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一把刀,張學舟通過最直接的利益拉了很多人下水。
但張學舟首次嘗試也沒能拉動烏巢。
很顯然,烏巢對《般若心經》并不那么上心,也對這種佛子齊聚的事情避而遠之。
“你不喜歡剔除掉幾個就是了”張學舟笑著勸說道:“你和我說名字,我到時讓他們出力不出人!”
“你能將他們全趕走?”烏巢疑道。
“應該沒問題”張學舟道。
“那你都趕走了我過去干啥,難道我去聽你們這些外行瞎叨叨不成?”
烏巢回了一句。
他不想見到那幾個居高臨下的佛子,可若這些人不參與其中,他過去了也沒用。
清楚了烏巢的意思,這種既要又要的情況便是將張學舟都難倒了。
“怎么和圣子說話的”普賢不悅道。
雖說普賢是開口責備烏巢,但不乏朝著烏巢擠眉弄眼,示意對方別太清高,畢竟眼前的人算得上是財神爺。
“我記得烏巢佛子修行多有遇阻,若能得丹藥之功,想必應該要輕松上幾分”普賢提醒道。
“哼,丹藥,什么丹藥對我都沒有用了!”
烏巢冷哼了一聲,身體又漸漸縮成了一團,欲要遁入自己的窩棚中。
“有意思!”
張學舟注目著烏巢,只覺烏巢很可能也陷入和自己一樣的境遇,同樣踏入了神通境難于向上。
張學舟嘗試過諸多方案,烏巢必然也嘗試過諸多,才能得出這句丹藥無用的判斷。
“看來你這輩子沒吃過什么好丹藥”張學舟道。
“哼!”
平常被冷嘲熱諷多了,烏巢也沒特別在乎張學舟的話,而只是冷哼回應了一聲。
“見過這種丹藥嗎?”
張學舟伸手一摸,手心中已經多了一枚閃爍著白色微光宛如寶珠的丹藥。
他掌心打開,隨后又連連彈出兩指。
“無量壽無量福,罪過了!”
張學舟肉身術水準極高,手指發力時宛如鋼鐵,如果沒有防護被彈上兩指頭,這與被錘子錘打沒區別。
普賢面皮一挺,又握緊了自己的右手,爭取咬牙不發出聲響。
“什么珠……丹藥?”
極品丹藥不算太罕見,但數量極少。
頂級修士一輩子沒見過極品丹藥也不奇怪,普賢情不自禁動了手腳,烏巢也差點辨識出錯。
烏巢在靈山混得慘了一些,但他在兇國皇室有底氣。
涉及皇室能獲得的資源在烏巢這兒不缺,但烏巢這輩子確實沒見過這種丹藥。
他死死盯著張學舟手中的丹藥,一顆心不免猛跳了起來。
他修行服用過諸多藥無效,或許真是只是丹藥的品階不足。
“沒見過,沒吃過,我想要這枚丹藥,需要付出什么條件!”
烏巢咬牙問了一聲,陷入陰影中的身體又慢慢挪了出來。
“此丹只是做個證明”張學舟道:“多我這么一個朋友總歸是好事!”
張學舟伸手示意,烏巢臉色來回變化,最終則是走出了茅廬。
“你知曉我就奔著你的丹藥而來,你還會拿我當朋友?”烏巢正色問道。
“你也知曉我此行是奔著你的《般若心經》而來”張學舟笑道:“沒有一點利益牽扯怎么可能成為朋友!”
“你的話有點像我一位故人!”
烏巢抿了抿嘴,又在腰間摸了摸,將放在納袋中的六卷貝葉經文取出。
“走吧,我去看看你們匯聚五位佛子的《般若心經》!”
烏巢取了自己的經文,又示意張學舟等人帶路。
普賢張了張嘴,只覺烏巢吃了清高的虧。
只要烏巢配合說兩句話,那或許就不是看一看丹藥了,而是能獲得相應的報酬。
但張學舟取出極品丹藥的情況也刺激著普賢,他只覺西方教實在太窮了,哪怕他也是在今天才開了這方面見識的眼界。
“我們在觀自在那兒聚會,當下已經匯聚了婆羅賀摩天和毗濕奴……”
張學舟閉嘴不言,普賢則是簡單介紹著當下的情況。
佛子之間愿意交流彼此所學并不違背西方教的教規,相較于教規,能不能讓佛子們平心靜氣匯聚于一起交流反而是一件難事。
若非正值百年之約盛會期間,每一位佛子都有入選參與盛會的可能,這些佛子不一定在靈山。
眾多佛子匯聚在靈山是一件少見的事情,而匯聚眾人所學的經文則是普賢這輩子所見的第一次。
普賢帶著張學舟等人回茅廬,只見遠處的觀自在菩薩帶著如來同樣踏步而來,邀請顯然十分順利。
相較于其他佛子,如來確實更為大氣,所學也不藏掖,但能不能學成如來的本事則是另外一碼事。
“昆侖張圣子!”
“你算是睡醒來了!”
如來雙手合十行了一禮,張學舟則是打趣了一句。
不曾覆蓋面具的如來臉色微微有幾分紅潤,如他這樣奔著目的前去者不算少,但能獲得所需全身而退者則是少之又少。
“修行所需,讓圣子見笑了!”
如來臉紅后淡定一笑,而后才客氣相邀,與眾人一一入了觀自在菩薩的草廬。
“毗濕奴還沒將濕公佛子的《般若心經》送來哎!”
草廬房中,負責看家的文殊菩薩起身回應,這讓眾人相互注目。
“濕公佛子身體病患在身,毗濕奴請動他可能需要一些時間”文殊菩薩道。
“不急不急,先帶來圣子觀閱這十二卷《般若心經》,到時再補上濕公佛子那六卷便是”觀自在菩薩打圓場道。
“說的是!”
普賢點點頭。
見識過張學舟極品丹藥的他顯然有幾分忍不住,甚至都沒多少念頭觀看《般若心經》,滿腦子都在想張學舟到底會拿什么丹藥作為報酬送給他們。
“請!”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故相無相,而無相有相……”
“一切乃無相,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再次講解的經文涉及烏巢的《般若心經》,又涉及了如來的《般若心經》。
等到四種經文匯聚于手中時,眾人不免面色各異,只覺眾佛子的經文各有修行各有不同。
向來獨特獨行的如來不免也有面色的微變。
大道修行三千,他所獲不過是一株分叉。
哪怕這株分叉極為適合如來,但沒有人不會想著總綱的《般若心經》。去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