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經過此前半年的經營,沿著左馮翊沿黃河的數縣,修了漫長的防線,到處都有烽燧和望樓,還修了長塹和夯土墻構成的甬道,以便部隊快速調度補防。
對于曹操和曹丕給他的任務,司馬懿可以說是盡心盡力完成了。
但是,直到今日周瑜和陸議發起渡河作戰,司馬懿精心設計的提防措施,還是如同紙糊的一般,一捅就穿。
數以千計的曹軍士兵,在倉促向周瑜的先頭登陸部隊發起反沖鋒的過程中,陷入河灘的泥濘之中,隨后被疾風暴雨一般的神臂弩箭雨反復洗禮,交叉攢射,而后崩潰。
“放箭!不要停!不管敵人有沒有退,繼續放箭!讓更多士卒登陸,徹底列陣整齊之后,才允許后排戰船返航,去接下一批友軍!”
周瑜坐在軍中僅有的一艘斗艦級的大船上,揮斥方遒地指揮著戰斗,讓將士們不要擔心船只擱淺受損、或是別的什么物質損失。周瑜不在乎這些,他現在只要勝利,只要最快速度讓登陸部隊站穩腳跟。
其他物質上的損失,對他而言都只是一個數字而已。
將士們也士氣高漲,高歌猛進,水手們都瘋狂全力放箭,不顧反復搖曲柄上弦帶來的手臂酸麻,機械而麻木地重復著放箭的動作。
天色才剛剛微微亮,按說視野已經漸漸清晰起來了。但士兵們習慣了剛才黑暗中無腦盲射的節奏,哪怕眼睛已經能看到東西了,也懶得瞄準,懶得過腦子,只是機械地上緊弩弦,然后釋放,周而復始。
清晨的黃河邊,白色的弩矢尾羽在泥土中插得密密麻麻,如同白毛毛的蘆葦蕩一般,河風吹過,就像蘆花飄散一般搖曳。
當天色再亮一些時,岸上反擊的曹軍已經被徹底趕了回去。而周瑜的第二批渡河部隊,也已經在船隊的擺渡下,趕到了戰場。
臨晉縣郊外的這片沿河戰場上,劉備軍的士卒人數已經達到了兩萬多,而且都是精銳。
周瑜很快趁熱打鐵,對著曹軍的沿河防線發起了反撲。
長長的塹壕,直接被登陸的士兵扛著從船上卸下來的木排搭出壕橋,然后蜂擁著沖過去。
塹壕背后的夯土矮墻和鹿角防線,倒是稍稍能起到一點防御作用。但曹軍人數不足,而周瑜的攻勢可以遍地開花,專挑曹軍兵力不足的點重點進攻,曹軍的防線很快如同篩子一般,出現了多個漏洞。
就在此時,劉備軍登陸部隊的又一波增援被運了上來,這次領兵的大將,正是張飛本人。
連張飛都到了,岸上的曹軍當然是再無翻盤希望。
此戰之前,司馬懿原本設想得很好,
要半渡而擊,趁敵軍上岸的人數還不多、立足未穩時,集中優勢兵力將其趕下黃河。
但最終落實執行這個計劃時,卻鬧了個虎頭蛇尾,無疾而終。
距離開戰后僅僅小半個時辰,前線好幾處戰線傳回的急報,都說當地的沿河陣地已經陷入全面崩潰。
周瑜已經上岸站穩了腳跟!連張飛都上岸了,還殺破了己方幾座營壘,破了一連串的烽燧、望樓。
坐鎮臨晉縣統籌全局的司馬懿,被這一連串的噩耗打擊得一籌莫展。
如今的司馬懿,還只是一個文官,并沒有像原本歷史上十幾年之后那樣的實戰經驗歷練,此前曹操也沒讓他獨當一面領兵過,他也扛不起這樣的重擔。
此次作戰,曹操當然也不會讓司馬懿獨自挑大梁,而是給他配備了充足的武將,包括曹軍中如今碩果僅存的大將樂進,還有其他一些部將,讓他們文武配合、通力合作。
但以樂進之能,聽到如此短的時間內,前線派去逆襲的部隊,都被周瑜揍了回來,他除了惶恐迷茫之外,也做不了什么貢獻。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曹操的硬實力,實在是已經衰弱到了極點。
司馬懿稍稍捋了一下因果后,沉痛地向樂進復盤道:
“完了!黃河防線算是徹底完了!當初就不該下決心死守!我軍兵力不足,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最終又白白折損了好幾千精銳!”
樂進也贊同他的看法:“確實,防線修得再好,但我軍兵力就那么一點,注定不可能處處嚴防死守。只能是集結兵力、多設烽燧望樓,發現敵軍渡河動向后,再集中兵力反撲。
如此布防,只能是在戰前就預估幾個敵軍最可能渡河的點,預作提防。但周瑜竟有魄力選那些完全不適合登陸、也沒有錨地可用的河岸來登陸,我軍倉促趕過去,自然不是對手,唉。”
樂進不是很懂水戰和登陸戰,但是挨了這次的毒打后,他也吃一塹長一智,學到了經驗。
此戰失利得如此之快,如此徹底,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周瑜在被發現后、當機立斷直接找了沒有港口沒有錨地的位置,直接選那種黃河岸邊的爛泥地登陸。
這種地段就太多了,曹軍防不過來的。
而周瑜又不惜讓一部分戰船沖到淺灘、付出擱淺的代價,再配合海量的神臂弩手,直接從船艙和甲板上對岸邊火力壓制,曹軍要想反撲,自然也就只能慘敗了。
說到底,曹軍人數太少,不可能處處設防。而司馬懿的守河岸思路,其實跟原本歷史上,關羽在荊州設烽火臺防東吳偷襲時是一樣的。
歷史上關羽也沒那么多兵做到長江沿岸處處設防,只能是集中兵力在后方,前沿只靠烽火臺傳訊示警,發現敵情后再集結部隊。
所以司馬懿這次輸得那么干脆,也不算冤,如今的司馬懿,可比不上原本歷史上晚期的關羽,關羽都防不住的事兒,他司馬懿憑什么防住。
往者不可追,已經敗了的仗再懊悔也沒用。
一個新的迫在眉睫的嚴峻問題,很快擺到了司馬懿和樂進面前。
眼下,臨晉縣和郃陽縣還能不能守?往更大了說,整個左馮翊還能不能守?
快速梳理了一遍后,司馬懿立刻做出一個決定,跟樂進商量道:“北邊的郃陽縣肯定完全沒有必要守了,當初在郃陽留兵,目的就是確保對岸從臨汾到蒲坂這段河面,不留缺口給敵軍偷度。
現在黃河防線已破,郃陽就毫無意義了,必須立刻通知那兒的守軍,趕快南撤與我們靠攏。這臨晉其實也沒什么必要守了,最終還是要退回長安決戰的。
但如果我們先走了,北邊的友軍就再也回不來了,只能設法多死撐幾日,樂將軍可有把握頂住張飛和周瑜的攻勢,確保我軍數日之內不被圍困?”
樂進聽了這個要求,只覺得一陣頭皮發麻,直接就拒絕了:“這怎么可能?我軍在整條黃河防線上,不過三四萬人,這已經是關中總兵力的近半之數了!
但是如今已經在半渡而擊的時候,折損了數千人,還有一部分兵馬被隔在北邊,就我們手頭能用的這點人,怎么可能攔得住張飛?
剛才潰兵就已經回報說張飛有兩三萬人上岸了,這個數字只會越來越多。要我說,還是直接撤回長安吧,郃陽和北邊其他郡縣的人馬只能丟給劉備了。”
樂進直接拒絕了冒險救隊友的建議,他覺得已經沒有意義了,再等著救隊友,只會把自己也搭進去。
不過,事實上,就算他們全須全尾地撤回長安城,又如何呢?劉備順利登陸關中之后,長安也不過是甕中之鱉罷了。
樂進只是有些心灰意冷,不想再節節抵抗、在這個過程中多死人了。
他跟隨曹操也有二十好幾年了,讓他現在投降劉備,估計是不太可能的。
主要現在降劉備也沒什么好待遇了,天下都要統一了,這是最后一戰,劉備根本不需要再籠絡更多將才。他自己手下的武將都用不過來了,甚至還得考慮武將的戰后待遇安置問題。
所以,樂進哪怕動搖,充其量也就是打算少死點人,真沒希望的話,那就看著曹操和劉備盡快分出勝負。
至于他們這些人,大不了就等著戰場上被俘好了,主動投降是不可能投降的。如果被俘了,哪怕被圈禁起來,至少也是衣食無憂的廢物日子。
司馬懿敏銳地感受到了同僚的這種心態變化,不由暗暗焦急。
他的情況,跟樂進可不一樣。
樂進政治上沒有什么罪惡,輸了,被俘了,最多當個吃閑飯的,劉備也不至于虐他。
司馬懿當初可是幫曹操出主意、陷害司徒趙溫,幫著曹操廢除三公制度,重設丞相的。
劉備對于這種政治層面幫曹操鋪路、營造篡漢氛圍的文官,向來是不會手軟的。
所以,司馬懿也好,郗慮也好,這些人被劉備俘虜了,絕對沒好果子吃。
劉備能容下一個反抗過他的、沒心機的純軍事將領,卻不會容忍一個協助過篡漢的卑劣政客。
事已至此,樂進不肯進行軍事冒險,司馬懿就只剩兩個選擇,要么親自帶兵攔截遲滯張飛的推進,要么立刻派人飛馬去長安報信,讓曹操親自定奪,是否要御駕親征阻敵,或是下旨允許撤退收縮。
司馬懿想了想,終究是沒膽子跟張飛野戰,只好一邊固守臨晉,同時派出斥候仔細搜索,確保自己后路沒有危險。同時就讓人去長安請示。
臨晉縣距離長安并不遠,也就剛剛二百里地出頭,快馬信使一個白天就能跑到了,明天就能換人帶回回信。
司馬懿一籌莫展的同時,另一邊,張飛已經順利殺上岸,并且肅清了敵軍的外圍防御。
北邊汾陰那邊,陸議開辟登陸場的過程也跟周瑜一樣順利,也同時把作為第二批援軍的趙云順利接應上岸。
汾陰對面、郃陽縣的曹軍,比臨晉這邊還要不堪,抵抗更弱。不但沒能把陸議推下黃河,反而被后來登陸的趙云一個返身追殺,殺得那部分主動出擊的曹軍幾乎覆滅。
僅僅半天之后,張飛、趙云就如同一把鐵鉗,從兩個方向上順利穿鑿、會師,把綿延數十里的登陸場徹底連成一片。
前線的情況進展,也都實時往后方匯報,留在對岸蒲坂津的劉備和關羽、還有諸葛兄弟,也都能盡快掌握戰況,時間差不會超過半天。
畢竟黃河并不寬,一天之內往返渡好幾次都可以。
張飛趙云會師后,大家就商量一下,具體該如何執行下一步的作戰計劃,是否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
張飛覺得,眼下是一個穿插包抄殲滅敵人的好機會。
因為這片登陸場的存在,以及敵人之前試圖阻攔他們于灘頭、分散布防處處留兵,所以現在只要輕松穿插切割一番,就能殲滅不少敵軍。
郃陽、臨晉這些地方都有敵人的駐軍,圍起來一一殲滅,就能剪除曹操不少羽翼。
不過趙云卻有不同的看法,趙云一針見血地指出:“益德,平時你那般驍勇果決,怎得到了這時候,還盯著這里殲敵數千、那里殲敵一兩萬的小目標。
要我說,既然登陸比預想的還順利得多,現在才開戰半天,騎兵也已經大批量上岸了,那不如以騎兵直搗長安,雖說騎兵無法攻城,但只要巡邏威脅長安各門,然后阻斷各地曹軍回援長安的道路,我們就可以慢慢各個擊破了。
我管他曹軍諸將各自想要逃到哪里去,只要他們回不到長安城里,不能參加我們滅曹賊的最后一戰,早一點殲滅還是晚一點殲滅,都是一樣的。難道曹操死了之后,那些還沒投降的敵軍城池,也會繼續為了一個虛無縹緲的東西,對抗陛下死戰到底嗎?”
張飛一想也對,都這時候了,還擔心什么“敵軍會不會突圍”干什么?
敵軍突圍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保住有生力量,以后再用。
而這個“以后”,最晚能以后到什么時候?最晚自然是留到長安攻城戰的時候。
要是能阻斷敵軍回去參加長安的守城,他們就沒有以后了,殲不殲滅都一樣。
“還是子龍說得有理,只要那些人沒法在我軍殺曹賊的時候趕來相助,他們早死晚死,又有什么區別呢。我這就帶兵去圍堵長安,子龍你便幫我維持后路,此地去長安畢竟有二百里,哪怕都是平原,道路易行,也不能不顧糧道。”
張飛直接建議道。
趙云卻是一聽就不樂意了,當即反駁:“大軍都入了關中了,還要什么糧道?看來你我誰都不愿退讓,那就同去長安好了,你圍城北,我圍城南。
至于軍糧,一路上百姓自然會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我們隨身軍糧也夠吃至少五六日了,云長很快會帶著步軍大隊跟來的,還怕沒人維持糧道?”
張飛見沒能忽悠到趙云,也不堅持了,當即兩人一起出發,先帶著全部騎兵,直奔長安而去。
什么臨晉縣,郃陽縣這些沿河防線,他們根本就看不上。
哪怕讓左馮翊境內的曹軍都跑了,只要不是跑去救曹操,那跑就跑了吧。
這一路上去長安,沿途還有好幾座縣城,都是渭水沿岸的,包括灞上、新豐、陰般,各縣也多多少少有守軍。
張飛和趙云也不攻城,就直接繞過去,直撲長安。
渡河后的第三天凌晨,張飛和趙云,已經帶著近四萬騎兵,抵達了長安城下。
長安廣大,四萬人還不足以把城墻每一個位置都圍死,但把長安城的十幾座城門全部堵上,卻是綽綽有余。
司馬懿也好,樂進也好,根本就回不到長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