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元輔第287章 輔弼(十四)第一刀砍誰?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明元輔 >>大明元輔最新章節列表 >> 第287章 輔弼(十四)第一刀砍誰?

第287章 輔弼(十四)第一刀砍誰?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1日  作者:云無風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云無風 | 大明元輔 


鬼吹燈小說:、、、、、、、、、、、、

李之藻對皇帝的了解自然不及高務實之萬一,在高務實看來,說服皇帝其實很簡單,因為時至今日,朱翊鈞關心問題的主基調只有兩個:一,對賺錢有沒有幫助;二,對名聲有沒有損害。

如果非要討論得再深入一些,那就是在賺錢和損失名聲之間做出衡量與取舍。

簡單地說,如果既賺錢又賺名,這種好事不用多想,立刻答應就行;如果賺錢很多,名聲多多少少會有點損失,那也問題不大,還是可以答應;如果賺的錢有限,但對名聲的損失卻很大,這就需要三思而后行。畢竟自己這都快要封禪泰山了,現在做出一些過于損失名聲的事情可不太劃算啊……要不等封禪結束再說?

所以高務實要去說服皇帝,其實歸根結底就是要抓住這兩點:既要讓皇帝覺得此事有利可圖,又要讓皇帝覺得不會挨罵——至少不會被罵得太狠。

有利可圖,這是高務實做事的一貫原則,而且他總會努力確保決不能只是自己有利可圖,而是讓能夠配合自己的人都從中分得利益。

合作嘛,總要雙方都能有利可圖,這才能夠長久,否則豈不成了目光短淺到只會開殺豬盤的阿三一個水準?

和皇帝合作也是合作。皇帝能賺錢而不影響名聲,他高務實既能穩固權力,還能把政治理想推行全國,這就是合作共贏。

那么,在當前的科舉制度下添加“算術選考”項目,怎么就能讓皇帝有利可圖呢?很簡單,因為高務實會告訴皇帝,這些精于算術的人才慢慢走上政壇之后,朝廷收稅的效率將會大大提高,從此就能讓以前很多收不上來的稅變得能夠收上來了。

朝廷收多少稅難道不都是朝廷去開支么,和皇帝本人有直接關系嗎?當然有,而且關系很大。

之前就說過,皇帝內帑之中有一大進項稱之為金花銀。這個金花銀的制度說起來很復雜,但如果概括一下,大致可以提煉出這樣一條:金花銀收入在事實上與朝廷糧稅多寡呈正相關。

說人話就是朝廷稅收越高,皇帝以相對固定比例收取的金花銀也就越多。注意,這里說的“相對固定比例”,即“皇帝抽成”的比例確實可以調整,但一般情況下還是比較固定的,不會說調整就調整。

前不久才剛說過,萬歷朝進入內帑的金花銀“一年大約一百萬兩,但是基本專款專用,用于后妃、宦官宮女的開支,包括賞賜,通常沒有結余”。

“沒有結余”很能說明問題:這筆錢一直處于“只少不多”的狀態。考慮到后妃、宦官宮女的開支本身就是個彈性開支,甚至連后妃與宦官宮女的人數都是很有彈性的,因此對于皇帝而言,這筆金花銀哪怕已經有一百萬兩之巨了,但它依然是一筆永不嫌多的進項。

解釋到此,問題就很清楚了:只要“算術選考”這件事大大有利于收稅,而且多收的稅款還并不是額外加征,而只是把以前那些偷稅漏稅的窟窿給堵住,將稅款重新收到朝廷手里來了,那么皇帝的金花銀收入也會因此而大大提高。

這可不就是“有利可圖”嗎?以高務實對朱翊鈞的了解,這位在原歷史上認為只要肯交稅,商人服朱也未嘗不可的皇帝,絕對愿意支持“算術選考”。

那么,有利可圖的問題看來可以得到解決,接下來就該考慮一下名聲問題了:這件事會影響皇帝的名聲嗎?

高務實認為,大致上是不會的,因為這其中有一個最關鍵的點在于,算術選考名義上的終極目的也不過是為了把原本就該收上來的稅真正收上來,并不涉及任何加征,所以朝野內外、士林上下其實找不到對此加以抨擊的合理理由。

當然,表明上的理由永遠都是表層問題,如果他高元輔只看得到這一點,那他這些年的官場就算是白混了。問題的真正根源從來都不在名義上的那些說辭,而在于背后的利益歸屬、利益分配。

這些原本應該收上來的稅,實際上去了哪里?當然是去了權貴與士族鄉紳手里。

權貴,這里一般指朱明宗室與開國、靖難兩大勛貴集團,當然也包括其他零零散散獲得爵位的人家——高務實現在也算其中之一;士族鄉紳,實際上就是泛指通過讀書考得功名的人與其家族這個集團。

不過,以前就說過,很多人以為的大明完全不收商稅并不符合事實。大明朝其實是收商稅的,只是一來征收的項目極少,二來征收的比例太低。

甚至,很多地方居然還可以任由疆臣自行調節稅率,于是最終結果就是雖然征了,但比沒征也強不了多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后世淪為笑話的“江南一年茶稅二十四兩銀子”——你說你留這二十四兩干嘛,是打算氣死皇帝嗎?

這可是江南地區啊,經濟作物種植遠超糧食種植的江南地區啊!一年茶稅竟然只收起來二十四兩銀子?這還不如干脆全免拉倒,至少能混個好名聲呢!

不過這里還有另一個誤區,就是勛貴和士族(這里及以下都泛指有功名的讀書人)免稅。其實并不是這樣的,按照明律規定,勛貴方面是伯爵以上才免稅。

換句話說,伯爵(或侯爵、國公)本人是免稅的,但伯爵的家人并不免稅——比如你爹是某某伯,但你并非長子,也沒有混到爵位(這很正常,因為明朝沒有男爵和子爵),而且現在你已經成親了,分到了你爹給你的一部分田產。那么不好意思,你的這些田產其實并不免稅。

朱明宗親的祿米開銷問題由于前些年高務實已經通過開藩禁基本解決(沒完全解決,但已經只發親王、郡王兩級祿米,負擔大大降低),不過藩王侵占良田的問題改善不大,這也是高務實瞄準的對象。

有人可能要說了,藩王那可是朱元璋規定不交稅的,高務實有什么理由瞄準他們呢?

高務實當然也沒什么辦法動他們的“合法田產”,不過不要緊,他們手里有大把的非法田產,這些才是他們真正侵奪民利的大頭。

如果天下藩王手里都只有分封時賜予的土地,其實對當地經濟的影響也還可控,真正的麻煩是他們仗著權勢地位,通過各種手段搞到名下的黑產。

不過,對于要搞藩王黑產這件事,高務實暫時還不會說給皇帝知道。朱翊鈞這個人對自己親戚還是很眷顧的,哪怕這些藩王很多跟他早就出了五服,但儒家的親親觀念擺在這兒,皇帝絕對不肯隨便查抄天下藩王黑產的。

這事兒的關鍵在于,它和開藩禁不同。開藩禁雖然改了祖制,但底層宗親的悲慘情況擺在那兒,朝廷的收入也擺在那兒,養不活就是養不活,這是個客觀現實,你想裝死也裝不過去。

所以,高務實主持開藩禁的時候,一方面可以用他自身的威名和朝廷的武力強壓藩王們,一方面也確實是給了廣大中低層宗親一條活路,所以才能夠在數年之內推行開來,完成壯舉。

但是,如果要查藩王黑產,那就不同了。雖然這明面上絕對是至公至正的一件事,但皇帝必然會以愛護宗親的名義直接拒絕——道理之前就說過,“親親”啊、“以孝治天下”啊,等等諸如此類。

所以,高務實不打算現在就告訴朱翊鈞,而是先把人才隊伍培養起來,把其他好查的先查了,甚至把藩王黑產也悄悄查了但不說,最后找個機會再攤牌。總之一句話,改革是要一步步來的,得先易后難。

這不比有些作戰,先難后易可能達成一種“勢如破竹”的氣勢,如一舉擊敗敵軍核心部隊,那么人數更多的弱兵或者仆從軍可能就會直接崩潰。

改革則多數時候不是這樣,只有先易后難才能在一開始就獲得正反饋——比如改革初期大家都在觀望成效,你挑個最難的先改,結果推進不動,大家一看沒戲,都不支持了,這改革不就失敗了?

先易后難就不會這樣,先挑個軟柿子捏,把這顆柿子分給大家吃了。大家一看,真有甜頭啊,于是打起精神跟著你干,這改革就形成了風潮、形成了大勢,就能繼續執行下去。

所以現在情況很清楚,改革第一刀不能砍藩王,因為砍藩王等于間接著砍皇帝。同樣的道理,砍勛貴也不行,因為之前也說過,勛貴不僅是朝廷的門面,更是皇權明面上最堅定的支持者,砍勛貴還是等于砍皇帝。

原歷史上崇禎一上位就能輕松做掉權勢滔天的魏忠賢,原因是什么?是因為魏忠賢無論如何也沒法把京營和錦衣衛的大權從勛貴集團手中奪走,而勛貴集團只認皇帝的圣旨。

所以可以說大明朝的皇帝一直處于勛貴集團的保護之下,而反過來勛貴集團也知道自己的權力來源有且只有皇帝本人。皇帝和勛貴是真正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根本不可能出現一刀砍向勛貴集團而皇帝熟視無睹的局面。

哪怕高務實軍改搞出禁衛軍,而禁衛軍名義上不由勛貴集團直接掌權,但實際上皇帝和勛貴集團也沒有對禁衛軍失去控制——禁衛軍的軍餉軍械都是勛貴集團掌握的生產建設兵團提供,而且其軍械庫、軍火庫也都控制在生產建設兵團手中。至于禁衛軍的調動,早就說過必須有宮里的那一半虎符。

那么這第一刀究竟砍誰呢?看起來好像只剩士族讀書人了。

然而眾所周知,士族讀書人的實力其實是最強的——文官集團嘛,甚至能制衡皇權,能不強嗎?

所以,也不能把這第一刀傻兮兮地對著文官集團砍下去。高務實的改革原則一貫是“團結大多數,打擊一小撮”,而不是拉開架勢,一動手就搞得好像要和文官集團決裂一般——高務實自己也是文官集團的一員,他也沒法這么干啊。

那么言已至此,問題就聚焦在了一件事:第一批要打擊的究竟誰?

剛才說過,大原則是“團結大多數,打擊一小撮”,但這里的“大多數”和“一小撮”其實未必非得看人數,而是要看絕對力量的強弱。

文官集團目前是不好動的,至少不好在第一批次去動他們,因為無論高務實喜歡不喜歡,都得承認沒有文官集團配合,朝廷的政令別說出不了京師了,甚至連內閣都出不了。

第一批能打擊的,還是只有倒霉吧啦的武將集團。或者說得更直白一點,是要打擊侵吞軍田的衛所武將世家集團。

衛所武將世家為什么是最好的開刀對象呢?有幾個原因:

其一,他們侵吞軍田的行為直接導致大明全國名義上的武力根基——衛所制幾近虛設。這是高務實要動他們的主要原因,因為不動他們,大明的進一步軍改無從談起;

其二,衛所武將世家在朝廷的聲量不夠大,且最拿得出手的幾大世家幾乎都在高務實麾下效力過,甚至干脆就是高務實自己在軍中的“嫡系”。所以,高務實對他們的震懾力足夠強,而反過來,高務實對他們懷柔起來也更能見效;

其三,高務實的下一步軍改措施可以彌補他們不少損失,從而達到一種“打一頓,給個棗”的狀態,能夠較好的控制后續風險。

其四,搞定了衛所武將集團,就能把下一步軍改推行下去,等將來“甲種軍”、“乙種軍”、“丙種軍”等編練明白,天下兵權進一步收攏、各軍戰力進一步加強,再回過頭去處理士族讀書人,事情就好辦多了——某某老爺,外頭那些丘八們可就等您一句話了,您看這事兒咱們是來文的,還是來武的呀?

綜上所述,這第一刀必須往衛所武將世家頭上砍,不過不用把人砍死,砍死了就不好辦后面的事了。

感謝書友“書友20231104594121”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書友20231104594121”、“doni”的月票支持,謝謝!

(本章完)

相關、、、、、、、、、

__軍史小說


上一章  |  大明元輔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