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仁是明知道自己城破時必死的,不可能有投降活命的選項。
所以哪怕城樓被奪、城門被破,劉備的大軍已經從至少兩處城門涌入后,曹仁清楚自己大勢已去,但還是想帶著親衛隊最后轟轟烈烈一把。
他已經什么都求不了了,只能求個身后名,還不是什么美名,僅僅是善守兇悍之名。
既然如此,就把可以求的那一丁點身后名求到極致。一個純粹的、有點追求的人,大抵都是如此吧。
曹仁身著最精良的灌鋼水鍛鎧甲,手持鑌鐵精淬的寶刀,親自帶著衛隊退到皇宮門口,占著南墻宮門,以及宮門口兩側的兩座高大魏闕,以麾下最精銳的弓弩手占據宮墻和魏闕,朝著下面長街上四面沖來的劉備軍將士放箭。
雒陽城其實是有內外城的,至少北側有宮城,但曹仁也知道,要守住整個內城太不容易了,兵荒馬亂到這種地步,劉備軍一進城,絕大部分曹軍士兵的軍心士氣就徹底崩了。
隨便哪一處內城門的守將都有可能隨時投降,或是被自己人砍了之后獻門。既然如此,還不如帶著他自己絕對能掌控的數千心腹死士,就守著南宮門周邊這一小片地方,防區都是自己目力可及之處。
至于那些他視野看不見的遠方防區,愛投就投吧,曹仁已經管不住了。
劉備軍很快就控制了雒陽城內幾條主街,沿著大路縱橫殺穿,把殘余曹軍分割在一片片越來越逼仄的區域內,然后層層縮小包圍圈,逼著數以千計的殘兵棄械投降。
曹仁守著宮門負隅頑抗的情況,當然也立刻被探明并且上報了。
有一些貪功的將士很想沖過來登樓斬殺曹仁賺個大功勞,但因為缺乏組織,宮門前的場地又開闊,被曹軍居高臨下交叉攢射,好幾次進攻都被擊退。
城內的街巷戰,又不可能把城外作戰的攻城武器那么快推進來,何況攻城塔也推不進城門,進攻方就只好找簡易的梯子和撞木攻堅。
“先別管曹仁了,趕緊分兵攻打皇宮其余各門,包抄曹仁,免得他層層抵抗躲進內宮!”
最后,還是謹慎的趙云趕到了現場,做出了穩妥的安排,下面的普通兵將才沒再各自為戰混亂搶功。眾人都乖乖聽話,分工合作,該去找梯子的找梯子,該包抄的包抄。
趙云能來這里指揮,倒也不是他攻城時沖得最快,實際上張飛馬超那些打起仗來勢如瘋虎的猛將,一個個都沖得比趙云快,如今的雒陽戰場,劉備一方也完全不缺作風迅猛的大將。
不過劉備也怕亂兵在進攻時過度破壞了皇宮,在這一點上,劉備最信任趙云,因為趙云負責他的近衛工作最久,最謹慎。劉備聽說曹仁守著宮門負隅頑抗后,立刻就想到了趙云,讓他專管此事。
趙云很清楚主公為什么選他,也就要盡量不負所望,把皇宮的破壞程度降到最低。好在曹仁倒是沒有在皇宮里放火的打算,這一點讓趙云稍稍松了口氣。
不過一個時辰之后,皇宮其他各門都被劉備軍攻破,那些地方的守軍戰意并不堅定,稍稍被殺傷了百十人后,就紛紛或逃散,或投降。
入宮的各部都是趙云挑選過的,軍紀也很嚴明,并沒有進內宮,而是繞路過來,把南宮門的曹仁部徹底包圍,形成了內外夾擊之勢。
而經過這一個時辰的肅清,雒陽城內其他地方的亂戰也漸漸平息,至少幾條最寬闊的縱橫主街兩側,已經完全看不到亂兵。劉備確認安全后,也親自帶著衛隊入城,直奔皇宮方向而來。
諸葛兄弟和關羽張飛,也陪著劉備一起進城。
劉備上一次來雒陽,還是很年輕的時候。少年時的劉備,曾經給蘇雙、張世平等幽州販馬豪商當過向導,賣馬來雒陽,也見識過雒陽的繁華,他那些“好犬馬、美衣服”的奢侈追求,也是那時候從雒陽學來的,可以說這也是一座劉備充滿了回憶的城市。
可自從董卓之亂后,劉備就再也沒進過雒陽城,一晃至少二十多年了。
劉備回想著自己二十多歲時的生活,又看看眼下年過五旬的自己,不由很是感慨。
“當年雒陽被董賊焚毀時,孤也不曾有機緣回來目睹其慘狀,只是聽世人傳說其情形。如今雖還有些殘破,比當年最凄慘時,終究是好多了。曹操雖然干了那么多大逆不道的事,但他重建雒陽城,也算是一件功勞。”
劉備坦然說出了這么一句評語,旁邊的人都沒有接話。
重建雒陽,當然也算功勞,雖然用的都是民脂民膏。也就到了劉備的地位,可以坦坦蕩蕩說出這句話,其他人是沒有立場去說的。
這世上,沒有其他人有資格替劉備去慷他人之慨、寬恕曹操哪怕一丁點,這話只有劉備親自能說。
這是即將登頂者本人才能有的從容和豁達。
“曹賊重建雒陽,花的也是民脂民膏,曹仁據城死守,甚至還要退入宮城戰至最后一刻,給雒陽造成了多少破壞,這份罪過,也是不能寬恕的。”
諸葛瑾等劉備說完后,才恰到好處地點評了一句。
劉備摸著下巴斟酌了幾秒,想起關心一下:“子龍那邊,攻破宮門了么?”
諸葛瑾不了解近況,這個問題自有前方回來的軍校代為回答:“稟主公,趙將軍已經破了其他數處宮門,把曹仁殘部前后夾擊,圍困在南宮門外。曹仁并沒能逃回內宮放火破壞。”
劉備點點頭:“那也算是他最后一刻,給大漢稍稍留了一點體面,孤自然也會給他一個體面。走,親自過去看看——放心,孤不會進入弩箭射程的,就遠遠看看。既然已經控制住局面了,子龍也不必追求速戰速決、多傷人命了。”
劉備親自吩咐后,最后的戰斗也就稍稍放緩了一些。趙云那邊,再沒讓人冒失強攻。
不過幾盞茶的工夫,劉備親自來到宮門外一里地,趙云也迎了上來,說明情況。
劉備拿著望遠鏡觀望了一下,曹仁死守著宮門樓和左右的高塔,確實易守難攻,目標很小很集中,而重型攻城武器沒推進城,趙云暫時籌集到的都是簡易的飛梯。
劉備想了想:“既如此,把這兩座高塔燒了吧,愿意跳下來求生的將士,就俘虜了,不愿意跳的,跟曹仁一起燒死,也算是壯烈豪勇之士。看在他們沒有破壞內宮的份上,這事兒就算一個了斷。”
一旁的張飛有點舍不得,嘟囔著隨口勸了一句:“畢竟是皇宮,將來重修也要費不少力。”
最后還是諸葛亮幫著找到臺階下,中肯地點評:“這雒陽皇宮,只剩北宮有一部分是幸存自董卓之手,南宮當年已經燒為白地,完全是曹操重修的。
曹賊在此行篡逆之事,大為不吉,終究要掃除一些他的遺跡,就當是辭舊迎新了。主公燒宮門外兩座塔,也不算什么。何況這宮門外的望樓又名魏闕,曹操篡逆時雖不曾以魏為偽號,但他篡逆之前,畢竟被先帝封為魏公,燒其魏闕,也算是象征清除魏之余孽。”
劉備聽了這番話,內心愈發堅定,就讓人找來大量柴草,還不吝弄來些油脂,讓鋼甲士兵頂著大盾扛著柴草捆上前。
曹仁讓人放箭全都無果,眼看樓下堆滿了引火物還澆上了油,守衛的曹兵們終于慌亂起來。
饒是這些人里多有死士,也不愿意最終被活活燒死,便有人想要沖下樓去,很快發生了混戰。
曹仁親手殺了幾個亂兵,其余便有從樓上跳下來的,不多時劉備軍丟過去無數火把,兩座魏闕終于吞沒在熊熊烈火中。
到了這一刻,曹仁也不管了,一些士兵冒煙突火想要沖出,有僥幸活命的,也有運氣不好渾身被火焰吞噬的,沖出來時渾身都已帶火,顯然救不了了。
曹仁本人端坐樓頂,把寶刀插在身側,還拿過一甕酒,漸漸痛飲而盡。
火勢已經蔓延到頂樓,曹仁扛了一會兒,實在受不得灼燒之苦,只好拔刀自我了斷,免得受持續的零碎苦頭。但下面的人并不知道情況,直到火焰完全燒完,魏闕坍塌成一堆廢墟余燼,劉備軍士兵才上前,在火堆里找到一些焦尸。
好在焚燒的時間還不太久,從甲胄兵刃和身材面目,也依稀可以看得出是曹仁,逃出來和投降的曹兵,也都可以作證,倒是不用擔心曹仁生還逃脫的問題。
士兵們確認過后,才逐級向趙云、劉備上報。
劉備親自上前驗看,下令把曹仁尸體梟首懸于宮門,剩余的肉身倒也沒必要再折騰,反正都燒焦了,不用再火化,直接跟其他戰死士兵堆在一起埋了。
城內的零星搜捕,還持續了一整夜,次日天亮才安靜下來。
劉備當晚倒也沒搬進皇宮,畢竟名不正則言不順,他現在還沒正式稱帝呢。
他只是吩咐人先打掃一下,并且把那些曹操稱帝后才帶進宮的宮女全部清退,只留下劉協在世時就用過的粗使宮女。
至于宦官,也讓他們互相指正,凡是有跟曹操勾結的,之前明顯幫著曹操監視過劉協的,也都驅逐罰為奴役。
借著這個機會,諸葛瑾本著后世人的人道考慮,諫言了幾句:“桓靈之世,天下傾頹,皆因宦官釀禍。而桓靈重用宦官,又多因世家大族聯合起來,逃避稅賦徭役,朝廷無從開支。
如今百廢待興,多年積弊皆在戰亂中被一掃而空,主公以兵威壓服取巧偷漏之輩,自然不需要那么多宦官來監督斂財,這些有劣跡的宦官逐除后,應該也用不到更多。
何況曹操篡逆不過數月,他也沒來得及新增宦官,主公妻妾遠不如曹操眾多,也不如先帝眾多,也用不到那么多人伺候……當儉省以示仁政,至少這方面要做得比曹賊好得多才行。”
劉備點了點頭,諸葛瑾也不是讓他廢除宦官,只是讓他暫時別制造新的更多的宦官,這一點還是可以接受的。
關鍵是前面有曹操這個背景板作為襯托,曹操因為篡逆稱帝不久,他確實沒來得及制造新宦官,劉備既然比曹操仁德得多,肯定要做得比曹操更好,才對得起他的名聲。
這份美名,有時候也潛移默化地約束著他的行為。
“孤妻妾都不超過十人,遠少于曹賊,這點人夠用了。天下百廢待興,確實該從孤做起,厲行節儉。”劉備這也算是正式表了態。
打掃雒陽,收拾皇宮著實花了兩三天時間。
畢竟誰也不想在一座仍然冒著余燼殘煙的城市里談未來,搞典禮。
劉備強攻的那一天,就已經是九月三十了,所以收拾完這一切,時間也悄然來到十月初五。
一些被拖延了幾個月的議題,終于到了不得不做決斷的時候。
比如,從六月份開始,就拖延至今的稱帝問題。
天下沒有大漢皇帝,已經整整三個月了,當初劉備可是一再安撫手下人,打下雒陽城,再考慮稱不稱帝的問題。
現在雒陽已下,連戰爭破壞的廢墟都清理干凈了,這個問題肯定是拖不下去的。
諸葛瑾不是很擅長這種議題,但天下重臣,地位以他為尊,所以勸進的人都來找到諸葛瑾,問他該如何操辦、又如何把主公稱帝的由頭給說得更充沛更正當。
大漢三公,劉備本人之前就是太尉,諸葛瑾是司徒,司空之位是空著的,曹操曾經當過司空,不吉利,劉備也沒另外表過司空。
這事兒只能諸葛瑾操心。
好在,諸葛瑾還能私下里求助二弟,幫他把這些穿越者不擅長的工作分攤過去。
諸葛亮也會繼續找外包,讓人把之前從曹操那里逃散的一部分前輩吉祥物重新找回來,倒也不用給他們什么實權,只是讓他們幫著籌劃操辦一下,給一些虛銜,還是不能繼承的那種。
不過十日,各種勸進劉備的流程,就走得差不多了。
原本還有人建議劉備也筑壇用于典禮,規模還要比曹操的更大,但這個建議卻被諸葛亮否決了。
諸葛亮認為,曹操行篡逆時,已經在鋪張排場上做到了極致,主公要和曹賊不同,不能靠攀比。
劉備也深以為然。
最后的討論結果,就是只在太廟外稍微立一壇,規模不用大,名義只是祭告大漢先代皇帝。等劉備親自去太廟祭祀完列祖列宗、并且認漢順帝為祖父后,再直接繼位。
典禮的其他邊邊角角細節講究,就直接沿用當年光武帝的好了。
這方面,劉備比曹操方便得多,他有現成的答案可以借鑒。當年是怎么小宗入大宗、恢復社稷的,如今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