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諸葛亮第716章 南中治理計劃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舍弟諸葛亮 >>舍弟諸葛亮最新章節列表 >> 第716章 南中治理計劃

第716章 南中治理計劃


更新時間:2025年04月15日  作者:浙東匹夫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浙東匹夫 | 舍弟諸葛亮 


“恭喜甘將軍!能在亂軍之中斬殺朱褒,牂牁已是指日可定!”

隨著戰事漸漸平息,大部分牂牁蠻兵都逐次投降,嚴顏和甘寧終于在戰場上順利會師。

一見面,嚴顏便語氣誠摯、紅光滿面地向甘寧道賀。

甘寧為人狂傲,也因此不屑于占人便宜,便連連擺手遜謝:“嚴老將軍過譽了,這朱褒并非我親手斬殺,只是被我軍殺于亂軍之中。

今日之勝,關鍵還是老將軍拖住了朱褒整整一日,將其消耗得兵疲意沮,必須記首功!我不過是趕到戰場的時機巧了些,白撿了一些收尾的功勞罷了。”

兩人互相吹捧了一番,氛圍很是融洽。嚴顏見甘寧沒有爭搶,也善意提醒了一句:

“興霸不屑于居功,斬殺區區一個朱褒,或許都不放在眼里。但是對部下而言,這功勞可不小了,還是該細細查問,究竟是誰人斬殺的。”

甘寧已經是四征將軍的級別了,就算再殺個朱褒,也不可能升到前后左右一級的四方將軍。所以對他而言,有點無所謂。

但他也很快反應過來,嚴顏說的有道理,對下面的基層將領、軍官來說,這個功勞很可能直接就是一級晉升了。

于是甘寧也鄭重起來,讓士兵們驗尸體上的傷口、查首級、詢問當時看到情況的人。

最終一番排查,確認朱褒居然是被一個尚未及冠的少年叟人軍官殺死。

那軍官名叫馬忠,跟前幾天立了大功的張嶷差不多年輕。他原本的叟姓并不是馬,是被征募后改了漢姓才姓的馬。

因為出身比張嶷更低,可以率領的本族部民更少,馬忠如今只是一名屯長。

一名屯長,哪怕沒有其他戰功,只要是亂軍中殺了朱褒這個級別的敵將,哪怕是撿漏的,火線立刻升曲長都是毫無爭議的。如果后續再有其他卓異表現,很快就能夠到軍司馬了。

甘寧確認了戰功之后,也是對馬忠褒獎有加,當場宣布了先升他為曲長,讓他繼續好好努力。

馬忠也是神色激動,連忙表達了決心。

甘寧安撫了幾句,轉向嚴顏,感嘆道:

“諸葛令君的練兵規劃,果然是深謀遠慮。讓我們以這些原本蜀郡之戰中最后歸降的兵馬為主力、來平定南中,提振其軍心士氣,效果居然如此之好。”

甘寧其實是想說,“這些部隊在劉璋手下時,從來沒打過像樣的勝仗,最后就直接投了。沒想到如今也能從中篩選出那么多忠義之士、潛在將才”。

只不過嚴顏也是降將,甘寧要照顧到他的面子,不能說得那么直白,最后話到嘴邊才硬生生修飾了一下,顯得措辭有些不倫不類。

好在嚴顏自己心里也清楚,所以并不以為意。

他很清楚原本的劉璋舊軍隊里,大部分人是什么樣個精氣神,跟現在完全不能比。

張嶷、馬忠,都是通過今年的戰事,大浪淘沙冒頭出來的年輕人。

諸葛令君真是能化腐朽為神奇啊。

從提升士卒的待遇,到強化操練、整頓軍紀。再加上主公當初當著兩軍將士的面盟誓、以討逆興漢的大義激勵將士們。

方方面面整頓之后,原本不知為何而戰、因為賞罰不明而稀里糊涂的軍隊,也變得令行禁止,戰意昂揚起來。

廣談之戰結束后,打掃完戰場,甘寧和嚴顏次日便派出使者,進城勸降,還讓使者拿著朱褒的人頭去。

廣談縣令原本也是朱褒的心腹,不過事已至此,大軍都崩潰了,還看到了朱褒的人頭,縣令也就很識時務地乖乖投降了。

隨后甘寧分兵再去郡治且蘭縣,也是依葫蘆畫瓢,五天之后,且蘭也回到了漢軍控制之下,這天已是臘月初九。

此后一個多月,甘寧各處傳檄,漸漸控制全郡。

歷史的車輪,悄然進入了建安十五年。

到最后一個縣毋斂被漢軍實際控制,已經是正月十五上元節之后的事兒了——

也別嫌甘寧動作慢,實在是牂牁郡面積廣大,相當于后世半個多黔省呢。

而且這地方多山道路難行,從且蘭前往其他偏遠縣城,走路就要大半個月。

一邊肅清各縣,甘寧也一邊派信使回成都向諸葛亮報捷,表示一定會在二月春耕之前,恢復各縣秩序,絕對不會影響到當地的民生和生產。

諸葛亮收到甘寧的捷報時,已經是二月初,見信也不由頗感欣慰,第一時間向同在成都的其他文武傳示。

法正、黃權、楊洪等文官紛紛向諸葛亮道賀。

法正嘆道:“令君治軍理民之成效,實在卓異非凡,令人欽佩。甘將軍此戰所領之軍,原本在劉季玉麾下時,多怯懦不敢戰。如今卻能奮勇為國,真是化朽為奇。”

黃權不想拾人牙慧,便從另一個角度表達了感慨:“平定牂牁本身倒不算太難,難的是那么險遠荒僻的地方,那么短的時間內就徹底結束戰斗,重新恢復民生秩序。

能趁著冬季農閑平定一郡,還絲毫不影響來年春耕。大軍耗費的糧草錢帛數量,也完全在計劃之中,光靠犍為一地的結余便支持整場戰事,實在是不易。后續平定南中其余各郡時,也都可以借鑒此戰的得失。”

法正和黃權,此前都不在成都,法正原本在梓潼郡擔任太守,而黃權在廣漢郡。

他倆也是年關前后,被諸葛亮召回成都述職的。想著今年如果有機會,就讓他們在戰場上也表現表現,撈一些參贊軍機的功勞。

諸葛亮是最清楚法正在主公入川過程中的功勞的,但因為這一世的法正和張松一樣,都扮演了“劉璋忠臣”的角色,最后才“不得已而降劉備”,

所以劉備剛入成都時,還真不好給法正直接授予高位,那樣法正之前扮演的忠義形象就穿幫了。

諸葛亮知道內幕,也就只能在后續治蜀的過程中,慢慢給法正別的機會,用別的理由幫他慢慢升,最終追上主公的期望。

如今,張松已經跟著甘寧,在牂牁郡戰場上立了點功勞。本著一碗水端平的態度,法正如果愿意,當然也要給他相應的表現機會。

至于黃權,他是最后在成都跟著劉璋一起投降的,并沒有什么隱情。諸葛亮只是經過這一兩年的觀察,發現黃權在軍事上有一定的才干,才基于能力給點機會。

此時此刻,聽完二人的道賀,諸葛亮也順勢把話鋒一轉,提起后續的平南計劃:

“按照之前的計劃,今年春耕之后,農閑時分,我軍駐扎在廣漢操練的一部分人馬,便會就近移防蜀郡,隨后由此西征越巂。

具體的進兵路線,我也已初步規劃過了。到時先沿岷江南行,至南安縣峽口,再轉沫水西行,由牦牛大道南下,可直撲越巂要害邛都。

如今還未定下主將人選,興霸若是來不及回師,我便會另選大將統兵——孝直可有意隨軍參贊軍機?”

法正就是為這事兒回來的,諸葛令君拋來橄欖枝,他當然要立刻接住,于是當即表示愿意效命。

一旁的黃權,暫時還沒撈到機會建功,他的心態就比較超然。當下便隨口向諸葛亮請教:

“令君欲以平南中練兵,以戰養戰,這些良苦用心,我等都已理解。不過,南中物產豐足之地,多在建寧、永昌,卻不知牂牁、越巂等山僻之地奪取后,令君打算如何治理?如何讓這些物產相對不足的郡縣,也各盡其力?”

黃權這番話也沒有惡意,純粹是就事論事。南中的豐富物產,主要是集中在后世云南一帶,那地方有氣候宜人的盆地,農業產出和其他野生動植物資源都比較豐富。

相比之下,后世黔省和川西涼山一帶,在東漢時實在談不上什么物產豐富。諸葛亮的平南計劃要分兩步走,如今的第一步只是吃下相對經濟價值較低、但距離也較近的地盤。

如果能給這些雞肋之地,也制定一套針對性的治理方案,相信也能更有利于以戰養戰。

面對黃權的疑惑,諸葛亮顯然是智珠在握,早就做過功課了。

只聽他侃侃而談道:“牂牁、越巂雖然物產不如建寧、永昌豐足,但也不是完全沒有營建的價值。

家兄曾遍覽群書,對太史公、班固、蔡邕諸先賢所著史料里的《西南夷列傳》反復參詳,形成筆記。我也看過家兄的筆記,并且自行查訪南中來歸之人,詢問補足其風土人情。

越巂郡的筇竹,自古聞名,太史公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中,便說張騫在西域時,見筇竹杖與蜀布,皆因蜀身毒道可通商旅貨殖。我們打下越巂郡后,一方面可以大量采伐筇竹、用于營造,越巂各縣,也多有優質鐵礦,可將礦石運至犍為冶煉。

另一方面也可整頓道路、航運,讓蜀身毒道更加暢通,蜀地與西南蠻夷外邦貿易更加順暢,長遠來說,可得金銀巨利,補充軍需開支。

至于牂牁郡,雖然沒有鐵礦、筇竹,但也多有巨樹硬木,可供造船、營造,并有多種藥材,將來引導南中之民廣為種植,再調制為驅避毒蟲、瘴氣的藥膏,對于朝廷最終掌控南疆,都有極大的價值。

而且牂牁郡也控制著黔中道,徹底掌控在朝廷手中后,蜀南與荊州的零陵郡之間,也能更加便利地互通有無,對于民生肯定是有長遠好處的。”

諸葛亮把闡述重點集中在打通商貿方面,強調道路暢通之后,民間商業的發達,能給益州乃至荊州官民帶來多少好處。

官府雖然不會親自下場、主動組織這些商貿活動,但可以設卡收關稅,間接從商業的繁榮中獲益。

諸葛亮治蜀數年,已經摸清了其中一項很重要的門道,那就是治蜀地絕對不能泥古不化、不能強調外部世界那種“重農抑商”的思路。

因為蜀地有一個非常特殊的情況,就是受戰亂破壞程度比較低,人口相對還比較多。這兒依然是人多地少,全部種農田根本就不夠種。

或者說,哪怕夠種、哪怕蜀地的田地,可以養活那么多人口,但是從勞動力使用效率的角度來說,也沒必要投入那么多人口生產農業。

如果只是要讓百姓活命,一家人種上二三十漢畝的水田,也夠全家三五口人勉強餓不死了(漢畝只有現代畝的0.3,二三十漢畝也就相當于后世七八畝水稻田)

但問題是,一戶人家的勞動力,哪怕只有一個正丁,配上兩個丁女、次丁男,種一百漢畝絕對是忙得過來的。

三分之一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已經可以確保蜀地的糧食夠本地人吃。

而蜀地對外交通不便,就算生產再多低價值密度的東西,要運出去支援外部世界的統一戰爭,效率還是非常低,運輸損耗太大了。

這種情況下,治理蜀地,再怎么強調商貿、提升運輸條件,那都是不為過的。

哪怕越巂郡和牂牁郡本身物產不豐富,只要諸葛亮控制住這兩塊地方,然后把作為蜀身毒道北段的牦牛大道,以及牂牁的黔中道,道路條件治理得比原來更好,水運航運條件也更好,讓商貿往來的成本更低,那一切就是劃算的。

蜀地不差物產,差的是把物產運出去的渠道,以及把本地物產折現成金銀和其他高價值密度貨物的能力。這一點跟治理其他地方是不一樣的。

法正、黃權之前顯然沒有充分考慮過這個問題。

如今正好趁著牂牁全境收復,諸葛亮舊事重提,提綱挈領地把這番道理講明白,也算是讓這些在蜀地多年的高層文官,也都統一了思想。

沒辦法,法正和黃權,之前都給劉璋做過多年事。對于劉璋陣營而言,“把物資運出蜀地的成本”這個問題,是壓根兒不用去考慮的,因為劉璋一輩子沒打算把蜀地的財富運出去干別的的。

但諸葛亮必須考慮,他始終要把“如何把蜀地和天下的其他部分更高效地整合起來”這個問題擺在重要的位置上。

黃權聽了他的思路闡述后,對于這些方向性的問題已經不再質疑。

不過對于操作層面的問題,黃權還是有些擔憂,他唯恐諸葛亮好大喜功、做事損耗過大,便善意提醒:

“不知令君是否實地了解過越巂郡、牂牁郡的地形和運輸條件,越巂筇竹,牂牁巨木、香木確實豐富,但這些東西沉重難運,要運到外界,怕是勞民傷財。”

對于這個問題,諸葛亮立刻表示他并不會強求,一定會實事求是:“我當年聽家兄說過,在遼東偏遠之地,采伐山木的扶余人,都知道從江中扎筏放排,一次可水路運輸竹木數千。

當然,遼東的江水相對不太湍急,牂牁和越巂的河流更加險要、落差大一些,所以我看南中之民,并不習‘放排’。

但是,凡事都可以練習,我們也不用讓漢人百姓去做那種危險的勞作,但可以教導、操練南中蠻部,自愿學習這種勞作的辦法。

而官府也可以給予支持,比如改善沫水、青衣水、沅水上游等處的水運條件,減少湍急,削平險灘,讓大批運輸竹木的運費和損耗顯著降低。長此以往,我相信這些都不是問題,

蜀郡的都江堰修復事宜,剛剛過去的這個冬天已經徹底完成了。今年秋收后,再有冬季農閑,徭役富余的,將來還可以去南安縣,整頓岷江和沫水(大渡河)交匯處的河口航道,治理漩渦。

如今岷江上的商船、糧船,每每抵達南安縣,就要換船走一段陸路,繞過沫水和岷江交匯的位置,就是因為沫水過于湍急,匯入岷江時漩渦、暗涌過于嚴峻。而這個河口,恰好也是通往越巂蜀身毒道的關鍵所在,未來幾年,我們在治理蜀中航運、水利方面,還有的是事情可做呢。”

諸葛亮一口氣描繪了一大堆鼓勵商貿、物流運輸的技術手段,以及治理營造方面的規劃。

他口中提到的南安縣的岷江和沫水河口需要治理,那地方就是后世的樂山縣、岷江和大渡河交匯的地方。

歷史上要到唐朝時,在那兒修了樂山大佛,同時在修佛像時,機緣巧合剛好鑿掉了一部分山體,形成了引流道,當地的漩渦暗涌傷人問題,才漸漸解決。在唐朝以前,原本那兒很難有船通過,經常被漩渦暗流卷進去就是船毀人亡。

諸葛亮在蜀郡兩年,各地水文航道都勘踏考察了一遍,以他的觀察力,知道哪兒有航運整治的隱痛點,也是完全正常的。

黃權這種本地人,聽到后來都不由覺得耳目一新,嚴絲合縫。令君的計劃真是太宏大了,而且又不至于好大喜功、勞民傷財。

諸葛令君做的一切,都是精密計算過每年的財稅余量、徭役勞力富余程度。然后剛好讓閑著的人有事干,讓還有余力又想賺錢的百姓能有地方賺錢。

把話都說開,計劃也都做好之后,法正和黃權,也各自領受了下一階段的命令。

黃權暫時被挪去勘察相關的水利、航路和商道整治,諸葛亮讓他花幾個月的時間,把自己之前提出的打通商道方案,再細化落實一下,如果可以的話,也可以讓后續法正去平定越巂時,糧道更加好走、打下來后控制地方也更容易。

而法正則暫時把其他政務放一放,專心研究軍事,只等四月底五月初,春耕農忙過去,他可能就要隨軍去越巂了。

然而,說來也是挺不巧。

諸葛亮原本還在猶豫要不要讓甘寧能者多勞,打完牂牁就回師、越巂這邊的平定軍也由他統領。

但是三月份的時候,還在維持、恢復牂牁郡秩序的嚴顏,突然送回了一封急信。

信中提到,甘將軍在平定牂牁后,漸漸出現了水土不服,天氣一熱,他就染上了一些熱帶疾病,出現了些上吐下瀉的癥狀,只好請病先回犍為郡。

諸葛亮看了,也只好無奈搖頭,沒想到甘寧的身體,一到熱帶就生病,之前牂牁還算相對涼爽,他也只能冬天時在那兒待一會兒。到了開春氣候暖和蟲子一多,他立刻就倒下了。

那還是讓甘寧回來吧,其他氣候炎熱地區的平定,就另外選主將好了。

好在平定牂牁這一仗,已經給劉璋舊部降將們打出威風、打出氣勢來了,也頗選拔出了幾個年輕將才。

甘寧也算是“扶上馬、送一程”,等這些蜀地舊將心氣起來了,甘寧也好急流勇退,將來去關東戰場,忙北伐曹魏的大業吧。


上一章  |  舍弟諸葛亮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