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吹燈小說:、、、、、、、、、、、、
劉綎的麒麟袍上還沾著未化的雪粒,他大步跨過門檻時,一股初春的寒風隨之帶入內閣議事堂中。堂內的地龍燒得正旺,但與會眾大臣的面色仍如窗外積雪般凝重。
“諸位同僚,”高務實見劉綎進來,順勢將一副《西域輿圖》推至案中,“劉司令昨夜呈來西征方略,今日這內閣擴大會議首先就來議一議此事,請諸位先聽劉司令對安西局勢做一簡單介紹,然后便可各抒己見。”
劉綎雖然已經貴為后軍都督府左都督,堂堂正一品大員,但畢竟大明如今以文御武的整體格局并無太大變化,他仍然不得不一一參見諸位大臣——包括中極殿大學士高務實、文華殿大學士于慎行、武英殿大學士宋應昌、東閣大學士蕭良有,以及“內閣擴大會議”這個“擴大”所特指的兵部尚書王庭撰。
見過諸位大臣之后,劉綎又作了個四方揖,這才將昨日與高務實說過一次的安西局勢大致介紹了一番,然后轉入正題,朗聲道:“因此,末將與李如梅權且議定三策。第一策,奇襲塔什干。此城囤積有大量糧草,至少占布日哈圖所有存糧的三成,而城中守軍雖然號稱三萬,可至少有兩萬都是去年布日哈圖擊敗哈薩克之后收編的降卒,可使反間計動搖軍心。”
于慎行皺眉道:“兵兇戰危,豈是輕易之事。似這般大舉出動,若布日哈圖早有防備,這奇襲焉能成功?屆時一旦奇襲不順,雙方僵持城下,難道就不擔心布日哈圖主力來救塔什干,對我造成內外夾擊么?”
“于閣老的擔心自是有理,不過閣老請看,”劉綎的手指在《西域輿圖》上指點著方位,“布日哈圖所在的布哈拉城在這兒,如果他要出兵救援塔什干,需要先往東走四百余里抵達撒馬爾罕,再從撒馬爾罕向東北方向前進五百余里才能抵達塔什干,全程約有千里之遙。即便他在收到消息之后立刻親率察哈爾騎兵主力奔襲救援,至少也需要七日以上。”
劉綎又指了指七河地區,道:“而我軍奇襲塔什干,應該考慮以博碩克圖的七河部為主力,先從七河地區悄悄沿沙漠(莫因庫姆沙漠)抵近至塔拉斯河附近,等到約定時間則忽然翻越卡拉套山——山下就是塔什干!”
于慎行問道:“此山是否險峻,是否方便翻越?若是方便翻越,那塔什干城中難道就不曾派兵巡查此山之北的那個什么河?”
劉綎正要回答,王庭撰忽然接話道:“于閣老,此事學生略知一二,可向閣老解釋。”
于慎行這才想起王庭撰這位兵部尚書也是剛從安西回朝,于是微笑道:“有勞大司馬。”
王庭撰清了清嗓子,道:“這些地方的情形,學生在安西時都已派人詳細打探,并與京華商隊的人一一印證過。這卡拉套山不過百余丈高(注意這不是海拔高度,而是與周邊平地的相對高度),應是天山余脈,不難翻越,但因它之故,沙漠不能南擴。
換言之,于塔什干而言,翻過此山便是沙漠,雖有塔拉斯河沿岸狹長綠洲,但也沒有太大的放牧價值,因此自從博碩克圖占據七河且大肆出擊,布日哈圖統領的察哈爾殘余勢力便止步塔什干,并不曾翻越此山。
與此同時,由于去年額爾德木圖與博碩克圖二人奉命領軍西征哈薩克,一路向西打去了數千里之外的里海,也就不曾將勢力南擴到卡拉套山以南。雙方于是形成了以卡拉套山為界的默契局面。”
于慎行這下聽明白了,微微頷首,又問道:“如此說來,若由博碩克圖南下奇襲,確實可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只是……博碩克圖所部以輕騎為主,據悉頗缺火器,即便奇襲達成,真能一舉奪下塔什干么?”
“這便需要安集延方向的我軍配合了。”劉綎轉向王庭撰,給了一個感激的眼神,回頭對于慎行道:“我大明漢軍主力之中可分出一支步炮兵,從安集延出發,向西北翻越庫拉馬山,以此處峽谷中穿過,與七河騎兵同時抵達。若奇襲順利,他們便留在塔什干暫且負責守城,若奇襲出現意外,便以火力優勢強行破城。”
于慎行有了方才的經驗,這次便只問道:“此山想必也是能翻越穿行的了?”
不料劉綎卻道:“此山雖有峽谷,但因為靠近費爾干納盆地這個雪原綠洲,所以地形比較奇特,山上是不化之積雪,峽谷卻是林木茂密、溪流縱橫,因此步炮好過,騎兵反倒頗難——這也是為何元輔此前認為我軍可以固守安集延的緣故之一。”
這倒是劉綎想多了,高務實前世也沒去過這地方,他只知道費爾干納盆地三面被雪山包圍,只有西面一處小口子算是通道,所以認為肯定好守。至于西北方向居然還有山間峽谷作為通道,他其實并不知情。
不過也算是運氣好,這山間峽谷聽起來不適合騎兵行進,現在反倒是被劉綎一番話給他圓了場。
于慎行雖然人如其名,確實很講究“慎行”,但他到底并不知兵,聽到劉綎解釋到這個地步,也覺得差不多了,于是沒有繼續質疑。
反倒是宋應昌聽了這個計劃有些不安起來,問道:“雖然行軍路線無礙,但既然是林深溪多之峽谷,想必就算只走步炮,也頗有不便,再加上還要趕時間,那么糧草如何保障?”
他只問了明軍漢軍這一路的糧草問題,倒不是不在意博碩克圖死活,而是……蒙古人行軍嘛,這問題幾乎不存在。他們只要能拿下塔什干,分配戰利品就好了,途中哪有蒙古人會餓死的道理——自然帶著羊群。
這事難不倒劉綎,他先解釋了京華商隊在沿途儲存有糧草一事,又轉向蕭良有:“另外,陜西、高原兩地去年年末已經奉元輔之鈞令,征集了八萬石麥子,兩萬石青稞,現已運抵哈密,不日便可運往安西,雖然途中必有損耗,但也能留下三成……
至于今年,若安西諸地能廣用京華輪軸翻車引水灌溉,今夏至少可增糧二十萬石,考慮到拿下塔什干與撒馬爾罕之后必有一定繳獲,足以確保安西本年不會出現嚴重糧荒。”
蕭良有知道劉綎為何看他,但他還真有難處,只能蹙眉沉吟道:“從哈密到安西快速運糧,恐需征調十萬頭駱駝,此事頗不好辦,至于在安西推廣京華輪軸翻車,工匠調集也是難題……”
高務實忽然插話:“楚王府隱田案正在查證當中,我料其中必然大有貓膩,查完至少能收繳……咳,總之,少說也能從此案中支應出二百萬兩,足夠支撐安西大戰半年。”
他轉向蕭良有,道:“我料此戰多半是速戰速決,不太可能打成拉鋸戰,故二百萬兩必有余裕。這剩下的銀子,就給工部用來調集工匠、運送糧草吧。”
雖然沒給了明確數值,但蕭良有知道高務實既然開了口,這件事也就沒法反對了,只好道:“元輔既如此決斷,良有必盡力而行。”
“元輔,還有一事不得不提早打算。”王庭撰突然道:“此前大軍西征,因為路途艱險,所攜火炮其實有限,只是好在安西舊地雄城無幾,布日哈圖當時無心固守,是以這一問題不曾暴露。
然而根據細作回報,塔什干城池之堅固就與肅州類似,而撒馬爾罕、布哈拉兩城更是河中堅城,幾不下于西安、寧夏。布哈拉并非此戰必奪之地,那也就罷了,可這撒馬爾罕……下官擔心我軍火炮不足以快速克城。”
“如今臨時調運火炮,時間上已然來不及了。”高務實蹙眉想了想,沉吟道:“不過,京華兵工廠已改良火藥制法,新式炮用火藥威力更大,只是要相應減少裝藥以免炸膛。本閣部會讓京華飛鴿傳書將制法與用法送去西域,并讓當地京華家丁協助李如梅盡快改進現有火藥。”
于慎行納悶道:“方才只談了塔什干如何奇襲奪取,似乎還未談及撒馬爾罕……”
這話確實有些外行,有過戰爭經驗的高務實、宋應昌和王庭撰其實一看地圖就知道撒馬爾罕只能強攻,因此他們都沒發問。至于蕭良有,他又不關心軍務,只是按照自己負責工部事務的心態,當有相關運輸、建設問題時才會參與,因此也沒打算發問。于是便只有于慎行覺得事情還沒討論完了。
高務實朝劉綎擺了擺手,示意劉綎把昨日曾與自己說過的那一套戰術詳細說來——大抵就是步炮圍困撒馬爾罕強攻,而博碩克圖所部七河騎兵在配合明軍奪取塔什干后,與李如梅所部萬余遼東騎兵立刻南下布哈拉,擺出要與布日哈圖決戰的姿態,逼布日哈圖固守布哈拉城,斷絕撒馬爾罕外援。
這下,于慎行又有些聽不明白,問道:“老夫聽聞鄂爾多斯部當初內部實力均衡,博碩克圖本部也就兩萬騎兵,即便切盡黃臺吉諸子余部都愿意奉命而戰,其闔部上下最多也就五萬騎兵,還幾乎都是輕騎。
現如今就算加上李如梅那一萬遼東鐵騎,算是輕重俱備,可畢竟也就六萬騎兵。布日哈圖所部在我軍西征一役中幾乎不曾損失多少本部人馬,后續奪取布哈拉、希瓦,以及擊敗哈薩克汗國之后,又收降了大批河中騎兵,現在想來怎么也不止六萬之眾了。
再有就是,此前不是有消息說他還找到了外援,獲得了一些火器支援么?這般說來,他的實力反倒比昔日更盛……既如此,為何劉司令還篤定他不敢與李如梅、博碩克圖野戰決勝,偏要死守布哈拉城呢?”
“于閣老此問可謂切中肯綮,”劉綎抱拳一禮,目光炯然,“不過,布日哈圖如今雖號稱控弦十余萬,卻并非鐵板一塊。其麾下除察哈爾本部精銳外,多為布哈拉、希瓦降卒及哈薩克殘部。這些部族素來互相傾軋,布日哈圖如今以威壓統合,實則貌合神離。
如今殘元各部兵力,大致上是察哈爾本部六萬騎,布哈拉、希瓦、哈薩克各自殘部兩萬左右,即本部與降兵對半而分。
方才末將已經提到過,塔什干守軍之中有約兩萬哈薩克降兵和一萬察哈爾本部騎兵。而布哈拉的兩萬降兵則被布日哈圖調往撒馬爾罕,該城另有察哈爾本部兩萬——此是因為撒馬爾罕直面我安集延大軍威脅之故,是以駐軍較多。
如此來說,布哈拉城中,便最多只有察哈爾本部三萬與希瓦降兵兩萬。察哈爾本部三萬因獲得部分火器,實力大致應與博碩克圖七河部五萬騎兵相仿,而我軍李如梅部一萬遼東具裝火槍騎兵之戰力則遠勝希瓦人那兩萬殘兵。故若我軍以雷霆之勢直奔布哈拉,布日哈圖必不敢輕舉妄動——”
他手指重重叩在輿圖上:“閣老您想,布日哈圖占據布哈拉本就是鳩占鵲巢,他若出城野戰,難道敢不留本部精銳鎮守城中?可察哈爾本部最多只有三萬在此,該留下多少人守城呢?假使其留下一萬本部守城,那么能帶出城外與我決戰的便只剩四萬——察哈爾本部與希瓦降兵各占一半。
以布日哈圖之多疑,他能相信這些希瓦降兵不會趁機反叛,或者臨陣倒戈么?末將曾被元輔再三告知,說布日哈圖精熟我漢人兵書戰史,那想必他定然知道高仙芝怛羅斯之敗緣起何故……他就不怕這些希瓦降兵也來一出葛邏祿部舊事?
閣老或許還想問,若布日哈圖留下一萬希瓦降兵守城,或者將兩萬降兵都都留下守城,事情又該如何?末將以為不妨。
且不說即便布日哈圖親率察哈爾三萬本部精銳與我六萬聯軍騎兵正面一戰,依舊是我軍贏面更大。只說其一旦離城,城中降卒便必生異心。屆時我軍只需散布‘破城后只誅殘元首惡’的流言,甚至干脆宣布只要希瓦降兵棄暗投明,我大明便愿意幫希瓦人復國……如此一來,布哈拉城頃刻便要倒戈。這等風險,布日哈圖賭不起!”
這次不等于慎行再問,一旁的宋應昌已經微微頷首,微笑道:“不錯,不僅如此,且我軍圍城之態,重在威懾。只要布日哈圖不敢出城浪戰,則可讓李如梅部具裝騎兵列陣城下,日夜擂鼓揚塵,射箭書以邀戰,再輔七河騎兵遠近奔馳,必使其疑神疑鬼。待塔什干、撒馬爾罕相繼告破,布日哈圖便成困獸,軍心自潰。”
“正是此理!”劉綎從懷中掏出份密報,“末將回京之前有細作傳訊,布日哈圖已與波斯密約,以貢馬換取波斯許其立足河中,而波斯因與奧斯曼多次大戰,確實也無力北顧,因此勉強達成和平。”
他頓了頓,壓低嗓音:“但昨日元輔告知末將,波斯已經收到極西之地那位什么教宗之邀,正在考慮與我大明聯合,一同對付奧斯曼……這樣一來,他們本該與我大明一道對付布日哈圖才是,可如今波斯按兵不動,也不曾與我安西聯絡,只怕是意在借我大明之手除去布日哈圖,待戰事明朗再出兵北伐,好趁我天兵東風坐收漁利。”
高務實聞言冷笑:“波斯人自古好算計,往往見小利而忘義,干大事而惜身。”他輕輕拍了拍面前的西域輿圖,淡淡地道:“既要借我刀兵,便該拿出誠意。傳令安西總督李廷機,讓他派人聯系波斯人,我軍奪取撒馬爾罕之后會允許波斯北上鐵門關,至撒馬爾罕貿易,但前提是他們必須出兵配合我軍包圍布哈拉。”
王庭撰沉吟道:“元輔這是要讓波斯人明白,我大明不是帖木兒后裔那般任人擺布。只是,允許波斯貿易雖然也有利于安西繁榮,但也恐讓波斯對河中心生覬覦……”
“這你就多慮了。”高務實搖了搖頭,“只要奧斯曼尚未衰落,波斯便只能將目光投向西方,而對于我大明之安西,他們就算再如何垂涎三尺,也只能強裝友好,甚至還要擔心我大明對它別有所圖呢。”
感謝書友“初次登錄”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doni”、“o尚書令”、“云覆月雨”、“羅伯特基里曼”、“書友20190605084815175”的月票支持,謝謝!
PS:看到前面有留言問蒸汽機怎么忽然就出來了,其實并不突然,前文中至少有兩三次提到“蒸汽機已有原型機,但是并不經濟,仍在繼續研究”,而這一次出場的蒸汽機也不是用在火車上的那種,而是抽水用的,一般用于礦區抽水——這也確實是歷史上蒸汽機早期的一種重要應用方式。
另外我還看到兩位書友討論是否應該大力推廣火車,呃……從蒸汽機發展的階段來看,高務實暫時應該還看不到。我此前倒是寫過另一件事不知道二位是否記得,就是從京師到開平修了一條“馬拉鐵路”用于運輸開平的工業制品,這其實算是為“鐵路”打基礎。本質上來說,高務實還是比較注重一步步來的,開掛的當然有,但往往是思維方式,而不是科技飛升。
相關、、、、、、、、、
__軍史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