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宋做臺諫官第0561章:王安石:本官之才,不足蘇中丞之一二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我在大宋做臺諫官 >>我在大宋做臺諫官最新章節列表 >> 第0561章:王安石:本官之才,不足蘇中丞之一二

第0561章:王安石:本官之才,不足蘇中丞之一二


更新時間:2024年10月08日  作者:上官不水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上官不水 | 我在大宋做臺諫官 


十一月二十三日。

趙禎帶著萬名上四軍率先回朝。

后續。

耶律洪基、遼國一眾文武官員、女真族的統領將士們也將坐囚車運往汴京城,待中書審議后定刑。

蘇良為助王安石改造遼境,決定與龍羽軍在臘月初五前返程。

趙禎本欲在路途中等待蘇良,想與蘇良共享滅遼回朝之榮耀。

但被蘇良婉拒了。

一則因讓一國皇帝在路途中等自己,有違君臣之道。

二則趙禎回朝后,還有諸多事務要辦,特別是封賞之事,大概率是要在元日大朝會上宣布,蘇良不能貽誤了此等大事。

趙禎只好作罷。

目前。

西夏、東瀛、高麗以及遼境的六成領土、主要城池全都屬于大宋領土。

大宋已漸有盛唐之態。

每一名大宋將士的精氣神都不一樣了,一個個挺胸抬頭,宛若朝陽。

與此同時。

中書眾相公提前安排,在東瀛、高麗、遼國等各個區域都派有政事管理的官員干吏。

并改東瀛國為東瀛島,以一府治之,又名:東瀛府。

改高麗國為高麗半島,以一州治之,又名:高麗州。

燕云依舊是以十六州治之。

遼境依舊分州、縣兩級,不過為保穩定,所占之州城,皆有宋兵駐之。

不出意料的話,明年上半年,大宋便能占領遼國全境,并實現無戰化改造。

十一月二十六日。

宋軍滅遼、生擒遼國皇帝耶律洪基以及皇族貴戚的消息由中書傳遞到了汴京城民間,并朝著各地州府擴散而去。

汴京城的百姓紛紛走上街頭,載歌載舞,瘋狂慶祝。

西夏和遼國滅亡,意味著大宋已有了大唐之勢。

接下來,天下人將會迎來超越盛唐之盛世,自然是人人歡悅。

此刻,蘇宅內。

蘇子慕拿著一封書信朝著前廳奔去,邊跑邊喊:“爹爹來信啦!爹爹來信啦!”

唐宛眉、唐澤和蘇沁一都小跑著來到前廳。

唐宛眉接過書信,看到封面上蘇良的字跡,不由得興奮起來。

自蘇良參加宋遼之戰后,基本上兩個月寄回一封信。

這兩個月,唐宛眉甚是煎熬。

雖然她已得到了大宋滅遼的好消息,但有一些假消息滿天飛。

諸如:蘇良遇女真人行刺身亡,蘇良被遼國皇帝耶律洪基射死,蘇良被遼人俘虜……

雖然朝廷來人,一直辟謠,甚至曹皇后都經常來蘇宅看望唐宛眉,破除謠言。

但唐宛眉半信半疑。

她擔心是朝廷在安慰她,擔心蘇良真的受了重傷,擔心蘇良真有可能……

她只相信蘇良的親筆書信。

唐宛眉打開書信,認真地看了起來。

沒多久。

一邊看,一邊笑,又一邊哭。

“娘親,怎么了,怎么了,爹爹說什么,說什么?”

蘇沁一率先著急了,搖著腦袋,兩個小辮子來回搖擺。

唐宛眉將書信遞給了唐澤。

“你爹爹說,他身上無傷,年前便能回家過年,還為你們兩個準備了過年禮物。”

“太好啦!太好啦!爹爹要回來啦!”

蘇子慕與蘇沁一都不由得足舞足蹈,甚是開心。

唐澤看著書信說道:“他還提到我呢,稱在遼境發現了幾本孤本書,要給我帶回來呢!”

“有此賢婿,老夫甚是驕傲!”唐澤捋著胡須說道。

蘇子慕和蘇沁一也都挺起小胸膛,道:“我也驕傲!”

二人非常清楚自己的父親為大宋做了什么,為天下做了什么,當下的民間街頭,對蘇良的夸贊從未停過。

很多百姓都認為,大宋能滅遼滅夏,全然是全宋變法之功。

而全宋變法之功,除了官家外,官員之中,蘇良應領頭功。

這個結論,無人反駁。

甚至。

大宋首相文彥博都曾說過類似這樣的話語。

唐宛眉揉了揉二人的小腦袋,看向窗外,她比任何人都感到驕傲。

這輩子,真是嫁對了人,她當年的選擇沒有錯。

這日午后,燕云區域,幽州城。

一座大廳內。

密密麻麻、非常緊湊,足足擺放了一百多副桌椅,每副桌椅前都坐著一名官吏。

墻壁兩側還有一列列書架,里面滿是書籍與文書。

書架前方還有一排排竹筐,竹筐里面盡是文書,并且貼有記號。

看似很亂,其實是多而有序。

此處。

便是王安石當下改造遼境,處理政事的臨時官署。

他為了方便交流,與一百多名官員干吏坐在一起處理公事。

大廳內。

甚是喧鬧,就像菜市場一般。

但效率卻比那種不同衙門各守一處辦公,高出甚多。

官員干吏們都有些懼怕王安石。

他罵人特別狠。

有一次就連梁適都被他罵了一頓,然后悻悻離去。

龐籍和梁適雖比王安石官職高,但二人主要負責遼境的軍事,政事民事全由王安石總領。

再加上梁適與王安石非常熟悉,他非常清楚王安石的性格。

王安石非常拼。

有人覺得他甚至不吃飯不睡覺不上廁所。

但他卻總還是紅光滿面,精力充沛。

此刻。

十余名官員正拿著文書排隊向王安石匯報事務。

王安石閱覽文書的速度非常快。

一目十行。

并且很快就能發現問題。

很多事情,放在中書省,至少要兩三日才能給出一個主意或結果。

但王安石片刻就能給出答案,解決問題。

其一人,足以抵得上好幾個衙門。

這是官員們最傾佩王安石的地方。

許多官吏見識過王安石的這番能耐后,都是驚為天人。

當然,這得益于王安石全程參與了全宋變法,又有地方府縣為官的經驗。

故而,百事皆懂。

很多官吏都在私下議論,不出十年,王安石絕對拜相。

這樣的人才,在處于盛世之下的大宋,簡直就是擔任宰相的不二人選。

不到半個時辰。

王安石就處理完了數名官員的問題,后者皆受益匪淺,收獲頗深。

就在這時,蘇良從外面走了進來。

王安石連忙起身。

“景明兄,您總算來了,我有一堆問題等著您解決呢!”

前兩日,王安石與蘇良探討的都是法令政策問題。

而今日他則是被龐籍、梁適拉去討論了一番軍伍內出現的一些問題。

大廳內的官吏都紛紛起身,朝著蘇良拱手道:“蘇中丞!”

蘇良笑著朝著眾人擺了擺手,道:“無須多禮,都繼續忙吧!”

說罷。

蘇良來到王安石旁邊的桌前坐了下來。

下面的官吏們將耳朵都豎了起來。

他們大多都是從各地州府挑選出的能官干吏,有些人是沒有見過蘇良的。

然就在這座大廳內。

王安石將蘇良吹得如同圣人下凡,事事皆通,良策無數。

眾官吏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就是:本官變革之才,不足蘇中丞之一二。

在官吏們心中,王安石處理公事的能力已是他們終生都難以追趕上,而蘇良還要比王安石厲害的多。

這讓眾人都想看一看,蘇良到底會如何解決目前存在的一些頑疾。

到底有沒有外面所傳的那么神奇。

蘇良坐下后,看向王安石,道:“揀重點講。”

當即,王安石命人從一旁搬了兩個滿是文書的竹筐放在他的面前,然后又喚來數名官吏圍了過來。

稍傾。

王安石開門見山地說道:“目前最嚴重的問題是法令傳遞緩慢,民不信民,多聚于官衙問詢。”

“各個州府衙門新立,涉及百姓的事務甚是繁多,每日都有大量百姓圍聚在衙門詢問,問題的同質化嚴重,雖張貼有法令條文,但鄉下識字的人太少,他們又不相信村落里同為契丹人的傳遞的消息,造成法令施行過于緩慢……”

蘇良想了想,說道:“好解,令官員出衙辦差,百姓問政于野。”

“問政于野?”王安石先是一愣,然后明白過來。

“好計策!好計策啊!官員若在鄉野辦差,百姓聚集,可齊聽之,有疑惑可當場答之,并且還能讓百姓督促官員不能懶政怠政,可行之!”

王安石甚是興奮,他思索了數日都沒能解決的問題,被蘇良一句話解決了。

并且,此策有利于官員與百姓搞好關系,還能將矛盾前置,提前解決問題。

唯一的麻煩,可能就是需要多派一些士兵護衛官員。

王安石拿出一本文書,又問道:“還有一個棘手之事,便是讀書。”

“遼境之民,好學者甚少,很多人三代皆為白丁,只知放牧打漁種地,即使州縣請來先生、發放書籍,他們也都不愿學!”

蘇良想了想。

“讀書之事,強制而行吧!”

“所有孩童,七歲必須入學,然后學到十二歲,五年公學,人人必須參與,考試不合格,留級學之,另外,也倡導成年人讀書,不過有一個前提條件是官府出錢。”

“官府出錢,咱……咱大宋本土好多地方還沒有此待遇呢?”一名官員表達了自己的疑惑。

蘇良面色認真地說道:“如今,遼境亦是我大宋之土,遼境的百姓亦是我大宋之民,此處百姓的待遇不一定要低于我們本土的百姓,這里完全可以更先進,并且這里的人口較少,更易形成定制。”

“所需錢財,可率先從我們得到的契丹貴族的私財中扣取,讀書之事,乃我們治理遼人的重中之重。”蘇良強調道。

“至于教書先生,從大宋本土中招募,本官相信有很多讀書人是愿意在這里一展才華的。”

王安石認可地點了點頭。

蘇良是打從心里將契丹、女真、黨項的百姓都當成了大宋的百姓,認為不應有待遇高下之分。

隨后。

王安石又問道:“還有漢遼通婚之問題,目前,形勢反轉,燕云漢民和渤海人皆看不起契丹人和女真人,彼此隔閡嚴重,莫說通婚,就連住在一起都容易出事端。”

聽到這個問題,蘇良微微皺眉。

這種問題不是錢財或某項強制性措施能夠根治解決的。

他思索了片刻。

“大量遷移燕云之民入人口超十萬的大城池,而后降契丹人、女真人商稅,發展商貿,百姓皆趨利而行,只要將商貿流通起來,百姓自然會流通起來,當下契丹人男丁稀少,他們沒有什么挑選的權利,甚至可以鼓勵黨項人參與進來……”

王安石聽罷,點了點頭。

蘇良一直堅持多民族漢化,這樣的目的自然是為了大統一,為了大宋江山更加穩固。

接下來,不斷有官吏問詢蘇良,蘇良基本都給出了答案。

一問一答。

眨眼間,蘇良便從午后坐到了深夜,足足回答了上百個問題。

眾官吏頓時相信了王安石的說法。

他們面對一個問題,往往需要思索許久,而蘇良幾乎都是不假思索,并且計計都是好計。

人與人的差距實在太大了。

直到三更天,蘇良才回房休息,而他還承諾王安石,明日繼續。

臘月初一,幽州城再次飄起了雪花。

這里天氣干燥,風沙甚大,向來是少雨少雪,但今年卻下了好幾場大雪。

蘇良從議事的大廳內走出,準備換一換腦子。

他站在幽州城城樓,望著前方白茫茫的山巒,心中突然生出一份自豪,口中喃喃道:“靖康恥應該沒了吧!那個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應該沒了吧!希望這個盛世能夠延續千年,我也算沒白來了!”

不多時,王安石來到了蘇良的身邊。

“景明兄,接下來的幾日,你我二人同屋而眠如何?”

蘇良一愣。

“介甫,我可不習慣聞你的頭發味道。”

王安石撓了撓數日未洗的頭,尷尬一笑,道:“稍后我便去沐浴,然后我命人在你屋內再加一床,當下還有一些問題尚未請教,而距離初五則是越來越近了。”

“行吧!”蘇良點了點頭。

王安石是個急脾氣。

他深知唯有將遼境變得與大宋本土的法令禮制完全相同,才能營造盛世,而他則是想要憑借此功,鑄造自己的圣人之位。

故而,他非常拼。

他計劃著,待蘇良離去后,便立即率眾官吏繼續深入遼境腹地,處理公事,如此移動,處理問題乃是最有效率的。

接下來的幾日,二人幾乎是夜夜討論到三更天。

因彼此的腦子都轉的非常快,故而討論的效率非常高,幾乎將遼境未來三年的發展策略全都定了下來。

臘月初五,清晨,寒風烈烈。

蘇良帶著五百龍羽軍士兵出現在城門外。

龐籍、梁適、王安石等一眾官員將領皆為蘇良送行。

蘇良朝著眾人拱手,笑著道:“諸位,用不著這么大陣仗,你們在這里忙碌,我卻回家過年,挺不好意思的。”

“哈哈哈哈……”

此話一出,本來略帶傷感的氛圍瞬間變得輕松起來。

蘇良與龐籍、王安石等人閑聊了幾句后,便踏上了歸途。

而龐籍等人望著蘇良遠去的背影,幾乎不約而同,齊齊朝著他躬身拱手。

所有人,無不承認,蘇良是此次宋遼之戰中最大的功臣。

相關


上一章  |  我在大宋做臺諫官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