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元輔第287章 輔弼(十二)李之藻,利瑪竇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明元輔 >>大明元輔最新章節列表 >> 第287章 輔弼(十二)李之藻,利瑪竇

第287章 輔弼(十二)李之藻,利瑪竇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1日  作者:云無風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云無風 | 大明元輔 


鬼吹燈小說:、、、、、、、、、、、、

在李之藻到來之后,高務實感受到的一個驚喜是自己悄悄咪咪推行了多年的一項舉措已經開始起到效果了,那就是阿拉伯數字的應用。

李之藻不僅會熟練使用阿拉伯數字進行計算,甚至還會使用一些在高務實看來比較簡單的加減乘除豎列算式,這意味著自己多年來在京華工匠學堂數學系推行的新算法至少普及進了士林中一些愿意嘗試新學問的群體,這是非常值得欣慰的一件事。

中國古代的數學水平其實不低,但是復雜的文字和算法導致了后期發展的局限性,絕大多數人,包括絕大多數有財力、有精力的人往往都難得在數學方面發力,導致愛好數學、精于數學的開拓性人物越來越少,中國的數學發展也就逐漸慢了下來。

雖然,依托于當前時代大明讀書人在全球范圍內而言仍然擁有足夠大的基數,數學依舊還是有所發展的。然而高務實知道,隨著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和因為殖民地擴大而本身人口的不足,歐洲列強會進入一種“需求導向”,倒逼其社會進入工業時代。

而一旦進入工業時代,以阿拉伯數字為載體的數學等基礎科學就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取得極大發展,如果大明跟不上這一波發展,任憑他高某人如何發展商業、手工業乃至初級工業,最終都一定會掉隊。

因此,數學這種基礎科學一定要全面轉向使用阿拉伯數字,決不能固守成規搞什么“天朝至上”。更何況在高務實看來,真正的中華天朝,其思想底色也應該是實事求是,什么好用我就用什么,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正如那位老人所言:發展才是硬道理。

不過這里要特別說明一點,中國古代的數學體系有一套“特色數學”,叫做“籌碼”,后來發展成為算盤。算盤不僅用起來便捷,而且相對漢文而言也還算好記錄,正是因為它的存在,所以當阿拉伯人、歐洲人先后采納了原本起源于印度的“阿拉伯數字”進行數學計算時,中國雖然也有阿拉伯數字的傳入,但卻并沒有獲得廣泛應用。

然而,“籌碼”或者“算盤”也有其局限性。“算盤”易用的方面高務實不會否定,而是繼續加以推廣,但用于筆算和記錄之時,高務實不僅在京華工匠學堂堅持推廣阿拉伯數字,而且最近幾年還在戶部開始推廣。

這一點其實前文有提到過,戶部在改制之后,權力和規模都急劇擴大,現在有很多新設的辦事人員滿天下出差,負責查賬、審計、監督等事,而這些人員都被高務實強制要求去工匠學堂數學系進修兩年到三年。

兩三年時間不是小問題,一般人并不會愿意浪費這么久,尤其是官員群體。所以,高務實也沒法強制進士老爺們去學,只能想其他辦法。比如高務實撿起三伯高拱當年“重視舉人”的說辭,大力在戶部引入舉人們入職,在包吃包住發俸祿的條件下,讓他們去工匠學堂學習數學,然后安排在戶部任職。

舉人們按說也是有做官資格的,但事實上你得排隊,等“有缺”之后才有機會被任命為官員。當然,事實上不僅是要有缺,你恐怕還得有人脈乃至有錢,才能真的獲得任命。

然而高務實最善于在這種“小事”上偷偷想辦法:戶部新設的職務極多,而且全都要求經過工匠學堂的數學進修,進修完成后會根據成績授予八、九品官職,正式進入官員序列。

在大明,官與吏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群體,甚至可以說是兩個階層。有的人雖然考了舉人,但自問就算再讀十年二十年也未必能高中進士,偏偏家世也一般,指望等到一個缺員補上,那和后世買彩票中五百萬可能區別不大,基本相當于沒戲。

現在不同了,花兩三年時間去京華工匠學堂進修一番,只要能順利畢業,一個官員身份就到手了,這是多好的機會啊!由此,大量舉人開始進入戶部基層,充實到全國各地負責財政相關的工作。

毫無疑問,這些經過新式算術教育的舉人們在“業務能力”上遠勝于早前那些只讀圣賢書的官員。他們充實基層之后,能夠形成“巡撫巡按——戶部專員——地方吏員”三級機制,更好的填充以往官、吏之間的權力空白,大幅改善過去那種“官員不問庶務、吏員蒙蔽上官”的糟糕局面。

而現在,高務實驚喜的發現,不只是戶部外派的官員有了阿拉伯數字使用基礎,連李之藻這種并非戶部外派,但本人喜歡數學的官員們也開始主動學習起來,甚至還學得不錯。

高務實上午給李之藻材料,中午剛過不久,李之藻就來交任務了。高元輔很是贊賞,不僅連連夸贊,甚至當場批閱,還為李之藻指點了幾處計算方式的簡單化操作,反過來又讓李之藻驚為天人,想著高元輔果然不愧是經天緯地之才,真個是學貫東西。

為什么說學貫“東西”呢?因為李之藻驚訝的發現,高元輔的計算方式與自己那位來自于西方的好友非常相似,最后李之藻忍不住打探,問道:“元輔博學,實乃士林楷模……不知元輔可曾識得一些西洋番僧?”

高務實聞言大笑,道:“你是說天主教傳教士?”

見高務實不說“西洋番僧”,反而直接點明,李之藻大喜過望,忙道:“原來元輔也知道這些人?”

高務實呵呵一笑,道:“本閣部那座日新樓便是中西合璧之作,乃是由我大明匠師與意大利建筑家合力設計。既如此,本閣部如何會不知曉天主教傳教士?不過,你所認識的那位教士,本閣部倒是尚未親見,若他有朝一日來京,你可請他來本閣部府中一敘。”

李之藻大吃一驚,問道:“元輔也知西江先生?”

這個“西江先生”倒是讓高務實愣了一愣,遲疑道:“他不是叫馬提歐·利奇,或者利瑪竇嗎?”

這一問讓李之藻更加驚喜了,連忙道:“想不到元輔甚至還知曉西江先生的原名。不錯,西江先生原名正是馬提歐·利奇,后來他給自己取了個漢名,正是利瑪竇。至于西江,這是他的號,另外還有兩個號,曰西泰,曰清泰。”

利瑪竇的號?這個高務實還真不記得。反倒是他的原名,高務實以前曾經有所了解。不過這都不是問題,利瑪竇這個人很聰明,用中國話來說就是深諳“因地制宜”之法,一到中國就研究漢語,也研究中國文化和民間習俗,因此很快給自己取了中文名,只是不知道他甚至還取了號……不知道有沒有表字?

這些事高務實想想也就拋之腦后,他只是微笑著點了點頭,對李之藻道:“利瑪竇是個人才,不僅學識淵博,也很懂得如何與我們相處。我想,你一定在他身上感受到了如沐春風,是么?”

“元輔所言極是,西江先生確然如此。”李之藻的回答并不避諱什么。

高務實繼續微笑著,問道:“他有沒有提及一些傳教事宜?比如在江南某處,甚至干脆是在京師建立天主教堂之類?亦或者,希望你或者你身邊之人皈依天主教?”

李之藻依舊很直接,點頭道:“確有提及,不過……下官尚未答應,只是說可以幫他在京師試探試探口風。”

“誰的口風?是本閣部,還是干脆試探皇上的口風?”高務實問道。

他依舊保持著微笑,但李之藻到底也是做了兩年官的人,知道這件事和自己與利瑪竇這樣的洋人交往不同。雖然中國歷來對于民間信教這件事大抵并不干涉,但大明朝比其他朝代有所不同,建國之前是利用過這方面力量的,后來又經歷過諸如白蓮教起義之類,對于這些事就比較敏感了。

李之藻小心翼翼地道:“下官觀其教義,勸善而非邪,略不類匪,因此沒有力拒。至于所謂探探口風,其實多半流于敷衍……”

“不必敷衍。”高務實淡淡地道:“本閣部多年前就與他的前任達成過一些默契,對于天主教傳教一事并不阻攔,只不過有些前提條件罷了。

他若想來京師傳教,你可以去信給他,就說盡管來。建立教堂什么的也不必忌諱,本閣部甚至可以為其向皇上說明情況,想必皇上也不會介意。

不過。這一切的前提條件與過往無異——不要試圖把大明當做什么直屬于教宗的教區,其在大明任命的任何主教、紅衣主教之類,也都不要妄圖干涉朝政。

另外,本閣部特別提醒一下,要想在大明順利傳教,應當從上流社會入手,特別是從文化交流入手——歐洲有什么最先進的科學進展,他們應該拿來大明與我們交流。至于天主教的教義什么的……這倒是可有可無。”

李之藻大為詫異,見高務實確實沒有動怒的跡象,忍不住試探著問道:“歐洲確實有些學問頗有意思,不過觀元輔似乎只對這些感興趣,卻對他那‘主業’頗為不屑……下官能否請問元輔,這卻是何緣故?”

緣故?緣故就是我是個無神論者啊……

“子不語怪力亂神。”高務實搖頭道:“亞伯拉罕三教,本閣部一個都不信。你若實在要問,本閣部信的是人欲即為天道。”

李之藻其實還不清楚高務實所說的“亞伯拉罕三教”是個什么東西,但他此刻更震驚的卻是后一句,即高務實所說“人欲即為天道”。

“人欲即為天道?”李之藻一臉震驚:“不知元輔此言何解?”

“十日當空,人欲活之,故有后羿射日。”高務實淡淡地道:“世間萬千生民,他們想要活下去,這便是天道。我所從者,天道也,即為萬民之存續殫精竭慮、奮發有為。

至于神,至于鬼,亦或利瑪竇所謂之‘天主’,皆非我信。更何況,那亞伯拉罕三教所謂人生來有罪……笑話,生便生了,怎就有罪?”

李之藻下意識道:“西江先生說,那原罪是因為亞當與夏娃被蛇引誘……”

“你觀利瑪竇與你我長相可有差別?”高務實不屑地道:“亞伯拉罕三教起源于西亞,本是當地沙漠部族閃族的一種原始教派,其中之一后來便發展成為利瑪竇他們信仰的天主教。

這一教派脫胎于大概一千六百年前左右的猶太教新興派系,算起來大概是在王莽篡漢時期。況且西亞與我中土相隔數萬里……振之,你相信這樣一個教派所謂的人之起源說法,相信我們的祖宗會是他們所謂的亞當和夏娃?

至于他們所奉為圭臬的經典如《舊約》、《新約》,胡編亂造之處不知凡幾,但凡稍有見識便不會采信。

另外,你別看利瑪竇此來傳教將一些教義、規矩說得甚是合理,實際上天主教在歐洲早已糜爛不堪,數十年前他們內部便已經產生的新的派別,如路德宗、加爾文宗等等……這些事以后有時間本閣部可以說給你知曉。”

李之藻大受震撼,喃喃道:“元輔之博學實在是……實在是無人可及,下官今日受教之多難以形容。若非元輔今日當頭棒喝,下官說不定將來還真有入教之可能……”

別“說不定”了,要不是我今天這么一說,你將來就是“中國天主教的三大柱石”之一了,跟徐光啟、楊廷筠齊名。

不過想歸想,高務實還是不露聲色道:“雖然入教大可不必,但本閣部之前那些話你還是要記得,想方設法讓歐洲人將他們的學問帶來大明。”

高務實說完頓了一頓,補充道:“所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學問永不嫌多。振之,你明白本閣部的意思吧?”

“下官明白,下官一定盡力。”李之藻深吸一口氣道,說完又有些遲疑,問道:“不過元輔,若是利瑪竇他們提供了那些歐羅巴之學問,此后卻一力堅請下官入教……”

“那就入吧,左右不過是裝裝樣子。”高務實擺擺手,嗤笑一聲:“咱們滿天星宿都多得信不過來了,倒也不怕再多燒他耶和華一炷香。”

感謝書友“今年?多久?”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阿勒泰的老西”的8張月票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瀟灑的pig”的月票支持,謝謝!

PS:身邊好多人感冒啊,各位讀者保重身體!

(本章完)

相關、、、、、、、、、

__軍史小說


上一章  |  大明元輔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