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諸葛亮第803章 當敵人覺得你沒必要再打登陸戰時,你就可以再打一場登陸戰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舍弟諸葛亮 >>舍弟諸葛亮最新章節列表 >> 第803章 當敵人覺得你沒必要再打登陸戰時,你就可以再打一場登陸戰

第803章 當敵人覺得你沒必要再打登陸戰時,你就可以再打一場登陸戰


更新時間:2025年04月14日  作者:浙東匹夫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浙東匹夫 | 舍弟諸葛亮 


沒有外人知道諸葛亮最后向劉備具體獻了什么計策,不過此后兩三天,劉備軍的一切部署和動向,倒是非常符合一般人的常規揣測。

位于河內溫縣附近的劉備軍,大張旗鼓往回撤,去懷縣那兒南渡黃河,到成皋上岸后,再重新折返西行,撲向雒陽。

河洛盆地內的劉備軍數量,也越聚越多,基本上以每天至少兩萬人的速度在增加——這個渡河速度已經很快了,因為渡船的數量不是無限的,而成皋附近原本也沒有正經的港口碼頭,雒陽周邊最大的渡口就在孟津和小平津。

實際作戰不是打游戲,要考慮港口吞吐量,運能,黃河河面上的航行難度。前陣子周瑜和趙云強渡到成皋偷襲曹真后路時,第一天里周瑜和趙云加起來,也就上岸了兩萬人。

只不過他倆戰斗力爆表,兩萬人上岸后爆曹真后路,直接就把曹真總計五六萬人的軍隊干趴下了。

得知劉備果然開始換路渡河后,消息傳到坐鎮雒陽的曹仁耳朵里,他倒也很快做出了判斷,估計劉備可能會剪除己方的外圍羽翼,把雒陽其他各個關隘、渡口的守軍穿插分割包圍,以圖各個擊破。

所以曹仁也立刻給北邊的李典和南邊的徐晃都送去了指示,讓他們注意一點,把斥候撒遠一點,如果偵查到劉備軍逼近,可以的話就尋沿途險峻之處阻擊遲滯,但絕對不可戀戰,如果有后路被抄的風險,那就立刻往雒陽回縮。

如果是位于雒陽更西邊的守軍,那就往河南縣和谷城縣收縮。

如前所述,這兩個縣是位于雒陽和函谷關之間的要道上,事關雒陽曹軍將來一旦守不住、能不能安全撤退往函崤的關鍵。

不過,曹仁的指示里面,倒也沒讓李典和徐晃不顧一切直接全軍放棄陣地后撤。

因為一來這二將在當地也守了相當一段時間了,營壘關隘堅固,原本也是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的,囤積了相當多的物資。

如果撤得太決絕太快,很多物資軍需來不及往后方轉運,那就得燒了甚至資敵。

曹操現在已經沒什么富庶的地盤了,這樣放棄軍需無序撤退他也扛不住。

二來么,曹仁也需要這兩部人馬多爭取一些時間,便于加固城防、調整部署、穩固后路。

哪怕是兵敗不得不后撤,也要有序撤退,有先來后到,不能所有方向上的外圍陣地一下子都放棄,那樣絕對會大亂的。

而且如果李典提前撤了,孟津渡這里完全沒人,劉備也不用繞路回懷縣再渡成皋了,他可以從溫縣直接來孟津,能為劉備省三天折返跑的時間,還能讓劉備利用設施更完好吞吐量大得多的正規港口。

同理徐晃如果撤早了,也會導致黃忠立刻殺進伊闕關,那樣雒陽的后路河南縣和谷城縣是很有可能被黃忠切斷的,必須等河南和谷城二縣做好充分防務部署,徐晃才能走。

曹仁的原則就是:如果劉備逼近到距離你不足一兩天路程了,或者是發現有騎兵快速穿插,那么就一邊分兵阻擊遲滯,一邊加速讓大部隊堅決撤離。

而物資則是在此之前能運走多少就運走多少,真到了不得不放棄的警戒線、紅線,剩下來不及運的也只能燒毀或者發給百姓了。

徐晃和李典接到了曹仁的指示后,稍微揣摩了一下,也覺得沒問題,可以完全遵照執行。

反正晉王殿下(前幾天曹操封曹仁為王時,王號是晉王)又不是不允許他們撤,只是讓他們警惕機靈點。

徐晃和李典自忖都可以把斥候撒出去百余里,時刻監測劉備軍動向,發現劉備軍逼近、外圍縣城或關隘不敵,自己再走也來得及。

于是乎,這三天的時間就這么一晃而過,轉眼便是八月十七。

曹軍也確實利用這三天,又往后撤退了不少物資,還轉運了一些軍民,加固了谷城縣和河南縣的防務。

劉備軍那邊,張飛和趙云用這三天攻破了鞏縣,逼近了偃師,距離雒陽城也又近了一個縣。等過了偃師,前面就是雒陽的主城了,偃師已經是雒陽最后的門戶。

三天打破一個縣的速度,不算慢了,這些地方曹軍也都有留軍隊認真把守的,不是白撿的。

而在張飛籌劃強攻偃師的同時,趙云和馬超終于開始了劉備軍計劃中的包抄行動。他們從南側繞過偃師,率先撲向徐晃負責的三關之一的轘轅關。

雒南三關,從東到西分別是轘轅、太谷和伊闕,所以劉備軍最先抵達的就是轘轅。

這是一條翻越嵩山的谷道,大約在后世的登封市境內,后世的少林寺就位于谷道旁的山上。

劉備軍在逼近轘轅關的過程中,徐晃的一部分主力已經后撤了,但還是留下了少量擅長翻山的山地兵、輕裝遲滯騷擾。這樣劉備軍要徹底拿下轘轅關,就得多花幾天時間。

曹軍當中的大部分士兵,還是不擅長走山路的,大路被切斷就只能等著被圍殲。但任何軍隊里,都有各種能人異士,曹操當年好歹也跟劉備打過漢中之戰,在秦嶺戰區也搜刮了一些當地的山地部族戰力。

如今到了關鍵時刻,為了給主力爭取時間,用金錢喂飽這些山地兵,重賞其后方的家屬,讓他們執行一些危險的任務,他們倒也肯干。

而且就算最后來不及翻山逃走,他們大不了投降劉備就是了。反正在曹仁的計劃里,這些士兵都算是隨時會死的,就算回不去也不會被錯役法罪及家人。

曹仁這是想盡辦法堅壁清野消耗劉備,在他能做到的范圍內,盡量做到最好。他這也是想為自己人生的最后一戰、畫上一個盡量壯烈的終結。

人都是有追求的,到了必死無疑的時候,很多豪杰之士,都希望死得更加轟轟烈烈,史書上多留點名。不管史書對他的評價是好的還是壞的,曹仁都希望史書說他是個善戰的名將,這就夠了。

徐晃在轘轅關稍作遲滯,這座關卡才最終被趙云奪取。但也靠著轘轅關的拖延,趙云沒敢太過孤軍深入——也或許是趙云知道,就算自己冒險孤軍深入,也沒什么效果,徐晃還是能跑得掉,所以犯不著孤軍深入增加損耗了。

徐晃最終就靠著這點時間差,順利把太谷和伊闕的軍隊,先后撤走了。伊闕這邊的曹軍是最后走的,因為伊闕的路相對最好走,那是洛水的支流伊水穿過伏牛山的峽谷所在。

其他轘轅、太谷兩關丟了劉備軍最多也就贏得一條穿越山區的陸路,而伊闕關丟了,劉備軍能直接打通伊水水路。

到時候劉備軍順伊水而下、再匯入洛水的話,就直接流淌到雒陽城的城墻外了,這一點太致命了。

伊闕如此重要,曹仁和徐晃也就都把精力重點放在‘讓伊闕盡量晚點丟,同時又能確保伊闕的守軍能撤走’這個問題上,希望盡量兩全。

最后,他們似乎也真做到了,跟劉備打了幾場阻擊消耗戰,徐晃還有序地全身而退了。

曹仁聽說這個結果時,也是非常滿意,覺得不管最終戰局如何,就憑他這一手操作,后世史書應該會給他一個調度有方、掌握軍隊如臂使指的好評。

“就算對面有諸葛兄弟又如何,只要我軍聞風而逃,配合小股遲滯騷擾,想有序全身而退、盡量消耗敵人,還是做得到的。反正徐晃機靈,不會給趙云穿插斷他后路的機會的,趙云主力一有逼近的趨勢,他得到消息就提前跑了,又不會提前太多。”

這就是曹仁內心的想法,也是他對徐晃的評價。

然而,就在曹仁為自己的微操沾沾自喜的時候,在他意想不到的方向,北邊的李典,卻出了事。

徐晃在轘轅至伊闕等地節節抵抗、有序撤退、不給劉備軍包抄斷后機會的同時,孟津渡和小平津渡這邊的李典部,這幾天按說是相對輕松一些的。

因為他已經得到了曹仁的最新戰況通報,劉備軍應該也是意識到了“包抄南線的徐晃相對更容易成功,而包抄北線的李典則完全不可能成功”,所以把這幾天的攻擊重點放在了徐晃那邊。

李典想想也覺得這很合理,因為北邊是瀕臨黃河一馬平川的地形,最多有點北邙山的山區阻礙。但總的來說,北邊比南邊開闊太多,部隊快速推進也更藏不住。

只要劉備軍越過了偃師一線,李典就能立刻撒丫子跑,這絕對是可以跑掉的。

同時他又不能太早跑,太早跑的話,劉備軍就直接在孟津渡河了,那樣會給劉備提供方便。

走之前,李典還把碼頭上的物資盡量后運,運空一片倉庫邸店后,就把那片地方連同碼頭設施一起放一把火燒成白地,這也是曹仁給他的命令,

為的是將來劉備占領這里后,也沒有現成的港口建筑設施可用,這樣劉備在雒陽周邊的水運運力就會遭到極大的破壞。

八月十八這天,李典把兩座港口和小平縣城里的物資、青壯都后運得差不多了。這天一早,他又打聽到,劉備軍似乎攻破了偃師縣,然后就分兵往北、沿著北邙山和黃河岸邊迂回穿插,要沖自己來了。

不過目前相距差不多還有近百里地,自己要跑肯定是來得及跑的。而對岸從昨天開始,李典也發現再也看不到劉備軍沿河駐扎的旗號了,應該是劉備在溫縣的軍隊全部回撤到懷縣,然后從懷縣渡河了。

也就是說,曹軍守衛孟津和小平津的意義,已經充分實現了,他們逼得劉備主力都去繞路渡河。現在敵人都繞完了,這兩個碼頭也就沒守的必要了。

“立刻放一把火,把這兩座渡口剩下所有東西統統燒光,然后隨我先撤回小平縣,再酌情分兵,一部分按照將令去谷城縣,一部分隨我回雒陽助守。晉王已經下令讓我親自去雒陽陪他守城了。”

李典最后向守衛兩渡的部將下達了一條軍令,隨后曹軍就放起火來,準備撤退。

張飛離他還有至少七八十里呢,他有什么好怕的?

難道張飛名字里帶個飛字,他還真能飛過來不成?

然而,就在李典準備撤軍時,變故很快就發生了。

他的軍隊,剛剛在小平津渡口放完火,離開碼頭還沒走了二里地,西北邊的黃河南岸、一段原本沒有渡口的河岸邊,突然就有數千劉備軍精兵強渡了黃河。

部隊剛剛上岸站穩腳跟,也不及列陣,就急急忙忙以騎兵追著撤退的李典而去。

因為當時天色還早,李典走的時候也才是一大早,而劉備軍提前迂回到上游渡河,這一切的準備工作都是在天還沒完全亮的時候做的。

加上李典這幾天心態已經放松了,覺得趙云主要盯著南邊的徐晃,張飛離得又遠,也就沒太當回事。

劉備的主力都去懷縣渡河到成皋了,這邊的對岸溫縣還能有多少人馬?劉備為什么還要再折騰,打這種強渡搶灘登陸的戰斗呢?

這是李典萬萬沒想到的作戰方式。

因為正常情況下,在北岸的敵軍已經在南岸取得了橋頭堡、奪取到一個渡河上岸的灘頭陣地后,它是很少會再冒險打一場登陸戰的。

登陸戰是有風險的,何況還是在距離敵人堅固防御陣地不太遠的位置選擇登陸。一旦被發現,敵軍趁你立足未穩半渡而擊,是很有可能把你推下黃河的。

就好比后世美軍打完諾曼底登陸,就不可能再去瑟堡或者加萊再打一場登陸戰,他們直接從諾曼底走陸路把加萊瑟堡這些港口城市攻下來,然后再直接用港口正常運輸不好么?為什么非要費這個事兒、冒這個險呢?

可惜,李典想不通的事情還有很多。

就在他覺得不可能的時候,諸葛亮偏偏就是可能了,今天這個計劃,就是諸葛亮當日對劉備“如此如此”謀劃的內容。

“李典知道益德的主力逼近偃師,甚至突破偃師后,肯定會立刻撤退,絕不敢等到益德的主力逼近他。我們從陸上追李典,是肯定無法切斷其后路的,他有充分的時間逃跑。畢竟陸地上的預警距離和預警時間太充足了。

但是,如果我軍反其道而行之,在明明不需要再強行登陸的情況下,出其不意再打一場登陸戰,就在李典的碼頭附近幾里地的地方,突然上岸,還是用騎兵為先鋒,追擊包抄李典,則李典必然措手不及,反應時間絕對是不夠的。

雖然倉促上岸的騎兵,規模不會太多,但李典部正在撤退的時候被追擊,必然軍心渙散,又不知追兵的虛實多寡,所以哪怕只用數千人,也有可能擊潰小平津、孟津等地數萬人。

而且,我軍甚至都不需要指望這支騎兵徹底擊潰李典,只要這支騎兵能穿插斷其回雒陽或函谷關的歸路,讓他無法撤退,遲滯其行動,益德的主力再強行軍加速趕到,必能全殲之!”

當時,劉備聽了諸葛亮這個出人意料、變不可能為可能的計策后,頓時就驚為天人。

當然了,劉備對諸葛亮驚為天人也不是一次兩次了,早就習慣了。

他立刻就批準了這個計劃,這才有了今天的遵照執行。

沒錯,張飛本人確實還在偃師,而趙云如今剛剛打破轘轅,還在收復太谷、伊闕的過程中,看似劉備軍主力都側重南邊,沒多少余力浪費在北線的李典身上。

但是,此時此刻渡河的,卻是擅長騎兵的馬超,跟他打配合幫他渡河的,則依然是周瑜。

馬超和周瑜的旗號,這幾天也出現在了張飛那一路人馬里,但他們其實一直沒有在一線親自露面過。

劉備倒是安排了一些替身,也放出了一些風聲,促成曹軍堅信馬超周瑜也都在那兒,可實際上都是假消息。

此時此刻,當馬超終于上岸,而且就距離李典幾里地,毫無反應時間時,李典的軍隊終于亂了。

大家原本想的好好的,以為是一場跟郊游差不多輕松的撤退行軍,怎么才走出兩里地,背后就被騎兵沖了呢?

李典麾下那些曹軍的心態,簡直就跟淝水之戰時,前秦那些“往后退一點,讓出一塊地給東晉軍隊渡過淝水與之決戰”的將士差不多。

原本走得好好的,只是行個軍,戰術轉移一下,突然就“我軍敗了!我軍敗了!”

這特么找誰說理去?

“李典小兒,速速受死!馬超率三萬鐵騎登陸在此!爾等休想逃回雒陽城!”

馬超親率數千騎兵沖鋒,嘴里吶喊的內容也是吹牛吹得沒邊,就小平津這地方,敞開了讓你渡河,一整天能登陸三萬人就不錯了,哪來的一個波次上岸三萬人?

但架不住曹軍的普通士兵都沒文化啊,他們哪里知道馬超說謊了。

他們只知道自己還在撤退時,背后被數不清的鐵騎碾了。

“不要慌!立刻列陣!劉備不可能一次性登陸那么多人的!那只是小股部隊來偷襲騷擾!”

李典倒是有腦子,也知道問題所在了,所以危急時刻還試圖戳穿敵人的謊言,穩定軍心。

可惜,還是跟曹真死前的情況一樣,根本沒人聽他的。


上一章  |  舍弟諸葛亮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