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諸葛亮第738章 必也正名乎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舍弟諸葛亮 >>舍弟諸葛亮最新章節列表 >> 第738章 必也正名乎

第738章 必也正名乎


更新時間:2025年04月14日  作者:浙東匹夫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浙東匹夫 | 舍弟諸葛亮 


或許有人會覺得,趙云僅僅用了兩天時間,就把勾引出來的高句麗軍主力徹底打垮、成建制地殲滅、迫降,似乎有點過于輕松了。

但事實上,在東漢后期這個歷史節點上,高句麗人的戰斗力,就是這么不經打的。

這跟后來隋唐時期的高句麗,壓根兒就不是一個實力檔次。

漢末的高句麗,就是一群生活在長白山區的漁獵山民,除了弓箭技術確實過硬、一輩子都靠弓箭吃飯以外。其余方面的戰力,都比后世隋唐時全盛的那個高句麗要弱得多。

技戰術水平,武器裝備,文明開化程度,人口和國力規模,都弱得多,可以說是就指望一招鮮吃遍天了。

對于這樣一個弱國而言,一兩萬人的青壯生力軍被殲滅,那就是滅國級別的傷筋動骨了,就算趙云不一鼓作氣徹底干掉對方,他們至少也要一代人的時間緩不過來。

這個時代,扶余這樣的東北地區性大國,也就十幾萬不到二十萬戶的在編人口,扶余國還是松嫩平原上的國家,比高句麗這種山區國家生產力要強不少。

高句麗的編戶總人口,從來就沒超過十萬戶,甚至常年在六七萬戶徘徊。

放到大漢的尺度上,扶余國也就是一個中等郡的規模,而高句麗只能算小郡。

而隨著高句麗主力被殲滅,趙云對東北各方勢力的戰略決戰,基本上也算是塵埃落定了。

不過,后續要想平定諸國,圈地占領,恢復秩序,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也絕對不會少。

甚至有可能在劉備陣營再次和曹操全面開戰之際,這兒的工作都未必能完全掃尾。

趙云此番用兵,從三月開始早期籌劃、四月開始調兵集結,五月行軍北上,六月份才抵達預設陣地、隨后勾引相持,最終決戰打完,也已經是七月過半了。

決戰結束后,趙云先花了半個月左右的時間,跑馬圈地圍追堵截。先把扶余國殘余的國土,尤其是位于松嫩平原上那些無險可守的諸縣,全部都包了餃子。

有些縣城還有千百人的守軍駐守,哪怕當地沒有堅固的城墻,只有一丈多高的土圍子,趙云也不急著攻破,只是先圈起來防止敵人突圍逃跑。

然后快速分兵略定四野,宣揚大漢的統治,順便就地收割糧食補給軍需,因糧于敵以為長久之計。

包圍網拉好之后,才是慢慢蠶食、實際占領。

畢竟扶余國面積廣大,光是松嫩平原地帶的肥饒之地,就相當于后世小半個吉林省、加上遼北一兩個地級市的范圍。

趙云八月初完成包圍圈,到了八月下旬,才大圈套小圈地徹底合圍尉仇臺鎮守的扶余國都殷臺縣,然后向已經成為驚弓之鳥的尉仇臺派出使者,送去勸降書信。

殷臺縣這個地名,還是東漢中前期的時候定下的,大致相當于后世的吉林市——注意是吉林“市”,而不是后世吉林的省城長春。

長春那地方,發展其實很晚,因為沒有沿著大江大河,要到鐵路時代才崛起。而吉林市是靠著松花江的,古代吉林地區最早發展起來的,就是松花江沿岸。

東漢早期時,就在當地設了殷臺縣,屬于玄菟郡治下。

但后來東漢晚期朝廷衰微,對東北地區的控制力大大削弱,

玄菟郡實際上能管的地盤基本上都崩了,扶余人就控制了漢朝人設置的殷臺縣,作為自己的國都。

連這里的城墻,都是漢朝統治者設縣時造的、一直遺留下來。

而扶余國境內其他所有的縣,凡是扶余人自己建的,全都沒有這種正規的城墻。

不過到了這時候,有沒有城墻都無所謂了。

尉仇臺數萬大軍在葦嶺戰役中被打殘,就算逃散了一小半回來,逃回來的士兵也未必會再次歸隊給國主賣命,指望以武力守住殷臺縣是不可能的。

趙云只給了尉仇臺五天時間答復,五天之后,趙云就要用他趕造的輕型云梯攻城了。

反正這里的城墻高度只有一丈六尺都不到,輕型云梯已經足夠用。葛公車則是完全沒必要造,屬性都溢出了。

趙云造工程器械的時候,也沒有絲毫的遮遮掩掩,就直接把隨軍的工匠營擺在最前面的第一線,當著殷臺縣守軍的面造。

一切都在他們的瞭望視野之內,但弓弩又射不到。

這樣坦蕩的姿態,反而帶來了難以想象的壓迫感。

最終,尉仇臺只猶豫了三天,中間還派出使者跟趙云稍微談了談條件。主要是確認投降后的待遇,希望趙云做出保證、不要清算。

趙云也非常大度地在自己的權限范圍內做出了承諾,尉仇臺信了趙云的名聲擔保,也不想再白白死傷幾萬人,終于開城投了。

這天已是八月二十七,尉仇臺還讓人抬了棺材,裝模作樣反綁了自己的雙手,沒穿外衣、背后綁手的麻繩繩結上插一根荊條,然后打開了城門,緩步而出。

趙云在馬上,等尉仇臺走到近前,這才下馬,親去其縛,把荊條抽出來丟在棺材里,又讓人當眾把空棺材燒了,以示既往不咎。

這些儀式都有自古的成例,沒什么可贅述的。

然后趙云又派出士卒控制了殷臺縣各城門、城樓。隨后親率數百騎兵直入中樞,控制府庫,在扶余國原本的宮室內擺酒大犒將士,順便也是安慰尉仇臺。

趙云進城時,還好奇觀望了一下,發現所謂的扶余國王宮,實際上的規模形制,也不比中原大郡的太守府大多少。

此后數日無話。有了尉仇臺親自投降,接收扶余國其余領土的工作,也就快了不少,整個過程也更加順利,漢軍再沒有遇到抵抗。

各縣在一兩個月之內,陸續都被漢軍占住。

趙云本人沒時間留在這兒親自處置這些掃尾工作,僅僅在殷臺縣駐扎到九月初,就匆匆回返了。

走的時候,他也不忘帶走尉仇臺以及其嫡長子作為人質,帶回遼東郡治襄平縣,作為一個富家翁先看守起來。

這一系列的處置方式,也是趙云對尉仇臺承諾過的待遇。他不會直接把尉仇臺送去劉備那兒,而是先留在襄平,然后上表一封,請劉備示下具體如何處置。

不過在表文里,趙云會盡量建議劉備寬大,并且把自己之前戰時許下的一些承諾也說清楚——當然劉備也可以不答應、不追認趙云的戰時處置措施,這是劉備的權威。只不過劉備事實上不會讓自己的心腹弟兄難做就是了。

帶走尉仇臺后,趙云只在當地留下了尉仇臺的次子,臨時給了對方一個差遣,幫忙安撫地方。

還讓隨軍謀士辛毗留下,暫時擔任扶余郡丞,輔佐尉仇臺的次子處理當地的具體政務。并且暗中向辛毗承諾:

只要干好今年的過渡期,等明后年當地局勢穩定、漢人移民開始在當地屯墾站穩腳跟,到時候就讓辛毗擔任扶余郡守。

如此一來,辛毗也終于從一個袁譚那里投過來的雜牌謀士,正式走上地方郡守級別的位置,有了獨力主政一方的資歷,將來自然可以有更好的發展。

辛毗對于左將軍的重用,自然是感激涕零,一開始還假意謙虛了一下,說田疇田子泰跟隨主公的資歷,遠超自己,田子泰此番謀劃建樹也不小。

不過這種客套,立刻就被趙云駁回了,示意他不必多想。

田疇前些年因為年輕、資歷不夠,剛到漁陽郡任職時,并沒有撈到太守的職位。只是以郡丞身份,兼管漁陽的邊市榷場的。

但這些年干下來,漁陽的邊貿發展非常好,也為幽州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財源,還有無數的草原牛羊腌肉供給。田疇這次回去,就地轉正漁陽郡的太守,繼續兼管邊市,那前途不比來扶余郡這兒屯田開荒、歸化東夷更爽?

所以,新拿下來的扶余郡,根本就沒人搶。這地方偏遠,也就那些當初袁譚手下來投的文官才會看重。

給辛毗一個上升通道,也可以起到一定的示范效應,讓其他袁譚治下的文官都有個奔頭,將來也好好干。

畢竟郭圖、王修這些人,原先在袁譚手下時地位已經比較高了,甚至有的在袁紹手下時就身居高位。這些人是看不上地方上一個實權郡守的位置的,只能是給他們更多的封戶爵位、清貴虛銜,好好養在那兒。

也就辛毗辛評兄弟這個級別,或是崔琰這種原先在袁紹那兒混得不得志的,才能看得上小郡太守的位置,至少是稍升了半級。

而且,諸葛兄弟用人,也不希望給郭圖那種人以高位,哪怕他已經投向了己方陣營。

尤其諸葛瑾,他是知道歷史的,他對郭圖這種人總有一種刻板印象,一想到袁紹的下場,袁紹手下那些派系林立的坑貨他就不想嘗試重用,寧可從中低層選拔人才。

諸葛瑾的那些不好公開說的用人傾向,自然是一直保密的,有些話一旦說出來,容易影響團結,他連主公劉備都沒說。

不過趙云和周瑜都是諸葛瑾的妹夫,算是自己家里人,加上諸葛瑾前些年親自坐鎮北疆、懾服三郡烏桓并吞并遼東時,趙云、周瑜也都在他手下做事。大家一起相處數年,才隱約知道司徒對于袁青州舊部的用人標準。

趙云雖然不能完全理解大舅子司徒為什么要這么想,但他堅信大舅子的看法肯定是有道理有深意的。自己不理解也要堅決貫徹執行,反正肯定對興復大漢的大業有益無害。

最終辛毗聽了趙云私下里推心置腹的勉勵,也是大喜過望,一再表示自己一定會好好干,為大漢處理好最東北邊陲的歸化工作。

將來說不定也能給其他同為袁大公子舊部的文官做個榜樣,讓其他舊同僚也看到發光發熱的機會。

最后,趙云還給辛毗留下了五千騎兵的駐軍,幫助辛毗維持當地秩序。

又從遼東郡腹地,調來五千步兵、一萬戶漢人軍屯,作為第一批摻沙子的移民,也都交給辛毗管理,并且留下了作為武將的張著負責具體的帶兵和軍事指揮工作。

做完這一切后,趙云把之前俘虜、受降的扶余軍老兵,篩選一番,挑出戰前剛剛被臨時征募入伍的民壯,直接遣歸種田——當然,這些士兵在被放回去之前,早就被收繳了武器,所以放回去也是無武裝狀態。

至于扶余軍中的全職老兵,以及后來抓到的一部分高句麗軍俘虜,趙云全部先帶回遼東郡襄平縣,再慢慢處置。

對于那些高句麗戰俘,趙云也是初步篩選了一番的,把那些射術精湛的神射手留下,繼續從軍,慢慢改造。

而那些臨時征募、箭術相對差些的,或是年紀超過四十歲的,都留在扶余郡當地,給移民來扶余的漢人軍屯當苦役,負責開荒。

當然,如果將來高句麗國肯完全臣服大漢,接受大漢的統轄調遣,那么也可以把這些高句麗俘虜放回去,恢復自由民的身份。

如果高句麗繼續冥頑不靈,這兩萬青壯他們就一個也別想要了。

處置完安置尉仇臺、和在扶余郡設官的事兒后,趙云回到襄平,先稍稍駐扎了一些時日,

然后又派遣使去高句麗國交涉,要求對方的國主向大漢正式稱臣、自去王號,并且接受大漢的官職。否則,她就別想要回自己的嫡子,以及那些俘虜了。

作為底線,趙云授權使者向高句麗國主承諾,可以允許高句麗國主的家族,將來繼續在高句麗那片土地上世官。

這個處置方略,倒也不是趙云此番出兵后臨時起意的,而是早幾年他在處置東北夷狄問題時,就向諸葛瑾請教過、然后諸葛瑾給他支的招。

只不過,因為沒有合適的條件,這招始終沒有實操落地過,如今才逮住機會。

諸葛瑾設想的這個方式,有點類似于后世唐宋時對西南夷的羈縻統治,也就是設置“羈縻州”,如今的大漢則應該叫“羈縻郡”。

這是一種從外邦稱臣狀態、向正式改土歸流狀態過渡的中間狀態。

外邦稱臣的藩屬,其國主還是可以保留王號的,算是遵奉漢人天子的蠻夷君主。而后世明清“改土歸流”后,則是把當地統治者都變成了流官,沒有世襲,沒法一代代保持統治。

介于這兩者中間狀態的羈縻,至少是要求當地統治者去掉王號,也不能有國名,名義上算是中央朝廷的州或者郡,當地的統治者身份也要改成“太守/縣令”這些,名份上算是正常的漢臣。

只不過跟內地漢臣相比,羈縻州郡的長官是可以世襲的,老一代的郡守去世前,要上表表奏自己的某個兒子接替太守之職。

皇帝一般情況都會批準,但如果發現他那個兒子確實有問題,抓到了真憑實據,那也可以干涉駁回,要求地方上的實權土皇帝換另外一個兒子接班,甚至讓他的弟弟接班。

總之就是朝廷有權在當地統治家族內部、挑一個相對最親善朝廷的人來接班。

如今扶余國被趙云用武力滅了,尉仇臺及其子孫,自然無法得到正式的羈縻世襲承諾,或許兩三代人之后,就會變成流官了。

但高句麗的情況不一樣,趙云并沒有時間立刻深入長白山去攻殺那些漁獵民族,成本付不起,也沒有足夠的收益。

讓大漢朝廷為了奪肥沃的松嫩大平原打一場決戰,這是可以接受的。為了長白山區而戰,就有些勉強了,窮山惡水的太虧本。

趙云只是殲滅了一支出山的高句麗軍主力,但沒精力占領高句麗全境,他也就不好拿對付尉仇臺的條件去對付高句麗國主,總要再比扶余國的案例稍微多讓點利。

不過實際上,趙云心里也清楚,等將來天下太平,這些問題都不會一直遺留下去的,最多兩三代人之后,朝廷還是會漸漸滲透,把當地的統治模式逐步漢化,徹底變成流官統治的模式。

所謂君子之澤,五世而斬。那些蠻夷國主,第一代第二代或許還謹慎守法,三代以后,遲早會被抓住罪名把柄。

當初劉邦建漢時,那些所謂的封國,理論上不也是永遠世襲罔替的?但經過惠帝、文帝,到了景帝的時候,就已經七國之亂了,到了武帝的時候,已經推恩令了。

這么算下來,基本上到了第五個皇帝,之前遺留的世襲同姓王國都能推恩令推掉,何況這些外邦?以蠻夷的驕橫,都不用拿“酎金失爵”之類的罪名找麻煩,他們肯定會自己把罪名送上來的。

總而言之,趙云提出的條件,目前來看還算寬容。

高句麗國主看到趙云使者送去的威脅言語后,權衡再三。

考慮到本國最精銳的青壯都被趙云一網打盡了、甚至被罰為開荒的苦役奴隸,自己的嫡子也被俘虜了。

高句麗國主最后還是選擇了名義上的徹底服軟,愿意去掉國號,改稱大漢的高句麗郡,但他的家族要世襲高句麗郡太守,其他實際統治一律不變。

趙云當然不好直接答復他,就派人把高句麗國主的回復直接送去南方,送去襄陽,由太尉劉備親自定奪。

相信劉備和諸葛瑾看到高句麗國主的上表后,自會正式冊封其為高句麗郡太守的。

雖然沒有拿到實際的利益,但先拿到絕對的名分也好。

如果對方下次還敢妄動,大漢也有了正式平叛的宣稱。

“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PS:趙云、周瑜這邊,這兩年種田期的建設和擴張劇情,總算也寫完了。諸葛瑾自己,其實這段時間沒什么事跡好寫,所以顯得有點流水賬,抱歉。

不過明天開始,終于回到籌劃正式北伐的部分了,這也是統一前的最后一個大副本,中間還會穿插一些政治層面的名分爭斗。

(大家對于本書曹氏家族如何變本加厲欺壓、嚴控劉協,劉協是否會反抗,也可以發表看法,因為曹操比歷史同期更弱了,他想靠正常的功績稱魏王,甚至稱帝,可能性已經越來越小。我主體會按自己的設計寫,但大家建議的細節部分可以吸取的,我也會吸取)

最后有些內政變法建設的戲,可能會留到統一之后、再以番外形式寫。

這樣不愛看內政建設的書友可以看完統一就不追,也算是方便大家。

感謝大家的一路支持。


上一章  |  舍弟諸葛亮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