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諸葛亮第730章 大漢版“振興遼東”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舍弟諸葛亮 >>舍弟諸葛亮最新章節列表 >> 第730章 大漢版“振興遼東”

第730章 大漢版“振興遼東”


更新時間:2025年04月14日  作者:浙東匹夫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浙東匹夫 | 舍弟諸葛亮 


諸葛瑾身為司徒,他當然沒那么多精力去持續親自督導航海造船技術和地理探索、物種交換這些方面的工作。

建安十四年秋天時,他只是大致下達了一下任務,明確了一下要求,

然后就把這塊活兒交給徐、揚兩州的地方官員,和相關對口領域的專業人才,去具體操心了。

執掌徐州一州內政的陳登,剛剛調任揚州布政使的顧雍,對于司徒的指示都不敢怠慢。遇到相關項目要錢要物資要人力,他們統統都全力配合、調度。

徐、揚二州在劉備治下承平日久,經濟發展也都很不錯,這點事兒帶來的負擔其實并不重。

而更具體的工作,諸葛瑾點名了讓陳群來統籌抓總。

陳群前些年在廣陵、東海等地,也歷任過幾個大郡的太守了。當初劉備剛在廣陵站穩腳跟時,最初任命的廣陵太守是陳登,后來地盤漸漸擴大,陳登執掌徐州一州的內政,廣陵太守的位置空了出來,就由陳群接任。

陳群在劉備陣營內的資歷也就比陳登、糜竺等幾人略淺。如今陳登、糜竺都爬到了州級,陳群也就差一步之遙。

這次一邊領著大郡太守,一邊再負責一個大型的“專項工程”,等立功之后,估計主公劉備也要北伐了。

到時候北伐打下新的占領區,需要派出心腹去擔任布政使,陳群也正好能接住這波富貴。

所以對于司徒交辦的大事,陳群也非常上心。

接到任務后,就認真操持。

這種長期投入的工作,都不是馬上能看到成果和正反饋的。

陳群就這么默默努力了大半年,直到建安十五年夏天,他才算拿出了幾個階段性成果,然后就迎來了司徒親自撥冗視察。

建安十五年五月的一天,諸葛瑾終于回了一趟廣陵郡。

到這塊他已經十年沒來的熱土,故地重游。

這一次,他是來視察工作的。

從長江邊的大船上,搖著折扇緩步走下碼頭時,諸葛瑾的內心,也不免泛起一股懷舊。

當初自己剛穿越過來,就是從這廣陵郡開始,幫劉備陣營逆天改命的。

可以說,那是一個歷史的重要轉折點,諸葛瑾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挽救了大漢,挽救了漢人統治、逆轉了五胡亂華的深淵。

故地重游,多少還是有點感慨的。

諸葛瑾抵達前,陳群自然早就帶著當地一眾官員,還有技術方面的負責人,在碼頭上列隊迎候了。

諸葛瑾還沒完全站穩,陳群就并步上前,親自輕輕扶了一下諸葛瑾的手臂,隨后自然而然地以手勢為諸葛瑾引路指示。

雙方一番寒暄,諸葛瑾就示意陳群不必講究那些繁文縟節,先談正事兒。畢竟船廠就在碼頭旁邊,諸葛瑾下船的地方直接就能視察工作。

陳群也就不再堅持,直接帶著諸葛瑾前往旁邊的船廠,領到一座軒敞的大廳內,隨后拿出一些卷宗,在一張寬闊的長案上鋪開,

請司徒先紙面檢閱一下廣陵、東海等郡這兩年搞出來的相關成果。

諸葛瑾對這個安排也并不覺得意外,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嘛。要檢閱航海事業的發展成果,只看新式海船這種大家伙,是看不出門道的。

很多關鍵性的突破,反而往往是存在于那些細微之處,在于經驗和規律的總結。

比如,此時此刻,諸葛瑾落座之后,他一眼就注意到了面前一個被陳登擺在最顯眼位置的小東西。

那是一個由打磨過的透明水晶作面蓋、下面有表盤和磁針的玩意。

諸葛瑾憑直覺估計,就認為這東西應該是改良后的新式羅盤。

他也懶得猜,就直接問了。

陳群聽后也連忙捧哏:“司徒真是好眼力,此物正是我們廣陵這邊,能工巧匠去年剛琢磨改良的,測量南北方向角度,也比原先的更為精準。

磁針不僅用更為滑潤輕浮的油脂包裹、漂浮起來后轉向更靈敏。而且頂住磁針中間小孔的柱子,也更加靈活,這些油脂也更不容易導致磁針腐蝕。

總而言之,有了此物之后,我們的海船在海上定向遠航時,能夠更加精準地鎖定一個方向一直走,更不容易偏航。

配合這兩年海船隊對近海海圖的測繪,如今我們已經能做到上千里的遠航、中途不用貼著海岸。”

陳群先解說了一堆新指南針的大致技術優勢,這里面有些東西他自己其實也不算太懂,是諸葛瑾來視察之前,他特地惡補了一下,以便匯報的時候現學現賣。

諸葛瑾其實也不關心那些轉述得似是而非的細節,他只抓個大概,很快就理解了這東西的好處。

按東漢時的航海技術,當時大部分航行都是要貼著海岸線開的,離海岸線百里以上,就容易找不著自己的位置。

當然,在諸葛兄弟的蝴蝶效應下,這方面的問題之前就有所改善。

比如諸葛瑾前些年讓陸議去搞林邑稻,需要遠航到林邑國。當時陸議就嘗試過從朱涯洲直接遠航去中南半島中部,這樣就不用貼著后世的北部灣沿岸繞個圈子了。

這么做,省時省力還在其次,關鍵是可以繞開當時還處在交趾郡士家控制下的地盤,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意外和麻煩。

不過北部灣畢竟是個海灣,怎么偏航都不至于回不到岸邊。就好比漢朝時,在渤海灣內部開船,也都可以很放肆,最多從山東開到遼東。

但是在東海這邊,如果要不靠岸遠航,難度就大不少。因為一旦偏航偏多了,偏到日本海或者太平洋上,一路埋頭開是真有可能餓死渴死在大洋上的。

這對于軍官、海商和船員來說,首先就有一層心理層面的壓力必須先克服。

人對于未知的事物都是恐懼的,哪怕諸葛瑾可以明明白白告訴他們——往東北方向一路開,總能找到陸地。下面的人也依然會感覺到恐懼。

這事兒沒法急,只能是一點點來,慢慢積累經驗,順便證明新技術新操作的可靠性。

更詳盡的海圖、確保圖紙上的距離方位尺寸也都對得上,再加上更好的羅盤,還有其他測繪儀器,湊在一起,才能日拱一卒,讓綜合航海技術慢慢提升。

諸葛瑾在吩咐下任務后,陳群花了大半年,就先把羅盤改良了,又進一步測繪優化了海圖。

去年年底的時候,他率先實現了一個小階段突破——讓船隊從東海郡直接往東北偏北航行,驗證是否能直接到東萊郡半島尖端的黃縣。

當時,負責探險的船隊,上上下下都有些恐懼,但陳群跟他們分析了情況:那次的船隊不需要攜帶任何貨物,純粹就是為了探險驗證技術和經驗,多出來的噸位都用來裝水食。

所以,哪怕在海上漂三個月,這些船員也不會渴死餓死,就算錯過了山東半島,大不了一直開到遼東、開到樂浪嘛!

在府君的安撫下,加上陳群定下了賞格,參與新航海技術驗證的官員和水手都有重賞,最終這一計劃還是得以推進。

然后船員們真就靠著新裝備、依照新的航海操作指示,精準遠海航行找到了山東半島的尖端。

這么做,雖然沒有什么實際利益,但也算是證明了新測繪海圖的精確度,確認了黃海沿岸各地的相對位置,是準確的。

然后陳群就能慢慢增加難度,繼續開出賞格讓人嘗試。

到了今年春天,也就是諸葛瑾來視察之前,陳群又取得了一個突破。那就是終于有己方的船隊,能夠從長江口直接朝著遠海特定方向、盯準了遠航,然后居然抵達了耽羅島,甚至抵達了釜山盆地。

換言之,這次大漢的船隊,是直接跨海瞄準了朝鮮半島的尖端航行,中間不用貼著岸。

這事兒,在徐、揚不少外行官員看來,倒也沒什么大不了的。

但是,諸葛瑾聽了陳群匯報的這個最新成果后,卻是頗感欣慰。

他作為現代人當然知道這里面的重大意義。

原本歷史上,一直到唐朝的時候,扶桑人派來遣唐使,走的還是貼岸航行的路線。只有從北九州經對馬島到釜山這段路,是非跨海不可。再往后,都是貼著朝鮮半島和黃海海岸航行的。

如今諸葛瑾終于讓大漢掌握了從東海岸邊直航朝鮮半島尖端的航路,一方面可以擴大商貿,極大降低運輸成本和時間——當然這些都還是遠期利益,眼下并沒有什么需要從江南直運三韓的現實需求。

另一方面,也是更關鍵的,則在于有了越海直航后,東海上的尖底遠洋海船,也可以便利地參加將來日本海海域的遠航了。

如前所述,在華夏近海,自古以來,長江口以南和長江口以北用的海船是不一樣的。

黃海水淺泥沙多,自古都用平底沙船,不適合遠航,但能扛暗涌。東漢之前海上航行的大船,也多是沙船型的,因為這個時代南方的航海需求太少了。

歷史上要再過好幾百年,南方漸漸發達了,福船之類的遠洋尖底船型才漸漸完善、普及。而這一世,諸葛瑾之前讓陸議等人去林邑國找雙季稻,也特地開發過相關的船。

理論上來說,這些船不如沙船更適合黃海,但絕對比沙船更適合日本海。

只可惜之前,南方的海船很難經過黃海調到朝鮮半島南端,尖底船在中間那片海域適航性很不好。

而現在有了直航,不但積累了更多不貼岸遠航的經驗和技術,也讓江南的大海船和朝鮮半島之間的互相調度變得容易了很多。

陳群拿著這支新練出來的航海隊伍,再配合上廣陵郡、東海郡這邊新造、改造的海船,軟硬件一結合,就能立刻拿去探索大漢更東北邊的遠方海岸線了。

諸葛瑾花了一天的視察時間,確認陳群已經取得了這些“軟件”方面的成果,自然是頗為欣慰。

此后數日,他便要繼續視察其他配套工作的進展,尤其是海船硬件方面的技術進步。

而陳群在這方面顯然也沒讓諸葛瑾失望。

最初幾艘由此前東海用龍骨大海船改造而來的新船,已經于這年夏天剛剛竣工了。

還有一批完全新造的同款,也已經開工,如今正趴在船臺上,預計明年也都能下水投入使用。

如前所述,因為東海和黃海海況、地理的不同,黃海海域的大海船都是平底沙船,不能使用龍骨結構,船只的長寬比看起來更粗短。

而東海地區使用的海船,都可以用龍骨結構,船身修長,遠洋航速也明顯更快一截。

如今把這些船進一步改造,加裝更抗風浪的穩定鰭,再輔之以其他額外的“提升適航穩定性和抗浪性,犧牲轉向靈活性”技術手段,將來用于日本海也就很容易適應了。

尤其有了新的航海測量技術、更精準的繪圖定位,船只可以筆直地更長距離直航,不用頻繁轉向,犧牲一些轉向靈活性也就無所謂了。

原本貼岸航行的船,需要轉向的次數才會更頻繁。轉向靈活性從來都是對近海船更重要,對遠洋船沒那么重要。

這些改良,也算是好鋼用在刀刃上,很多設計都沒有技術難度,只是通過取舍,把有限的性能堆砌到最需要的方向。

這就好比在玩一款海軍造船游戲,按照游戲設置的規則,技術力總量一定的情況下,“載重/航速/靈活性/抗風性/抗浪性”這些指標都存在此消彼長的關系,其中一個拉高了另一個就會降。

要在技術沒有明顯突破的情況下,造出更適應新環境的好船,那就必須精打細算取舍。

而陳群監督的這項研發工作,有相當一部分考量,就是在按諸葛瑾要求的核心指標,適當犧牲其余,只求盡快點亮科技樹。

這才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就先拿出一個可用的版本,進行實打實的地理探險。

諸葛瑾視察確認了船只的情況,也挑了個天氣好的日子,親自出海體驗了一下新船的適航性,對陳群的工作很滿意,

然后便正式下令,讓陸議帶領這支由新船構成的探險船隊,先從廣陵郡直航三韓,經耽羅島到釜山盆地,休整適應后,再往東北探險,重點考察沿岸各地風土人情、是否有新鮮沒見過的物產,尤其是要尋找能耐寒的作物。

諸葛瑾也隱約記得,往東北亞沿海一路搜索,歷史上也是有不少有價值的物種發現的。

因為當地土著經過千百年的發展、多多少少會篩選出適合當地環境的糧食品種。

諸葛瑾也不用去管陸議底能弄回什么物種,反正只要發現耐寒能活的,都弄回來慢慢培育繁殖,由司徒親自定奪哪些要專門發展。

發布命令之后,諸葛瑾還專門向陸議面授機宜,強調這項工作的意義和價值。

陸議其實對此已經很清楚了,都不用諸葛瑾強調,他便主動表態一定拿出全力、仔細探索。

畢竟當年就是步騭和他去的林邑國、找回了雙季稻。這些年雙季稻為大漢增加了多少糧食產量?對天下有多大的貢獻?

作為親自體會到紅利的當事人,陸議對此都形成路徑依賴了,熱情極度高漲。

諸葛瑾在勉勵他們一番后,就給探險船隊準備了最充足的給養,還配了大量瓷壇子裝載酸菜,確保在海上有新鮮蔬果維生素補充。另外還配備了大量的乳酪和肉干,讓遠航探險不至于有后顧之憂。

陸議做完準備后,就趁著這個夏天出海遠航了。

諸葛瑾選在仲夏時分啟動這個項目,也是因為夏天南風大,往北航行順暢,海船不用轉向搶風。

等航行探索上三五個月,等到秋冬時分,北風大盛,到時候陸議就可以返航了,那樣也不會在極北之地挨冬季的嚴寒凍傷。

雖然漢朝時的海船航速還很慢,但是走走停停往東北方向開四個月,也足夠探險非常遠的距離了。

要知道如今以陳群造出來的這些新船,在海上漂半個月左右,就能從廣陵郡開到釜山了。而且都不用風向特別順,只要是平常的側風就行。

啟航之日,陸議帶著麾下軍官、技術人員、水兵、水手,在廣陵碼頭上列陣,等待諸葛瑾最后的檢閱。

諸葛瑾也給將士們最后準備了一批額外的物資,那是幾百箱毛皮裘服,專門為了冬季保暖。

諸葛瑾還親手拿出其中最好的一件,當眾給陸議披上。那皮裘的主體部分是熊皮的,但是翻邊出風和襟、袖等處,還綴了火狐皮和貂皮。

如今還是五月份,天氣炎熱,陸議被當眾作秀披上大冬天的貂,也是有些別扭,很快就冒汗了。

不過他當然知道,直到上船之前這都是不能脫的,要注意影響,這是司徒在鼓勵大家,也是提醒大家要做好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

“司徒這是在提醒我們,雖然現在是夏天,但我們要竭盡所能探索、不避險遠,要拖到冬天轉北風了才能回來。”

陸議心中暗忖,一邊也下定決心,這次肯定能為趙將軍找到耐寒作物,讓趙將軍將來打下扶余國、滅掉公孫家余孽工孫康后,能在東北腹地推廣屯田,徹底掌控當地,把那些漁獵的蠻夷充分漢化。


上一章  |  舍弟諸葛亮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