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典很想控制住局面,但他手下那些當兵的才不管敵人到底有多少、值不值得恐懼。
士兵們只知道他們親眼看到敵人的實力很強大,那就當他是真的好了。
馬超的鐵騎挺著騎槍,揮舞著馬刀,雷霆迅猛地往復沖殺。
李典的中軍僅僅被沖殺了兩三個波次,就徹底崩潰了。
李典在亂軍中左支右絀,完全無法應對,最后被馬超的騎兵沖倒踐踏,徹底湮沒在亂軍之中。
曹軍死傷無數,哭爹喊娘,場面一度凄慘至極。隨著李典的大旗倒下,成批成批的曹軍直接棄械投降,就這樣被馬超輕松殲滅。
馬超趁著大勝之威,席卷了小平津戰場這邊的敵人,又斜刺里往東南方橫截,直奔小平縣,順便也是攔截了孟津之敵回歸小平縣的道路——
如前所述,小平縣位于小平津的正南方,孟津渡的西南方。無論是小平津的曹軍還是孟津的曹軍,要回雒陽都得經過小平縣。
如果想從孟津取直線直插雒陽的話,理論上也不是不可以,但那樣你就得翻越北邙山,沒有平原道路可走。
馬超往小平縣一插,正好摟草打兔子一舉兩得。
他的大軍抵達時,縣城里還有大幾千人的守軍,但人心惶惶。看到馬超大軍煙塵滾滾地殺來,縣中文武不知馬超虛實,內心無不惴惴。
馬超擺出要強攻的姿勢,又讓人拿了新鮮熱辣的李典人頭,去威懾小平縣守軍,守軍膽寒,自然不敢出戰,只是還在猶豫要不要投降。
正在猶豫之際,孟津方向撤退的曹軍,也漸漸趕到了戰場。但是這路人馬并沒有大將統領,只有李典麾下的一員副將指揮。
馬超也故技重施,一邊讓人把李典的人頭送去展示叫囂,一邊虛張聲勢吶喊,稱己方已有數萬大軍上岸,專截李典后路,務必滅盡其部,爾等唯有早降方可免卻一死。
孟津方向退過來的曹軍,原本還稍稍有點戰意,但是看到李典的首級,這唯一的一口氣也泄了。
馬超那邊,他自己的騎兵先頭部隊渡河成功后,小平津碼頭這兒其實一直有后軍在不斷上岸——雖然碼頭已經被李典一把火燒了,但河灣的地形是不會改變的,深水錨地泊位都還在,艨艟都可以直接靠岸上人,都不用小船在淺灘上擺渡。
所以每過一個時辰,劉備軍上岸的人數至少會再增加兩千人,時間拖得越久,馬超的戰力就越雄厚。
孟津曹軍猶豫了一會兒后,馬超見其動搖,而自己實力又逐漸積累。而且馬超在上岸成功后,就給后方送回消息,此刻估計孟津方向,也有劉備軍在登陸了。
馬超算算時間差不多了,就主動對孟津回撤的曹軍發起了野戰沖擊。曹軍猶豫之際被迫應戰。
這一次,一開始倒是沒打得像小平津之戰時那么吃虧,畢竟曹軍是原地站樁應戰的,不是后撤途中被人銜尾攆著打。
而且孟津曹軍的總人數,還是遠多于馬超的部隊的。
可惜打了沒多久,孟津曹軍就遭遇了前后夾擊——劉備軍另一路人馬,也就是從孟津渡河上岸的追擊部隊,也已經慢慢追上來了。馬超剛剛在正面進攻,他們也趕到戰場掏了曹軍后路。
這股孟津曹軍頓時大亂,再次被徹底擊潰。
小平縣內的曹軍,原本還在猶豫要不要開門沖殺、接應孟津退回來的友軍。結果看到友軍就在眼皮子底下被馬超和后面趕來夾擊的劉備軍擊滅,小平縣曹軍心膽俱裂,只好繼續關死城門。
只有少數死忠于曹仁的心腹,主要是本縣駐軍中的那部分騎兵部隊,選擇開了小平縣的南門,趁馬超尚未圍城,突圍南歸去雒陽報信。
不久之后,劉備軍結束了城外的戰斗,再臨小平縣準備攻城戰。城內的守軍已經去了主心骨,死忠曹仁的騎兵隊又臨陣突圍了——在戰友看來這就叫臨陣脫逃。
加上兩路友軍先后在自己面前覆滅,這些人再也無膽抵抗,終于是開城投降。
小平津的一萬多人,孟津渡的兩萬人,還有小平縣里的大幾千人馬,曹軍的黃河防線守軍,最終至少一多半沒能撤回雒陽城或是函谷關。
李典以下,總損失達到了三萬以上,包括戰死、受傷和被俘、投降。
曹仁心心念念的守城守關主力部隊,還沒回來,就在半路上又被劉備軍撕咬下了幾萬人。
如此一來,曹仁能用于雒陽戰役的總兵力,怕是已經跌破了十萬人,比之前至少又下降了兩三成。
折了李典之后,曹仁連像樣的副將都沒有了。徐晃是要撤去函谷關,直接聽曹操本人調遣的,并不受曹仁節制。
曹仁只能以光桿司令的狀態來守雒陽了。
攻城戰還沒開打,曹仁這是又被斬斷了一臂。
李典戰死于亂軍之中,北線曹軍三萬多人被擊滅。
兩條噩耗在當天下午傳回雒陽城的時候,曹仁簡直被驚掉了下巴。
北線撤回雒陽城的人馬,加起來也就大幾千人,主要是小平津和孟津逃回來的一些打散潰兵,以及小平縣成建制撤回來的騎兵部隊。
曹仁手頭,原本有兵力八萬多人,再加上撤回來的人數,勉強超過九萬。
他只能靠這九萬人,守住雒陽城,外加雒陽以西、與函谷關之間的河南縣,谷城縣,以及雒陽以東的門戶偃師縣(張飛之前攻破了鞏縣,目前正在打偃師縣,但還沒打下來。要打破偃師后才正式進攻雒陽)。
九萬人守四個縣,原本是很寬裕的兵力。但考慮到他要拱衛的是大漢的國都雒陽,敵人又如此強大,形勢就非常危險了。
曹操陣營原本總共還有二十多萬人馬,現在折了李典這三萬多,剩下的估計也就二十剛出頭一點了,絕不會超過二十三四萬。
所以曹仁在河洛盆地內的這支軍隊要是再遭到不測、甚至完全被殲滅。曹操在關中、并州、河東等地的總兵力,怕是要跌到十五萬人這條最后的生死線。
曹家的統治,也就差不多到頭了。
當然曹操也是可以選擇竭澤而漁繼續瘋狂擴軍、臨時拉鄉勇壯丁,只不過那樣的軍隊戰斗力和質量就完全沒保證了,上了戰場也是給強敵送菜。
這些都是后話,反正眼下曹仁要面對的,就是怎么死守住雒陽。
原本李典不死的話,他還抱有一線生機,還想著李典能護他后路,萬一能逐次抵抗,逐次后退,就算敗了,或許還能指望通過河南縣和谷城縣撤回函谷關。
但是現在看來,李典之死,徹底給曹仁堅定了決心。他徹底看明白了,跟劉備軍打運動戰,自己越運動越虧。
趙云馬超等人的騎兵,豈是自己能敵的?諸葛兄弟和龐統魯肅等人的智謀,己方更是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比擬。
所以只要有變招,用策略,自己就必然吃虧。
只有硬碰硬的結硬寨、打呆仗,死守,自己吃虧的空間才能壓到最小。
就死守核心的雒陽城吧,能少死點人就少死點人,沒必要為了維持那一丁點最終逃生的可能性,再去枉送性命了。
想明白這一點后,曹仁果斷而又秘密地下了一條命令:“去谷城縣和河南縣傳令,讓當地文武將士,全部撤入函谷關,不用考慮其余。陛下決定死守雒陽,不需要他們來保障后路。
不過,此事一定要做得隱秘,命令送達后,你們幾個一起跟著去函谷關就是了,不用回來了。對雒陽這邊,要嚴密封鎖消息,哪怕將來敵軍圍城,我們對內也會宣揚谷城、河南等地還在我軍自己手上。”
曹仁這番交代,等于是主動徹底放棄生路,以死求名了。當然他還是會瞞著手下的人,盡量不讓下面知道。
敢妄言亂傳者斬。
谷城縣和河南縣的文武,接到命令后也要第一時間盡快撤,決不允許有人落在劉備軍手上。
免得劉備軍到時候在押著當地官員或者將領,到陣前罵陣勸降,或是拿著幾顆人頭來顯擺,動搖雒陽守軍軍心。
做完這一切,曹仁等于是主動又撤走了兩萬多人,最后只剩六七萬人,死守一座孤城,靜靜等待最后時刻的來臨。
話分兩頭,馬超幾乎全殲小平津、孟津的曹軍后,當天晚上,劉備和諸葛兄弟就知道了情況。
劉備自然是大喜過望,頗為欣慰:“孟起穿插敵后、分割包圍的本事,那是絲毫不在子龍之下了,可喜可賀。”
劉備軍其余高層文武,但凡在場的,自然也少不了向劉備賀喜。
當晚劉備軍高層歡慶痛飲一場,不過大多沒有喝醉。次日,劉備問起諸葛兄弟等人,是否還有后續計謀。
諸葛亮笑著回答:用兵正當奇正相合,豈能時時刻刻有計可用?
都已經把優勢堆到這種程度了,把能削弱的敵人都削弱了,最后的強攻雒陽城,肯定得實打實來一場硬仗。
劉備也覺得很合理,就沒有再奢求更多。
此后兩日,張飛徹底肅清了偃師縣,趙云也打破了伊闕關,黃忠帶著在南陽盆地籌集的糧草物資軍需,走伊川水路,順流而下,進入河洛盆地,與趙云會師。
至此,關張趙馬黃,加上周瑜魏延,都在河洛盆地內集結,劉備糾集了二十大幾萬人,從四個方向,扎扎實實把雒陽城徹底圍死。
城內曹仁帶了六萬多曹軍,負隅頑抗死守城池,外無援軍,也無退路。這就是一場曹仁的最后尊嚴之戰。
八月二十日,包圍圈徹底合攏,劉備軍稍稍休整兩日,隨后開始建設施工營地,打造攻城器械。
并且派出輔兵,推著大量帶防箭護盾的推土車,上前填塞雒陽城的護城河,挑幾段重點陣地,試圖堆出直抵城下的進攻路線。
雒陽還是非常高大雄峻的,東漢這么多年來,雒陽雖數度易手,但之前都沒怎么打過攻城戰,都是董卓之類的殘暴之徒直接放棄后放火燒毀的。
真要想強攻,這里高厚都達到七丈的城墻,對于云梯和葛公車都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普天之下,之前城墻高度厚度達到七丈的要塞,一共也只有三座,分別是雒陽、長安和董卓修的郿塢。
除此之外,后來曹操建都許縣,或是河北新修的鄴城,也有勉強接近這個尺寸,但也沒完全達到。至于其他地方性的重要城市,就更達不到這個標準了。
所以劉備軍臨城后,很快就遇到了很多實際的問題,說起來不大,但也必須見招拆招務實解決。
諸葛兄弟原本設計的葛公車,到了雒陽都不是很好使。
因為葛公車不像云梯,云梯可以通過加高上面翻折的那段梯子,讓自身適配進攻更高的城墻。
而葛公車追求的是直接靠自身車身的高度、頂部和城墻齊平,然后直接沿著頭部有鐵錐的搭板沖上城墻。城墻變高之后,車體也只能跟著加高。
可是如今的技術,根本造不了高度達到七丈、同時還能快速推著走的木質塔車。之前的葛公車,有兩丈多高的,最多四丈多,都是針對性攻兩到四丈多高的城。
現在就算造出了七丈高的車,要么推不動,就算推動了也非常不穩,重心太高。
如果敵人用諸葛瑾自己發明的“床子弩配粗麻繩箭、繩尾綁上千鈞巨石和滑輪組,用重力沖擊拖拽”戰術,是極有可能把那么高的葛公車拖倒的。
還有一點,雒陽的城墻,因為高度太高,其橫截面其實更近似于一座堤壩,其外部是有坡度的,坡底到坡頂,足有一兩丈水平距離。
就算諸葛瑾造出葛公車、底部貼著推到城墻根下面,因為堤壩狀城墻的坡度,車頂距離城墻還有兩丈遠呢。
這就需要葛公車配上兩丈長以上的搭板,才能搭上城頭。
那么長的搭板,士兵們在上面沖鋒暴露的距離也會很長,很容易被左右的敵軍弓弩手抵近交叉攢射。
總而言之,當敵人有足夠的兵力,也決定誓死守護一座七丈高的城市時,進攻方要面對的獨到技術問題,那都是此前其他攻堅戰中從未遇到過的。
“直接用葛公車看來是不行了,還得改一改,要不還是把車體造個四丈高就算了,最后三丈的落差,依然做成梯子狀,讓士兵們手腳并用往上爬,而不是直接沿著搭板跑步沖。
這樣也算是把葛公車和云梯結合了一下,最上面三丈相當于還是云梯,但下面四丈至少可以在有木墻掩體的環境下慢慢爬,不用全程都被箭雨和滾木礌石威脅。
其他井闌、望樓這些,也都要跟著調整,原來的規格都不合用了,雒陽城還是太高了。”
諸葛瑾在親自視察了一番攻城準備后,也不得不做出這些折衷的調整,見招拆招。
雖然用不了完全體的葛公車,但嫁接一下總歸有點幫助。
原本要頂著箭雨爬七丈的距離,現在只要頂著箭雨爬三丈,也算是一種進步,士兵們會感謝他的。
其他需要改的東西,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