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難情緣第242章 鬧元宵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落難情緣 >>落難情緣最新章節列表 >> 第242章 鬧元宵

第242章 鬧元宵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2日  作者:洪門十一少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洪門十一少 | 落難情緣 

作者:→

熱門小說

阿能哥,站在這里呆呆地想什么呢?梁金輝和梁金蓮拿著年貨,在半山腰看見惠能站在石門前凝思,便加快了腳步從山腰那小路上來了。

“啊,阿輝、阿蓮妹,你們來了。”惠能迎了上去。只見梁金輝背著一袋大米,手里拿著一只活雞,梁金蓮拿著一方豬肉、腐竹、冬菇、珍絲、黃芽白等,還有鞭炮、對聯、元寶、蠟燭香等過年用品。

“阿能哥,快來接年貨。”梁金蓮邊說邊把手里的年貨交給惠能。

梁金輝放下那袋大米,用手抹著額頭上的汗,微喘著氣,“剛出門不遠,這只雞扎脫繩子走出去,追了好一會才把它捉住,故來遲了。”

“你們真有我們母子倆的心。”李氏在山莊里聽到梁金輝和惠能的說話聲,邁著蹣跚的步子出來。

梁金輝向著李氏:“伯母,您又和我們客氣了,阿妹,快點去幫伯母洗鍋燒水殺雞奉神,阿爹說等會還要請伯母和阿能哥去我們家吃團年飯,阿爹在家里張羅著呢。”

“阿能哥,剛才在想什么呢?想得這么入神。”幾天不見,如隔三秋,梁金蓮想與惠能多待一會,借故問惠能。

惠能微笑著說:“在想小時候過年和村里的小伙伴去看舞獅、舞龍,還有‘走大王’呢!”

梁金蓮看著惠能,含笑著說:“我們這里正月十五元宵節,也有‘走大王’呢!到時我帶你去看我們這里的‘走大王’,可熱鬧啦!”

“就你話多,沒完沒了的!還不進屋幫伯母燒水殺雞奉神。”梁金輝沖著他妹妹,有點不耐煩。

“好、好、好,伯母,我們進屋燒水殺雞,讓他們貼對聯吧。”梁金蓮瞪了梁金輝一眼,扮了個鬼臉,然后右手拿著雞,左手挽著李氏,邊說邊進屋去了。

“你們兄妹一來,這里立刻變得熱鬧歡樂起來了。”李氏看著梁金輝和梁金蓮,臉上露出了平時難得一見的笑容。

惠能和梁金輝也在屋門前張羅起來。

待他們把對聯、門神貼好,李氏從鍋里把滾熟的熱氣騰騰的豬肉、雞撈起,放在一個大碟上,從廚房里拿出來,放在梁金蓮遞過來的托盤上。

梁金蓮擺開臺面,李氏把放上托盆上的豬肉、雞放在臺面上,然后擺上香爐;

梁金蓮把三個酒杯放在香爐前面,再斟滿酒;

李氏點燃一對蠟燭和三枝香,開始奉神……

李氏奉神的一系列動作,梁金蓮配合得十分默契,好似一對娘親和女兒一樣。

奉完神后,惠能把一串長長的鞭炮用竹竿擎起來,梁金輝剛想劃火柴去點燃,只見梁金蓮從香爐上拔出一枝燃燒著的扇香走過來,快人一步地點燃了那串鞭炮。

隨著梁金蓮的“哈哈”大笑,那串鞭炮也“劈劈啪啪”地響起來。

元宵節這天一大早,梁金蓮和梁金輝,還有寨子里的桂花,穿著新年的新裝,踏著歡樂的氣氛上山,前來請惠能一起去梧洞村睇“走大王”。

惠能本以為大年三十那天,梁金蓮只不過是順口說說而已,想不到今天果真來了,便趁著年味的氣氛還未退去,爽快地說:“好!先進去吃元宵湯圓。”

于是,梁金蓮、梁金輝和桂花嘻嘻哈哈地隨著惠能進了山莊里。

李氏在里面見梁金蓮他們三個來了,進房里拿著三封利是出來,梁金蓮趨步上前,拉著李氏的手,歡快地說完“新年快樂、身體健康”之類的祝頌話后,叫桂花過來向李氏介紹,“她是俺寨子里的桂花。”

桂花很懂事地向李氏點了點頭,有點不太自然地說,“伯母,新年好!”

李氏一邊派利是,一邊高興地說,“出新年恭祝你們心想事成、萬事如意!”

梁金輝、梁金蓮、桂花接過利是,齊聲說“恭祝伯母新年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李氏一聽,臉上洋溢著節日的笑容,不停地夸他們懂事、生性。

品嘗了李氏今天一大早做的元宵湯圓,喝過清香四溢的新年茶后,梁金蓮邊贊湯圓好吃,邊對李氏說:“伯母,吃完元宵湯圓,待會我們請阿能哥去梧洞村睇‘走大王’。”

李氏善解人意地說:“好呀!難得你們有心,過大年,年輕人應該熱鬧、熱鬧。”

梁金輝順勢說“伯母,我們現在去了。”

李氏笑著揮了揮手,“去吧,記得玩得開心、盡興點。”

“記得啦,伯母!”梁金蓮他們邊說邊與惠能步出山莊,向梧洞村而去。

天露山下的梧洞村在正月十五,又迎來了一年一度“走大王”的盛大節慶。

梧洞村有十多個坊,每個坊都有他們祖輩傳下來的“權威大王”。這些泥塑或木雕的大王平日供奉在村頭的大王廟里。

在“走大王節”這天,各坊的村民舉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字樣的彩旗,抬著自己坊的大王在村中昂首闊步地巡走,敲鑼打鼓,舞著獅子在前開路。

隨后,是化裝成武士的村民,手執刀槍劍戟作護衛,大聲吶喊,威風凜凜。

一路上嗩吶八音齊奏,聲震云天。“噼噼啪啪”的鞭炮聲震耳欲聾,炸飛的鞭炮碎屑好像紅雨般四下迸濺。村民們以此來驅除邪惡妖孽,祈求一年的幸福吉祥。

村民抬著大王在村中巡游過后,各坊的獅隊集中來到大王廟前的廣場。

武師們舞著獅子,騰翻、撲跌、跳躍、躥高、朝拜……施展渾身解數作表演,以花式多、難度高來彰顯各自的獅技。最后進行“采青”比賽,比試哪個坊的獅隊能夠把人塔疊得最高而把高懸著的“青”采下來,以此爭奪“高高在上”的桂冠。穿著新衣裳的村民將廣場圍得水泄不通,歡笑聲、拍掌聲、喝彩聲、鑼鼓聲、鞭炮聲混在一起,匯成了一首喜慶的交響樂,熱鬧非常。

惠能的家鄉夏盧村,也有走大王的風俗,今天在梧洞村歡度這個難得的節日,感到格外親切,開心地鼓掌喝彩。

在走大王現場,惠能發現梁耀財也在其中,便走過去打招呼。

梁耀財見惠能他們也來到梧洞村睇“走大王”,分外高興地向他們四個派利是,祝新年“財源滾滾、平安健康、心想事成、成雙成對、幸福團圓”之類的喜慶吉祥話。

一位身材魁梧、滿臉通紅,年過半百的男人來到梁耀財身旁,和他打招呼后,轉向惠能,“這位是?”

梁耀財連忙對那位男人介紹:“這個男的是阿天家一個遠房親戚,叫阿能,旁邊那個是阿天的兒子阿輝,這個是阿天的女兒阿蓮,還有阿蓮旁邊這個,是我們寨子里的桂花。”

梁耀財把惠能他們介紹完后,接著,向惠能他們介紹:“這位是天堂坪龍潭寨的寨主,姓龍,名文豪,舉人出身,學富五車,平日為人心腸好,樂善好施。”

龍文豪從袋里掏出四個利是,一邊派利是,一邊向著惠能,問,“阿能,剛才聽到耀財叔和你說的新年祝頌語,你可知其意否?”

惠能謙恭地:“不甚知,愿聞其詳。”

“好。”龍寨主在場邊一塊平板大石坐下后,開始對惠能他們講了起來:

農歷正月十五,是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遠自漢代以來,民間就有元月十五張燈、賞燈的習俗,所以人們又把這一天稱作燈節。

在一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會、猜燈謎、吃元宵,闔家團聚,其樂融融,充分體現了元宵節的文化內涵。

龍文豪對正月十五元宵節略作闡述后,便開始講元宵節的起源——

元宵節的起源很古老,源于遠古人類在過節時以火把驅邪。這個節要祭祀天神,由于是夜里進行,自然要打著火把,后來就逐漸演變為元宵節了。

元宵節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就有了。

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因漢明帝提倡佛法,恰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蔡愔稱印度摩揭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

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于是,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東土華夏流傳下來。

此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擴展成民間盛大的節日。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即元宵節起源于火把節。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隋唐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達數萬人,從第一天黃昏始至第二天天黑為止。

關于元宵節的來歷,民間還有一些傳說。

一種傳說為漢文帝為平亂勝利而設。

據傳,漢文帝在元月十五日平定了“諸呂之亂”,因此就將這一天定為元宵節。

漢高祖劉邦死后,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后手中。

漢惠帝病死后,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后,呂氏家族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于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

隨后,劉囊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廢黜了呂祿,“諸呂之亂”,終于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后,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里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

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即“元宵節”。

“首先,說起元宵節的由來,不得不提到元宵姑娘。”龍寨主作了開場白后,如炬的目光向梁金蓮和惠能身上掃視了一下。接著,搖頭擺腦地轉入正題:

說起這元宵節的由來,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

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

有一年冬天,下了幾場大雪,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

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

東方朔上前把這個宮女救了下來,并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

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里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后,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更加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

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

不料,每個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

一時之間,長安城里引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之法。

東方朔煞有其事地說:“正月十五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

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

漢武帝一看,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

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啟稟皇上,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起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

東方朔說到這里,偷偷地看了看正在認真聽稟的漢武帝,又道,“臣以為,再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在人群中消災解難。”

漢武帝聽后,十分高興,當即傳旨:依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里張燈結彩,游人絡繹不絕,熱鬧非常。

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著:“元宵、元宵”的名字。

元宵聽到喊聲,終于和家里的親人團聚了。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里果然平安無事。

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焰火。

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吃,所以,元宵佳節由此而來。


上一章  |  落難情緣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