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軍工技術人員的疑問,洪濤也給不出準確答案,但他知道在二戰之前,各國的炮彈多用生鐵鑄造。
既然他們能用,自己沒理由不成。無非就是多試驗幾次,看看到底把外殼做成多厚才不會被膛壓擠碎,又能對木質船體造成比較大的傷害。
經過近兩年的無數次試射,最終還是找到了合適的厚度和鑄造方法。和手榴彈相比,艦炮彈體上的刻痕要少一些,只有縱向三條、橫向兩條。且為了保護炮膛,外層必須再掛一層鉛合金。
制造工藝肯定更復雜了,成本也有所提高,但經過海軍實測之后,得到了一致好評。于是被命名為30式穿甲破裂彈,分成AB兩種型號投入生產,逐步替代傳統的實心錐形彈。
這種新式炮彈在不影響裝填速度和射擊精度的前提下,把殺傷力擴大了好幾倍。它在擊穿船體的同時會因為受力不均而沿著刻痕破裂成9塊,向著不同方向呈錐形散射,從而擴大了殺傷面積。
尤其對人體的殺傷效果最好,被一塊碎片擊中基本就是重傷,蹭一下也得血流不止。A型用來對付船體更厚的戰艦,B型則針對船體比較薄的民用船只。
一艘歐洲帆船怎么會裝備大明帝國海軍的主力武器呢?到這里不用多說也該明白了,船肯定是歐洲帆船,但上面的人已經不是歐洲水手了。
還真別太早下結論,在第二輪炮擊過后,右舷穿墻后面冒出一排人頭,手里舉著火槍,瞄準兩艘槳帆船的甲板就是一排齊射。
從相貌上看,這二十多名水手有皮膚黝黑的非洲裔、五官立體的歐洲裔、不黑不白頭發和瞳孔顏色各異的混血,與經常在這一帶來往的葡萄牙、荷蘭商船上雇傭的各國水手很相近,唯獨不見華人長相。
“火炮別停,照著水線以下再發射兩輪,用最快速度把船擊沉。大家看清楚水面,一個活口也不要放過!”
也別說沒有,站在舵臺后面的人摘掉竹斗笠大聲叫喊著,腦袋雖然大了點,但相貌的的確確很像華人。不過葡萄牙、荷蘭商船上也會零星出現日本籍船員,不能說這位就是華人。
“學長,與其等著它們自己沉,不如過去碾壓更快。這里雖然不是航道,但海峽總共也沒多寬,又臨近港口,難免出現意外。”
可是別張嘴,有個黑人小伙子快步走到舵臺提出建議,這一口的漢話太標準了,而且還是官話,半點外邦口音都沒有。
“嗯,是該速戰速決……你等等,我說多少次了,誰是學長啊?我叫片甲不留,家住對馬島,乃日本浪人,受雇于荷蘭東印度公司,任舵手兼領航長。
這條船來自巴達維亞港,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商船,你們都是公司的雇員!不管有沒有外人在,一律用拉丁文交流。這是最后一遍,誰若是再記不住休怪我法不容情!”
大腦袋肯定了黑人青年的建議,當即下達了命令。但一轉臉卻教訓起來,說的都是拉丁文,語氣非常嚴厲,眼神里毫不掩飾的露出了兇光。
“是……不,我是大副曼德拉三世。領航長,降帆右轉舵!”
黑人青年被訓得滿臉尷尬,搓著手剛想認錯,忽然覺出不對勁。向兩邊看了看,終于想起了自己的身份,立馬挺起胸脯,雙手叉腰擺出副盛氣凌人的樣子,反過來對大腦袋指手畫腳起來。
“噯……這就對了,但別裝太過,要自然……降帆轉舵嘍,注意沖撞哦……”
見到黑人青年此種做派,大腦袋居然笑了,拍了拍對方肩膀,指出其表演方面的不足之處,然后才仰起頭,扯開嗓子,沖著桅桿一頓嚎。
船體被穿甲破裂彈肆虐得千瘡百孔,甲板又被密集的子彈掃了好幾遍,兩艘雙層槳帆船已經失去了動力,就算里面還有活人此時也不敢冒頭,任憑船只在海面上隨波逐流。
但十幾分鐘之后他們發現不冒頭也躲不過這次突如其來的厄運,槳帆船被數倍于己噸位的歐洲帆船直直撞上。
由于海水阻力無法滑開,最終硬生生被從腰間騎過。隨著木料斷裂的噪音,在海面上冒了一堆氣泡和雜物就再也見不到蹤影了。
第二艘也是同樣的命運,奧斯曼水手們看到了同伴的慘狀,不想坐以待斃,沖上甲板試圖升帆逃走。但馬上遭到了密集的火槍攢射,不得已只能再次縮回船艙,然后和船一起被碾壓進水面之下。
撞沉了兩艘奧斯曼海軍的雙層槳帆船,歐洲帆船并沒馬上駛離,而是把帆全落下,靜靜的漂浮在海面上。一邊監視著水面的動靜,一邊用吊籃把水手送下船舷,把帶有條文裝飾的布片用釘子固定在船體側面。
合算奧斯曼海軍發現帶有條紋裝飾的歐洲帆船是假的,辦法挺巧妙,效果也確實不錯。不光改變了船只外貌,還把炮門蓋住了,不仔細看百分百是艘貨船。
有人非要湊近了仔細看咋辦?不是展示過了,誰靠近就送誰去海底喂魚蝦。紅海沿岸雖然都是奧斯曼人的控制區,但只要不靠岸和靠近港口,剛剛那種情況只能算意外。
“好了,升帆吧,還有三天路程要趕,第一次交易最好不要遲到。”
大概半個小時候之后,確定沒人浮上來,大腦袋才下達了開船命令。雖然這場短兵相接處理得非常完美,臉上卻看不到半點喜色。
什么片甲不留,稍微熟悉點漢語和日本常識就該知道這不是日本名,而是漢語中的成語。大腦袋就是王大頭,船員們一部分是海軍士兵、一部分是海運都司水手,還有幾個造船廠的工匠和皇家學院學生。
之所以弄這么復雜,全怪名為阿拉伯的勞倫斯計劃。在自己的建議被皇帝認可之后,總參謀部和海軍參謀部就開始了緊鑼密鼓的籌劃,只用了兩天多點就把一份完整的計劃送到了皇帝案頭。
在這份計劃中,帝國海軍會以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身份,向蘇伊士港的皮雅利等四個馬穆魯克家族提供武器彈藥和作戰指導,幫助他們在合適的時間發動武裝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