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諸葛亮第736章 一戰滅二敵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舍弟諸葛亮 >>舍弟諸葛亮最新章節列表 >> 第736章 一戰滅二敵

第736章 一戰滅二敵


更新時間:2025年04月14日  作者:浙東匹夫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浙東匹夫 | 舍弟諸葛亮 


隨著厥機在亂軍之中中箭墜馬,遼西鮮卑最后還在頑強抵抗的那部分精銳騎兵,也很快陷入了混亂。

外圍的普通騎兵,剛才在與趙云部的對沖廝殺之中,就已經支持不住了,四散逃亡得到處都是。

始終堅持苦苦死戰的,也就厥機身邊那幾千心腹。而這些人在厥機的軍旗倒下之后,也就只堅持了不到一盞茶的工夫,便徹底崩潰。

趙云親自挺著精鋼鍛造的長槍,在鮮卑精騎群中,硬生生殺了一個對穿,兵刃翻飛之間,挑落抹殺無數。

趙云那桿槍的刃長已經超過了馬槊,顯然是最近新造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劉備陣營的煉鋼技術這兩年又有進步了。這才能確保槍刃延長后,不至于因為厚度過薄而影響整體結構強度。

趙云這桿新槍,是他小舅子諸葛亮去年在犍為郡搞火氣井煉鋼后,讓蒲元新打造的。當時也給關羽張飛等都換了新的兵器。

不過關羽張飛比較在乎手感,所以新兵器在形制上沒有什么變化,只是材質變得更堅韌鋒利了。

而趙云用槍,比較不滯于物,什么形狀的都能用。諸葛亮考慮到這一點,才給他加長了槍刃,幾乎與鈹、槊相當,既能捅刺,也能小幅度利落揮斬。

如此一來,這一世的趙云雖然沒能和平行時空那樣拿到曹操的青釭劍,但沖殺進群騎之中時,依然能既使出“遍體紛紛、如飄瑞雪”的輕靈槍法,也能打出“衣甲平過、血如泉涌”的威猛效果。

原本需要兩柄武器才能實現的“槍劍雙絕”效果,如今一柄武器就夠了。

尤其此戰面對的還是缺少重甲的鮮卑騎兵。那些只有皮甲的精騎,哪怕個人武藝再驍勇,防御力這個短板卻是始終繞不開的。

趙云凌厲無比地殺穿本就徹底混亂不堪的敵陣,終于來到厥機戰死之處,幾槍捅死還在麻木守尸的親衛,

然后精準輕揮,就靠著鈹槊一般細長的槍刃,直接從頭盔沒有披頸的位置,利落斬下首級,

然后又跟牙簽扎蘋果一樣,對著厥機首級的腮幫子部位,精準側穿,避開了顎骨,從左邊巴掌肉上扎進去、右邊巴掌上扎出來。輕輕一挑,就把首級挑在槍頭,鮮血披散下來,如同冰糖葫蘆上掛著的糖漿外衣。

所有動作一氣呵成,干凈利落頗有美感。卻也讓目睹這一過程的鮮卑殘兵愈發膽寒,幾乎覺得自己不是在與人類交戰。

太殘暴了,太碾壓了,這還打什么?

最后的鮮卑親衛也紛紛下馬投降,來得及逃跑的就四散亂逃,被圍堵了才投降,整個戰場在半刻鐘之內就被重新變得漸漸有序。

趙云還沒來得及清點俘虜規模,但簡單掃視了一下戰場,目測的戰果就讓趙云有點不滿——戰前他還和素利私下里達成過君子協定,俘虜戰果三七分成,朝廷七漁陽鮮卑三。

但剛才的鏖戰中,素利根本沒有拼死力戰,只是在厥機已經崩潰后,才追亡逐北過來撿便宜、打順風仗。而最初第一陣的硬戰苦戰,都是趙云自己打的。

而素利的保存實力,也導致厥機死后,遼西鮮卑騎兵被圍殲、俘虜的規模并沒有預想的那么大。

畢竟趙云期待的時素利從側后方迂回、把厥機徹底包了餃子,不給其潰軍成建制逃跑的機會。

但素利行動遲緩,只追尾,略截腰,不攔頭,這怎么可能成建制圍殲俘虜?

當然素利也是有理由開脫的,他可以說自己是為了行動的保密性,不敢提前把己方要臨陣倒戈的消息傳遞給普通將士,只有高級將領才能在戰前就提前知道,所以臨戰時倒戈倒得有點混亂。

但不管怎么說,這種情況下,素利怎么能有臉拿三成?

好在,眼下并不是討論分贓的時候。趙云雖然心中不滿,也只能暫時強壓下去,等戰役徹底結束后,再回去跟素利慢慢掰扯。

因為剛才草草迫降收攏俘虜的時候,趙云撒往戰線右側的斥候,已經飛馬回來匯報,說公孫康和尉仇臺的軍隊,已經逼近到距此不足十里了,其前鋒甚至距離戰場只有六七里遠了。

畢竟厥機和素利在此戰之前,打的主意就是“拖住趙云、延緩跟趙云正面接戰的時刻,同時盡快向中軍的公孫康和尉仇臺靠攏”。

所以剛才趙云追上厥機并開始廝殺的時候,厥機距離公孫康軍已經不算太遠了,最多也就剩二三十里路,甚至可能更近。

只是沒想到厥機敗得那么快、那么徹底。因為素利的臨陣倒戈,給遼西鮮卑將士帶來的心理和士氣沖擊實在是太猛烈太突然。

他們連友軍強行軍沖二十里路的時間都沒撐到,就全軍潰散了,甚至還能給趙云多留點時間打掃戰場、粗略接收一下俘虜。

而公孫康和尉仇臺那邊,之前因為離得還遠,而且戰場形勢瞬息萬變,過于哄鬧,所以他們也沒法分辨厥機和素利究竟打得什么樣了。

遠遠遙望,只是看到遠處征塵蔽日、聽到殺聲震天。

等到沖到較近的距離上,發現情況有點不對勁時,再想撤軍已經來不及了。

公孫康和尉仇臺是本土作戰,守衛家園,動員率非常之高,軍隊里有很多臨時征募的步兵。

而趙云是純騎兵,在五六里甚至更近的距離之內,公孫康要是臨戰發現情況不對,再想掉頭撤軍,絕對會陷入混亂,然后被趙云背刺沖殺,直接全軍崩潰的。

當然,公孫康也不是完全沒有壯士斷臂的機會,只是那樣臂會斷得比較徹底,甚至接近腰斬了——如果公孫康和尉仇臺能狠下決心,剛發現情況不對勁,立刻就拋棄全部步兵部隊,當炮灰殿后,然后帶領全部騎兵撤退,那還是可以撤掉的。

但他們甘心么?要是有這樣斷臂斷到近乎腰斬的決心和魄力,他倆早就發達了,也不會辟處東北最偏遠的苦寒之地熬這么些年。

所以,倉促之間,明明意識到厥機可能遭了不測,鮮卑友軍可能已經被重創,這姐夫小舅子倆也只能硬著頭皮上了。

“不管了!就算趙云擊敗了厥機、素利,那多半也是慘勝,我們趁著趙云全軍傷損疲憊,全力猛攻,定能翻盤!到時候全部的戰果都是我們的,也不用跟鮮卑人分了!”

公孫康終究還是想著報家族之仇,拼盡口才慫恿姐夫搏這一把大的。

尉仇臺短暫思索后,一咬牙就拍板跟了。

“是死是活,就在這一戰了!孤也不可能見到趙云勢猛,就拋棄子弟避戰!”尉仇臺先低聲嘟噥了兩句,自己給自己找點借口打打氣,然后才高聲厲喝下令:

“全軍列陣!長槍手列陣、各陣之間留足甬道!弓弩手沿甬道突前放箭!不要散太開!趙云如若沖鋒,各部就自行讓弓弩手立刻沿甬道退回!”

尉仇臺只是簡單地下達了幾條命令,主要是把戰術指揮權臨時下放,他知道這種緊張的場合,自己如果指望微操破敵,那絕對是找死的行為。還不如讓各部有更多隨機應變的權限。

四萬之眾的扶余兵,和一萬人的公孫家老兵,很快按照尉仇臺的命令,倉促變陣,準備迎擊。

而對面的趙云,原本已經做好了被尉仇臺沖鋒的準備了。

見對方突然放慢了腳步,只是不逃跑,但也不敢逼太近、不敢主動沖鋒進攻,只敢就地列陣等他撞上去,趙云也不由笑了。

“進退失據,突遭變故卻不能當機立斷、隨機應變,此賊合亡!”

趙云恥笑敵人的時候,徐盛、張著等部將,原本也被他臨時召集到了中軍。趙云本來是打算臨戰再交代幾句部署,微調一下戰法,此刻見敵人不足為懼,趙云立刻順勢吩咐張著道:

“張司馬,你立刻分兵兩千,在陣后負責看押俘虜,收繳遼西鮮卑降軍的戰馬。”

張著聽了不由一愣,因為剛才得知公孫康逼近,己方軍隊已經趕緊重新列陣集結,而對于處置俘虜之類不重要的工作,戰場上哪有時間操心?最多就是讓那些俘虜自行丟下武器退遠。

一會兒真要是趙云的部隊和公孫康全力打起來,這些遼西鮮卑俘虜是很有可能再找機會開溜的。

當然,臨陣再反戈一擊的勇氣,他們肯定是沒有的,也不可能做到。趙云就算再忙,也會在敵軍投降時,逼迫他們扔下武器,這些遼西鮮卑俘虜如今是手無寸鐵的狀態。

但是,趙云偏偏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好整以暇地請張著再分兵出去,慢慢收繳鮮卑降兵的戰馬,這不是故意賣破綻給敵人么?

張著飛快地輕聲提醒了一句,希望將軍謹慎。但趙云明確表示,這一切都是他深思熟慮過的,不用擔心。

“公孫康和尉仇臺進退失據,我就是要他們后悔剛才沒直接一口氣沖上來,反而想仗著他有長槍兵能密集列陣、指望我軍用騎兵去沖他。

所以,我要讓扶余軍上上下下都知道他們的將軍、國主貽誤了戰機!這樣,他們才會更加兵無戰心!”

趙云吩咐完張著后,又轉向徐盛,捎帶著命令了一句,“另外,文向你帶兩千輕騎,把厥機的首級挑著,去陣前橫掠過陣,遠遠對著扶余軍放一輪箭雨騷擾,同時吶喊說厥機已死,素利已歸順朝廷。如此,公孫康士氣必崩。”

吩咐完自己的部曲后,趙云又讓人給素利也帶話,讓素利扮演進攻的另外一翼,跟徐盛一左一右,而趙云自領中軍。

素利也知道剛才自己表現不好,所以當即應承了下來,并不敢有絲毫推脫。

趙云剛才滅掉厥機時的干脆果斷、凌厲迅猛,徹底把素利嚇到了。他也為自己捏了一把汗,慶幸自己提前站在了趙云這邊。

這種心態,就有點像林肯在南北戰爭焦灼時的禱詞:不敢希望神站在我這邊,希望我站在了神那邊。

趙云做完部署后,麾下各部立刻依令行動起來。

然后公孫康和尉仇臺,很快就看到了一連串難以置信的變故。

“扶余狗賊!你們收容公孫度一族的逆賊,如今還賊心不死,勾結曹操和遼西鮮卑!如今遼西鮮卑厥機,已被我大漢殲滅,爾等還不投降,只有死路一條!”

徐盛用長槍挑著厥機的人頭,還讓人拖著厥機那折斷的大纛,在陣前橫掠過陣,一邊遠遠放箭騷擾。

扶余軍見到這一幕,頓時就士氣狂瀉。

雖然騎弓的力道和射程都不如步弓,更不如強弩,所以徐盛的箭雨根本沒什么威脅,很多都是大角度拋射,才勉強軟綿綿地射到扶余人面前。扶余軍的弓弩手也各種回射,不過同樣幾乎沒有戰果。

但是如果單論精神層面的動搖和受創,扶余人顯然是遠超漢軍的。

“公孫康小兒!尉仇臺懦夫!戰又不戰,退又不退,你們還能干成什么!還敢干點什么!”

“漁陽鮮卑已經臨陣歸降我大漢!爾等死期已至!”

隨著喊話的深入,徐盛和素利從兩個方向,逡巡包抄,繞著扶余軍的大陣往復拉扯,似乎在尋找破綻。

而扶余人也越來越緊張,指揮和戰術都出現了走樣,士氣也肉眼可見地持續低落。尤其是發現漁陽鮮卑已經投敵,一部分扶余兵甚至出現了臨陣脫逃,直接找機會當了逃兵。

公孫康和尉仇臺見狀,一個臉色煞白,一個臉色鐵青,他倆焦急對視一眼,都知道不能再這么由著趙云持續喊話打擊己方士氣了。

對方是純騎兵,有選擇戰與不戰的主動權,己方一開始就該趁著敵人還沒安頓下來,直接全速沖鋒上去的!哪能因為覺得“厥機可能已經兇多吉少了”,就放緩腳步、指望多占點戰術層面的便宜呢?

結果現在倒好,戰術上的便宜一點沒占著,戰略和士氣層面卻遭到了額外的重挫。

他們只能再臨陣變卦,放棄步兵列陣迎擊的優勢,強行發動一波主動沖鋒。

而長槍兵這種反騎兵的兵種,一旦從列陣等騎兵沖自己、轉向主動沖鋒進攻騎兵,其在陣型層面,首先就得蒙受額外的巨大劣勢。

長槍兵在沖鋒過程中,是不能排得太密集的,否則就會自相踐踏,自行陷入混亂。

而長槍兵最大的優勢,就是密集陣狀態下可以互相援護,發揮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戰力,一旦變成散陣,最大的優勢就不復存在了。

可是他們沒得選擇。

“全軍沖擊趙云的重騎軍陣!我方騎兵先從兩翼沖、稍稍突前領先即可,中軍槍陣和刀盾兵隨后跟上!

趙云的重騎行動遲緩,不可能跑得過我們的輕騎,我軍全軍壓向趙云的中軍重騎,才能避免趙云后撤拉扯我軍!”

尉仇臺做出了他認為最正確的抉擇,而后半句話,只是他低聲跟小舅子公孫康私聊解釋的內容。

公孫康也深以為然,也覺得沒有更好選擇了,于是兩人分工合作,各領本部人馬,對著趙云和素利發起了攻勢。

而趙云見自己的持續攻心罵陣之策,也終于把敵人擠兌得坐不住、變陣沖鋒了,他自然是求之不得。

趙云讓兩翼的騎兵繼續延伸展開,明明己方人數略少,總共也就三萬多人,但卻能比對面五萬人的陣型拉得更寬。

不過誰讓趙云這一方都是騎兵呢,連剛剛臨陣倒戈的漁陽鮮卑人也是純騎兵。騎兵自然有機動性上的優勢,想兩翼包抄步騎協同的敵軍,簡直是太輕松了。

公孫康和尉仇臺明明知道這樣要吃虧,但卻無力阻止,只能眼睜睜看著趙云完成他的戰術動作,然后硬著頭皮沖殺、肉搏。

沖鋒中的步兵大陣,根本沒法放箭。因為弓弩手一旦停下來,就有可能導致混亂和自相踐踏。

而騎兵一方,在運動戰中卻是可以騎射的。

尤其趙云的騎兵已經裝備了雙側金屬馬鐙和高橋馬鞍,在馬背上的穩定程度,遠非原先的漢軍騎兵可比,同樣也不是扶余人可比的。

刁鉆的箭雨,朝著扶余人的兩翼不斷射落,沖鋒中的扶余兵被射得苦不堪言,陣勢零落,沖鋒的步伐也越來越快慢脫節,漸漸難以成陣。

趙云看準時機,揮軍對著陣腳已亂的扶余軍發起了反沖鋒,而且是從三個方向包夾沖鋒,很快就打出了穿插切割之勢。

扶余軍各陣之間,被犀利的漢軍騎兵撕裂出好幾個可怕的裂口,陣型的裂口還在隨著時間不斷擴大。

成片成片的扶余士兵迷茫地原地揮舞著兵器,試圖阻擋隨時可能從任何方向殺過來的漢軍,但越抵擋越茫然,最后終于出現了成建制的潰逃。

而就在這時,另一個讓扶余軍徹底崩潰的重大變故,也出現在了戰場的南側。

戰場的那邊,滾滾的征塵卷地而來,似有至少三四千騎之多,絕對是一支不容小覷的有生力量。

公孫康和尉仇臺心里都清楚,己方的主力都在這兒了,援軍肯定不可能是扶余人的,那么就只可能是趙云的援軍了。

當然,理論上也可能是至今尚未趕到戰場的高句麗人的。但高句麗的騎兵怎么也不該有如此煊赫的聲勢。

公孫康還真就猜對了,因為這支援軍,正是趙云麾下的重騎、鐵騎。

如前所述,趙云此番征討扶余,一共出兵兩萬八千騎,其中的八千鐵騎,今日清晨的決戰中,并沒能趕上,因為今日之戰,趙云一開始是去奔襲迎擊鮮卑厥機的,他的重騎兵馬力耐力不足,根本趕不到戰場。

但是此時此刻,距離上午迎擊厥機之戰,已經過去了差不多半天,如今已經是下午了。作為趙云接應援軍的三千鐵騎,也在部將的率領下,趕到了戰場。

這支突然出現在側翼的漢軍鐵騎,當然給了本就瀕臨總崩的扶余軍致命一擊。

尉仇臺的中軍,就這么被硬生生撕扯成了兩半,旗陣,大纛,統統被沖得七零八落,碎了一地。

為了避免被盯上,尉仇臺在旗陣被沖垮時,甚至不顧自己身為國主之尊,直接把火狐皮的鮮紅大氅一丟,又扯了一片碎旗上的白布,往頭盔上一包,偽裝成普通小角色,拍馬便奪路而逃。

公孫康身負家族之仇,知道趙云不會放過他,還帶著當年父親公孫度留給他的嫡系老兵、親衛負隅頑抗。

不過姐夫都棄軍逃亡了,他這點頑抗當然沒有任何意義。

僅僅一刻鐘之后,公孫康就被徐盛盯上,然后亂箭射殺了。


上一章  |  舍弟諸葛亮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