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荀彧的百般勸阻下,曹操雖然還是非常擔心雒陽朝廷里、會有人響應劉備,但還是暫時打消了再次遷都的念頭。
只是在過完年后,進一步加強雒陽皇宮的禁衛,對皇帝和其他皇親國戚的監視,也愈發嚴密了。
對面的劉備,正在忙著變法改革、推進吏治和財稅的進步,功業愈發蒸蒸日上。而曹操這邊,卻什么都做不了,大量精力都放在了嚴防死守的內耗上。
大過年的,才剛剛過完上元節,雒陽皇宮的宿衛就又加強了。天子的行動范圍,也進一步被限制。
一些原本可以借故見到皇帝的官員,在新形勢下,也越來越難見到皇帝,尤其是皇帝那些后妃的家眷,也不被允許入宮探視——曹操可不想這時候再出一個董承,他對于外戚的提防,絕對是最嚴格,戒心也最重的。
這一系列的變化,皇帝和他身邊的人,感受自然也是非常明顯。
尤其是皇后伏壽,她本就在前幾年遷都回雒陽時,死了父親。伏完當時病重經不起折騰,最后死在了許縣。這一切舊怨,都讓伏壽對曹操頗為仇恨。
但當初伏完畢竟是病亡,曹操也找不到伏家的罪過,何況伏壽的母親還是桓帝的女兒、公主,所以伏家其他人這幾年并沒有遭到清算。伏壽之前還可以和兄弟相見,她那些娘家親戚還能入宮探望。
現在曹操提升了安保等級,伏家一個親戚都進不來了,伏壽愈發感受到孤獨和恐懼。這一切,都促使她找機會跟夫君劉協商議,找機會破局。
伏壽不止一次跟皇帝提到:“陛下,曹賊逼迫越來越急,越來越嚴,真要留在雒陽城內,等到宗伯勤王大軍打到這兒,以曹賊的喪心病狂,只怕到時候他活不了,他也會拉著皇家墊背。不如早做打算,設法在危急之際逃出雒陽……”
劉協聽了這話時,第一反應還是反對,他誤以為自己的妻子也是在勸自己遷都:“連你都要勸朕遷都么?朕早就對天下人說過,這輩子就定都雒陽了!當年董卓之苦朕吃夠了!死也不會再遷都的!”
伏壽立刻解釋:“臣妾不是勸陛下遷都,臣妾豈能不知陛下心意?但危急時刻,暫時離京避禍,又怎能等于遷都?
當年十常侍之亂時,宮中大火,殺戮遍地,陛下當時還是陳留王,不也跟弘農王一起,出奔北邙山避難了數日?臣妾只是希望真到了危急時刻,能這樣暫避一下。”
劉協聽后,這才沒那么抵觸,但內心也不由愈發糾結痛苦起來,因為他被迫回憶起了很多痛苦的往事。
二十三年前那個夜晚,也就是十常侍殺大將軍何進、隨后袁紹帶著軍隊進攻皇宮殺宦官的時候。
劉協和劉辯一起,被張讓等宦官裹挾著逃出雒陽北宮,去北邙山黃河邊流落了一陣子,最后被護駕的軍隊和趕來的董卓送回雒陽。
當時他兄長才是皇帝,劉協只是陳留王,一個九歲小孩,回宮后幾個月,才被董卓立為皇帝。轉眼二十三年,他都從九歲長到三十二歲了。
顛沛流離了那么多年,當了那么多年傀儡,難道又要經歷一次這種事情?
劉協陷入了痛苦的回憶,過了好一會兒,才忽然擰著眉頭,想到了一種讓他不快的聯想:“當年朕跟皇兄出逃,后來被董卓送回來,立為皇帝。如今朕要是再出逃,豈不是要被宗伯送回來,宗伯豈不是扮演了當年董卓的角色……為何會這樣。”
伏壽聽了夫君的顧慮,一時也陷入了沉默不語,完全無法回答。
確實,如果按照這個歷史模板去套,當皇帝為了避禍而暫時逃離京城時,曹操扮演了當年十常侍的角色,劉備豈不是就成了當年的董卓?那最后到底誰是董卓?
劉協忽然覺得,自己要是跟著曹操再遷都去長安,那曹操就成了董卓、劉備就成了當年討董的曹操。
而自己要是不去長安,只是在雒陽陷入攻城戰前夕,暫時逃出去,等雒陽打完再被劉備護送回來。那曹操就成了十常侍,劉備成了董卓。
不管自己去不去長安,似乎都有一方手握天下兵權的重臣,能類比代入董卓的角色!
那他劉協的活路在哪里?
劉協陷入了深深的懷疑。
當年董卓進京后,可是要行廢立之事的,當年自己還有一個兄長可以被廢,然后輪到了自己。但現在自己可沒有弟弟、兒子了,要是自己被廢,誰會被立?
那一刻,雖然不愿意去想,但站在劉協的立場上,劉協還是不由自主想到了宗伯劉備自立的可能性……
這不能怪皇帝,皇帝要這么想,也是很正常的,這只代表他自己的腦內活動。
劉協并沒有立刻做好“籌備必要時設計逃出雒陽”的計劃,但是皇后伏壽,卻比他更激進,已經忍不住開始布局了。
皇后能聯絡到的人并不多,也就一些近侍的官員。
所以,耿紀、韋晃這些原本歷史上建安二十二年鄴城之亂中動手的骨干,現在伏壽是一個都聯絡不上的。
伏壽能聯絡上的,也就是太醫令吉平。
因為太醫令是經常要進宮,負責幫助皇親國戚診病的,曹操不可能隔絕他。
伏壽這幾年本來就長期悲傷、抑郁,身體不好,經常需要治療,也就有很多機會隔著簾子見到吉平。
吉平原本歷史上也參與了反曹,自然是有忠義之心的,聽皇后說皇帝也有“遇到危險時設法避禍”的想法,吉平便當真了,并沒有考慮是否有“皇后背著皇帝私下安排”的可能性。
然后,伏壽和吉平這個小集團,從建安十八年正月底開始,就暗搓搓謀劃著一些事情。
可惜,吉平的段位還是太低。他一個太醫令,搞政治權謀的水平實在拙劣,雖有忠義之心,還是很快就被曹操破獲了。
這一世,吉平倒是沒有撈到給曹操治病下毒的機會,他也不是因為下毒穿幫的,純粹就是因為幫助皇后聯絡外人,暴露了。
曹操得知后,自然是大怒,立刻把吉平抓來,上了大刑。
對于擁漢派而言,此事唯一的幸運,就只是吉平的落網,并沒有牽連到耿紀、韋晃和其他朝中的暗中反曹官員。
因為現在的吉平,確實還沒有跟耿紀、韋晃深入合作,哪怕之前有點正常的同僚交往,但那種程度的同僚交往人太多了,被吉平看過病的朝中大臣也太多了,曹操不可能以那個為標準搞株連的。
否則雒陽朝廷就剩不下幾個文官了,連曹操自己的心腹,都有很多找吉平看過病的,曹操本人也被吉平看過病。如果以“吉平看過病”為標準就殺人抓人,那就得把朝臣清空了。
所以,最后的結果,就只是皇后伏壽被作為主謀,揪了出來。
曹操不知道伏壽背后還有沒有劉協。
但就算有,這個案子也只能到此為止。
否則豈不是成了“陛下何故謀反”?
加上曹操也確實沒抓到劉協已經直接參與進來的證據,這也算是讓曹操稍稍松了口氣。
眼下這節骨眼,外有劉備重壓,內部是斷斷不能再出一丁點問題的。曹操只能是選擇快刀斬亂麻。
于是,吉平就被曹操先關起來,嚴刑拷打,但暫時還沒殺——曹操最后肯定是要殺吉平的,但不是現在,稍微留幾天,這條命還有別的用處。
然后,曹操命令自己的白手套、侍中郗慮,進宮“邀請”皇后伏壽。
伏壽哭天搶地,希望劉協救她,但郗慮堅持把皇后帶走,還對劉協保證,只是把皇后帶走問話。
過了幾天,伏壽就“用藥不當,原有病情加重而暴斃”。
隨后曹操陣營公布的伏壽死因,是患病期間、被太醫令吉平亂用藥,導致死亡。
吉平亂開虎狼之藥,害死皇后,梟首,夷三族。
至此,曹操終于殺了皇后,也解決了伏家對他的威脅,徹底把外戚之患斬斷了。
曹操很清楚,到了這個節骨眼上,能幫著皇帝搞事情的,主要也就是外戚了。
因為外戚可以進宮探親,幫皇帝內外聯絡帶消息,只要外戚都不能進宮,皇帝就徹底被隔絕耳目了。
曹操沒有選擇公開給皇后定罪再殺,而是毒死,這也是無奈之舉。
原本歷史上曹操的勢力更加龐大,也更不帶怕的,可以做得更激進,把皇后“幽閉而死”。說是幽禁后自己死的,其實就是拖到冷宮直接絞死。
這一世,沒敢給皇后定罪廢黜,看起來溫和了一些,但也遺留了一些問題——皇后沒罪,就沒法大張旗鼓,把她全族都殺了。
原本歷史上,伏壽死前是有罪的,所以她“兄弟、宗族共百余人”,都一起被曹操殺了,幾乎算是滅門。
現在這一百多口伏家人,總不能都因為千奇百怪的原因暴斃吧?曹操也只能把這些人都先軟禁起來,嚴加看管,等風頭過去了,再慢慢想辦法分批處理。
看管的理由,也只是照顧這些人的生活起居,怕非常時期有人要害他們。
這個理由也不用公開宣揚,就只是低調實施,盡量“只做不說”。除非是有頭鐵的非要逼問,再私下里解釋一下。
皇后伏壽之死,雖然不是明著定罪后再死,但劉協當然也看得出來,那就是非正常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