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諸葛亮第732章 公孫康:趙云!怎么老是你!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舍弟諸葛亮 >>舍弟諸葛亮最新章節列表 >> 第732章 公孫康:趙云!怎么老是你!

第732章 公孫康:趙云!怎么老是你!


更新時間:2025年04月14日  作者:浙東匹夫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浙東匹夫 | 舍弟諸葛亮 


陸議最終返航,已經是建安十五年的寒冬了。

他帶回的北海道品種的水稻,至少要到建安十六年春,才能在遼東首次試種。

原產自庫頁島乃至其他鄂霍次克海沿岸地區的黑麥,倒是能夠跟冬小麥一樣,在建安十五年冬就搶種下去。

然后在東北的大雪覆蓋下、熬過一個冬天,等建安十六年開春后,確保能繼續萌發生長,那基本上就能確保最終收獲了——

趙云已經在遼東經營五六年,遼河平原如今的開發程度也已遠非昔比,當地的漢人屯田戶規模,也比五年前增長了好幾成,并且積累了足夠多的農耕經驗。

所以趙云很清楚,越往極北寒冷之地,制約麥子類作物能否順利收獲的主要因素,就是能否扛過寒冬,確保來年有足夠的生長期。

麥子類的作物,在生長的中后期,是絕對不能經受嚴寒的,而早期可以非常耐寒。

而越往北,夏天結束得越早,麥子就越要搶在夏末之前收割。

所以河北的麥子,可以初冬下種、在積雪下面壓上兩個月,開春后再發力快速生長。而到了遼東甚至更北方,麥類下種的時節就要再提早一些。

前幾年趙云嘗試在遼河平原種普通小麥,按照中原的播種時節下種,最后結果就是來年不夠時間讓麥粒充分灌漿,收上來的麥子顆粒都不飽滿。

而提前播種時節的話,具體提前多少又不好拿捏,提前得稍多一點,麥苗在過冬時就直接凍死了。

畢竟趙云一共也就占領遼東五年,而且不是剛占領的第一年就開始做這個試驗的。這樣算下來,他最多也就三四次試驗機會,至今未能試出最優解,也是完全合理的。

但是今年情況卻不同了,陸議讓人趁著入冬之前,搶時間送回來的第一批黑麥種子。

趙云在遼河平原上搶種,而且是按照“普通小麥如果種那么早就會在越冬時凍死”的時間節奏來種的。

最后忐忑觀察了幾個月,開春后黑麥繼續茁壯長高。

看到這一幕的時候,趙云心中就篤定了:這玩意兒真能在極寒之地養活!而且早點下種也沒事!

普通小麥越冬時會凍死的環境,這種新來的麥子凍不死!

雖然陸議帶回來的那些土著向導都說,這種麥子產量比普通小麥低得多,主要是谷粒比較細小。

而且還不容易碾磨脫殼,麥子的黏性大,麩皮無法完整碾破脫下。只能是草草磨掉最外層一些實在堅硬粗糲的部分,然后內層的麩皮會跟麥芯一體。

不過,這些都是可以忍受的,大漢現在首先要解決的,是東北地區耐寒作物“有沒有”的問題,然后才輪到考慮“好不好”。

而且麥子粗糲一點,麥麩磨不干凈,對于這個時代的貧苦百姓來說,也不是什么問題。

按漢朝的生活水平,就算拿一塊后世那種摻了鋸木屑的全黑麥大列巴來、硬到能當武器用那種。給東北苦寒之地的農夫吃,他們也會覺得口味可以忍受,何況只是多點麩皮。

而且,黑麥幼苗成功扛過冬季、開春后繼續茁壯成長的同時,趙云很快又收獲了另一個喜訊。

那就是早春三月初,當他治下的屯田兵,把陸議帶回的北海道稻種、直接灑在水溫冰涼的濕潤水田里之后。僅僅過了不到一個月,三月底時,這些水稻都開始發芽,并且秧苗的生長情況明顯正常、良好。

趙云雖然不擅農政,但他久在幽州,沒吃過豬肉也見多了豬跑。所以他很清楚,在遼東種水稻最大的風險就在于早春時水溫過低,原本的稻種或許無法萌發。

而現在這批新的稻種,在水溫還比較冰涼的季節就能正常發芽,僅此一項,對于開發比遼東更靠北的土地,意義就非常重大了。

(注:后世用于東北地區、一年一季的稻米,要求水溫高于五度時才能下種。而漢朝時中原地區的水稻品種,還做不到在五度的冷水里就開始生長,很多種子要到十度左右開始發芽,而東北升溫太慢,生長季時長就不夠了)

趙云是個謹慎之人,所以陸議帶回黑麥、北海道稻種后,他足足花了小半年的時間,慢慢摸索、試種,直到確認黑麥熬過了寒冬、水稻也能在相對冰冷的水中發芽后,他才徹底松了口氣。

跟他一起操心這事兒的,還有如今身為幽州布政使的糜竺,上述具體的屯田和組織生產試驗的活兒,都是糜竺具體操持的,趙云只是等個結果罷了。

好在糜竺出身豪商,從年輕時就專注于經營自家的莊園經濟,對于這種開荒種田搞建設的事兒,自然也是熟門熟路,這才能把實驗計劃規劃得如此井井有條。

三月底的時候,當一切的結果都最終出爐,確認這些作物能用于將來占領扶余國后、在扶余國故土上種植。相關的軍事議題,也就正式擺上了臺面,成為了下一階段幽州文武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月二十八這天,趙云和糜竺兩人牽頭,就在遼東郡治襄平縣,舉辦了一場軍議和會晤。下屬的核心文武多有來參與,甚至還有幾個被趙云征服、已經對他俯首帖耳的烏桓大人,也來參加了會商。

當然,那些烏桓人是沒資格參與戰與不戰層面的討論的。

他們只能在趙云決定要打之后,參與后半段“具體怎么打”的討論。然后看看自己能領些什么任務、如果打得好的話,趙將軍會許諾他們什么賞格。

“伯言帶回來的這些種子,實在是好用,太適合在極寒之地種植了。而且稻麥俱全,一個用于水田,一個用于旱田。

這樣無論將來占領了扶余國領土后,占據的是坡地還是沼澤,都能加以開發,都有糧食可種。

如此算來,司徒讓我們酌情對扶余國動兵,爭取在主公再次與曹賊全面開戰之前多撈一點實利、并且徹底解除后顧之憂,此事十有七八該抓緊了。”

會議伊始,趙云本人還沒發話,倒是負責內政和屯田的糜竺,率先表達了自己的樂觀看法。

畢竟糜竺是幽州農政工作的第一負責人,他對于陸議帶回來的這些東西究竟有多好,體會是最切身的。

他已經開始忍不住腦補將來打下扶余國后,把松嫩平原也變成千里沃野。

當然,如今松花江還不叫松花江,黑龍江也不叫黑龍江,所以那片扶余國境內的沃野,糜竺實際上是叫不出名字的。

漢朝的時候,漢人甚至沒給那么偏遠地方的大河取過名字,只有當地土人或許會有口頭稱謂,但沒有留下漢字記載。

趙云對于糜竺的這些展望,并沒有表示質疑,他這幾年也對扶余國做了充分的情報搜集,知道扶余國所據的土地,確實是在東夷諸國中“最為平敞”,未來屯墾的經濟潛力確實是非常好的。

(注《三國志.烏丸鮮卑東夷傳》里原文記載,扶余國“多山陵、廣澤,于東夷之域最平敞”,可以推斷其國土包括了整個松嫩平原。它東南邊的高句麗反而大部分都在長白山區。)

但趙云需要擔心其他一些問題,所以略微斟酌之后,他就不得不提出:

“扶余確屬東夷諸國中,最適宜大漢派兵吞并的,其他諸國多在雪山密林之中,勞師遠征也占不安穩,扶余國只要解決苦寒不能種稻、麥的問題,就能安居樂業了。

不過今年再用兵,會不會倉促了些?子瑜讓我們自行裁處,而不是直接強令,應該也是考慮到他不了解遼東這邊的近況。

主公可是打算今年就和曹賊重新開戰的,就算是秋收之后再戰,也就只剩半年了。我怕現在對付扶余,到秋收之前,未必能打完。就算打完了,士卒疲敝,也影響到時候立刻投入攻曹。

說到底,還是當年規劃的休戰期短了點。我軍從休戰之后,才想著在南方改良海船、打磨遠航技藝。光是造船、遠航探索就要近兩年,找到了稻麥新種,回來搶種試驗,又花費數月。

這些時日折掉,最后留給我軍動兵的日子,也就幾個月了。等將來先攻曹操河北,回頭再收拾扶余人,會不會好一些?

而且,扶余雖然收留了公孫康,可畢竟最近幾年沒有對主公不敬。就因為我軍找到了稻麥良種、適合苦寒之地,就突然動兵,這個開戰借口,不說師出無名,但至少也不利于士氣。將士們要是知道我們只是為了搶奪肥沃的土地屯田,就亂開戰端,誰肯用命?”

趙云還是比較有正義感的,他對于出兵的理由非常執著。如果只是為了搶土地人口,他總覺得良心有點過不去,要是能再輔之以一些吊民伐罪的借口就好了。

糜竺內心,對于趙云這番說辭,倒是不太認同。他是商人出身嘛,商人逐利,為了錢和田地殺人打仗,他覺得很合理,所以剛才壓根兒都沒想到這一層。

糜竺眼珠子略微一轉,嘆道:“子龍你真正顧慮的,主要還是后面這幾點吧?前面說的時間不夠,或許在你看來,倒不至于算什么大事。

扶余雖然土地廣大,最遠聽說有一千多里縱深。但我曾查問其戶口,全國治下籍民不過八萬余戶,加上公孫康當初逃過去帶走的民戶、士卒,一共也就十幾萬戶,最多還有些漁獵之民。

這點人口,能湊出多少兵馬防守?哪怕五戶一丁,加上公孫康的殘軍,也就三萬余人。

而聽說曹賊去年在河套、北地、上郡,也都靠著雙側馬鐙和高橋馬鞍武裝的騎兵,擊滅了數倍于己的鮮卑騎兵,懾服軻比能等。以子龍之威,動用上萬騎兵,擊滅數倍之敵,還不是綽綽有余?

扶余人沒有堅固城池,我軍打過去他們要么逃進山林,要么就只能野戰,如此戰法,最利于速戰速決,或許幾個月都不用。”

糜竺跟趙云資歷差不多深,不過趙云已經是四方將軍級別的了,糜竺說話時還是給趙云充分的面子。

不過這番話里慫恿的潛臺詞,還是很容易聽出來,就差沒直說“這種事情,連曹休、曹真、曹彰都做到了,子龍神威,怎么可能比他們差”,也算是一種激將。

趙云當然也聽出來了,不過他知道糜竺說得隱晦,所以并不生氣,也不受激。

扶余人雖然也有一定的農耕生活方式,但更多保留了漁獵屬性,對于這樣的國家,遇到亡國的風險時,動員效率是不能按漢人諸侯來算的。要突破五戶一丁的征兵極限,還是非常有可能的。

只不過,趙云確實在乎的不是對方的兵力,扶余人動員再多,只要他們肯應戰,自己就絕對能在野戰中擊敗對方。

關鍵是對方是否應戰,會不會暫時往后方遠遁。要是他們打著“熬到劉備和曹操重新開戰,趙云需要忙別的,到時候我們就能躲過亡國之禍”的想法,拖時間,那事情就難辦了。

趙云沒空跟他們在白山黑水之間耗著。

所以,對于糜竺的揣測,他也只是輕輕點頭,但眉頭依然深鎖,顯然是承認了糜竺歸納的主要矛盾,但又沒想到解法。

好在,趙云并不用完全自己動腦子。如今在東北地界上,劉備陣營還是不缺智謀之士的。

渤海太守周瑜,今天也特地坐海船渡過渤海、逆遼河而上,來這襄平縣與會了。

周瑜之前就跟趙云一直合作,當年趙云平遼東時,周瑜就從渤海走海路轉遼河內河給趙云運補給。

這次只是因為戰事要往更偏遠縱深的地區蔓延,而且跟遼河水系不通,周瑜才幫不上忙,只能在戰前后方出出主意,畢竟他倆都是連襟了。

周瑜很想盡一份自己的力,他琢磨了一會兒趙云和糜竺共同擔憂的點后,很快幫著梳理出一條法子,便立刻和盤托出:

“子龍擔憂師出無名,我看倒是好解決。公孫康當年不肯歸降主公,非要往偏遠之地奔逃,可見其不臣之心。

如今時隔數年,我幽州之軍隨時可能南下討逆、攻打曹賊,焉知公孫康不會挑唆尉仇臺趁火打劫、趁虛背刺我軍?

既然如此,還不如由我軍先下手為強!他們不肯臣服主公,那就是在尊奉曹賊!更何況,我們還可以偽派使者,詐稱是曹操的使者,勾結公孫康、尉仇臺為接應,請他們‘將來一旦幽州軍南下與曹操鏖戰,便在東北作亂’。

只要公孫康或是尉仇臺回信了,這個開戰的理由不就足夠充分了?到時候以此書信傳示各軍主要將領,我軍必然士氣高昂。

至于子龍擔心的另一個問題,敵軍是否會盡快與我們決戰,而不是躲進山林拖延,這也好解決,可以跟上面那一計合并使用。

比如,就讓假裝曹操使者的人,再散播一些假消息,說曹操已經要讓張郃、曹彰,在春耕農忙結束后,就進攻幽州,讓公孫康和尉仇臺看準時機,挑選我軍背后虛弱的時機動手。

我軍再配合性地做出一些或示弱、或明顯是虛張聲勢但演得太過了的舉動,虛則實之實則虛之。公孫康和尉仇臺都不是什么智謀之士,我有把握騙過他們。”

趙云聽周瑜侃侃而談,計策一抓一大把,這才徹底放松了神思,頗為欣慰地點頭贊同:

“有公瑾之謀,我自當全力破扶余國,再無懷疑。雖還有些細節,諸如如何偽書模仿曹賊使者,需要慢慢琢磨,但肯定能成……

我意已決,盡快設計對扶余國用兵。”


上一章  |  舍弟諸葛亮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