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刻后。
東明縣縣令吳南和縣丞許大有,以方便三位相公監察鄉情為由,將主簿、縣尉、縣學諭等官吏都叫了過來。
足足消耗了近半個時辰,眾人才出發。
期間,范仲淹三人并未催促。
他們也想看一看,如此短暫的時間,這些官吏到底能如何改造長水村。
約半個時辰后。
范仲淹等人來到了長水村。
這個村子就如同大宋北方的許多村子一般。
在一眾低矮的茅屋瓦房中,夾雜著幾家甚不協調的高墻大戶。
王堯臣拿著五等簿,朝著站在后面的數名東明縣縣官說道:“我們此次前來,乃是為監察戶等情況,此簿與現狀的差距可大?”
“不算大,這……這是……一個月前的數據,我們為了更加精準,準備再確定一遍,所以一直都在修改中。”吳南有些惶恐地說道。
他根本不敢稱差距大。
因為本月才收了免役錢,若差距甚大,便是縣官失職。
而這時。
縣丞許大有補充道:“三位相公,長水村共有一百三十五戶人家,戶戶皆可查,此簿數據乃是我親自走訪查問,可能有小問題,但絕不會有大紕漏!”
聽到此話。
范仲淹三人便手拿五等簿,朝著村民家中走去。
五等簿上記錄了村民的田產、男丁、家中牲畜數量、年收糧食等。
在檢查中,可查看田契、家中男丁、牲畜、存糧等。
不過這些皆能造假。
范仲淹等人又不認識這些百姓,田契之上到底是不是本名,很難說。
一旁。
長水村的里正一直跟著,村民回答不出的問題基本都是他來回答。
一個時辰后。
范仲淹等人走訪了七家百姓,家家皆與五等簿上對應的戶別一致。
不過,三人也看出了一些端倪。
比如,有一家的牛棚都已處處生塵,但里面卻栓著一頭老黃牛。
還有的糧倉內,有糧食灑在了外面。
這對惜糧如命的百姓而言,根本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還有人家明明家具齊全,卻是倉中無糧,圈內無牲畜。
吳南、許大有和長水村的里正一直夸贊新法策略,稱此策讓百姓有了田產,有了空閑,乃是利國利民之良策。
范仲淹三人看出了諸多端倪,都未曾說話。
此刻,他們已經相信了蘇良的猜測。
心情甚是沉重。
若新法措施,實施不到最底層百姓這里,那就是失敗的法策。
很快,日近正午。
范仲淹等人在一眾縣官的陪同下,走出了長水村。
吳南和許大有互視一眼,臉上皆露出笑容。
縣令吳南笑著說道:“三位相公,這都到午時了,要不咱回縣城吃頓便飯,三位還有什么需要了解的,下官可接著匯報。”
范仲淹搖了搖頭,指向不遠處道:“那片樹林后,是哪個村落?”
“是葛寨村,它與長水村幾乎沒什么區別,不值得去看!”
“老夫想去看一看。”范仲淹望著前方說道。
此話一下子噎住了吳南。
他愣了一下后,才說道:“范相,要不要先吃飯,然后再去,此刻村民們也都正忙著做飯呢!”
一旁的許大也連忙道:“三位相公,我馬車后面還有些干糧和水,要不咱先墊一墊肚子?”
“行,那就原地歇一歇吧!”范仲淹點了點頭。
約兩刻鐘后。
范仲淹等人喝了一些水,吃了一些干糧,便朝著葛寨村趕去。
而此刻。
葛寨村內,正在上演一出神奇的大戲。
在葛寨村里正葛大牙的指揮下。
有富戶不斷扛著糧食、牽著豬狗牛羊,朝著窮戶家中放。
不知道的,還以為富戶要救濟窮戶。
整個村子的百姓,幾乎齊齊上陣,甚是忙碌。
蘇良等人的馬車停在村外,他們則坐在葛石頭家門口的樹蔭下休息。
不多時。
葛石頭家里便多了五只雞、一頭牛、還有數份地契。
一下子就從五等戶變成了三等戶。
一個為葛石頭家牽牛的漢子在走之前還罵罵咧咧地說道:“葛老二,我家的牛若放在你家出了問題,我就將你婆娘賣窯子里!”
而葛父一直低著腦袋,不敢說話。
里正葛大牙舉著一本小冊子,如同一位軍師般,安排著村里的一切。
村內調換戶等的村民,皆給他送過禮。
他對各家各戶的情況,如數家珍,故而安排起來,游刃有余。
這時,蘇良一招手。
數名禁軍士兵將葛大牙控制下來,并奪下了他手中的小冊子。
“你們……伱們是什么人?”
禁軍護衛們皆身穿布衣,根本看不出身份。
里正被抓,百姓們便不知該如何調換了。
很快,村里的二十多名漢子聚了過來,圍住蘇良等十幾人。
葛大牙瞬間有了底氣。
“老子乃是葛寨村里正,東明縣縣丞方大有是我表弟,你們立馬放了我,不然我就報官了!”
葛大牙的兩顆大板牙,長得像小鏟子似的,說話時甚是滑稽。
“大宋盛世、朗朗乾坤,你們竟然敢抓我,我可算是半個朝廷的人,這一次,你們坐牢坐定了!”
葛大牙朝著同村的漢子喊道:“你們都愣著干什么,咱葛寨村不能被欺負了!”
頓時,村里的漢子都沖了上去。
禁軍護衛們,各個都能以一敵十,片刻間便將這些村民全都撂倒在地上。
而蘇良坐在一棵大柳樹下,念著葛大牙冊子上的內容。
“葛三郎家,二等轉四等,給錢一貫二,可轉。”
“村南頭寡婦,睡三個月,三等轉五等,可轉。”
“葛三舉家,給做一身褂子,三雙布鞋,三等轉五等,可轉。”
“葛老二家,五等轉三等,收到三只雞,暫不轉。”
這本小小的冊子,掌控著葛寨村村民的生殺大權。
誰能想到。
一個小小的里正,在村里的權力,竟然如同山大王一般。
他甚至可以無視《宋刑統》。
這時,蘇良翻到最后一頁,看到歪歪扭扭的一行字。
“吳縣令曰:解決了葛寨村有問題的百姓,就是解決了葛寨村百姓的問題。”
看到此話,蘇良不由得喃喃道:“全宋變法,道阻且長啊!”
(本章完)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