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諸葛亮第827章 渡河!渡河!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舍弟諸葛亮 >>舍弟諸葛亮最新章節列表 >> 第827章 渡河!渡河!

第827章 渡河!渡河!


更新時間:2025年04月15日  作者:浙東匹夫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浙東匹夫 | 舍弟諸葛亮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曹彰在西域一路求生的同時,且把視角拉回東線戰場。

早在章武二年三月初,經過一整個冬天和春季的準備,劉備就已經完成了全部秣馬厲兵的工作,摩拳擦掌準備給曹操最后一擊了。

不過劉備終究還是尊重手下重臣的意見的,所以決定之前,他還是問了一下諸葛兄弟的意見:

“半年之內,云長已經在汾水、湅水兩岸,新建了數座船廠,幾百艘艨艟。這些船足夠一次性運輸數萬大軍渡過黃河了,朕欲讓云長盡快發起總攻,卿等以為如何?”

諸葛兄弟也理解陛下的急切,但他們還是從各自的角度,提出了最穩妥的建議。

諸葛亮從民政的角度,希望劉備再忍一兩個月,拖到四月過半再動兵,才是最好的時機:

“陛下,三月正是春耕農忙。以朝廷如今的實力、此戰的用兵規模,雖然不至于在較大范圍內耽誤農時,但是讓關中百姓能順利春耕下種,對朝廷也是有利無害的。

到今年秋收之時,關中的土地就在陛下治下了,那些百姓,到時候也是陛下的子民,能讓他們的農事少遭破壞,對朝廷而言也是好事。”

諸葛瑾也勸了,不過他關注的則是另一個角度。

勸農和組織生產,那不是諸葛瑾操心的,他這兩年在內政方面,一直專注于科舉改革的推進和落實。

因為科舉去年才剛剛順利舉辦,所以劉備搞的這套制度,還有很多原本察舉制的殘留,急需繼續深化改革。

比如,后世的科舉,大多是三年一考,但劉備現在搞的科舉,還是每年都要考的——這也沒辦法,因為原來漢朝的察舉制,就是每年都舉的。

換了新法之后,不能馬上過分傷害原有制度的既得利益,否則一旦蛋糕變小了,分蛋糕的人就有可能起來鬧事。

但諸葛瑾有那么多后世的經驗,他當然知道什么樣的科舉制才是更好的,因此每一屆都要想辦法、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而且每一次迭代,還要想方設法找好借口,避免被下面的人說朝廷隨意朝令夕改,沒有公信力。

這一次,他就準備趁著三月份又要考試的機會,讓劉備親自過問,先推進夾帶一波小改革,弄完這一切后,再去滅曹操。

諸葛瑾便建議道:“陛下,每年三月,都是春闈之日,今年的春闈日期也臨近了,還是希望陛下親自主持、推進相關工作,待此間事了,再全力滅曹不遲。

如此,一來可以展示陛下文治武功,都不曾偏廢。二來,也可顯得曹操尸居余氣,不過癬疥之疾,朝廷根本不需要盡全力就可以滅他,戰略上也顯得藐視對手。”

劉備對諸葛瑾的意見還是很重視的,不過他不是很了解,科舉的工作還有什么可操心的,去年就搞得挺順利,今年按說按部就班繼續照著做就好了。

“子瑜所言,朕自然會采納,不過今年已經是第二屆科舉了,還有什么明顯的弊端要整頓么?去年朝野對科舉的反應不是還挺不錯?”

諸葛瑾連忙幫劉備仔細分析:“去年總的反應確實不錯,但初次科舉,還是暴露出一些問題。首先就是科舉的頻次,依然是每年一屆——這是為了迎合原本察舉制時,也要每年都舉薦的成例,避免地方各郡覺得他們推舉人才的機會變少了。

但是原本的察舉,是不用考試的,舉了就能為郎官,見習政務。科舉要按最終錄取人數的五倍選人,其中八成考得不好又要沙汰回原籍,如果每年都考的話,往返京城的舉子人數,就比原先察舉制憑空多了五倍。

那么多人,舟車勞頓,往返艱辛,也是一大筆開支,如果讓朝廷補貼,對還沒結束戰亂的朝廷而言,也是一大筆負擔,就算將來不打仗了,這筆支出也該想方設法減少。

所以臣以為,將來要在合適的時機,把考試的次數,降低到三年一科。而各郡每年所舉考生的人數,去年是按照最終錄取人數的五倍來舉的,以后可以改為‘按原有察舉制時每年舉人的兩倍’來舉。

如此累積三年,三年總舉的考生人數,就相當于原先每年察舉孝廉的六倍。最終考試時,仍然按照原先一年察舉名額的規模錄取,也就是六個里面取一個。這樣錄取比例會比原來更低一些,實際上每三年產生的做官機會,也會比原來察舉制少三分之二。

比如原先是每年每二十萬人出一個孝廉,現在相當于每三年每二十萬人才出一個科舉考過的考生。但是原先的孝廉,就算察舉上了,也是不能直接授實職的,要為郎官見習政務。將來科舉考中者,可以直接授予實職,如此,地方上的反對也不會太激烈。臣打算今年就力推這一步改革。”

劉備聽了之后,先自己大致心算了一下,按照子瑜的這個意見,等于是一下子減少了三分之二的每年新增官員,原先每年都要加那么多孝廉,現在三年才加那么多。

朝廷的冗官肯定會大大減少,但是地方上的人才,上升通道也窄了三分之二,做官的機會變少了,這肯定會有人反抗的吧。

劉備便把這個疑慮,直截了當說了出來。

而諸葛瑾也連忙解釋:“進一步改革之后,選拔做官的機會確實少了,但臣剛才也說了,考中者的價值也提升了,他們可以跳過為郎官的見習階段,只要解釋清楚這一點,民間也多半會接受的。”

劉備:“那跳過郎官之后,新官員的政務見習怎么辦?只會考試的人,剛考過了,也不會做官,豈不是要耽誤政務?”

諸葛瑾:“可以讓那些被察舉上來的考生,在等候考試的那一到三年內,便到太學統一求學。同時,朝廷也可以改革太學的科目,加入一些政務見習、公文刑獄等等的處置教學。

這樣,他們在等候考試的時間里,等于就同時在見習了。最終考試的卷子,也可以加入更多這方面的內容,確保他們在太學里只要有認真學,最后都能在通過考試時體現出來。”

劉備點點頭,終于理解了諸葛瑾的想法。

這等于是把舉子舉上來、到最終通過考試這幾年的時間,整合成官員見習期了。

只不過在科舉制下,就算你見習了,但只要考試沒考過,之前的見習也就白見習了,最終還是打回原籍沒官做。

不過這樣也能讓見習期的人好好學習,努力熟悉政務。

原來東漢后期的時候,孝廉們被舉上來后,當郎官見習那幾年,很多都是徹底躺平擺爛的。既不學習,也不去熟悉政務,就天天在家喝大酒,要不就是呼朋喚友吃喝玩樂。

現在太學也是“寬進嚴出”了,最終的科舉,就相當于是給太學加了一道“畢業考試”,考不過就不發證。

這種措施,后世之人都是很容易想到的,后世誰沒經歷過考試才能拿到畢業證?但是對漢朝人而言,他們學習從來都沒有畢業考試,所以太學里濫竽充數的才那么多。

而且,諸葛瑾還指出,用了這個新辦法后,還有意料不到的額外好處:

“陛下,而且新法還有一點好處,那就是把每次科舉的周期拉長到三年后,地方上的世家豪強想要弄虛作假的難度也會大大增加。

去年初次科舉時,為了讓地方上的反對降到最低,臣曾經讓人暗中放出風聲,讓他們‘自行領悟’到一些弄虛作假的辦法,比如今年要舉五個人,就選四個比他們真正想要舉上來的門閥子弟學業更差的舉子,讓這四個人陪考襯托世家子弟,最終依然把那個世家子弟頂到做官的位置上。

但是,現在把科舉的時間延長到三年后,這種弄虛作假的難度就大大增加了,因為這些人都不是同一年舉上來的,夜長夢多,那些原本被作為陪襯的人,在這三年里就更有可能產生別的想法。

又或者他們被舉上來、得到了進入太學學習的機會后,會比原本有關系的世家子弟更加發奮刻苦,經過三年學習后,反超了那個世家子弟。如此,朝廷的選才也會變得更加公平公正。”

諸葛瑾說的這些,無非就是如何對抗“圍標”,只是現在還沒有“圍標”這個專業術語,所以他只好用別的措辭組織語言,但劉備肯定是能聽懂的。

去年第一屆科舉時,“圍標”這個弄虛作假的辦法,就是諸葛瑾故意泄露出去的,就是希望大家都用起來,然后覺得“我們的利益沒怎么實際上受損,司徒搞的新政,是可以下有對策繞過去的”。

然后天下世家豪強,也就捏著鼻子認了科舉改革。

但今年,既然科舉制度已經通過了,諸葛瑾的屠刀當然又要舉起來,然后一刀刀慢慢切掉既得利益。他去年能教天下世家怎么圍標,今年他就能自己想到如何慢慢限縮圍標的操作空間。

世家大族是能舉成績差的人“陪公子讀書”,但你能保證經過三年為周期的學習之后,當初陪公子讀書的人,不會因為更刻苦、成績超過內定的公子么?

換言之,哪怕那些圍標的人成績沒超過內定的公子,但是有這么一群攪混水的鯰魚在那兒,原本吃喝玩樂的內定公子們,也得變得好好學習一點。

就算這些內定公子最終還是考上了,他們的學習成績和政務經驗,應該也比原來更強,那樣也算是為朝廷選到了能力更好的候選官員,劉備也是不虧的。

就相當于是“雖然這些公子哥高考時走了后門托關系進來的,但畢業考試是靠自己本事考過的”。

那總比原先選一堆畢業考試都考不過的垃圾要好,對朝廷更有利。

劉備捋順了這里面的關系后,也不由贊嘆諸葛瑾這個想法,確實是老成謀國。

“既然如此,這兩個月,就先以文治為重,讓云長那邊再準備得更充分一些。朕這兩個月親自抓科舉,看看有誰敢反對這些善政。等這一屆的科舉結束之后,朕再親自去河東,御駕親征。”

定下節奏之后,三四兩個月內,劉備本人就把重心放在了內政文治方面,而第二屆的科舉,也果然在劉備的力挺下,按著諸葛瑾的思路,籌辦得順順利利。

前面所述的那些細節改革措施,一項不落地全部得到了貫徹,稍有反對也都被劉備用威權撲滅。

而軍事方面,劉備也沒有完全閑著。

諸葛亮建議,雖然眼下不能進行總攻,但是也不妨以“隨時會發起總攻”的姿態虛晃一槍,吸引曹操的兵力,同時在別的次要方向,再蠶食曹操一些領土,為決戰做些準備工作。

這種小動作,花費的錢糧人力并不多,劉備當然直接就準了。

所以,在三四月份時,劉備軍就放出風聲,要在河東蒲坂津渡過黃河,但實際上只是把曹軍主力進一步吸引過去,然后趁機進攻一下曹軍已經無心死守的函谷關,乃至函谷關背后的弘農。

在諸葛兄弟和龐統等人的設計、操作之下,一切也果然如預期的進展,并沒有什么波折。

曹軍在聽說蒲坂津、臨晉一線吃緊后,進一步收縮了兵力,函谷關這兒已經只剩下最后幾千人了。

然后劉備讓黃忠帶少量部隊從雒陽這邊進攻函谷關,以消耗和火力試探為主,聲勢要造足,但不必太過激進,要竹邑控制損失。

曹軍果然兵無戰心,被黃忠消耗了一波后,自覺守不住函谷關,就果斷撤退了。

黃忠殺進函谷關,繼續沿著崤函道逐次推進,在四月初拿下了弘農郡,到四月底時,已經逐次推進到了潼關之外。

如此,曹操在河洛地區最后的凸出部、全程近六百里的崤函道山區,也被劉備奪走了。雖然這塊地方是爛地,沒有什么經濟價值,未來劉備也不指望走潼關陸路往關中運輸軍需,成本太高劃不來。

但反正這些險要之地最終也是要拿的,現在先拿了當一道決戰前的開胃菜,也不錯。

至此,劉備對曹操的前線,全面推進到了潼關、蒲坂津一線。

四月底的一天,處理完了雒陽這邊的全部內政要務之后,劉備決定親征,由他本人去河東郡的安邑坐鎮,然后讓關張趙帶兵從蒲坂津渡河,給關中的曹操最后一擊。


上一章  |  舍弟諸葛亮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