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諸葛亮第728章 這兩年半里,大家都在吊打四夷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舍弟諸葛亮 >>舍弟諸葛亮最新章節列表 >> 第728章 這兩年半里,大家都在吊打四夷

第728章 這兩年半里,大家都在吊打四夷


更新時間:2025年04月14日  作者:浙東匹夫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浙東匹夫 | 舍弟諸葛亮 


諸葛亮平定建寧郡、分兵跑馬圈地,至各縣宣示統治。

這項工作,最終在建安十六年的三月底四月初,才全部完成。

至于徹底圈定交趾郡各縣,更是拖到了這一年的夏天。

而考慮到交趾盛夏的酷暑,這項工作在推進的過程中還不得不中斷了一陣子,讓大部分不耐炎熱的駐軍,至少回撤到滇池盆地渡過夏天,入秋涼快后再南下一次——

畢竟滇池盆地周邊,已經算是整個南中地區氣候最宜人、最適合北方漢人生存的寶地了。

后世昆明號稱“春城”,四季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那可不是浪得虛名的。

諸葛亮本人在安撫諸部夷帥的過程中,不得不在滇池縣短暫駐扎了一陣子,隨后就感慨當地的氣候環境之好,果斷拍板,把建寧郡的治所從味縣正式遷移到滇池縣。

(注:味縣就是后世的曲靖,建寧郡之前的郡治在那里,但是雍闿起兵反叛時,并沒有以味縣作為自己的統治核心)

這也是諸葛亮本人,這輩子抵達的最南方的郡縣了。從此以后,諸葛亮一路北返,再也沒有如此深入過南疆。

離開之前,諸葛亮還下達了一條原本歷史上他也不曾下達過的命令,那就是允許在滇池縣周邊,常年駐扎五千至一萬人的漢人軍隊。

這些軍隊也不用保持長期軍事訓練,而是可以半軍半農,以屯田兵的姿態維持——而原本歷史上,諸葛亮在平定南中、把當地夷帥徹底打服后,可是完全將當地的自治和駐軍權交還給蠻王夷帥們的,一點都沒留軍隊駐守。

出現這種蝴蝶效應偏差,顯然也是因為原本歷史上,諸葛亮打到滇池盆地附近時,季節已經是深秋初冬了(五月渡瀘,十月就打到了味縣和滇池盆地),所以諸葛亮本人也不知道滇池盆地周邊春夏季節的氣候,不敢造次。

畢竟沒有人可以憑空想象自己沒有經歷過的事情。以諸葛亮之智,也不可能靠空想就意識到“以昆明盆地的夏季氣候,其實漢人也能在此全年生活下去”。

而這一世,因為多打了一個交趾士燮,最后圈地掃尾的階段多耽擱了些日子。諸葛亮才切身感受到了初夏時分昆明盆地的涼快依然,這才做出了比歷史同期更為正確的決定。

多了這五千到一萬人的長期駐軍,顯然可以在后世云南腹地中心開花、更快向當地南蠻傳授漢人的耕作漁獵技術,加快他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漢化,自然也客觀上加速了“改土歸流”的進程。

或許整個過程,會比原本歷史上控制南中多花些成本,但長期收益卻是非常明顯。諸葛亮也足以憑借此功,在后世被作為“云貴地區改土歸流、徹底漢化西南夷”的最大功臣而載入史冊。

后世不僅成都等地要立武侯祠,連昆明也逃不到,也得有武侯祠。

而在滇池縣保持長期駐軍后,這些士兵還可以每年冬天南下交趾,加快融合漢化交趾郡的土蠻,遇到天熱就沿著紅河河谷撤回來。

漢人武裝不在交趾的那幾個月,就先臨時依靠交趾本地的小官屬吏自行治理。

諸葛亮走之前,也從當地基層官吏里,快速挑選出了一批相對可靠、對朝廷比較忠誠、原本和士燮家族關系不是太密切的,由他們暫時維持推行朝廷的政令。

如此數年之內,交趾也必然可以徹底融入劉備陣營,成為一個漢人主導的正常郡級行政區劃。

諸葛亮在平南的過程中,大部分時間只動用了兩萬人左右的軍隊,只在建安十五年的十月到次年二月這五個月里,動用了三萬人。

建安十六年三月以后,動用的維持兵力又縮減到一萬人,完全可以靠當地的糧食產能自給自足,自行發展生產力,不用再靠益州北部地區供給。

整個平南的成本,完全不至于拖累益州北部各郡的北伐備戰。

益州的巴郡、漢中郡、廣漢郡產出的絕大部分財政盈余,以及蜀郡的一小部分財政盈余,依然可以通過長江和漢水的水系,東運出川,去荊州主戰場支持北伐。

只有蜀郡南部數縣,以及犍為郡全境的財政收入,被用到了平南大業中,而且是分攤到兩三年內陸續開支的。開支曲線非常平穩,完全沒耽誤正事兒,也沒有導致當地百姓的負擔出現過山車式的壓力。

其實對于東漢時期的百姓而言,官府就算徭役、稅賦重一點,但只要保證穩定,絕大多數人就會覺得這已經算是仁政了。

百姓最怕的是統治者想一出是一出,某一年看似輕徭薄賦,下一年又突然加重好幾倍負擔。這時抗風險能力差的、沒有積蓄的百姓之家,可能就會在這突然壓力加大的一年里抗壓性繃斷,鬧出事來。

而諸葛亮顯然是古往至今所有治理者中,最擅長這方面精打細算、讓政府支出曲線盡量平滑的。

在他的治理下,當兩年半的休戰之期結束時,蜀地不但沒有被任何額外的開支拖累、導致民怨。

還能往外輸出大量的軍需物資和錢糧,把劉璋時期遺留下的至少八萬多人原本毫無戰斗力的降軍,變成實打實的可戰之兵。

也從南中地區和交趾郡至少抽取了四萬人的投降戰俘,并且在經過大約為期半年多的軍紀整訓后,這些原本在武藝、體能、越野能力等方面就足夠出眾的士兵,立刻便能成為士氣穩定的驍勇敢戰之士。

整個算下來,諸葛亮通過兩年半的治蜀,讓劉備陣營比當初休戰前的時候,額外多出了十二萬人的戰斗部隊。

僅從富國強兵的角度來算,這個效率已經是非常夸張了。

當初建安十四年、荊北戰役結束轉入休戰時,曹劉雙方的剩余可戰之兵規模對比,大約是曹軍四十一二萬人、劉備有四十六七萬人。

當時劉備軍總戰兵已經反超了曹軍一成多,絕對差額大約是五萬人。

現在諸葛亮又幫劉備變出了十二萬戰兵,如果不考慮其他地區的戰爭潛力變化,那就是四十二萬對戰六十萬人了,劉備軍總兵力的人數優勢,已經從一成擴大到了三分之一,這個優勢足以發起全面北伐了。

當然,實際上曹操在這兩年半里也不可能完全閑著,曹操也會想方設法抓住每一根救命稻草,恢復壯大自己的戰力。

而劉備陣營除了益州以外的地區,也一樣不會閑著。

諸葛瑾、關羽、趙云等文武,同樣會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治理好自己管轄的地盤,從數量和質量等方方面面提升己方陣營的戰爭潛力。

花開三朵,各表一枝。

諸葛亮在蜀中悶頭消化劉璋遺產、深挖戰爭潛力的同時。

從建安十四年春到建安十六年夏秋之交,這兩年半里,曹操陣營的主要精力,一方面集中在恢復中原地區的戰爭創傷、休養生息擴大屯田上。

中原腹地的人口雖然已經沒有什么潛力可挖了,但之前多年的戰亂,還是導致不少流民沒有被齊民編戶,處在逃亡隱匿的狀態。

隨著戰爭暫時轉入休戰,兩大陣營的邊界拉鋸結束,勢力范圍轉入穩定,之前被戰亂害得流離失所的百姓,也被曹操重新努力清查了出來。

這種清查不可能事無巨細,但確保半數以上的流民重新編戶,抓大放小,還是做得到的。

而且,還有一部分百姓,是之前南陽郡陷落,還有汝南郡臨淮數縣易手,被曹軍裹挾著強行往后方遷移的。這些百姓到了新的居住地后,自然也要被曹操組織起來,重新投入屯田,盡量軍事化管理。

整整兩年半,清出數十萬隱戶和遷移戶,還是做得到的。而且這些隱戶和遷移戶,主要都補充在關中地區和河洛盆地,也屬于題中應有之義了。

曹操治下的地盤,原本最亂、恢復秩序最晚的,就是長安和雒陽這兩座大漢故都所在的地理單元。

雒陽是因為被董卓破壞后,多年不曾得到系統性重建,長安也是被李傕郭汜禍害多年,后來又有關中諸將混戰,當地百姓一度減少到只有十幾萬戶。

但事實上,人口也不可能死得那么快那么徹底,還有更多的百姓并不是直接死亡,而是失去了官府的控制,曹操休戰之后,重點徹查和恢復生產的,也是這兩塊地盤。

加上南陽盆地失守時,曹操從南陽遷走的人口,也都是往雒陽和長安遷為主。

再考慮到當初休戰前,曹操已經把天子重新遷回雒陽了,許都這個曾經的“臨時駐地”也重新降級為豫州州治(之前皇帝在許都時,豫州另有州治。但現在蝴蝶效應皇帝回雒陽,就把許縣調為州治)

所以,關中和河洛兩大平原,算是曹操治下這兩年發展速度最快的領地。

這兩地原本人口基數很少,現在都差不多翻倍了。而關中和河洛以外的地方,倒是沒什么人口發展可言,增長點基本上被曾經的兩京吸干了。

這也是曹操考慮到他跟劉備的對峙形勢做出的明智抉擇,關中和河洛已經成了他最后的大后方,有山川險阻可以依托。所以能種田能開發的資源,都優先可著這兩塊地兒吸。

最多再加上一個并州和河東,也能稍微分潤到一點點建設資源,因為這塊地方未來好歹也還有太行山可以依托。

就好比后世很多戰略縱深廣大的國家,在遇到外部有強敵時,都需要在大后方搞軍事潛能建設,提升容錯率。

這種事兒大家都是一樣的,不僅露西亞人搞過烏拉爾山工業區,我國歷史上也曾搞過三線建設。

而虎牢關以東的土地,對曹操而言,未來基本上就是大兵團決戰的所在,這些州郡都位于華北平原上,防守一方毫無地形優勢可言。

當然,內政整頓和清查隱戶、安置遷民、擴大屯田,這些活兒并不可能占用曹操陣營全部的行政精力。

曹操畢竟還養著四十萬大軍呢,哪怕和平年代,這些軍隊大部分可以轉為軍屯,自己種田養活自己,甚至還能為未來重新開戰攢軍糧。

但哪怕從這四十萬人里,稍微抽出一小部分,進行一些軍事上的利益性投機,也能撈取一定的好處,而且成本也完全可控——這種軍事行動,性質上其實跟諸葛亮在南中的征伐一樣,都是小成本投入、收割四夷以戰養戰。

而劉備陣營如今已經占據了大漢的西南、東南和東北三個角落。曹操陣營要想對四夷下手掠奪人口和戰馬牲畜,也就只能在西北方向動手。

最終,曹操實際上選擇了重點拿回河套地區,順便稍稍兼顧并州以北的雁門、陰山地區。

至于西涼的羌人,暫時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了。

時間不夠,總共也就兩年半休戰期,飯要一口一口吃。

河套地區,在東漢初期,就一度落入南匈奴之手,南匈奴被打服之后,鮮卑和羌人也各自占據了一部分。

原本歷史上,曹魏要大量征服五胡人口為己用,難度還是比較大的,耗費的成本也不低。

但是這一世,因為曹劉軍備競賽升級帶來的蝴蝶效應,曹操在奪回河套方面,倒是順利了不少,也沒付出多少人員傷亡。

荊北戰役結束后,經過南方血戰洗禮的老兵拉回關中,略作休整再向北進攻,很快就把河套羌人和鮮卑打得落花流水——

這倒不是給曹操開掛,而是因為曹劉在對抗過程中,雙方都已經掌握了雙側金屬馬鐙和高橋馬鞍技術,而同時期的鮮卑人和羌人,卻完全沒有這些騎兵武器。

原本歷史上,雙側金屬馬鐙和高橋馬鞍,都要在南北朝時,東晉末期到劉宋初期才被發明出來。

胡人的技術當時是落后于漢人的,漢人在發明出新裝備后,一度利用喝到第一口水的優勢,占據了將近一代人的軍事主動。

所以宋武帝劉裕開國之前,以及開國之初,劉宋對北魏的軍事優勢才那么大。北魏空有多得多的騎兵,面對劉裕北伐的卻月陣破騎,依然被打得腦子都打出來了。

但是任何軍事技術都是會擴散的,哪怕以南北朝初期的信息流通速度,北魏人吃虧最多也就吃一代人,到了劉裕死后、他兒子宋文帝劉義隆上位時,劉宋再想北伐,北魏的胡騎在技術上已經徹底跟劉宋拉平了。

而北魏的養馬地多騎兵多,規模上的碾壓,也就重新把劉宋壓到了瓜州渡。

所以,當劉備和曹操在中原卷軍備競賽,雙方互相學習,瘋狂升級軍事技術后。等他倆再短暫休戰、拿著這種互卷出來的科技去碾壓四夷,立刻就把四夷揍得徹底趴下了。

河套鮮卑和河套羌人的情況,其實跟孟獲的南蠻還有士燮的交趾兵是一樣一樣的。他們也都是掉線太久了,重新連回地獄難度,失去了新手村保護后,立刻就愕然于敵人的強大。

如今東漢的信息傳播和擴散速度,只會比歷史上北魏和劉宋對峙時更慢。而且鮮卑和羌人的文化程度也比北魏人更低,學習速度也更慢。

漢人諸侯和漢人諸侯之間,大家同文同種,都有文化知識,學東西刺探科技是會相對快一些的。機械結構類的創新,只要戰場上看到過了,也有繳獲,兩三年就能仿出來。工藝和配方、材料類的創新,可能要十年八年甚至更久。

但以胡人的文化水平,模仿一個肉眼見過的機械結構,可能都要十年。歷史上劉宋都能把軍事科技優勢的時間差拉到將近一代人,曹操當然也能保持對胡人至少一代人的科技領先。

然后軻比能、扶羅韓、步度根這些鮮卑/羌人蠻王,就愕然發現:草原上的曹操的騎兵,什么時候變得這么猛了?

短短兩年之內,這幾個蠻王,也都被曹操打散的打散,或者就是俘虜投降整編。

而曹操考慮到曹家老一輩將領凋零,宗室內只剩下曹仁曹洪還在苦苦支撐,急需培養年輕一輩。

所以在這兩年刷河套胡人這個低難度副本時,主要讓一貫鎮守關中的曹休刷戰功,刷經驗。

還把之前汝南戰役時、在張飛手上吃了大虧的曹真也派去,曹休曹真輪戰,都一起積攢下功績。

曹休和曹真只要稍微立點功勞,比如收復原本上郡、北地乃至五原郡的某個縣,曹操就給他們請功加封或者升官。

如果能最終收復某個郡全境,那就更是直接封到縣侯。

如此算來,當河套徹底恢復,曹家至少能再刷出四個縣侯,因為上郡、北地、五原都能出一個侯,還有后世肥沃的銀川盆地,寧夏地區,曹操也可以重新屯墾出來,為曹家貢獻一個侯。

另外,在黃河這段幾字形區域的東岸,也就是靠近并州的位置,平陽郡也有一些縣之前是南匈奴控制的。曹家如果能徹底控制,理論上也能再出一個侯,雒陽朝廷也沒人能反對。

最終,在兩年半的歷練刷經驗后,曹操基本恢復了整個河套,一路推進到五原和陰山。

收服了幾個鮮卑和羌人蠻王,諸如軻比能、扶羅韓、步度根,奪取了他們的戰馬,調度了他們的牛羊牲畜資源,或是逼迫他們成為仆從軍。

曹休和曹真,也都順利封到了縣侯,并且升級到了四鎮將軍的高位。

至于原本就有四征將軍高位的曹仁曹洪夏侯惇那輩人,經過這兩年半,自然要再升至少一級,如今都到了前后左右將軍那一級。

要知道,在原本的歷史上,曹仁哪怕到了建安二十三年(218)的襄樊之戰時,他也才升到征南將軍。而夏侯惇也要到那時候升到前將軍。

而如今才建安十六年,也就是說這些人普遍都加速了七八年升到前后左右將軍一級,甚至是達到了他們原本在東漢一朝未曾達到過的高位。

曹操要想強行封官,雒陽的朝廷肯定沒人能阻止他,只要劉備不進攻,那些雒陽的文官拿握著刀把子的曹操是沒辦法的。

曹操這么做,也是因為越來越擔心曹家的統治難以為繼,有人會搞事情,所以要變本加厲在軍事上重用自家人。

這種倒行逆施暫時沒有被引爆,卻也在不斷積累對曹操的暗中怨恨。比如原本歷史上耿紀、韋晃、吉平等人對曹操的敵視,也要發展到建安二十三年前后,才最終以“許都兵變”的形式爆發。

而現在,這些人對曹操的敵視,已經因為之前伏皇后之父伏完的案子,對曹操強行遷都非常不滿了。這兩年半里曹操又變本加厲培植親信,韋晃等人的敵意,也已經積蓄到了臨爆點,足足比歷史同期提早了五六年之多。

他們只恨手上沒有兵權,不能反曹。但只要劉備打過來,這些人絕對會在曹操背后搞事情。可以說曹操培植親信、幫曹休曹真撈軍功,這本就是一把雙刃劍。

看似賬面上收獲了不少好處,實際上也埋下了對等的隱患。

最后,還得稍稍順帶提一句。曹操的那幾個親兒子,曹丕是沒有軍略的,曹植也沒有軍略,而且曹植年紀也太小,哪怕到了建安十六年,也才十九周歲,根本沒法上戰場。

不過,曹操的第三子曹彰,建安十四年休戰時,已經二十周歲了,及冠了。到建安十六年時,更是有二十二三歲了。

歷史上曹彰早年一直沒撈到軍事上的表現機會,直到漢中之戰前后才大放異彩,當時都三十歲了。

而這一世,漢中之戰提前了十二年開打,曹彰壓根兒不可能趕上。但好歹這次收復河套,曹彰可以跟著混混功勞。

二十周歲那年,他就跟著堂兄曹休出兵,當時曹操只讓他擔任了一個騎兵曲長,以示公允。

曹彰也算爭氣,一個騎兵曲就配了八百最精銳的鐵甲虎豹騎,還都配有雙側金屬馬鐙和高橋馬鞍,規模簡直跟當年霍去病初戰匈奴時兵一樣多了。

在收復北地郡的時候,曹彰就跟著曹休殺了羌人一個部族酋長,因為是曹操的親兒子,這點軍功就直接升為軍司馬。后來又有小功勞,就直接升都尉。

曹休回去駐防、換曹真來當主帥時,曹彰也跟著一起繼續打。

反正這兩年半里,哪里有對付胡人的立軍功機會,曹彰就會精準地出現在那里鍍金。

第一年從曲長升到軍司馬升到都尉,第二年年初升到中郎將,年底已經是偏將軍了,第三年初正式變成雜號將軍。

短短兩年半,從一個純新軍官,升到將軍,堪稱東漢第一神速的軍職升遷。

曹操的宣傳機器也是火力全開,把二十三歲的曹彰宣傳成了衛、霍、竇一樣的人物,宣傳成了威震草原的胡人終結者。

沒辦法,誰讓丞相就這么一個兒子能打呢,不栽培他栽培誰?難道繼續全力栽培女婿孫權么?

一言以蔽之,這兩年半里,曹操靠著安頓遷民、查清隱戶和征服河套,著實回了一大口血。

對河套和五原、陰山的用兵收益,嚴格來說,比諸葛亮南征南蠻還大一些。但如果算上諸葛亮治理蜀地其他各郡、消化吸收劉璋留下的降軍遺產和地盤,那肯定還是諸葛亮治蜀的總收益更大。

簡單來說,諸葛亮平南蠻,可以為劉備增加四萬左右的有效戰力,曹操解決整個河套,可以解放出五六萬人的戰力。

但諸葛亮治理整個蜀地的戰力收益,大約在十二萬人,還是比曹操拿下整個河套的收益高一倍以上。

曹操借著軍備競賽卷出來的科技優勢欺負蠻夷,這也是沒有辦法的。劉備不可能阻止,只可能跟曹操進行同樣欺負其他蠻夷的“競速賽”。

你欺負我也欺負,看誰欺負得更快,撈到的好處更多。

曹操的總收益,也就在這五六萬人了。

而劉備的總收益,可遠遠不止諸葛亮那十二萬。

諸葛瑾和關羽趙云在關東,對大漢東北角和東南角的“蠻夷”的欺負收益,加起來也絕對不少。

東南方向,山越部族的規模畢竟有限。而且劉備控制揚州已經好多年了,該消化的都消化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硬骨頭。

會稽郡和丹陽郡的山越早就歸化得差不多了,也就剩豫章郡最南部山區、靠近南海郡的五嶺還有些蠻夷,以及整個閩中郡地區有些蠻夷。至于閩中郡對岸的夷洲,現在暫時沒有移民屯墾的經濟價值,只有些物種交換發現的探索價值。

可是東北方向,趙云可是大有可為。之前劉備陣營一直沒有對公孫度的兒子公孫康趕盡殺絕,公孫康逃到了他姐夫扶余王尉仇臺那兒,也帶去了一些人才和技術。

經過數年漢化發展,如今扶余國也漸漸被漢化,農業生產力也壯大了,比原先漁獵民族的生產方式先進了不少。

趙云把敵人養到夠肥,自然也要開宰了。就算后勤和征服后的治理方面有些困難,也還有諸葛瑾會想辦法幫趙云解決的。

趙云只需要操心動刀子的事情,其他自有諸葛瑾鋪墊、包辦。


上一章  |  舍弟諸葛亮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