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末長劍第二十一章 會客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晉末長劍 >>晉末長劍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十一章 會客

第二十一章 會客


更新時間:2025年07月04日  作者:孤獨麥客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孤獨麥客 | 晉末長劍 

作者:→

熱門小說

邵勖來到河西郡時間不長,十余日罷了,不過已經從南到北走馬觀花看了一圈了。

父親說卑移山(賀蘭山)是祁連山折向東北的余脈,他逛完后,發現這座南北向的山脈長四百余里,東西寬多少他不知道,據陪同他的長安世兵軍校說大概有三五十里的樣子。

實話實說,對河西郡而言,這座山的存在是一個恩賜。

山脈西側較為平緩,地接沙,中有湖泊以及冰雪融化后形成的季節性河流,生活著一些部落。

魏晉兩朝稱他們為鮮卑,但事實上很可能只是鮮卑化的土人罷了。

匈奴強盛時,這些部落是匈奴,鮮卑強盛時,他們就是鮮卑,以后如果再出一個能一統草原的部落,他們興許也會被冠以其他名號。

山脈東側則是大片的平原。

卑移山擋住了沙的侵襲,黃河流經其間,提供了灌溉水源。

據他觀察,大部分河段比兩側平地高,此有利有弊,好處是可以修建「自流渠」,即直接引黃河水灌溉農田,無須風車、水車提水;壞處是一旦發生水災,農田、村莊乃至城池可能要被淹沒。

尤其是治所靈洲縣。

外人可能難以想象,這是一座位于黃河河心沙洲上的城池,一旦爆發洪水,那可遭老罪了。

靈洲縣原屬安定郡,現在被劃到了河西。事實上卑移山以東的土地,原本就是大梁與拓跋代分據,梁土約占三一,而今都劃入了河西郡。

靈洲縣(今吳忠東北)成為了河西郡治所及朔州州治。

被劃進來的并不止這一片。上月,鹽川郡又多一縣,即朐衍縣(今陜西定邊),該郡轄三縣,治朐衍。

卑移都護府治西南方的「峽石」(青銅峽口附近),詔令改為鳴沙縣,隸河西郡。

當地環境其實不是很好,只不過離安定較近,方便聯絡及接收財貨、器械、糧食罷了。督護是前兵部尚書、荊州都督柳安之,他結束居喪后就上任了,至今還不到兩年。

河西郡最精華的土地其實還是在卑移山東側腳下,即邵如今所在的位置。

「大王。」見邵下山了,王府屬吏們紛紛上前行禮。

不,說他們是屬吏有些不太準確了,蓋因其中不少人已然擁有了朝廷官職,比如州治中從事裴恒、河西太守宋恒、靈洲令李等。

中尉薛濤、友沈勁、大農柳恭等人仍是王府屬吏。

哦,還有個新來的舍人慕容恪。被天子打發來的,聽說他母親很受寵。

不過他只有十六歲,人又老實,不太受人重視,除了跑腿外沒什么作用。

邵向眾人回了一禮,然后吸了吸鼻子,道:「好香。」

然后看向站在不遠處的一人,道:「讓公久等了,先用飯吧。」

來人名叫虞凝,乃被殺的普吳興太守虞譚族弟,發配高昌后,已在當地生活數年,這次也是得到沈氏族人相邀,跟隨商隊一起來到靈洲。

虞凝也不著急,在高昌住了四年了,全族數百口人從一開始的難以忍受,賭氣說要殺回中原,到后來的哭哭啼啼乃至接受事實,這么難的心理歷程都走過來了,還急什么呢?

他甚至有些想笑,因為邵賊疼愛的三皇子很可能也要被發配過去,至少要去那邊當官沒人和他說這些,但這些老牌世家太清楚政治上的風吹草動了,從沈家人開始接觸他們的那一刻起,虞氏上下就明白趙王邵至少要到高昌當官,且年頭不短。

高昌是什么地方?地廣人稀,走幾十里都不一定看得到人的那種,景致單調得讓人絕望,除了沙漠就是山脈,大部分人生活在高山融水形成的河流附近。

且一到夏天河床就干枯得剩不下幾滴水了,人畜飲水、田地灌溉都只能靠不知道什么年代修建的井渠。

此渠自山中引水,經人工開鑿的地下暗河流至城鎮、農田,灌溉著歷代開墾出來的農田。

他們一開始很不適應,曾經試圖在河道中取水灌溉,但后來慢慢明白了,將官府劃給他們的一段傳說是后漢年間的舊渠修了起來,嘗試灌溉農由,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讓虞家數百口人及依附他們的會稽部曲生存了下來。

但饒是如此,所有人依然很厭惡這個地方。

夏天熱得要死,能把人烤干的那種酷熱。冬天稍稍舒服一些,但農時和中原及江南完全不一樣,你能想象正月初就要春耕嗎?

風沙隨時可見,落滿屋頂、門窗乃至吃飯的案幾。唯水果比較鮮美,但比起惡劣的環境,幾乎不值一提。

趙王要去高昌?哈哈!好,好啊,邵賊真狠!

邵不知道他心里怎么想的,只招呼眾人吃飯,并笑道:「正所謂入鄉隨俗。別看靈洲是正縣,可百姓多是休屠胡后裔,他們吃什么,我們今天就吃什么。來,先喝下這碗乳,正午剛擠的。」

語罷,帶頭喝了起來。

裴啊聞言笑道:「此地胡人說正午乃陰陽交替時刻,此時所擠之乳乃神靈賜福,別有滋味。」

說完,他也低頭喝了起來。

眾人見了,便不再廢話,紛紛啜飲,

虞凝臉上帶著程式化的笑容,端起瓷碗,很快就喝完了。

「昔聞吳人不耐乳酪,今見虞公,方知謬矣。」邵說道。

「四年了,該學會了。」虞凝不卑不亢道。

說話間,有軍士搬來了一筐餅,開始分發。

虞凝先觀察了一下這些兵,連戎服都不齊,穿著五花八門,看著不似經制之軍,更像是私兵部曲。不過器械倒是挺全的,看樣子不是那種地里臨時拉來的田舍夫一一田舍夫之流,壓根不用給他們配備太多武器,給了也不會用,浪費。

看完兵土,虞凝文盯上了手里的餅,有些發愣。

「此為蕎麥餅。」河西太守宋恒在一旁介紹道:「卑移山有土人,原在山中耕牧,種的便是蕎麥。此麥倒挺適合在山中耕種,可土人下山后,有沃壤良田,卻還死心眼般日復一日種蕎麥。

說到這里,他搖頭失笑,仿佛在嘲笑那些土人的愚蠢。

虞凝以前也覺得可笑,現在見多了,懶得笑了。

高昌西北有車師前部,多少年來就一直種植小麥,哪怕某些地方缺水,更適宜種粟,

他們依然我行我素,一點不帶變的。

他們就是死腦筋,很多東西還需要中夏之人教導一一不過有一說一,與江南山里的蠻夷比,西域土人似乎更文明一些,至少他們有百工,織出來的布匹還挺特別的,就連草原上的胡人,也不如西域土人文明。

一邊想,一邊咬著蕎麥餅,只覺味道很是一般,他不是很喜歡,但還是吃完了。

「吐伏,愣著干什么?上菜啊?」趙王友沈勁站起身,朝慕容恪喊道。

慕容恪應了一聲,跑開了。

「世堅,你不要總欺負吐伏,他為人孝順,性情寬厚,孤很喜歡他。」邵在一旁說道。

沈勁應了一聲,然后笑道:「不知道為何,看他那傻樣就來氣。」

「吐伏才十六歲,弓馬嫻熟,以前定然下過苦功。」中尉薛濤說道:「我觀察他好久了,獵羊時箭無虛發,怕是練了七八年了。」

「今日就有吐伏獵的羊,叫什么來著?」邵問道。

「頑羊。」

「對,便是此物,正合招待貴客。」邵又看向虞凝,笑道。

虞凝立刻行了一禮,表示感謝,

羊肉很快被端了上來,倒入一個大盆中,香氣撲鼻。

所謂「頑羊」,其實就是羊,經常出沒于山地、草原之中。此刻被切成肉塊,與沙蔥、野韭、地黃葉、沙米之類的胡亂燉在一起,風格極為粗獷,與此地環境可謂交相輝映。

薛濤親自給眾人分肉。

邵拍了拍他身旁的空地,道:「吐伏,坐孤身邊。」

慕容恪愣了一下,看到邵鼓勵的目光后,他道了聲謝,然后坐到邵身旁。

薛濤也給他來了一碗,道:「殿下就是心善。」

慕容恪深以為然,暗道經過這段時間的觀察,他發現趙王確實寬厚仁德,待人十分友善。

善人不該被欺負。既已是趙王府舍人,他今后當勤謹用事。

眾人哩呼嚕吃下一碗肉后,薛濤再度起身分肉。

邵拿起一塊蕎麥餅啃了兩口,然后看向虞凝,說道:「還沒問虞公在高昌過得如何,可還習慣?」

虞凝看了邵一眼,暗道過得苦不堪言,不過嘴上卻說道:「只能靠著并渠灌田,勉強充饑。時而還有胡虜劫掠,虞氏子弟已戰死數人。」

「劫掠?從何而來?」邵臉色一正,問道。

「自雪山(天山)而來。」虞凝回道:「雪山上有兩條孔道,可過大軍,直通山后。

彼處有不少胡人部落,老夫亦不清楚其族屬,反正逐水草而居,時常變換,應非一部。」

邵點了點頭。

他也聽說雪山以北有不少部落,之所以沒能南下攻取高昌,最大的原因便是其不團結,互相之間就有沖突,有些甚至是世仇。

再加上這些部落遷徙不定,本身沒有固定在一處的習慣,所以偌大的高昌郡能維持著。

另外,他還記得有一次和父親閑談,提及雪山以北有些地方其實不錯,若覺得高昌夏日酷熱,大可至山后筑一城,以為「夏宮」,用來避暑。

待夏天過了,可于深秋大雪封山前南下高昌,將此作為「冬宮」。

邵聽了很感興趣,不過他的第一反應不是征服山后的部落,而是招撫,

父親聽了不置可否,只說這些部落愚味野蠻,興許能招撫,興許不能。

邵明白這個道理。

招撫其實也不是什么簡單的事情,首先需要你有一定的魅力,能得胡酋認可,然后處事公斷,得其人心。

草原上很多酋帥起家,并不完全是靠打打殺殺,很多時候是折服了其他部落的貴人,

得其心甘情愿追隨。

邵讀過不少書,甚至包括外文的書籍,對西域的文化有相當的了解,知道那是一種迥異于中原的政治文化,不可以常理度之,得因地制宜。

「虞氏不容易。」邵感慨道:「天子有意收復西域,或就在幾年后,公若抓住良機,虞氏未必不能重回士族之列。」

虞凝聞言,卻沒太大觸動。再立功,還能回江南不成?

仿佛能看穿虞凝心思一般,邵誠懇地說道:「虞公,事已至此,多想無益。扎根高昌,未必就沒有生發之機了啊。虞氏子弟可以入太學、國子學,可以察孝廉、舉秀才,乃至恩蔭入仕,機會還是有的。我聞虞公已有孫輩出生在高昌,便是不為自己考慮,也得為子孫謀算啊。」

這番話讓虞凝有些觸動。

是啊,大梁朝國力日趨增長,人心日益穩固,他們大概是真沒機會返回家鄉了。

想來想去,除了讓自已痛苦之外,毫無所得,還不如面對現實。

他深深地嘆了口氣,道:「殿下所言極是。」

邵見狀,從薛濤手中拿過勺子,親手給虞凝盛了一碗肉,道:「今后還得力同心。」

虞凝謝了一聲,接過瓷碗。

其實,愿意來此,不就已經有所決斷了么?他暗暗自嘲,還矯情個什么勁?遂大口吃肉,不復多言。


上一章  |  晉末長劍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