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將軍恕罪!我等負責側翼包抄圍殲扶余軍,卻沒能阻止尉仇臺突圍!”
隨著公孫康身死,扶余軍崩潰,整個戰場很快進入了追亡逐北的掃尾階段。成片成片的扶余軍將士被圍殲、棄械投降。
但徐盛和素利搜殺了半晌,直到戰場漸漸安靜下來,他們才發現沒有能捉到尉仇臺,也沒有發現尉仇臺的尸首。一番查問后,估計尉仇臺疑似逃脫了。他應該是拋棄了國主的儀仗和衣冠甲胄,這才能低調策馬撤走。
徐盛和素利便有些不好意思,來向趙云匯報。
趙云抬手制止了眾將的惋惜之言,很是豁達地開導:“沒事兒,扶余國就在那兒,跑不了。其主力已經被我軍殲滅,剩下的百姓也不可能躲進深山,此戰之后,扶余國必能被我大漢吞并。
沒能在戰場上殺了尉仇臺,也不是壞事,只可惜沒能活捉。后續他若是不逃,就派人去傳訊示好,只要他投降,可以請主公封他一個侯,讓扶余全土內附漢化即可。
反正公孫康已死,大漢和扶余人沒什么不死不休的矛盾,他們應該認清形勢。現在,還是先想想怎么盡快讓將士們恢復精力,追擊高句麗人吧——我估計高句麗人得知這兒兩路友軍完敗,肯定會選擇逃跑的。”
眾將聞言也就不再糾結,全都認清了形勢,也真心接受了趙云的開導。
公孫康是大漢子民,為了對抗故國朝廷的統治,寧可逃到化外。那大漢統治者肯定會保留對公孫康涉足土地的強宣稱,哪怕追到天涯海角也有理由追擊。
但尉仇臺原本就不是大漢子民,天生是化外蠻夷。這種人只要肯漢化,也就沒多大仇怨。他小舅子一死,這團亂麻也就解開了。他應該看得清自己和趙云如今的實力對比。
另外,今日之戰,按照反漢聯軍原本的規劃,應該是三方夾擊趙云、差不多前后腳趕到戰場。
但趙云主動北上迎擊了厥機,而厥機和尉仇臺又臨時變招、開始相互靠攏,所以從結果來看,最終的戰場要比敵軍一開始預想的位置靠北很多。
尉仇臺在向厥機靠攏的時候,自然也會越來越遠離南邊的高句麗軍。所以戰役打到最后,就從三方合擊變成了遼西鮮卑和扶余軍前后腳葫蘆娃一個個送,而高句麗軍今天都趕不到了。
按照這個時間線推演下去,高句麗軍不用幾個時辰,就會得到快馬斥候的探報,告訴他們遼西鮮卑和扶余軍都已經崩潰了,這種情況下,高句麗軍肯定不會再主動來白給,而是會立刻選擇撤退。
趙云要想利益最大化,就得想想怎么追擊敵人。
所以僅僅是稍微捋了一下現狀后,隨軍謀士辛毗就幫趙云出了一條主意:
“扶余國就在那里,跑不掉,十天半月之內去收服都沒問題。但高句麗軍如果不追,不用三五天就會退回深山密林之中。
所以眼下第一要務還是要趕緊分兵追擊高句麗軍,然后再來接收扶余領土。好在高句麗軍多有輕裝步卒,行動肯定不如騎兵迅捷。
難得他們此番被騙到了這葦嶺高地,方圓二百里地勢都還算平緩,我軍一定要在敵軍逃離葦嶺高地、回到山區之前滅之!
將軍不如把守營的騎兵都利用起來,再讓血戰疲憊的騎兵回營替換,或許能更快破敵。”
趙云今日來決戰,也不是把所有部隊都帶上的,他還稍微留了幾千人守家。
畢竟大軍的糧草輜重也需要保護,要是全部出擊老巢都不要了,被敵人繞后偷襲那就崩盤了。
所以現在要持續作戰,讓部隊輪換休息,肯定是最穩妥的辦法。
趙云立刻批準了這點建議,讓今日之戰折損消耗最嚴重的部隊,立刻回營休整,把守家的部隊輪替出來,用于出擊。
今日之戰,上午打遼西鮮卑,下午打扶余軍,整整鏖戰了一整天,還奔襲趕路了好幾十里,部隊實在是太疲憊了。
眼下不管如何,所有軍隊先準備回營休整,其他的慢慢再說。
大軍撤回出擊營地后,疲憊的將士很快就各自回帳倒頭便睡。
守營的將士倒是有提前為全軍準備飯菜,休息之前,大伙兒好歹能吃口熱的。
主力睡覺之后,趙云就吩咐之前留守營地的校尉管統,帶上那三四千守家的輕騎兵,連夜去追擊、騷擾高句麗軍。
“高句麗人肯定已經得到消息、轉而后撤了,但他們不會跑得太快。管校尉,你就帶這四千人去,纏住高句麗軍,但不要尋求決戰,只要騷擾拖住,等我軍主力明日再慢慢來追。”
管統曾是袁譚麾下的部將,也是趙云這次帶來的眾多部將中,實戰功績履歷最拉垮的。所以這次決戰,趙云帶了徐盛、張著出擊,只讓管統守家。
當年袁紹死后、袁譚還沒投靠劉備之前,袁譚軍直接跟曹操交手過幾戰。管統凡是領兵出戰,遇到曹軍大將,幾乎次次都是敗績。于禁、樂進、李典都有過欺負袁譚的經歷,也都從袁譚的青州軍頭上刷過功勞、官爵。
這樣的履歷,他自己也有自知之明,所以趙云讓守家,他也絲毫不敢有任何想法。
如今難得撈到了一個機會,管統只是覺得意外之喜,受寵若驚。
哪怕趙云要求他只騷擾遲滯,不能強攻,他也沒覺得不妥。
管統只是出于謹慎,又細細追問了一句:“不知我軍主力多久能追上來?我又需要遲滯高句麗人多久?”
趙云想了想:“葦嶺高地,東西二百里,南北三百余里。如果高句麗人不沿來路撤退,而是只求最快回到山里,往正東邊撤,那只要行一百余里,就能回到山區。
但是如果他們往來路撤退,往東南偏南撤退,要走二百里才能離開平原。所以你的遲滯,主要是得逼迫高句麗人的撤退方向,先繞去東邊堵住,讓高句麗人不敢往正東撤。
然后,每天記得三次向我匯報動向,告知敵我位置、敵軍當前的撤退方向。這樣我的大軍到時候才好尾隨緊追。”
管統領會了這些要求細節,連忙頓首表示絕對嚴格執行。
然后,他就連夜帶著之前守營的騎兵,緊追高句麗人而去。
高句麗人也果然知道了友軍慘敗、并且轉入撤軍了。但他們有很多步兵,夜里不可能完全不睡覺強行軍,當天走到半夜,勉強在葦嶺臺地偏東南某處不知名的原野上歇了兩個時辰,天沒亮就繼續跑路。
而剛剛上路后不久,高句麗人就發現了管統的四千輕騎,已經追上了他們。
高句麗軍主帥一開始不明虛實,不辨敵軍多寡,唯恐這是趙云的主力,所以不敢輕動,唯恐加速撤回會導致敵軍背刺沖殺、全軍崩潰。
所以他非常穩妥地選擇了列陣等待,以長槍弓弩為主力保持戒備。
耗到天色徹底大亮之后,高句麗軍才大致摸清管統的兵力,知道這只是趙云派來騷擾牽制的一支偏師。
但得知了真相并沒能讓高句麗將士們好受些,反而陷入了更大的困擾和恐懼。
“將軍!趙云這是不打算放過我軍了,雖然此刻來的只是先鋒,但趙云的主力肯定會后繼追來,我軍該當如何撤退?”
幾名部將紛紛向主帥請示。
那高句麗軍此番領兵的主帥,乃是該國世子,也是國主的長子。他也是一籌莫展,只能約束部隊盡量不要露出破綻,只是列陣緩緩而退。
管統見敵軍繼續撤退,也嘗試了幾次騷擾。
不過他帶來的都是輕騎兵,甲胄非常單薄。而高句麗人的射術倒是不錯,以弓弩居外,跟他對射,管統付出了一些傷亡后,也就不敢冒進。
歷史上,從長白山區到三韓半島地帶,當地的東夷人射擊水平都是很不錯的。他們雖然不是騎射游牧,但都是世代漁獵。
從夏商之時,古人最初造字,造出“夷”字,就是指持弓之人,說的就是東部山林里的漁獵民族。
一直到近代,哪怕到了明清之際,朝鮮軍備廢弛,但有一說一,他們的鳥槍營戰力還是不錯的,也在明清戰爭中狙殺過清軍的大將、王公貝勒。再到現代,韓國人在射箭運動項目上的成績也還是不錯的。
可以說無論遠程武器裝備換了多少代,這些蠻夷在這一領域還是有一技之長的,屬于單一技能專精點到頭了。
管統的部隊如果人數規模夠大,能直接莽上去,那倒是可以頂著最初的遠程攻擊傷亡滅了對方。但他人數既不多,又是輕甲,便只能保持距離。
好在,管統只要在旁邊陪跑,高句麗軍就不能快速行軍,只能讓弓弩手在外側持弓戒備慢慢走,體力消耗也會非常巨大。如此一來,不過一天,還是會被趙云追上。
他們此時此刻這種姿態,就像是當初劉邦從白登山里出來時,陳平就勸劉邦讓漢軍弓箭手全部居于外側,持弓而行,一旦看到冒頓單于的騎兵有異動逼近,就立刻放箭。
但這種姿態,行軍注定是不快的,而且劉邦有大霧幫忙,今時今日的高句麗人卻沒有。
管統就這樣硬耗了高句麗人一天,當第二天的朝陽再次升起時,還沒退回高山密林之中的高句麗軍終于絕望了。
因為他們看到趙云也帶著輕重騎兵趕到了戰場。
高句麗世子不想直接坐以待斃,還是勉強擺出了少量長矛兵為先鋒、甬道間雜以靈活機動的神射手輔助的前鋒軍陣,試圖頂住趙云的追擊。
趙云如果不沖上來,那就用弓弩手對射,如果沖上來,就變陣讓弓弩手退下,長槍兵死扛。
而趙云看了這個部署,立刻就下令兩翼包抄,讓鐵騎拉扯、尋找合適的空擋,然后奮力突擊一波。
“這些高句麗人也沒有什么甲胄,他們的槍矛軍陣看起來也不甚嚴整,士卒軍紀遠不如大漢。看來唯一可畏者,就只是他們的神射。但我軍以鐵甲重騎為先鋒沖擊,足可盡破敵軍神射!”
趙云部署之前,還如此語氣輕松地跟部將們分析,跟隨的幾名部將聞言也都深以為然,被趙將軍的氣概所感,軍心愈發振奮。
后續的過程,就沒什么可贅述的了。
在趙云的包抄拉扯之下,高句麗軍很快陷入了應對失據、疲于變陣的狀態。
終于被趙云看準一個破綻,然后果斷派出胸甲重騎全力沖鋒。
高句麗人變陣不及,長槍兵方陣并沒有立刻掉頭過來、整齊劃一應對趙云的沖刺。倒是始終警惕戒備的高句麗弓箭手們,依然能臨陣射出三四輪箭雨。
不過,讓這些高句麗神射手們畢生難忘的一幕,很快就上演了。
密集的箭雨,精準度似乎比趙云之前遇到過的戰役都要更高一些,但是卻沒什么卵用。
叮叮當當的聲響中,無數箭矢直接被整塊水鍛灌鋼打造的胸甲和披肩、甲裙彈開,趙云那些重甲騎兵,幾乎沒有付出什么傷亡,就硬生生沖了上去。
高句麗人的長槍兵,戰意和紀律,都遠不如漢軍,他們只有弓弩手這一個兵種拿得出手。
趙云的鐵騎沖到近前后,很快便是砍瓜切菜一般的屠戮。
高句麗長槍兵軍陣被殺開幾個缺口后,剩下的士卒一看身側有袍澤戰死,側翼空門大開,直接就亂了。
不少士兵一哄而散,往后潮水般退去,還沖亂了友軍的陣腳。
趙云跟吃飯喝水一般輕易,就擊潰了當面的那個高句麗人軍陣。
而居于中軍的高句麗世子,眼看自己的前鋒敗得如此快、如此徹底,也是完全驚得目瞪口呆。
世上怎么會有如此完全不懼怕弓弩拋射覆蓋的鐵騎的?自己是不是在深山老林里住得太久,以至于跟這個時代脫節了?
好在他還算識時務,而且也沒有氣節、面子方面的包袱。
眼看被打得這樣毫無還手之力,連理論上翻盤的可能性都不存在,高句麗世子在趙云殺穿他第二個軍陣之前,就果斷做出了一個違背祖宗的決定。
“立刻下令全軍投降!讓漢左將軍別殺了!也不要撤退!撤退也跑不掉的,只會被趙云背刺掩殺,到時候死人更多!”
高句麗世子的這條命令,讓周邊乍一聽到此言的部將們,都錯愕不已。
但在短暫的思索后,他們也紛紛回過味兒來,意識到世子說的才是正理。
高句麗軍也好,高句麗國也好,需要的是盡快及時止損,否則就他們那點人口,整個國家都能被這一戰殺得元氣大傷。
“我等愿降!我等愿降啊!”
“趙將軍別殺了!”
在短暫的混亂后,趙云眼看成片成片的高句麗軍將士主動棄械、偃旗息鼓。他好不容易才回過神來,及時收住手,才沒造出更多無謂的殺孽。
“怎么這么不經打?不過他們倒是好運氣,死傷的比例居然比遼西鮮卑和扶余人還少得多。”
趙云心中暗忖,這些蠻夷真是命好,還撿回一條命。
不過,該走的流程還是要走。趙云長槍一招,吩咐身邊親衛把投降的高句麗軍主要將領都綁縛了,控制住局面,然后慢慢收繳對方拋棄的武器,打掃戰場。
不過半個多時辰,一萬多將近兩萬人的高句麗殘軍就完全被趙云控制了。
突圍逃出去的潰兵比例,也遠低于之前遼西鮮卑和扶余軍,幾乎是成建制地被圍殲迫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