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諸葛亮第721章 頂住壓力,證明自己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舍弟諸葛亮 >>舍弟諸葛亮最新章節列表 >> 第721章 頂住壓力,證明自己

第721章 頂住壓力,證明自己


更新時間:2025年04月14日  作者:浙東匹夫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浙東匹夫 | 舍弟諸葛亮 


建安十五年,六月二十。

也是成都城內那場慶功大宴后的第七天。

身在越巂郡筇都縣的法正,終于收到了諸葛令君給他的回信。

與回信一起送來的,還有好幾封其他蜀中文官給諸葛亮的上書,都是對越巂治理意見的指手畫腳。

諸葛亮把這些東西也一并給法正送來,顯然是效法魏文侯故事了。

“在后方有那么多人對你的做派指手畫腳,覺得你不擇手段,但我都壓住了,你放心干你自己的。”

法正感受到了莫大的信任,愈發覺得渾身充滿了動力。

令君如此推心置腹,顯然是明牌為將來北伐時的人事安排鋪路了。想必到時候,自己和張松這倆最早暗中帶投的心腹,都能混到一州使君的高位。

主公如今已經部分改革了官制,在大部分州都拆分了三使。

只有極少數有歷史遺留問題的州,因為之前冊封的州牧過于位高權重、深受信任,所以能獨當一面繼續做州牧。

除了那幾個個例,其他州都是要拆分布政使、防御使、刺史三使的。

而如今在劉備麾下,下放到地方上時能夠有資格兼任州牧、獨攬大權的,就只有三個人,分別是諸葛兄弟和關羽。

連張飛和趙云都稍微差一點,不夠這個資格。

他倆最多也只是在擔任防御使時,多兼一個州,也就是擔任兩州的防御使。但兼的那個州,基本上都是劉備陣營尚未完全收復的,所以實際上的實權并不重。

比如張飛跟著劉備駐扎在南陽,按說他現在的差事是荊州的防御使,但實際上他還能兼隔壁豫州的防御使。只不過豫州大部還在曹操手上,劉備只奪取了汝南郡那邊一小塊地方,那就讓張飛順便兼著。

趙云的情況也是類似的,他防御幽州的同時,劉備還占著冀州的渤海郡,就讓趙云兼任冀州防御使,實際上只是多統籌一郡防務而已。而周瑜的職權是渤海太守,兩者也并不沖突。

所以,法正按現在的情況推測,再有一兩年,等諸葛令君出川,他自己擔任益州的布政使主民政,張松為刺史主監察,再搭配一名大將為防御使主軍事,豈不美哉?

“一定要盡快把越巂等地治理一新,把那些暗中反對令君方略的跳梁小丑都掃清。等冬季來臨時,就能全力配合令君對建寧等地的平定了。”

法正放下書信,內心如是想著。

諸葛亮給他的信中,也暗示了“只要你能把越巂治理好,拿出短時間內肉眼可見的明顯政績,我就可以順勢把已經被迫立下賭約的杜、譙等腐儒世家挪掉”。

這對法正來說是一個意外之喜,也算是額外給他的任務添了一份彩頭。

只要干好了,不但自己有功,還能扳倒幾個平時說怪話不對付的同僚。一箭雙雕,何樂而不為?

所以收到諸葛亮信件的次日,法正就更有干勁地天天巡視地方。

抓恢復生產,抓籠絡夷帥,抓整頓軍紀,再調動戰兵部隊閑時搞點基礎建設。

六月二十二,收到信后的兩天,法正就不辭辛勞,從筇都再次南下,前往會無巡視。

順便也是查訪剛剛肅清的牦牛大道沿途各地,是否商旅暢通、道路易行。

一路上遇到什么問題,也都就地辦公,盡快解決,給出方案。

剛出筇都縣,法正一行來到孫水河畔,沿著河谷騎馬南行。

一路就能看到河兩岸的肥沃河谷平原上,無數新開辟不久的水田里,都種上了翠綠的秧苗。

水田里無數農夫在那里搶時間勞作,人頭攢動,很是辛苦。

而在往年,這樣的景象在這個季節的越巂郡境內,是幾乎看不到的——因為往年這時候,當地人基本都處在農閑狀態,以樵采漁獵維生,坐等秋收。

從著裝上看,每塊田里大約十之二三都是漢人裝束,剩下十之七八都是當地南蠻。

漢人農夫無一例外都是精壯男子,看上去營養和體格都還不錯。應該有相當一部分是放下武器的士兵,或原本就負責運糧后勤的輔兵,臨時轉為軍屯,跟當地人雜處一起種田,順便也能把先進的耕種技術傳給當地人。

歷史上,諸葛亮治下的季漢,對于搞這種軍民雜居的長期屯田,就非常擅長。比如諸葛亮最后六出祁山時,在渭南和司馬懿長期相持,他就能“讓軍民雜處屯田,軍民相安,以為久計”。

這種事情看似平平無奇,但如果深入細究,就能夠發現實在是非常不容易。

讓軍隊和當地農夫一起種田,種出來的收獲怎么分配?田是當地百姓原有的,軍隊只是來提供額外勞力,最后如何確保當地人被征收走相當一部分收獲后、依然心服口服?而且要能夠活得下去。

這里面的管理學問大了去了。這跟諸葛亮本人逆天的行政和撫民才干有很大的關系,也跟諸葛亮本人公允公正、絕不徇私的人格魅力息息相關,能讓百姓和士兵都信任他的分配方式。

史書上短短的“軍民相安”四個字,深挖之后,其實有多少不易。

法正當然沒這個手腕,他私德也不太行。但這次出征,他得了諸葛亮的千叮萬囑,教他打下越巂后,對當地百姓該如何治理、安撫。

法正這人急智還是不缺的,有人提點警示,他短時間內演一演,倒也能演個七八分像。這才能把這種漢蠻雜處屯田的工作,安安生生推動下去。

相比于漢人農夫全部是精壯的軍屯,此刻田里那些新歸附的南蠻,則是男女老少都有,當然老人的比例非常稀少。

無論是《史記》還是《漢書》的西南夷列傳里,都有記載過漢朝時當地南蠻生存的悲慘處境。

當地的農業技術還不太發達,百姓多是播種之后就不管了,到收割的時候再來割一下,中間灌溉、施肥、驅蟲之類的生產環節,幾乎一律沒有。

也多虧了南中地區降水勤快,一年四季沒有嚴冬,所以不灌溉天然下雨就夠用了。至于肥料,這個時代漢人施肥的頻次也不高,而南中多雨,施了肥也會被沖走,所以干脆就當沒這回事兒。

后世去云南旅游過的看官,應該都對云南的紅土地不陌生。那就是因為雨水沖刷過多,把土壤里的腐殖質等養料沖刷沒了,只剩下氧化鐵沉淀比較多的土質,顏色就發紅了。

而人口的自然增長又太快,所以漢朝時,南中之地經常處于巨大的人口爆炸壓力之下。

對于老人,尤其是勞動能力減退的老人,一旦到了饑荒之年,就會被南蠻各部之間的內戰消耗掉。久而久之,當地的人口結構就非常年輕化。

也正是因為南中常年處在人口壓力之下,才導致當地百姓對于殺戮幾乎沒什么排斥,早就習以為常了。反正就算不和漢人發生沖突,南蠻各部之間,自己都會為了搶地盤搶食物自相殘殺,年年殘殺。

漢人如果能給他們找一條出路,一邊教他們好好種田,擴大糧食產量。另一方面給予軍餉和糧食,征募其中的勇士去從軍,就能有無數人響應。

法正一行沿著孫水走了十幾里,就看到旁邊河面上路過了好幾隊竹排。

這些竹排,有的規模比較龐大,直接把數百根粗硬的筇竹捆扎連綴在一起,順流洶涌而下,通往下游的會無縣。

這些竹子到了當地,便會被用于修繕擴建碼頭、營造船廠,以備將來渡過金沙江,進入長江以南的南中腹地。

而在沒有放排的技術之前,要把越巂深山里的竹木大批量低成本運到江邊,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當地由蠻夷自行統治時代,造船和運輸等行業才如此落后。

除了這些大竹排之外,還有些過路竹排規模看起來稍小一些,只有百十根竹子構成,但四周圍還扎了舷艢,上面堆著帶土的秧苗,少數則裝著糧食,顯然是用于運貨的竹筏。

法正看到這些貨筏,內心也是頗感欣慰,這招也跟當初自己出征前、諸葛令君的教導有關。如今自己已經實打實用上了,沒想到還真讓越巂郡的民生快速得到了恢復。

按照正常的氣候環境,推廣林邑稻一年種雙季,也必須在三月份就開始育秧晚稻的秧,然后五月份移栽到大田里。

而今年法正對越巂郡用兵,本就是過了春耕農忙時節才開始打的,打下來后,怎么著也快五月底了,再緊急種植晚稻,肯定是來不及的。

不過,越巂郡比較靠南,天氣已經是亞熱帶了,接近熱帶的無冬環境,所以比北邊的蜀郡稍微晚種個把月,到時候收獲也晚個把月,問題并不大。

在蜀郡的話,水稻是不可能生長到十月份再收割的,氣溫太低了稻子會凍死。越巂這邊,拖到十月再收獲也能打下糧食。

但是,“在越巂就地育秧”的問題,今年是肯定不可能解決的。所以當初法正在出征前,也問過諸葛亮,有沒有可能“今年打下越巂,今年就在越巂先試點晚稻”的辦法。

最后討論的結果,是理論上確實可能,那就是提前在南安縣靠近牦牛縣的地方小田育秧密植。等到要移栽大田的時候,連小田里的根系土一起挖了,帶水保濕運送幾百里,到筇都和會無等地種到大田里。

這樣做,其實成本很高,因為當地運輸糧食種子,本來只要運谷粒,但發育成幼秧后,再帶著根系土一起運,體積了重量至少增長了數十倍,運輸成本太浪費了。

不過,考慮到這東西可以先小范圍試點,只為了快速傳播和磨合技術,只要規模控制住了,就算虧點也虧不了多少。

這些秧苗移到當地的大田里之后,只要再長不到百日,也就是兩三個月,就能收獲了。比起最終成熟后收獲的產量,當初運秧苗的成本,也就差不多了。

換言之,諸葛亮和法正,也沒指望今年這一波運輸就有賺,但大軍要常駐越巂半年,本來就要源源不斷運糧食過去,一直撐到入冬后南渡瀘水再打建寧。

既然怎么都得運,那么試試看能不能運秧苗,一來可以驗證一些技術,提供技術經驗的積累。

二來也可以提前促成漢蠻雜處一起種田,提前一年手把手教當地百姓怎么育秧、插秧、拋秧,讓當地人掌握相關農業技術,提前磨合起來。

最后,還可以給富余的士兵勞力找點事做,讓他們提前習慣在越巂地界搞軍屯。

總而言之,諸葛亮和法正,當初在決定落實部署這一招時,是非常謹慎的。如今部署的規模也不大,最多只夠幾萬人種。

因為規模有限,這種“搶先體驗種雙季稻技術”的資格,還被法正作為一個“對合作態度好的夷帥部族的獎勵”,將斡旋價值發揮到了極致。

誰對朝廷最忠心,最配合朝廷的行動,誰就可以比其他部落提前一年得到雙季稻技術,從而在部族之間的競爭中贏得額外優勢。

這樣的氛圍之下,提前體驗雙季稻技術這張牌,到了法正手里,就又凝聚了一波越巂郡的人心,篩選出了更加愿意漢化的仆從部族。

后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法正漸漸發現,這一手操作,所需的成本也沒一開始預想的那么高。預期的虧損,也能再壓一壓——

這主要是因為,法正具體執政越巂后,發現當地的交通運輸環境,還可以有很大的提升,如此一來,運輸成本就壓低了。

如前所述,位于后世大涼山區的“牦牛大道”,其實并不是一條純粹的陸路山谷。

在牦牛道中,雖然無法做到全程貫通水路,但至少百分之八十的里程,還是有河道可以憑借的。

瀘水的一條支流,以及孫水,都會沿著牦牛大道谷地往南流淌,最終在會無縣、后世的攀枝花匯入金沙江。

瀘水的這條支流,就是后世的雅礱江。而孫水就是后世的安寧河,連接著后世的西昌到攀枝花。

從大度河邊的牦牛縣,到孫水源頭的闡縣,兩地之間只有一百里的路是非走山谷不可的,剩下的都可以走水路。

只是越巂當地蠻夷,往年對水運的建設非常差。

一方面沒有好用的船只,另一方面對于孫水中的險灘暗礁整治不力,或者說那些蠻夷從來就沒有技術和人力去整治,導致孫水中的各處航道,還完全處于純自然狀態,沒有任何基礎建設。

法正來了之后,一邊推進運糧、運帶土的晚稻秧苗,試點推廣晚稻插秧技術。

一邊也想方設法整治航運。

因為來之前諸葛亮就教過他“放排”的技術,法正就在當地組織南蠻大量砍伐筇竹,然后扎成巨型的竹排往下游沖。

孫水中有淺灘沙洲,或是小的、根基不太堅實的暗礁,只要是底部沒有跟河床山巖連成一體的,被千百根巨竹捆扎在一起的巨排一撞,基本上也就掃開了。

放排過后,再讓小竹筏、小船順流運貨,安全系數立刻就能提升一截。就算有沒掃干凈的疑難雜癥險阻,再派人重點施工,工程量至少也能減掉十之七八。

至于放排順流而下時,那些筇竹撞在礁石上被撞斷撞爛,那也無所謂。筇竹在越巂遍地都是,根本不值錢,想砍多少就能砍多少。

只要官府稍微出幾個錢,甚至都不出錢只是管飯,就能找來無數饑餓的南蠻人愿意砍竹子扎竹筏打工。

當地的蠻人,可是和平時期為了糧食和土地不夠,都會自相殘殺以減少吃飯的嘴的,現在有人管飯,干嘛不做工?

所有這些工種里,危險程度最高的,應該還是放排了。

尤其是那些駕馭著千百根筇竹抱團捆扎出的大竹排、直接順流而下運輸竹子的。

哪怕到了20世紀,放排時一個不小心撞了岸或者觸了礁,放排的人也有可能落水被卷走。

何況如今法正讓人放排,還是帶著探路和排障性質的。

法正自己也不知道這里的航道有多惡劣,沒有繪成過圖本,也沒有任何水文資料,全靠探險者先行試出來。

如果大竹排撞上了暗礁,掃掉了暗礁,放排的船工死傷的概率,可就比后世放排更高得多了。

但這種放在后世人道時代頗為棘手的問題,放在3世紀初的南中,卻壓根不是事兒。

法正直接開出賞格,招募懂點水性的南蠻勇士,放五個月排,到今年入冬大軍渡江時,如果還活著,那就直接收編為水軍軍官,可以從什長做起,如果有額外表現好的事跡,可以升隊率、甚至屯長。

如果放排時有死傷,也會給撫恤。淹死了的給十枚鍍銀幣,十匹蜀布,就算是買命錢了,而且家人可以優先接受漢人官府的培訓,學習種植雙季稻的技術。受傷的按傷勢輕重折減。

這個時代的南中地區,人命根本不值錢。平時自己爭搶山林果樹、田園獵場,自相殘殺都快打出腦花來了。漢人官府來了,給重賞賣命,有的是人賣,還搶著應募來學放排的手藝。

最后法正還不得不限額攤牌,要求每一戶最多只能有一人從事相關工作。

通過這一系列施政操作的精心安排,才有了越巂郡短時間內的明顯發展。

原本人浮于事的民力,都找到干活宣泄的方向。

該學習種田技術的學習種田技術,該伐木砍竹的伐木砍竹,該政治航道、新建碼頭和船廠的,也都各有事做。

法正從筇都南下會無縣,沿著孫水一路行了數百里,看到的都是田園儼然,一座座伐木場瘋狂砍伐造田,同時把海量的竹木沿著孫水順流運下。

等法正抵達會無縣時,他已經看到孫水匯入瀘水(金沙江)的河口處,已經有一座簡易的過江渡口,初具雛形了。渡口的棧橋設施,全都是用筇竹臨時搭建的。

粗硬多節的巨竹一根根楔入江水,夯進江邊的淺灘泥沙之中,直至接觸堅實的巖質地面。

竹樁頂上,再用一根根竹筒平鋪搭建出橋面,最后鋪上一層泥土夯實,再墊上防滑的干草,捆扎包裹住竹制橋身,避免脫落。

這樣的施工方法,比起用大樹切割木料、然后再營造,不知能省多少工時人力。

雖然竹子制造的碼頭耐久度差點兒,可能幾年后就朽壞了。

但筇竹本就比其他普通竹子更多竹節,也更堅韌。

而諸葛亮現在要的,只是一座今年冬天解決建寧郡時能夠好用的渡江碼頭。至于幾年之后,這座碼頭會不會朽壞,根本毫無關系。

反正第一座碼頭造好之后,其他貨物尤其是建材的往來運輸就會變得便利,將來很容易就能再造一座更好的。

同理,此時此刻,在這座才略具雛形的竹子碼頭旁邊不遠處,法正還看到了一座同樣處在規劃之中、只有竹制結構的船廠。

一批剛剛從蜀郡調來的造船工匠,正在琢磨如何用竹子快速打造低成本的大船——并不是造竹筏,而是正兒八經的運輸船。

當然,也不用造得太好,因為諸葛亮并沒有打算跟南蠻人在金沙江上打水戰,他只要確保船夠大夠穩,能把大軍安全渡過江就好,未來還能為大軍持續提供軍糧和其他軍需補給的運輸。

至于船只的耐久度,是否能用很多年,同樣不重要。等以后南中平定了,基礎設施建設更好了,有的是時間慢慢迭代。

法正就這樣兢兢業業,在越巂郡一邊試點傳授雙季稻技術,以此為誘餌讓各部夷帥爭相當大漢的狗。

一邊募集蠻人大肆砍伐竹木、整治河道、興建船廠和碼頭。

原本無所事事的南蠻百姓,都找到了事做,也不再以“糧食一不夠吃就自相殘殺”來緩解人口壓力。

當然,原本南中百姓在農閑時節,多靠躺平休息來減少熱量消耗,確保少吃一點也能活下去。

大漢官府來了之后,勞動強度提升了很多,越巂本地人也需要更多的食物才能活命。

這個根本矛盾是不可能回避的,必須有實打實的提升農業生產力的辦法來緩解,而且要見效足夠快。

好在,法正親自勘踏了一番后,發現這個問題同樣有辦法解決——就算今年種晚稻見效太慢,而且成本也高,只能作為試點而無法大規模量產,但諸葛令君那兒,還有另外一項讓食物快速增產的技術手段。

那項手段,在漢人地界上已經不稀罕了,早在十四年前就首次出現了,十二年前還改良過一輪。

但是,在南中各郡,這種技術之前卻從未得到過推廣——那便是當年諸葛瑾在廣陵郡發明的流刺網捕魚技術。

也別覺得南中信息閉塞,居然外部世界十二年前就有的漁業生產科技,他們居然至今都還不知道。

誰讓南中百姓,絕大多數一個字都不認識,九成九都沒文化,甚至一輩子沒出過縣、沒出過村。

法正來了之后,大興土木大搞屯田,才搞了兩個月,秋糧還沒下來,就發現當地民間原本的存糧,已經因為百姓勞動強度普遍提升,出現了不夠吃的趨勢。

法正當時就讓隨軍工匠教導越巂百姓制造竹制的刺網,直接在孫水和瀘水中放刺網、攔截淺水區的河水捕魚。

至于竹制刺網的生產工藝,點破了一點都不難,本地有那么多竹木匠人,那么多樵夫,稍微培訓一下就行了。

固定式刺網不夠用,那就再上麻纖維的漁網,加上配重和竹刺,然后用雙船拖網作業。

當地造船技術非常簡陋,原本都是用竹筏的,法正讓人造了竹制的小船后,立刻配上簡易的單桅桿,再加上機械結構不算復雜的原始絞盤。

雙船配合,就可以實現當地人難以想象的高效率捕魚。

七月底的一天,法正試產的第一組拖網漁船,正式在孫水中試點捕魚。附近好幾個部族的部民,都來兩岸圍觀。

拖網作業持續了幾個時辰,漁船在河水中往復逆流穿行了好久,最終看起來卻是幾乎在原地踏步——因為船逆水航行的速度,跟山區水流的速度,基本上抵消了。

這種表面上看波瀾不驚的操作,也讓無數沒見識的南蠻百姓狐疑不已,甚至一些部族中的夷帥、貴族,都開始擔心法府君會不會失算。

好在,法正也沒讓他們等待太久。兩個時辰后,拖網漁船靠岸,當那幾個夷帥和眾多百姓看到船上倒騰下來滿滿十幾石活魚,種類繁多駁雜,人群頓時就沸騰了。

“早知道漢人抓魚這么多,還愁什么糧米不夠吃。以后都把糧米拿出來和漢人貿易,換魚吃就是了。怎么著扛個一兩年沒問題。”

原本因為缺糧的趨勢,一些夷帥和當地豪族都開始控制糧食的出售了,現在一看漢人官府的其他食物來源很充裕,他們也就不屯糧惜售了,反而過來上趕著和法正合作。

漢蠻互通有無,大家微調一下飲食結構,也就不存在糧荒了。各種工程卻依然可以繼續推進,也不怕勞動強度大導致百姓多吃。

而只有法正自己心里清楚,這么高的收貨量,也就是現在這種捕魚技術首次在孫水、瀘水中出現,所以才能收到那么好的效果。

因為現在河里的魚早就爆江了,多得成群結隊。等狠狠撈幾年,魚群的密度自然會下降,自然紅利也就沒那么明顯了。

不過,那都是至少幾年甚至更久之后的事兒了。自己這段時間幫著諸葛令君籌備進一步南征的軍需,絕對是夠用的。

在法正多管齊下的治理下,越巂各部的人心越來越歸附。

大家都爭當大漢的狗,變著法兒討好朝廷。

于是乎,逃進西部十萬大山里的高定,也就成了各部夷帥爭搶邀功的香餑餑。

八月底的一天,高定的人頭就被一部夷帥送到了法正這兒。

而獻上高定人頭的部族,也沒提什么過分的要求。只是希望法府君能賞罰分明、去諸葛令君處,為本部夷帥請一個正式的官職。

然后把拖網漁船的制造技術授權教導給他們,讓他們部族在孫水和瀘水上獨家捕撈一兩年。其余雙季稻種植技術等等,也要優先在他們部族推廣。

對于這種要求,法正本著安撫人心的考量,當然可以答應一下。

“來人,把高定的人頭給令君送去,順便幫我修書一封,詳訴此間政績。就說越巂各部,如今都爭著為朝廷效力。”


上一章  |  舍弟諸葛亮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