大人的守歲,是因為臘月三十,有著忙不完的事兒。

忙著操辦年貨,忙著做菜,忙著為全家換新被窩,忙著為孩子們準備新衣服,忙著哄孩子們高興。

反正,在惠能的眼里,在臘月三十夜里,大人有著忙也忙不完的事兒,所以,他們忙到干脆沒功夫睡覺了,只好就守歲了。

他做孩子的守歲,就是沒事兒自找的。

想起就要有糖吃了,有那么多好吃的了,有那么好的新衣服穿了,又有鞭炮可以放了,去和石狗、文仔等一班童年小伙伴,挨門逐戶去撿鞭炮仗、去玩耍了,一直到天亮,這就是他做孩子的守歲唄。

大年三十的早上或晚上,就是貼春聯、福字、門神的好時間。李氏打好滿滿一小鍋粘稠的漿糊,然后盧行瑫教惠能貼:

先要把去年已舊的撕掉,不能全部清理干凈的,就沿著去年的老痕跡抹上漿糊直接貼上去。這樣更見除舊布新的新年氣象。

門小門神大,加上門大多不平,門神貼在門上,更見凸凹的鮮活的立體感。

還有喜字福字,要遠遠的將福氣喜氣從外面,一步步一個轉彎的接引到家里來。

福要頭朝下貼,這叫福到了。

喜字要出了門一抬頭可見,這叫出門見喜。

這就叫大唐人的布局,大唐人的智慧,從過年生活的小節透出細心與周詳。

大紅色的春聯、門神和福字,加上滿地掃也掃不干凈的,過年家里在門口放鞭炮炸出的紅色的炮屑。

春聯、門神、福字、鞭炮,紅成一片,就像麻辣燙里放著的一眼可見的辣椒,夠紅夠熱夠味兒,這就是純正的年味兒。

紅紅火火過大年,紅火就是寫在大紅紙上的春聯、門神、福字,還有包著紅紙,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喜慶在人間的爆竹。

惠能聽他爹爹講:爆竹,又叫鞭炮,俗稱“放炮”。在過年中,辭舊迎新的爆竹有著舉足輕重不可或缺的地位。人們為了除夕迎新年,用火點燃竹子發出響亮的噼啪聲音。這就是后人因此把火藥制成的鞭炮稱為爆竹的由來。

過大年,放鞭炮,它老少皆宜,卻男女有別。放鞭炮,一向是勇敢者的游戲,男人們的專利。

當男孩子在興高采烈的放著鞭炮時,那邊的女孩子們卻忍不住捂住了耳朵,嚇得又快又急地跑出去老遠,才回過頭用一臉崇拜的神情看著,這邊放炮的男孩子在嗤之以鼻的同時,一定是心里充滿了興奮與愜意。

那時,惠能只不過是二歲的小男孩兒,對過年放炮就情有獨鐘,對過年放炮非常著迷。他見大小伙子邊抽煙,邊吸一口點燃放炮,而惠能就用香去點。

當他撅著屁股哆哆嗦嗦遠遠地用香去點小炮的炮捻時,那些大小伙子則以左手拿香煙,右手拿著大雷炮點著以后停幾秒鐘再扔,以表明不恥于與小屁孩兒們為伍的勇氣。

由于過年放鞭炮,經常一不注意新衣服上就有了大洞,一不小心被炸著手指頭的就司空見慣了。

要不,怎么說,放鞭炮是勇敢者的男人的運動呢?

要不,為什么說“爆竹聲聲辭舊歲呢?

每到臘月三十夜晚,大年初一凌晨,鞭炮聲此起彼伏日夜不斷響徹云霄令人震耳欲聾。

放鞭炮響亮的巨大聲響,揮發的正是新年的熱烈與奔放。放鞭炮散發的濃烈硝煙,正是揮之不去的新年年味兒。

惠能三歲喪父,四歲那年春節,村里和他年齡不相上下的石狗、文仔、子輝等前來邀他去玩。

惠能的娘親這天去村了(當地習俗,大年初二開年后,外嫁女要回娘家探親拜年),他一人在家,正有點悶,難得有這么幾個好伙伴找他去玩,于是,爽快地答應了。

惠能關好大門,問:“去那里玩好呢?”

文仔說:“村地堂現在舞獅子,我們先去看舞獅子怎樣?”

“好。”

他們幾個崩崩跳跳,嘻嘻哈哈地朝著村地堂而去。

臨近地堂,一陣喧天的鑼鼓聲傳來,好像在催促他們快點前往。

他們加快腳步,走到村地堂前,只見黑壓壓的人群把諾大一個地堂圍著。

他們像刺猬一樣靈巧地鉆入人群,來到地堂前。只見在廣闊的地堂中央,有三個人正在進行舞獅表演: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首尾配合,另一人戴著面具(俗稱大頭仔或大頭佛),身穿大襟衫,手持葵扇,手舞足蹈,引獅子向前。

在地堂一旁,有三個人分別打鼓、敲鑼、擊鈸,配以象征獅吼和風雷之聲。獅子隨著鑼、鼓、鈸聲的強弱、快慢、急速、柔和而舞動。時而隨著鼓點起舞,時而左右盼顧,時而引頸獨立,時而俯仰跳躍。“獅子出洞”、“窺測方向”、“高臺飲水”......惠能他們覺得十分有趣、好玩,忍不住也跟著現場的大人們鼓掌、喝彩!

看完了“舞獅子”,他們游興未盡,漫無邊際地逛村過寨去玩耍。不知不覺中逛到了新州縣城附近的倉夏村。

剛到村口,只聽到陣陣喧天的鑼鼓聲傳來。進村一看,只見村中人頭涌涌,人聲沸騰、熱鬧非凡,原來村里正在舉行舞火龍活動。真是事有湊巧,后來,惠能稍大上山打柴,就是挑到這附近的街市去賣,可憐小小年紀,已經挑起了打柴養母的生活重擔(此是后話)。

過年的天氣說變就變,剛才還是艷陽高照,晴空萬里,突然之間,天上飄著一片烏云,不一會兒,竟洋洋灑灑下起了毛毛細雨。但并沒有減少現場的人看舞火龍的熱情。

只見兩條“金龍”,分別由十八名男子和十八名女子負責舞動,一人負責舞動龍珠。隨著鑼鼓敲響,“龍珠”在前頭引路,兩條“金龍”隨即追搶“龍珠”。在魚、蝦、蟹等動物舞的襯托下,那兩條“金龍”繞村游行前進。

惠能他們看得十分高興,石狗看得興起,手舞足蹈,突然摸了一下頭腦,問惠能:“為什么那兩條‘金龍’要繞村游行呢?”

惠能向著石狗:“我們到了別人的村,最好是只看不問,不要惹事生非。”

“這孩子真懂事。”在旁邊觀看舞火龍的一位長者見惠能小小年紀說出大人的話,一邊夸惠能,一邊向著石狗說:“金龍繞村前進是行大運、保平安、祝豐收的意思。”

惠能向前施禮,連聲道謝。

“不客氣。老夫姓何,名宗,你們就叫我宗伯吧。”長者邊說邊從袋中拿出一疊紅包,每人發了一個,然后問“看你們面生,是那條打寨的?”

惠能恭敬地:“我們是夏盧村來的。我姓盧,名惠能。他叫石狗、文子、子輝。”惠能介紹完后,他們異口同聲說:多謝宗伯紅包!祝您新年快樂、身體健康、合家幸福、萬事如意!

宗伯向著惠能:“你們真是生性、懂事。”

合當惠能和宗伯有緣,只聽到宗伯又說:“你們夏盧村近大山,我們這里是縣城,日常生活需要大量山柴,若上山打柴擔到這里賣,能賣過好價錢。”宗伯這無意的順便一說,竟成了惠能日后上山打柴挑到這里賣的活計。

宗伯說完后,摸了摸石狗的頭,接著他的話說,“相傳,在古時,新江每年五、六月份河水暴漲,沖過護城堤,造成縣城年年受災,民眾更是深受其害。于是在新江的拐灣處,筑成一道防洪堤,在堤內建“龍神廟”,后又稱“洪圣廟”,人們初一、十五前來朝拜,祈求龍神保祐風調雨順、安居樂業、五谷豐登。”

接著,宗伯描述金龍舞動時,舞金龍的人除了要有扎實的武功,還要細致地通過金龍的騰云駕霧、金龍盤珠、龍騰四海、二龍爭珠、雙龍出海、金龍戲珠、飛越高峰、金龍戲水等動作,來表現金龍的勇猛、剛勁、靈巧以及表現其情感。

要表現出金龍的活靈活現,在舞動時,以龍頭手為指揮,舞龍人視龍身長度定舞龍人數,敲鑼1人,敲鼓1人,舉旗1人,提燈1人。其他魚、蝦若干人等。

每個舞龍隊員穿著統一的黃色衣褲,系腰帶,頭裹黃巾,腳穿布鞋。隊伍按前面旗隊、頭牌、水簇燈(魚、蝦、蟹、螃)、蛟龍扇、鑼鼓隊、舞龍隊的次序排列;

全套舞龍動作分小游龍、大游龍、龍抬頭、龍翻身、鉆龍尾、盤龍窩、滾沙龍。

在滾龍時,人與人必須靠得很近,龍才能滾得圓、滾得高。開始出場鑼鼓敲響為指揮,龍珠引路,金龍如追搶龍珠似的飛速追逐,所有動作都在龍游動中進行,在鞭炮聲和魚、蝦等動物舞動的襯托下,繞村寨或街道而舞,一為辟邪,二為行大運,三為喜慶助慶。

金龍一動,走到哪里,哪里就是福,所以當地善長人翁、百姓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期望金龍的到來,保家庭平安,保村寨平安。

宗伯的活靈活現描述現場舞金龍,直聽得惠能他們連聲叫好。

“惠能你看,這兩條金龍好像真的一樣,是怎樣做出來的呀?”石狗看著那兩條正在舞動著的栩栩如生的金龍,高興得竟然忘了剛才惠能對他說過的話。

惠能向石狗使了一個眼神,不料恰被宗伯看見。

宗伯善解人意地介紹開來:

金龍制作十分講究,龍身長的達五六十米,一次要三十六個人出場舞動。另加龍珠一只,龍頭、龍身(段)、龍珠均為竹絲扎成,貼上等裝飾,糊以金色絹布;布染著色畫鱗片,金龍制作工藝輕巧堅固,特別是龍頭部分,一個十多斤重的龍頭,可以承受120斤的壓力。金龍在扎作方面栩栩如生,十分生動,且做工精考,線條流暢。金龍的造型精致大氣,外輪廓靈巧概括,主色調金黃色中有綠色作修飾,尤其金龍的龍須更是做工精細流暢。

以往,圣龍每年要扎作一次,必須要在每年年二十九前扎好,同時要舉行“開光”儀式。

在沙灘上殺雞“點睛”(掛彩)、起舞,從春節時初一至元宵節,到縣內各村寨住戶拜年,表演金龍。

到元宵節后在洪圣廟處將金龍火化,金龍的灰撒入河中,那些龍裙布,人人爭著用來為小孩子做衣帽,據說小孩穿了龍布做的衣帽可快高長大,無災無難。

平時每逢重大節日或慶典都會出動金龍隊舞龍賀慶。


上一章  |  落難情緣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