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現代留過學第九百一十三章 用火器倒逼科舉改革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我在現代留過學 >>我在現代留過學最新章節列表 >> 第九百一十三章 用火器倒逼科舉改革

第九百一十三章 用火器倒逼科舉改革


更新時間:2025年03月31日  作者:要離刺荊軻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要離刺荊軻 | 我在現代留過學 


何以笙簫默小說小說:、、、、、、、、、、、、

元祐二年九月丁丑(28)。

汴京城東,專一制造軍器局火器司作坊。

趙煦端詳著,一門被推到他面前的火炮。

粗壯的炮管,以臥姿被放在一輛木制的推車身上。

炮身長約兩尺(約6466cm),炮管厚實,可以明顯看到,這是一門用了分段法鑄造的火炮——因為,炮身上有著好幾個用于加固、拼接炮身的鐵箍。

而在趙煦身邊,奉詔隨駕而來的左相呂公著、右相蒲宗孟以及即將出知熙河,坐鎮蘭州,總領熙河一路,主持大宋西北戰略的呂惠卿,都是睜著好奇的眼睛,看著那門在他們眼中,完全不知是何物的鐵器。

“官家,此乃火器司最新鑄造之火炮……”沈括在旁邊介紹著:“此炮選用徐州所煉之上等精鋼為料,再經能工巧匠,以翻砂之法,鑄為七段,然后以鐵箍拼接、加固而成……”

趙煦聽著問道:“現在還是只能分段鑄造,不能整體一次鑄成嗎?”

沈括躬身道:“臣無能……數月以來,歷次試造皆不能成材……”

趙煦唔了一聲,道:“這不怪愛卿!”

“格物致知,圣人之道,自然須用圣人治學之精神!”

沈括抬起頭,看向趙煦。

趙煦輕笑著,道:“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這格物之道,正當如此!”

“每天進步一點,每月就能進步一些,每年就能飛躍一些!”

沈括聽著,喃喃自語:“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此誠乃圣人微言大義,用于格物致知,恰如其分!”

說著,他就跪下來拜賀:“恭維皇帝陛下,闡發圣人微言大義,以洪鐘大呂,點撥愚氓……臣括謹為天下賀!”

周圍的火器司官員、工匠,也都跪下來,紛紛拜賀。

呂公著、蒲宗孟、呂惠卿三人,雖依舊滿頭霧水。

但是,在這種場合,大家都在歌頌官家圣德。

要是你不歌頌,那就很有問題了。

于是,遲疑片刻后,也都跪下來稱頌。

當然心里面,他們是很不屑的。

格物致知?

算什么圣人之道!

盡管呂公著、蒲宗孟、呂惠卿三人的立場和主張,都不相同,卻在在這一點上是有共識的。

不過呢……

皇帝愛玩,就讓他玩吧!

誰還沒有個愛好了?

何況,這‘格物致知’雖在經義上,離經叛道,但在實用上卻是相當可取!

其諸多發明,都在造福天下。

單單一個膽水浸銅法,就讓大宋的銅冶產量,在一年多時間內,增加了上千萬斤。

許多曾經枯竭的銅冶,在有了膽水浸銅法后,再次煥發出生機。

僅此一項,戶部去年在礦稅方面的收入,就增加了數十萬斤銅,這使得戶部第一次在銅稅方面的收入,突破了兩百萬斤!

這還是建立在朝堂推恩天下礦冶,特詔許用膽水浸銅法所出之銅,官府只抽一成并和買五分的基礎上。

而銅就是錢!

這一年多來,膽水浸銅法所增加的銅產量,鑄造錢幣兩三百萬貫。

加上宋遼交子貿易增加的數百萬貫交子。

大宋市場上一下子就多了七八百萬貫的資金。

于是,不止經濟活躍,商業興盛。

就連朝廷的財政情況,居然也變好了。

盡管戶部,依舊天天哭窮,但現實卻是——大宋朝從元祐元年至今,南征交趾,西討黨項、吐蕃,北修河道,淮南還發生了嚴重旱災,朝廷不得不以舉國之力賑濟。

在遭遇這些問題的同時,朝廷還罷廢了保馬法、市易法,調整了免疫法,改革了青苗法,大大降低了底層的負擔。

做了這么多事情,財政居然沒有崩潰。

簡直是個奇跡!

而這奇跡,幾乎都能和沈括主持的專一制造軍器局掛鉤。

所以啊,現在無論是新黨,還是舊黨,對沈括和他宣揚的‘格物致知’,都處于一種觀望和接觸的狀態。

因為,他們都發現了,沈括所宣揚的格物致知,看上去似乎更注重器,而非道。

這就意味著,是有可能,將之收編到自己的體系里。

然后用自家的道來包裝沈括的格物致知所塑造的‘器’。

趙煦聽著群臣的恭維和拍馬,嘴角露出微笑,上前扶起沈括,說道:“卿既知圣人微言大義,當敬懷此義,以圣人之道,為朕,為社稷繼續格出更多道理來!”

“尤其是這火炮……”

“朕以為,此實乃萬世不移之基也!”

“亦是士大夫衛道之器哉!”

“唯!”沈括再拜:“臣謹奉德音教誨!”

依然匍匐于地的呂公著、蒲宗孟、呂惠卿卻是一肚子的疑問。

萬世不移之基?

士大夫衛道之器?

就那個大鐵筒子?

怎么有些不像啊!

趙煦瞧著這三人的神色,問道:“三位相公,似乎不信?”

“臣等豈敢?”三人自不會承認。

趙煦輕笑著:“聽人言,不如觀其實!”

“三位相公,且與朕一觀這火炮之威罷!”

“諾!”三位重臣再拜頓首,然后起身來到趙煦身邊。

“沈卿,準備試射罷!”趙煦對沈括吩咐著。

“諾!”

呂惠卿看著眼前的景象。

那所謂的‘火炮’被匠人從炮車上抱了下來,走到一堵夯土的土墻前。

在這里,有工匠已挖了一個大約兩三寸神的土坑,那匠人將‘火炮’平放到土坑中。

接著便有幾個工匠,拿著用布包著的東西,塞進炮口,然后又拿了根搋子一樣的東西,伸進炮口用力的壓實。

做完此事后,他們取來了一些大小不一的球狀物,從炮口塞了進去。

最后,他們將一塊大小和炮口相當的石球也塞了進去。

然后又拿來一個兩腳的固定器,將之放到‘火炮’炮口下的鐵箍處,使之固定。

當這一切工作完成,便有人舉著火把,來到了那所謂的‘火炮’前。

隨著沈括的一聲令下,舉著火把的人,將火把伸向火炮后面的一個地方。

哪里有著一根類似煙花的引信一般的東西。

只見火把點燃引信,引信迅速燃燒。

炮口先是冒出硝煙,然后……

如春雷炸響,呂惠卿只覺耳膜發疼,‘火炮’的炮口同時閃過一陣火光。

啪啪啪!

前方的夯土墻上,傳來了連續的悶響。

呂惠卿錯愕的回頭,然后就看到了呂公著和蒲宗孟臉上,不可思議的神情,以及官家臉上的得意之色。

“三位相公,且近那土墻之前,一觀火炮之威!”耳邊傳來天子德音。

“諾!”呂惠卿下意識的拱手領命。

然后,他和呂公著、蒲宗孟兩人,被人領著,來到那堵夯土墻前。

近到跟前,三人都是瞪大了眼睛。

因為,眼前的夯土墻,已是千瘡百孔。

中間部分的墻體上,更是赫然嵌入了一枚雞蛋大的石球。

其他部分,則布滿了密密麻麻的小孔。

小孔上,還在散發著熱氣。

顯然,這就是火炮轟擊的杰作!

一炮足可糜爛一堵墻!

呂惠卿深深的吸了一口氣,他走上前去,伸手撫摸土墻,然后詢問著跟在他身邊的一個火器司官吏:“火炮之中,裝有彈丸?”

“是!”

“彈丸為何物?”

“鉛丸!”

“有多少枚?”

“百余!”

聽到回答,不止是呂惠卿瞪大了眼睛,呂公著和蒲宗孟也都是咽了咽口水,然后對視了一眼。

“真乃神物!”兩位宰相不約而同的驚嘆起來。

趙煦遠遠的看著,在夯土墻下的三位重臣。

他輕笑著,對一直在他身邊的沈括道:“今日之后,都堂將再無人質疑‘格物致知’。”

“此皆陛下之恩!”沈括低下頭去。

今日之事,自然是趙煦和沈括提前演練過的。

為的就是要給重要的大臣透氣。

使他們知道,國家最新的軍事革命進展。

“再給三位相公,展示一下三眼銃罷!”趙煦說著。

“諾!”沈括躬身應命。

趙煦則看向遠方,嘴里輕聲呢喃著:“技術進步,任重道遠啊!”

從去年開始一直到現在,趙煦都在不惜工本,不惜資源的投入到火器司。

為此,他甚至給天下州郡的監當官們下詔,命他們向火器司舉薦能工巧匠。

尤其是各地錢監的泥范工匠、翻砂工匠是重點對象。

以舉國之力,加上徐州那邊的冶鐵技術進步,所帶來的材料進步。

這才終于在一年多時間內,就將科技樹攀到了明代早中期的水平。

虎樽炮與三眼銃的出現,就是證據!

而且,大宋的這虎樽炮、三眼銃,在技術上甚至比明代的虎樽炮、三眼銃是進步的。

因為,現在徐州利國監使用的反射爐冶鐵的冶煉溫度,已經遠遠超過了明代的水平,甚至可能達到了十八世紀歐陸的冶鐵水平。

這使得,大宋的工匠可以用翻砂法來鑄造虎樽炮。

然而,想要再進一步,實現整體一次澆鑄成型,還是有困難,需要在翻砂鑄造或者泥范鑄造等方面取得技術突破。

至于想要制造出明末技術水平的鳥銃、紅衣大炮一類的武器。

趙煦感覺,可能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來培育工業人才,發展冶煉技術和鑄造技術。

好在,他現在并不缺時間。

半個時辰后,當趙煦與呂公著、蒲宗孟、呂惠卿走出火器司的作坊的時候,這三位重臣臉上,依然留著震驚的神色。

在走出火器司作坊后,趙煦特意放慢了腳步,給這三位重臣,提問的空間和時間。

呂公著見狀,立刻上前,低聲問道:“官家……請恕老臣愚鈍……您為何沒有命火器司,大量生產火炮、火銃?”

“可是顧忌錢帛?”

趙煦搖頭:“非也!”

“朕只是覺得,現下之火炮、火銃,還未能達到朕之要求!”

呂公著咽了咽口水,他看向趙煦,道:“官家還有所不滿?”

趙煦頷首:“是啊!”

“不滿的地方多了!”

“射速、射程、威力……朕都不滿意!”

呂公著深吸了一口氣:“官家心中已有韜略?”

“然!”

聽到這個回答后,呂公著深吸了一口氣,拜道:“臣愚鈍,敢問官家,還缺何物?”

他在見過了火炮的轟擊威力和三眼銃的射擊后,已經完全愛上了這兩種武器!

在呂公著看來,有此神器,別說是西賊了,就是北虜,也不過是跳梁小丑,彈指可滅矣!

如此一來,先帝當年的宏圖——收復寧夏,收取幽燕,就有了成功的基礎!

而他,作為奠基人,在功成后的歷史地位,又該如何?

只是這么一想,呂公著就根本坐不住了。

士大夫三不朽——立言、立德、立功!

而這潑天之功,足以讓他名垂青史,與千古賢臣名相并列。

生封郡王,死贈大國國王,配享太廟,更只在等閑。

于是,呂公著決定了。

梭哈!

押上一切!

趙煦微笑著,看著呂公著,這位舊黨元老重臣,當年在朝中極力反對五路伐夏,反對擴大戰爭的主和派。

而趙煦在他上上輩子就已經知道了。

什么主和派?

那只是在戰爭打不贏的時候,才會出現的人。

只要能贏!

整個大宋上下,都會是主戰派。

一如平夏城的捷報,轟傳天下,那些被流放嶺南的舊黨大臣,也都紛紛寫詩稱賀。

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的。

能贏的話,誰都會想贏,沒有人愿意輸!

哪怕司馬光,年輕的時候,也曾熱血沸騰,想要沙場建功,掃蕩西夏,是一個十足的主戰派!

直到他自己策劃了一場戰爭,并遭到慘敗,讓他的理想破滅,才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

與理想主義的司馬光相比,呂公著更現實。

也正是因此,他在名利面前,是無法把持的。

“朕需要人才!”

“需要大量的,善于術算、機械方面的人才!”

趙煦看著呂公著,圖窮匕見。

“而國家取士,卻偏重于經術,明算、明法等科進士,出身不高,朕深嘆之啊!”

呂公著咽了咽口水,拜道:“陛下圣意是?”

“朕想在明年的科舉中,擴大明算科、明法科的錄取人數……”

“國家舊年,明算等科,每科取士不過十人……”

“朕意將之增加到五十人!”

“其中明算科前三,比進士及第!”

趙煦看著呂公著,目光灼灼:“左相,朕之元輔,皇考重臣,想必定能助朕達成此愿!”

呂公著低下頭去。

“五十人?前三甲進士及第?”

雖說熙寧以來,大宋科舉的錄取人數是一路走高的。

到得如今,每次科舉取士,正奏進士數量都已經超過五百。

譬如說,元豐八年的科舉,就錄取了正奏名五百七十五人,特奏名進士則是八百四十七人。

如今,若是增加了明算、明法等科進士的數量,而且是增加到五十人!

這就意味著,要從經義士子方面,挖下一大塊肉來。

呂公著知道,這種事情,只要發生,士子們就必定沸反盈天。

甚至會和他不死不休。

“陛下……今天下冗官已重……”呂公著不敢直接拒絕,只能委婉的說道。

趙煦笑了:“左相放心,所錄士子,皆不占正常科舉士子之闕,也不與之共同授官……”

“他們將進入專一制造軍器局、翰林天文院以及諸司專勾司為官、磨勘……”

“只有改官之后,才會參與到正常的磨勘除授之中……”

這是趙煦深思熟慮的結果。

想要推動科舉改革,就不能動士子們的蛋糕。

一動就可能引發強烈的反彈。

只能是學習高考擴招的經驗,增加錄取人數,同時,讓新進士們避免和舊進士競爭,陷入無休無止的撕逼中。

“這……”呂公著皺著眉頭。

他還是感覺,風險太大。

在旁邊的蒲宗孟終于忍不住了,道:“左相若是不愿,臣乞主持此事!”

不就是得罪人嗎?

他蒲宗孟最擅長了!

反正虱子多了債不愁!

再多幾百幾千個士子罵他,也就那樣。

更不要說,其實,蒲宗孟一直是科舉改革的推動者。

他一直都想做這個事情!

呂公著回頭,瞪了一眼蒲宗孟,然后才拱手拜道:“陛下,增加五十名明法、明算科進士,實在是太多了!”

“臣恐天下議論……”

“二十人!”

“最多每科二十人!”

元豐八年一共才錄取了五百七十六名進士,現在一下子,明法、明算等科,擴招到五十人的規模。

太多了,壓力也太大了!

呂公著感覺,朝野都會頂不住的。

趙煦聽著,露出笑容來。

因為他說的五十人,是全部諸科加起來的人數。

但,呂公著卻答應了,每科擴招到二十人的數量!

于是,他頷首道:“就依相公的!”

“那……諸科前三賜進士及第呢?”他問道。

呂公著堅決的搖頭:“諸科前三,進士及第,祖宗未有此制也!”

進士及第,可是科舉甲科第一等、第二等才享有的榮譽!

怎么能與諸科的雜士分享?

呂公著是絕不能接受的!

因為,這是對他本人的侮辱——侮辱程度,類似常青藤出來的博士,忽然間被告知,要和西太平洋大學兩千美元一個的假博士一起競爭一個崗位。

斯文掃地啊!

可他不愿,蒲宗孟卻愿意。

只見蒲宗孟立刻拜道:“陛下,祖宗有制度,除了正途進士及第外,有九經及第……且九經及第,祖宗有制,可比進士及第授官!”

呂公著立刻反駁:“那是因為舊年以詩賦取士,而九經乃圣人之經,諸科最難,祖宗為弘文治,特詔九經第一,可為九經及第,可比進士及第授官!”

這是事實。

在熙寧之前,以詩賦取士,經義為輔,故諸科中有明經科,明經科以九經為試,九經第一,就是經義第一,而且于圣人九經貫通融會,故此朝廷才要提高九經第一的地位。

蒲宗孟笑了:“祖宗何止有九經及第,更有學究及第等制……”

學究者,專究一門之學。

學究及第,就是某科第一的名頭。

呂公著冷冷的看向蒲宗孟,道:“然,祖宗之制,無論明法還是明算、明經之學究及第,皆判司薄尉!”

也就是說,全部按照正科進士乙等的進士出身授官。

蒲宗孟呵呵一笑。

他等的就是呂公著這句話。

讓天子好好看看,誰才是忠臣,誰又是奸佞!

天子此政,是為國為民,為社稷長治久安之策。

只有盡快的選取足夠的人才,制造出,符合天子要求的火炮、火銃。

大宋江山才能永固!

西賊、北虜才能被討滅!

而他呂公著,卻這也不愿,那也不愿。

分明就是不想輔佐君父,一統天下!

這樣的宰相,要他何用?不如罷黜,換他蒲宗孟上!

呂公著也意識到自己可能說錯話了,趕緊頓首再拜:“君前失儀,臣死罪!”

趙煦輕笑一聲,道:“兩位相公,皆是為國為民,何來有罪?”

“何況左相所言,確有道理!”

“祖宗之制,確實并無諸科進士,享進士及第之事……”

他將呂公著扶起來,道:“相公這樣罷……”

“諸科進士前三,以某科進士及第為名……”

“其授官,比進士出身……如何?”

制度,進士分甲科、乙科。

其中,第一等、第二等,為進士及第;第三等、第四等賜進士出身;第五等賜同進士出身。

而進士授官,嚴格遵循著不同的名次來除授。

譬如說狀元,一般初授就是京官。

而進士及第者,雖不能京官起步,但也是通判某州、知縣等。

只要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快速跳出選海。

但進士及第之下的諸進士,就得從選人七階做起了,乙科和諸雜科進士,就統統的從判司薄尉做起,以某州某軍司法參軍等職位,開始磨勘。

一個不小心,就可能沉淪選海,永世不得超生,可能到死,都只是一個小小的九品選人。

正是因此,大宋的進士們,在考中進士后,假若名次不滿意,就可能棄官不當,繼續參加科舉,直到考到心儀的名次。

因為,這樣做可能勝過在選海掙扎一輩子!

所以,所謂的比進士出身,也就是進士第三等、第四等,相比過去,地位是提高了,但也只是如提,不似進士及第,可能會破壞規則!

影響并不算大。

至于所謂的‘某科進士及第’,只是個好聽的名頭,就像祖宗的所謂‘某科學究及第’一般。

呂公著在思慮之后,躬身拜道:“臣謹奉詔!”

趙煦滿意的點頭,握著呂公著的手,道:“相公公忠體國,朕甚嘉之!”

接著,他看向蒲宗孟:“右相亦是忠心大臣,朕甚勉之!”

蒲宗孟露出笑容,當即拜道:“臣愚氓之人,蒙陛下不棄,用為宰冢,自當盡心竭力,報效君恩!”

趙煦依舊握著呂公著的手不肯放開,笑著道:“左相啊,除了增加明算、明法科取士……”

“朕還想開制科……”

“司馬溫公臨終的時候,曾握著朕的手,與朕哭道:國家取士,當取有用之人!”

“今之科舉,弊端多矣!”

“于是,獻十科取士之法!”

“朕思之良久,誠以司馬溫公,肺腑之言,為國為民啊……”

呂公著看向趙煦,心中只有一種感覺:“累了,毀滅吧!”

相關、、、、、、、、、

__軍史小說


上一章  |  我在現代留過學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