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八年,十一月初一,清晨時分,雒陽北郊,大漢太廟。
一座祭壇在雒陽太廟的南邊剛剛筑好不久,土色尚新,外以石垣新砌包裹,臺高不過六丈六尺,頗顯儉樸。
距離劉備的大軍進入雒陽城,已經過去了大半個月。劉備的稱帝大典,拖到現在才舉辦,倒也不是他不急、或是故意吊人胃口,而是需要準備的東西實在太多。
雒陽城剛剛遭了兵火,總不能僅僅把火災余燼撲滅了,就直接登基吧?該修繕的地方,至少要草草修繕一下。
而劉備大軍打來時,隨軍的主要是武將,只有極少數懂軍機的文官以及錢糧官會隨行。那些吉祥物的禮法類文官,都在大后方各地。
劉備進城后,總要把那些文官都召到雒陽,才好推進后面的工作。
否則登基大典不但缺人觀禮,不夠熱鬧體面,甚至連干活的人都不夠——皇帝以小宗入大宗,再次中興大漢,這個儀式流程該怎么搞,諸葛兄弟懂么?其實不太懂。魯肅龐統周瑜也不太懂。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種時候就需要把陳琳、王粲、許靖這些人找來,再結合那些原本在雒陽朝廷、后來逃離曹操統治回鄉隱居的禮法之臣(不是指荀彧),讓他們出力周全。
而等待那些之前逃散的朝廷文官回來,也需要時間。劉備還派兵在雒陽周邊各處增設驛站,提供酒食,負責接待,這一切折騰下來,個把月已經算是非常快了。
不管怎么說,眼下十一月初一,這一切的條件終于全部齊備了。
這天一大早,即將登基的大漢皇帝劉備,身著天子袞、冕,乘六軾金根車,由八匹白馬拉著,緩緩來到城南祭壇,卻沒有直接登壇,而是先繞行而過,直奔太廟。
登基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告慰祖宗神靈,訴說亂世之不堪、自己的情非得已,這也是歷來的老規矩了。
漢朝這一套規矩年代久遠,記載稀缺,后世看官或許不太熟。但是只要看過《明朝那些事兒》的人,應該都對朱棣進南京時、解縉攔馬問他“殿下當先入宮耶?當謁陵耶?”的問題不陌生。
而解縉那番話,其實也就是抄抄古人的先例罷了。
小宗入大宗,都要先誠懇地向祖宗哭訴,這些年到底發生了什么波折,遇到了哪些變故,自己才被逼得不得不如此。
劉備來到太廟門前,關張和諸葛兄弟也都一起跟在后面,其余人等則遠遠站在外圍,由趙云帶隊看護,至少離開十丈以上。
太廟有數進宮墻,里面還分隔了好幾個院落,足有七座殿宇型的建筑。
所謂“天子七廟”,歷朝歷代改朝換代當了皇帝的,都要立七座祖廟——不僅僅是供七代祖宗的神主,而是建筑上就要分成七座廟。
東漢初年,劉秀在雒陽建都時,就給太祖高皇帝劉邦單獨立了廟,文帝、武帝也都有廟,但是西漢其他皇帝,當時沒有獨立的廟,在劉秀打下長安、“收長安祖廟諸神主東歸”之后,把其他皇帝合放在一個廟里。
如此騰出來一些廟的指標后,劉秀就可以留給他自己的高祖父以下數代祖宗了。
再往后,東漢那么多年里,皇帝每次換人了,劉秀單獨一個廟也是必須的,這個不能動,剩下最后三廟,就可以根據皇帝本人的曾祖父、祖父、父親調整。有了新皇帝,就把原來皇帝的曾祖父那一代請到供奉了一堆牌位的“合廟”里。
和劉備同時代的蔡邕就曾寫過專門的禮法考據文章,提到“孝明立世祖廟,以明再受命祖有功之義,后嗣遵儉,不復改立,皆藏主其中。圣明所制,一王之法也。”
而到了雒陽被董卓燒毀后、劉協被曹操控制的那些年里,又發生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曹操遷都許縣時,覺得在雒陽重建那么多宗廟太費事,就奏請說“和、安、順、桓四帝無功德,不宜稱宗,又恭懷、敬隱、恭愍三皇后并非正嫡,不合稱后,皆請除尊號。”劉協的回復是“制曰:可“。
(注:史實,原本歷史上的曹操也這么干了)
雒陽這邊最新的宗廟,供奉的東漢皇帝本就很少,倒是更加方便劉備越過“沖質桓靈”那些人了。
所以劉備也不看那些后來的皇帝,就只管先祭告高祖、文、武、光武,稟明因果。
這一切,原本那個時空,劉備并沒有機會去做,因為原本歷史上他是在漢中稱的漢中王、在成都稱的帝,他只能遙祭祖宗,焚表以達上蒼,不得不說也是一點遺憾。
但這一世,情況完全不同了,他可以本人親自到太廟里,把話當面說清楚,這也無形中進一步增強了其繼位的正統性。
劉備走到最里面的正殿門口時,諸葛瑾等人也不得不停步,那地方他也沒資格進去,只能在門外遙遙聽著。
而劉備則在進入正殿之前,脫下鞋履,解下腰間左右懸著的雙股寶劍,分別交給諸葛瑾和諸葛亮一人一把,讓他倆幫忙拿著,劉備這才轉身空手進入正殿。
踏進正殿門的那一刻,劉備也像是想起了多年的辛酸不易,以及對百姓軍民這些年遭遇的悲憫,不由悲從中來,確是發自肺腑。
略微悲戚了一會兒之后,劉備就從袞服的寬大袖子里,掏出一卷云錦材質的長卷,上面寫有一篇以劉備口吻向歷代先帝哭訴的賦文。
賦文是王粲寫的——倒不是說陳琳的文筆不如王粲,而是王粲的專業比較對口這類文體。王粲當年跟著蔡邕仔細習學鉆研過相關禮法,
比如前文所述那些“孝明立世祖廟,以明再受命祖有功之義,后嗣遵儉,不復改立”背后的原理,都是蔡邕的研究成果,漢末其他人大多不懂。
而蔡邕的筆記真跡早已在當年的董卓、王允之亂中流失,尤其蔡邕被殺之后,王允怕他留下“謗書”,是專門清除過蔡邕的筆記的。蔡邕的學問,歷史上也全靠蔡琰后來默寫,以及顧雍、王粲等弟子轉述。
顧雍不喜歡這種抬轎子的活兒,他這人比較低調,所以這方面就靠王粲了。
劉備聲情并茂地念完王粲幫他寫的賦,然后放在靈前焚化,又澆奠了酒水,然后讓近侍分散祭品。
一切告廟的流程走完后,已經是辰時末刻。
劉備回到太廟門口、舉行大典的高臺上,開始走登基的流程。
流程中那些繁文縟節的禮法,自然不必贅述,大部分都跟原本歷史上他稱帝時差不多,但也有些不同之處。
畢竟原本歷史上,劉備得說劉協已死,還要給他掛孝。而這一世,劉協是實打實死了,幾個月前就祭奠過了。
諸葛瑾作為司徒,領班所有文臣,在臺下奏請:先帝遇害,天下至今無主,宗伯討逆驅逐曹賊、收復雒陽,為先帝報仇,正宜正位為君。
劉備還是必須象征性謙虛一下:“曹賊篡逆,幾乎傾覆我大漢神器,然天意不絕炎漢,孤今日重奪雒陽,恢復舊都,自當復立天子,以安天下之心。
但天子之位,仍需自宗室中,擇德行深厚長者居之,豈可因孤有軍功,便妄窺神器。”
諸葛瑾等又奏:“宗伯功德巍巍,天下莫不仰望,又豈是以武功服人。”
一邊又轉過劉協的兒子山陽王劉熙,對劉備下拜誠懇請求:“先帝在時,每自嘆德行不足,以至董卓、曹賊等逆亂連連,還說我等諸子,德行更遠不及先帝。天下宗室,唯有大宗伯功、德皆為劉氏垂范,天下無人不服。”
后面還有一些啰嗦的廢話,就不盡贅述了,總之就是換著各個角度論證此位再別無人選。
劉備看先帝的兒子都自稱無德以至天下大亂,他也就不再推辭,登上高臺的最高處,接過璽綬,置于面前案上,接受百官朝拜。
受禮畢,原本歷史上,劉備這時候就該宣布改元。但是這一世情況有所不同,所以哪怕他依然暗定了章武的年號,但卻不能馬上拿來用——
原本歷史上,曹丕在曹操死后那年的十一月篡漢自立,曹丕是改朝換代,建安二十五年的年號自然不用在乎,連延康元年都可以不用在乎,他直接就能改黃初。
而那一世的劉備,是翻過篇來隔年四月才稱帝的,建安的年號早就沒了,劉備直接用章武也就毫無問題。
但現在,從劉協死到劉備登基,總共不過四個多月,劉協死于建安十八年六月,現在是十一月初一。
既然都是漢朝皇帝,哪怕劉備是旁支入大宗,也不能直接把建安的年號挪掉,所以就繼續用兩個月,到明年正月初一再改。
好在已經入冬,劉備這兩個月里也沒什么事情可做,這個季節也不適合打仗,天寒地凍補給困難,雒陽周邊又被戰亂破壞得不行,所以劉備倒也不用頂著建安的年號折騰很多事情,完全可以等過完年再大刀闊斧務實。
處理完年號的問題后,下一步就是冊封皇后、太子、諸王、群臣。
這一世,糜氏為劉備生下了長子劉封,而且孩子也安然長大了,加上糜氏至今還健在,她的娘家也比甘氏出身貴重一些,所以毫無疑問是皇后。
(注:歷史上劉備在世時,也沒給甘夫人追封過皇后,只是追謚“皇思夫人”的稱號。是劉禪登基后再追封她為“昭烈皇后”的,所以甘氏本來就是母憑子貴,因為她兒子當了皇帝她才算先帝的皇后。)
劉備親生的這個長子劉封,自然也是太子。
劉禪等人,照例封為諸王。
隨后群臣加封,諸葛瑾、諸葛亮暫時封無可封,還是司徒、尚書令。
劉備倒是考慮過給諸葛瑾加封丞相,但諸葛瑾懇切表示,“恢復丞相”之議,本就是曹賊為了專權,妄自篡改大漢成法。陛下革故鼎新,不宜沿用曹賊逆舉。
這一點確實說服力很強,因為這些年來,劉備陣營一直就是這么宣揚的,曹操設丞相,當年就是他‘實為漢賊’的一個重要佐證。
劉備也不想一上來就反復無常,只好擱置這個想法。
不過如此一來,司空這個位置,也有些敏感,因為曹操當丞相之前,掛的就是司空的職務。
而另一方面,劉備本人在當上皇帝之前,一直官居太尉,如果把劉備這個稱帝前的最后官職隨便賞給人臣,也難免讓人惴惴不安。
就好比后世李世民當皇帝之前,當過尚書令,唐朝后來尚書省再需要主官,一律都以左仆射為最大,實際上管尚書令的事兒,而尚書令這個位置就一直虛懸著,誰也不愿意去觸碰嫌疑。
因此,如果將來太尉、司空都不方便再用了,只用一個司徒,那也構不成三公了,實際上肯定得另外設置新的官職體系。
考慮到這一點,劉備暫時也就不折騰了,就讓諸葛兄弟繼續當司徒和尚書令,實際上掌握全部行政權力。等過兩年他這個皇帝徹底坐穩了,曹操也被徹底滅了之后,再慢慢改革好了。
眼下,就先給諸葛兄弟等人加封侯爵食邑,安撫即可。
文官這邊,最上面的人都調不了,下面群臣自然也只好微調。
魯肅被提拔為侍中,龐統為太仆,顧雍為大鴻臚,劉巴為大司農,法正為廷尉……余者不可贅述。
相比之下,武將那邊就方便不少。
劉備直接封關羽為驃騎將軍,張飛為車騎將軍,趙云為衛將軍。
糜竺為左將軍,太史慈為右將軍,甘寧為后將軍,
馬超、黃忠、張遼、高順為四征將軍,其余再依次降等。
一番升賞之后,劉備宣布賜宴群臣,歡慶三日。同時也宣布司隸百姓,盡免今、明兩年稅賦,以安民休養,恢復戰爭帶來的創傷。
建安十八年的最后兩個月,劉備也沒打算再折騰什么事情,一切就以安穩過渡為主。
倒是皇帝要分科考試取仕的消息,第一時間就放了出去。劉備傳詔各郡,讓年底之前盡快把今年要察舉的候選官員名單呈報上來,并且要通知那些被察舉人,明年三月初一之前必須趕到雒陽,參加復試。
PS:明天出門,請假一天,也快完本了。后續打仗不會寫太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