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諸葛亮第719章 立功太快,只好調整計劃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舍弟諸葛亮 >>舍弟諸葛亮最新章節列表 >> 第719章 立功太快,只好調整計劃

第719章 立功太快,只好調整計劃


更新時間:2025年04月15日  作者:浙東匹夫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浙東匹夫 | 舍弟諸葛亮 


說句實話,法正自己也沒想到,越巂郡的平定能那么快。

他設想過,高定要么會暫時服軟,跟朝廷虛與委蛇一番,名義上投降,但實際上卻不肯痛痛快快交權。

然后雙方只能再拉扯幾番,法正也不得不多上點手段、徐徐削弱其實權。

要么高定就會因為打不過便認慫,節節敗退,躲到深山里避開朝廷的討伐大軍。等大軍耗不起退走后,他再卷土重來。

原本歷史上,馬謖在諸葛亮南征時,勸諸葛亮以攻心為上,也是這么考慮的。

以當時漢人朝廷的軍隊戰斗力,你大軍過去的時候,要壓住南中蠻兵確實不難。難就難在長期駐軍的錢糧耗不起,撤軍之后當地蠻夷容易降而復反。

如果高定這次也這么干,躲進越巂郡西部的大山里避戰,法正一時也拿他沒辦法。

但他偏偏選擇了不知天高地厚先剛一波,而他手下的部將李求承卻先被法正的雷霆威勢嚇住了,還被他壓服策反。眼看夷帥要一條道走到黑,他手下的人先把他給賣了。

這一步賣得太突然,以至于高定原本覺得“就算漢軍攻勢犀利,能攻破筇都,我好歹也能帶著主力撤走”——當時法正和張任才剛剛行軍趕到筇都,只是在城北草草扎營了一夜,完全沒能力徹底包圍筇都。

這種情況下,在高定看來,怎么著都是有撤軍的時間的,這并不算誤判。

但最終卻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法正和張任破城的速度實在太快,一點撤軍的窗口期都沒給高定留,他的幾萬蠻夷部眾全捐在這兒了,只帶了數十從騎逃走。

一旦折掉了絕大多數兵馬和部民,光桿司令活下來也沒多大威脅了。

法正太清楚這些蠻王夷帥之間的弱肉強食自然法則了,高定被拔掉了爪牙后,其他想要取而代之的人,會比漢軍更積極干掉他。

后續就能輔之以分化瓦解,拉一派打一派,這些手腕,法正很清楚該怎么操作。

按照拉一派打一派的分化瓦解思路,法正重新調整了他的越巂郡平定計劃。

在拿下筇都縣后,僅僅休整了三五日,安撫住當地人心、收編降軍。

然后他就挑選了一批投降的蠻兵,但不多,交還給臨陣倒戈的李求承,讓他帶著幫助維持當地秩序。也算是默許了這名降將控制筇都縣的防務。

至于相應的財稅文官,法正肯定還是會從后方派人來的,至少牦牛大道沿線這幾個縣,必須由漢人官員直接控制。其他不在商貿要道上的山區縣,可以慢慢交給夷帥。

搞定了筇都的秩序后,法正繼續帶兵南下,又行半個多月,抵達會無縣(今會理至攀枝花一帶)。

當地另有夷帥統治,那廝原本也是臣服于高定的,聽說高定死后,倒也生出幾分野心。不過沒關系,法正僅僅又花了幾天,就挾在筇都大勝之威,把對方干掉。

攻城的時候,法正甚至都沒有讓漢軍士兵打先鋒,而是先讓被收服來投的蠻兵先上。

反正誰表現好,后續就能給他們的部族更大的權力、讓他們能稍稍壓住來投晚的部族一頭。

而且,對于愿意主動請戰的蠻兵降軍,法正還給他們部落臨時發了兩百套布面甲、五百把夾鋼法鍛造的長刃戰斧。如果最終戰果確實豐碩,也幫著朝廷大軍攻破了城,這些臨時發放的裝備也可以送給該部族。

如此一來,聽說有朝廷的先進裝備可以換裝,降軍將領自然踴躍,很快就幫著法正把活兒干了。

而法正嚴格控制著供貨數量,也足以確保這點武器援助給出去之后,不至于讓仆從軍徹底失控、尾大不掉。

這番行事作風,細細想來,倒是有點像后世陰國人在阿三國搞的間接統治,和米國人早期對付印第安人的風格了。

陰國人在阿三,都是挑動土邦王公之間內訌,很少由東印度公司的部隊直接下場的。包括歐洲人當年在西非海岸搞事情買人,也都是挑動當地部族互相攻殺為主。

至于米國人早期對付印第安人,也多是賣火槍和戰馬給當地愿意跟白人結盟的印第安部落,以印制印。

可以說無論東印度還是西印度,都是被昂撒人用同一招給整了。

法正雖然不可能知道后世的歷史,但他現在有諸葛亮的先進軍火支持,手頭的籌碼更讓南蠻人垂涎,技術和生產力條件滿足了,這樣的手段也就順理成章油然而生。

時間轉眼就到了五月底。

距離法正拿下筇都縣,已經過去了二十天,會無縣也落入了漢軍手中。

法正的軍隊,一路順利推進到了金沙江邊,也就是后世攀枝花市所在的那個過江渡口——當然,在如今東漢的地理命名框架內,金沙江還被稱作“瀘水”。

《出師表》里寫的“五月渡瀘”,就是渡的這條河。

在古人的地理認知里,只有作為長江上游正源的那一條,才能被稱作“江”,而其他的支流,都只能一律被稱為“水”。

一直到明朝徐霞客為止,之前的古人都覺得岷江才配得上一個“江”字,采信“岷江導流說”。真正的長江正源金沙江只能被稱為瀘水。

但事實上,哪怕是岷江本身,也不是岷江自己的正源,只能算是一條“支流的支流”。岷江的正源應該是當時稱作沫水的大渡河。只是古人地理認識匱乏,對西邊蠻夷之地了解太少,只能在已知世界的范圍內找個正源。

法正抵達了會無縣的金沙江渡口,就意味著可以著手秋冬季節渡瀘南下的船只了。

他知道諸葛令君有計劃今年冬天就對建寧郡等地用兵,所以既然來都來了,就提前準備,為令君分憂。

法正寫了兩封信,一封送到來路的牦牛縣,也就是那座后方的大渡河沿岸的縣城。蔣欽之前被他留在了那兒,負責越巂討伐軍的后勤水運護航。

如今越巂戰事漸熄,后勤壓力也低了,正好把蔣欽調到會無縣這邊,籌備將來渡瀘所需的戰船,并且適應水文環境。

蔣欽接到命令,自然不敢怠慢,帶著數千水兵,走陸路翻越大涼山山谷,一路南下來到會無。

而與此同時,法正的另一封信,則是直接送回成都,到諸葛亮面前報捷。

山道險遠,最終諸葛亮直到六月中旬,才收到法正的回信。

“孝直竟能如此干凈利落平定越巂,辦事還如此有條理,舉一反三提前為后續的冬季建寧平定鋪墊。

有如此功勞,將來主公便是升他任一州使君,想必也能服眾了吧。”

六月初十這天,成都的益州牧府中,諸葛亮一大早就勤政于公務,上午時分有信使送來法正的捷報,以及一封附在捷報后的長長的請示信。

諸葛亮非常重視,第一時間就拆看了,看完之后,也頗覺欣喜,忍不住這般贊嘆。內心也暗忖法正的表現和能力,竟還在自己之前預料之上。

越巂的敵人確實不強。但法正當初說,可能一個半月就能初步搞定越巂郡,沒想到還真就做到了。這份神速,足以載入史冊。

諸葛亮想到這兒,立刻吩咐幕僚,自掏腰包籌備一場慶功宴,就在成都城內、州牧府衙之中,召集成都諸文武官員來赴宴,為法正、張任遙慶戰功。

他倒不是貪圖這點宴樂享受,諸葛家早在十年前,就是天下豪富了,諸葛亮想要什么物質享受要不到。

諸葛亮完全是為了鼓舞士氣,進一步穩定人心,讓眾多益州本地的劉璋舊臣,充分認識到南征戰略的政策性。

讓大家看到“花不了多少錢糧就能搞定南中,確實能確保以戰養戰”。

順帶著還能幫法正個人多提一提威望,這樣等將來全面北伐之年,如果諸葛亮本人要離開益州,帶兵出川去負責一路戰線。

那留下的法正好歹也能幫著臨時掌控益州的局面,或者至少是協理某一方面的事務。

既然存了幫忙造勢之心,又是花自己的錢擺酒,諸葛亮就完全不必收著辦了。

諸葛亮下令之后,當時正在他旁邊匯報工作的黃權,不由有些擔心。

黃權之前已經被諸葛亮指派、去幫著整頓后勤,治理水利和航運,也算是為法正提供協助。法正送回來的奏報中,有些事務諸葛亮一旦批準,也得交給黃權去具體經辦。

所以這種場合黃權總是很有眼色,一聽說法正有事上奏令君,他就主動跑過來聽差了。結果什么差事都還沒接到,就聽令君要大操大辦,他就忍不住多勸了幾句。

諸葛亮也不介意,微笑著跟他稍稍解釋了自己的深意。

黃權聽后,這才表達了欽佩:“還是令君思慮深遠,為今之計,確實應該以鼓舞人心為重。便是只有三分建樹,也要往五六分宣揚。倒是我看得不夠遠了。”

諸葛亮并不在乎這些客套。他只是又掃了幾眼法正的奏報,抽出其中幾頁,簡單批示了幾個字,然后就交給黃權先去準備。

“孝直提的幾項建議,都是關于越巂郡平定之后的治理的,還有些需要協調變更駐軍計劃的,跟你相關的部分,都照此協辦吧。

孝直進展太快,之前的計劃確實該調整一番,也好更加高效,興利除弊。”

黃權連忙拱手,接過諸葛亮的批示看了一下,又請示了幾句,這便去操辦了。

三天之后,六月十三。

成都城內張燈結彩,諸葛亮在州牧府衙大擺宴席,還讓官府給全城百姓普遍發了點微小的物質福利。

一時之間,全城都知道法府君在越巂郡取得了一場大勝,而且非常順利、迅捷,耗費的錢糧成本也不高,否則諸葛令君哪至于這樣慶賀呢。

而且時值夏糧剛剛收獲入倉之季,今年又因都江堰徹底修復,水利完備、農田灌溉充分,是個難得的豐收之年。

蜀郡各地,民間本就頗感歡欣,面對官府的恩惠,自然愈發感戴。

諸葛亮普發的“福利”,其實放在后世也不是什么值錢的玩意兒,但在東漢時期的蜀地,卻能占個新鮮勁兒,很多百姓,包括豪族富戶,乍一看都不認識。

“令君讓人散發的究竟是何物?聞上去有一股涼意刺鼻之味,莫非是膏藥?”不少成都豪強之家的體面人,拿到禮物后都在那兒悄悄打聽。

這種時候,自然會有托幫著散播真相:

“這都沒見過?這是司徒和令君前幾年就鼓搗出來的神藥,專門對付南中蚊蟲瘴癘之氣。只可惜,聽說得用到南中當地的藥草制取,所以難得。

當年世人都覺得南中之地,漢蠻分明,漢人難以南遷,其實就是因為漢人畏懼瘴癘罷了。要是能用上藥膏,驅除毒蟲瘴氣,漢人在當地,也未必就要忌憚南蠻。”

那些不明真相的豪強一聽,頓時肅然起敬:“這么有用?那肯定非常名貴吧?”

“其實還好,關鍵是要掌握南中,互通有無。有些藥材,在當地不值錢,但長期商路斷絕,這些東西往年在我們蜀郡,可就少見了。

也就是諸葛令君平定了二郡,才把這些好東西的價錢打下來了。以后徹底平定了南中四郡,把去往身毒國的商路打通了,那些身毒國的避暑驅瘴藥膏,肯定也都能傳入漢地。”

原來,諸葛亮讓人發放的,只是一種類似于清涼油和風油精之間的藥油,但又要比后世的清涼油稍微偷工減料一點,油脂也沒那么厚——不過這并不是諸葛亮自己要偷工減料,完全是因為有些原材料實在找不到。

清涼油的配方,是幾年前諸葛瑾提到的,最初的設想,只是比后世的清涼油減掉一味桉葉油,因為這個時代桉樹還在澳洲,是絕對不可能弄到的。

其他幾味藥材,除了樟腦油要從閩中郡南部甚至夷洲弄,剩下的都可以靠南中和交州的物產搞定。

但當時劉備還沒徹底掌控益州,交州的士燮也沒徹底打趴,所以也就是一句空談,沒有落實推行。

后來諸葛亮漸漸掌控了蜀地,雖然還沒平南中,但與牂牁、越巂、建寧的商業貿易,已經恢復了一些。

也有南中蠻商把漢人要收購的藥材賣過來——只是當時那些南中蠻商也不知道漢人為什么要買那些原來沒買過的藥材,南中蠻族自己也不會用。

得到了一些南中草藥的支援后,諸葛亮終于能再升級一波驅蟲配方了,從原本只是“花露水”程度的撿漏版本,升級到接近正式“清涼油”的水平。

只不過之前商貿通道畢竟不是太通暢,南中蠻族也不可能按漢人官府的要求組織生產,所以諸葛亮能買到的藥材不多,這些清涼油產量也不是很高。

這次正好時值盛夏,成都城內每年也多多少少有中暑身亡的貧苦百姓,或是因為蚊蟲吸血傳染到夏季疾疫的。

諸葛亮讓人以“法正南征所得良藥”的名義,普發一圈清涼油,驅蟲防病,自然能讓成都百姓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平南能帶來的好處。

百姓們只是稍微試用之后,效果也是立竿見影的。畢竟清涼油能不能驅蟲,在夏天立刻就可以被驗證,只要抹了藥的地方蚊子不會叮咬,百姓馬上就能發現此物的好處。

“如此良藥,清涼解毒還驅蟲,諸葛令君居然能普遍發給百姓,共享貨通南中之利,實在是……”

民間這一波宣傳之后,蜀郡豪強世家對于朝廷的平南中決策,也愈發支持了。

諸葛亮還恰到好處地拿出將來平定南中后,徹底打通蜀身毒道的遠期商貿利益為誘餌,勾引成都那些有經營商隊的豪富之家募捐了一波,為南征籌到了更多的錢糧和支持。

民間的宣傳工作,就這樣潤物細無聲地推進著。

同一時刻,益州牧府中,諸葛亮為法正慶功的宴席上,把更多詳實、具體的成績,也一一顯擺出來。

還有前幾天才剛剛知情、并且做了些配套工作的黃權,幫著一起捧哏。

讓一眾劉璋舊臣,不得不對法正的能力和功勞,徹底表示心服口服。

諸葛亮在宴會上,當眾宣揚道:

“孝直提前平定了越巂,雖然還有西部山區的不少蠻部暫未臣服,但至少牦牛大道沿線諸縣,已經肅清,耗時遠比之前規劃的要更快。

我原本計劃,平定越巂之后,如果天氣過于炎熱,士卒多有疾病,那就夏秋兩季暫時退回蜀郡駐軍歇息。待臨近冬日,再南下渡瀘,解決建寧郡。

但現在大軍已經抵達了瀘水北岸,孝直還提交了一份奏報,建議提前在瀘水沿岸、會無縣一帶,打造船只,營建航運。

并且趁著秋糧還來得及拋秧補種,從南安、牦牛等地秧田,少量運送已經育秧兩月的密植帶土秧苗,去筇都、會無兩縣,推廣種植,也好提前一年,讓越巂蠻民領略雙季種稻之法。為來年全面推廣,打好基礎。

同時,平定越巂的兩萬兵馬,也能部分轉為軍屯,部分伐竹木造船,都有事可做,也不必再往返折騰,半年后再南下了。就讓他們在越巂郡駐扎五個月,各盡其用,到十月時,便可南渡瀘水。”


上一章  |  舍弟諸葛亮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