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元輔第287章 輔弼(十三)終極改革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明元輔 >>大明元輔最新章節列表 >> 第287章 輔弼(十三)終極改革

第287章 輔弼(十三)終極改革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1日  作者:云無風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云無風 | 大明元輔 


鬼吹燈小說:、、、、、、、、、、、、

不怕多燒耶和華一炷香?是的,高務實對待這些事的態度幾乎都是這般。入教不入教根本不在他關注的范圍內,只要你秉承中國人一貫的態度就行。

什么態度呢?靈則燒香,不靈毀廟。

中華文明是一個在周公時代就正兒八經完成了世俗化的文明,人們對于這樣那樣神祇的“信仰”非常現實:你有用,那我敬你一炷香;你沒用,那就毀了你的廟。

中國人可不慣著那些白受香火的無用神仙——管你是哪路神仙,想來中國都可以,但你想要立得住,那就得完成KPI。

誒,中國人就是這樣,親兄弟明算賬,神仙來了也一樣。你耶和華來了中國,還想像對待西亞、歐洲那群人一樣,動不動就PUA人家說什么你們天生有罪,你們不信我就要受到神罰……你特么想屁吃!

管你什么神,來了中國任務都一樣:能不能保我風調雨順,能不能保我金榜題名,能不能保我生意亨通,能不能保我家事順遂,能不能保我子孫滿堂,能不能保我……總之總之,你特么總得有點用啊!

你倘若是屁用沒有還敢威脅要害我,那你算個哪門子的神啊!你這種玩意兒在中國就是邪魔外道知道嗎?

只要李之藻——以及其他人——堅持這樣的原則,入教根本就不是問題。他們那個主要是真能顯點什么靈,哪怕是碰巧都行,那這柱香燒了也就燒了,還能促進消費呢。要是不靈,到時候自然也就消失無蹤,或者泯然眾教,高務實也懶得費神。

這時候把原則說開,高務實就要開始說點正經事了。他清了清嗓子,道:“振之,你可知道本閣部為何在萬千官員之中挑了你來內閣聽差?”

“下官愚鈍,一路上左思右想也沒能領會元輔深意。”李之藻深深躬身,語氣謙然道。

高務實猜到他無論如何也能琢磨出一點線索,甚至可能早就想明白了,只是中國文人的習慣讓他故意藏拙,因此也不點破,只是微笑著道:“因為有消息說,你不僅精于算術、格物,甚至還向利瑪竇等人學過拉丁文。”

“算術、格物不過偏門小道,竟能入得元輔法眼?”李之藻雖然早有猜測,但此刻看起來頗為吃驚,又道:“至于拉丁文,藩邦夷語罷了,只是下官閑來無事,學著打發時間而已,元輔竟會在意?”

“本閣部不僅在意,而且還希望有更多人如你這般。”高務實這次一點含糊都沒有,直接說道:“朝廷以科舉選拔人才,此乃大善之政,但眼下也面臨一些困境。

如,這些年來往往會有幾篇文章難分上下,導致掄才大典時考官相爭,互不相讓,甚至出現有辱斯文之舉。本閣部以為不妥,而朝廷值此更不該視而不見,當有改善之法,以正斯文之風。”

李之藻心中一動,但卻不敢將自己的猜想說出來,只好問道:“不知元輔有何萬全之策?”

“事無萬全,本閣部豈會如此自負?不過,若說稍加改善,且對朝廷選材有所助益,則本閣部確有一些想法。”

高務實開始出現習慣性的動作,右手幾個指頭在太師椅的扶手上有節奏的輕輕敲擊,口中道:“我欲在程文(八股文)之外,另添一門作為‘選考’,即算術也。所謂選考,即考生既可以選擇去考,也可以選擇不考,但無論考與不考,其考試成績都會作為萬一出現程文與旁人難分伯仲時的判斷標準。

例如張生與王生皆參與本次春闈,張生考完程文之后又考了算術,但算術只對了一題,而王生考完程文之后并未再考算術。

閱卷之時,張生、王生之程文皆有考官極為欣賞,二考官僵持不下。如此,則加算二生算術成績。此時張生雖然僅對一題,但王生未考,視為全錯。如此,張生排名即在王生之上。”

李之藻瞪大眼睛,倒抽一口涼氣,甚至下意識左右看了看,壓低聲音,語調微微發顫地道:“元輔,如此大改,恐士林震怖啊!”

高務實心中一嘆。

李之藻算是非常“進步”的人士了,但他都一聽就覺得“恐士林震怖”,可見大明朝這科舉制度已經僵化到了何等地步,連這樣的小小改動——甚至只是在不變動整體規則的情況下稍微做一點制度補全,都會被認為是“大改”。

不過,這件事高務實從穿越過來沒多久便開始悄悄琢磨,如今差不多三十年都過去了,自己甚至都熬到了當朝首輔,實在已經不能再等了。高務實這次是打定主意,非要在科舉制這尊“太歲”頭上動一動土了。

至于說會有人反對……哼,什么事沒人反對啊?有人反對就不辦事了,那我高務實穿越這一場是來干什么的?就為了用超越時代四百年的眼光賺點錢,享受一下封建時代的人上人滋味?

這也太沒出息了。如果只是干這點事,那但凡是個穿越者,而且有自己這樣的出身,恐怕誰都辦得到。

更何況,要真正改變大明,讓中華文明繼續保持先進,也不是強調一下海上貿易的重要性、發展一批看似先進的手工業和初級工業就行的。如果不能在制度上做出改變,自己這幾十年來改革的成果其實不過是水中花、鏡中月,曇花一現之后就會凋零。

這并非危言聳聽,而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后世有很多人討論為什么現代科學會在西方產生而不是在中國產生,然后有人說什么中國文化天生沒有科學精神,說什么西方人很早就有《幾何原本》,這就是科學精神的種子云云。

高務實認為,這純屬放屁。

后世中國人在復興之后對西方完成去媚化,越來越多的學者質疑起那些從《幾何原本》開始吹噓出來的各種神異故事,已經提出過很多懷疑。不過,高務實反倒并不想從《幾何原本》真偽論來說這些,他有另一方面的看法。

他認為,西方率先完成所謂“科學進化”,開啟工業革命,其實是個因為需求導向而產生的結果。它是個結果,并不是原因。

什么“需求導向”呢?兩個層面,經濟和軍事。

西方人在大航海時代中撈取了大量的好處,占領了許多的殖民地,但事實上此時西方的“科技”并未超過東方的水平,大家實際上還處于同一層級,互相之間各有千秋。這一點早就說過,比如大明在很多技術上依舊保持領先,甚至在軍事科技層面也有不少發明創造并不弱于西方。

但是,隨著大航海時代發展到高峰,西方殖民者發現自己雖然搶奪了大量殖民地,擁有了極其廣闊的市場,但由于自己國家的人口太少,導致沒有足夠的產品來填滿這些巨大的市場,于是就產生了“需求導向”——我得生產更多的產品去傾銷、去賺錢!

然而問題是,人口太少這個問題他們解決不了,那就只能想辦法提高生產力。在這種全社會的“生產力焦慮”下,任何可能提到生產力的設想都會被重視、被實踐。久而久之,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就被無限拔高,最后迸發了工業革命。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中國沒有率先產生工業革命——大明沒有對外擴張,國內市場幾乎是固定不變的,因此中國社會并無動力生產更多的產品去填補市場空白,去賺更多的錢。

而且對于大明而言,哪怕市場再大一點,其實也很難激發對于提高生產力的巨大沖動,因為大明的人口太多太多了!你說現有的產品不夠填補市場需求?這好辦啊,我再多招募些人去做就行了,至于什么提高生產力……爺不稀罕,爺人多啊!

這里還可以反過來印證另一件事:農業時代發展得好不好,有一個權重很大的標準其實就在于人口。你越是農業時代發展得好,你的人口才可能不斷增長,因為沒有足夠先進的農業技術、農業設施,你就不可能擁有足夠的糧食來養活那么多人口!

因此,中國完全可以毫不謙虛的說:我中華文明代表了農業時代的技術巔峰!

然而可惜的是,前一個時代的技術巔峰往往會導致其在下一個時代初期的落后。正如同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代讓美、德超越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代表英國一樣。

前一個時代的巔峰,往往會因為路徑依賴和已經取得的優勢而不肯放棄這些優勢所帶來的既得利益,不愿意投資新的技術,從而導致它在下一個時代開啟之后的落后,繼而被后起之秀超越。

無論是原歷史上的大明,還是現在經過了高務實改造的大明,事實上都一樣處于這個階段、這個窠臼之中。如果想要改變被西方超越的宿命,那么高務實就必須想辦法完成整個社會思想中“老子天下第一”甚至“老子永遠天下第一”的思維定式,讓大明百姓——最起碼讓大明的讀書人真正明白,“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是說來嚇唬你的,而是真正隨時可能發生的危險。

大明人口太多,這本來是最難解決的問題,尤其考慮到高務實根本不會同意用內戰消除人口這個方案的前提下。但好在現在有老天爺“幫忙”,小冰河期降臨,因此高務實可以拼盡全力將人口遷移到南疆、南洋乃至更多的地方,然后稀釋大明國內的人口,從而倒逼出國內產生提高生產力的沖動。

與此同時,高務實終于同意了南疆方面進一步擴大控制區。這里必須說明,他可不是真的因為南疆內部有了點向外擴張的沖動就被迫妥協。

正如之前一直所說的那樣,他建立了完善的體制,讓南疆根本沒有人能反對他的意志。如果他堅持不擴張,那些擴張派也只能悻悻罷手,然后把權力斗爭轉移到內部去,開始向內爭奪權力資源,而不是向外。

二十多年的開海,大明朝龐大的生產力已經因為南疆、南洋、蒙古、西域、日本、朝鮮等地的貿易被激活了。現在還要繼續保持這種“市場擴大因此需要提高生產”的模式,就必須進一步拓展市場寬度和深度,并且一直把這市場拓寬到大明國內滿足不了的程度,才能激發大明內部的主動性,開始想辦法從科技的角度來提高生產力,而不是單靠“堆人”來達成。

如果能做到這一步,高務實的大事就完成了七八成。那么,剩下兩三成是什么呢?

生產力提高可以視作全社會的工作,可是生產關系的改變需要官場內部完成啊!你不在官場內部完成,難道要等大明出現一位護國公克倫威爾,殺氣騰騰地把皇帝干掉,開始實質上另起爐灶搞出一套資本主義虛君政治來嗎?那可就違背了高務實“避免內戰”的基本原則啦!

所以,如何讓“生產關系”去適應將來生產力的發展呢?那就得給大明來一場體制改革。而要體制改革,首先你得有能去改革這個體制的人才。如果手底下還全都是以前那些一生只讀圣賢書的文章圣手,連個賬都算不明白,也根本瞧不起各種“奇技淫巧”,那顯然是搞不成的。

由此,高務實將李之藻這樣的人調來身邊作為“千金馬骨”,并且準備給千年以來一直變化不大的科舉制度加點料,這就順理成章了。

李之藻見高務實面色平靜,似乎一點也沒被自己的話嚇住,終于也定了定神。他想起高務實多年來已經進行了很多在事前看來都幾乎不可能完成的改革,也漸漸放下了心理包袱,深吸一口氣,問道:“元輔所言誠然在理,不過茲事體大,不知皇上是否會答允?”

高務實微微瞇起眼睛,呵呵笑道:“論到說服皇上,本閣部還是有些經驗的。”

呃……那倒是。

李之藻不敢質疑,也不敢詢問,只能干笑著低頭應是。

不過他心里還是忍不住嘀咕:這么大的事,元輔真能說服皇上?用什么辦法呢?

感謝書友“初次登錄”、“阿勒泰的老西”、“SeamChe”的月票支持,謝謝!

PS:一步步的改革,終于要把這個開書之前就當做終極目標的改革說出來了,前后花了幾年時間,真是感慨。

(本章完)

相關、、、、、、、、、

__軍史小說


上一章  |  大明元輔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