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元輔第284章 總百揆(圩九)務實治蝗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明元輔 >>大明元輔最新章節列表 >> 第284章 總百揆(圩九)務實治蝗

第284章 總百揆(圩九)務實治蝗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1日  作者:云無風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云無風 | 大明元輔 


鬼吹燈小說:、、、、、、、、、、、、

時已入夏,艷陽高照,熱浪滾滾,蟬鳴陣陣。大明京師內外的樹木似乎都被高溫烤得喘不過氣來,一棵棵、一株株盡是垂頭喪氣的模樣。

近年來的氣候真是越來越怪異了,冬天極寒,夏天極熱。去年冬天,運河北方段的封凍期高達百日,以運河為樞紐的商業帶停擺三月有余,無論商家還是農家,乃至北方一些工場都叫苦不迭,蓋因為打亂了生產與商貿的節奏。

而在南方,居然連兩廣北部都發生了暴風雪,雖然為時不長,但足以令人震驚,也毫無疑問的給當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麻煩。

如今到了夏日,則全國上下都立刻進入炙烤狀態。短短十余日內,高務實便在內閣接到四十七府、一百一十五縣的旱災求援急奏,其中一些地區還爆發的蝗災。

水災、旱災往往不是一時可以急救,更多的是依托事前建立的水利系統進行調節。然而,大明朝在這一點上乏善可陳,大型水利工程除了治理黃河之外基本沒有值得一提的,而治理黃河無非是中國數千年來的常態,也談不上功績。

直到十來年前,高務實地位上升之后才得以推動一些中小型水利工程。他的辦法說來不難,主要是在高拱當年的考課法中添加KPI項目——比如將某地官員新修或翻新加固水利項目若干里納入考課范圍。

當然,對于修建或翻新加固的水平,是要通過工部外派官員及當地巡按進行雙重查驗的,而戶部還可能對其中部分項目進行支出審計。

如今的大明,應對水旱兩災之能力對比十年前可謂頗有進步,但由于天氣極端異常日益嚴重,客觀來說這些水利設施也不過是杯水車薪,各項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眼下高務實能做的也只是在賑災、移民等問題上下功夫,避免產生饑荒、激起民變等。尤其是民變。

民變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只能加劇災荒——人都去造反了,地誰種,災誰救?無非是通過戰爭消滅大量人口,從“根子上”解決了人多地少產出不足的問題。可是,誰是那該死的人呢?那些被無辜卷入戰爭的普通人,尤其是老弱婦孺,他們難道就該死嗎?

所以,災害期間的賑濟與流民安置,被當做眼下朝廷的第一要務。至于第二要務,那就是處理蝗災問題。

高務實為此兩件大事忙碌了數月,連日本、南疆、西北的事情都關心得少了許多。在短短半個月時間里,高務實主持召開了六次救災會議,其中兩次是御前會議,討論救災辦法。

旱災這一塊倒是無甚多說,都是慣有的一套體系,高務實召開會議也只是把各個地區的責任人落實到位,三令五申其救災任務要被納入考課。皇帝似乎也因為高務實的高度重視而重視起來,下旨嚴飭救災不力的四名地方官,將其中兩人發配遼東充軍,另兩人一擼到底且“永不敘用”。

接下來就是蝗災問題了。蝗災不僅威脅到了糧食生產,還會給朝廷造成了極大的威脅。首先,在蝗蟲災害頻發時,朝廷的稅收得不到保證;其次,蝗蟲爆發也極易引起暴動,因此歷朝歷代都十分關注蝗蟲治理,并制定了很多政策。

中國有記載的蝗災可能最早在周幽王時期,《詩經》中有云“田祖有神,乘畀炎火”,可見在當時祖先們已經懂得用火來消滅蝗蟲。

不過農業社會還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社會生產水平低下,人們對自然界的認知能力有限,便對蝗蟲這種災害進行了神化。如孔子、董仲舒、班固等人都認為,蝗蟲災害發生的原因是統治者的惡政,他們認為蝗蟲是上天給統治者的懲罰,他們也堅信蝗蟲是“神蟲”,不能殺死。

在這種思想下,當時很多人對于蝗蟲采取了消極態度,任由蝗蟲啃食莊稼。在唐朝前期,很少出現有官府組織的滅蝗運動。

到了唐朝后期,這種思想逐漸轉變。唐玄宗時,山東爆發了蝗蟲災害,宰相姚崇主張滅蝗,雖然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但最終還是得以實行。最后山東地區的蝗蟲災害得到了控制,此后,朝廷還設置了專門的“捕蝗吏”來管控全國的蝗蟲治理工作。

自此,中國古代社會對于蝗蟲災害的治理進入到了一個新階段,歷代統治者推出了很多政策。而此時高務實連續召開會議,就是要將各種治理蝗災的經驗和辦法總結起來,印發下去,指導各地進行治理。

根據最后一次御前會議商定的結果,內閣針對當前嚴重的蝗災做出如下指導:

首先完善了獎勵制度,鼓勵民眾捕蝗。如朝廷規定:凡是捕獲蝗蟲一斗者,給錢五十文;捕獲更多者可折價獎勵明聯儲小額銀票。

同時,針對中國自古以來的宗族社會特性,以及“皇權不下縣”的特殊國情,內閣特別規定:對于主動組織民間集體捕蝗達到一定數量者,除給予金錢獎勵之外,還考慮給予三等榮爵——即指由當地官府推薦、巡按御史查驗之后提交內閣,內閣再票擬呈送皇帝,通過者將被賜“榮爵”。

榮爵,這是高務實半年多前才提議推出的一項新制,是對地方良紳的一種褒賞,主要是榮譽性的,當然也有一定的實惠。根據高務實的提議,這項制度大致如下:

第一等,賜以榮譽爵位,稱之為爵士,許越級服色、越級門楣、越級車駕,并準自建牌坊一處,三品以下見官不拜,而如有訴訟等務,則衙門必須立刻受理。該榮爵并非朝廷正爵,不設品級,亦不可世襲、轉贈、買賣等,身死即除;

第二等,賜以某府賢士之名,如杭州賢士某某,準其五品及以下見官不拜,而如有訴訟等務,則衙門必須立刻受理。此榮爵十年有效,不可轉贈、買賣等,身死即除;

第三等,賜以某縣良紳之名,如錢塘良紳某某,準其七品及以下見官不拜,而如有訴訟等務,則衙門必須立刻受理。此名五年有效,不可轉贈、買賣等,身死即除。

這項榮爵制度自從被高務實提議,皇帝已經同意,朝臣對此有異議的也不算多——畢竟高元輔說了,榮爵不是正爵,也不可世襲,甚至二、三等榮爵還有年限,雖然給了一些諸如服色、門楣、車駕和見官不拜的優待,但還在大家可以容忍的范圍之內。

當然,更關鍵、更根本的原因在于,他們這些官員在自家當地誰又不是士紳呢?甚至自己能讀書高中金榜,背后也可能有當地名流士紳支持,那么現在自己當了官固然榮耀,但如果還能給親朋也弄個榮爵,豈不是好?

雖說朝廷要求這些人必須要有公認的“義舉”,還會派巡按等員查驗,但這種事還是好解決的——比如我給鄉梓修條路、挖條渠,錢也花不了多少,沒準就能弄個榮爵,何樂而不為呢?

如今為了應對蝗災,高務實第一次把榮爵制度推行下去,沒成想居然得到滿朝稱贊,讓他自己都有些意外。只能說,在大明當士紳是真的不錯,這些家伙手里那是真有“閑錢”,根本不介意花點閑錢買個榮譽——失策啊,早知道這樣,三十年前老子就該建議推行了。

說回蝗災問題,獎勵之外害得有懲罰,因此內閣還制定了相關的捕蝗法來懲治治理蝗蟲災害不力的地方官員。比如說地方官員遇到蝗蟲災害,沒有盡早采取措施的,將分為四等懲罰:一等充軍邊塞;二等革職待勘;三等冠帶閑住;四等考課降級。

當然,以上這都是原則,具體細則內閣另有公函下達,各級地方衙門必須按制執行。

至于其三,則是開展治理蝗災的宣傳鼓動工作。內閣以最快速度印發了很多有關治理蝗災的小冊子廣為散發。

這些小冊子里的內容,一部分是官員們根據經驗總結出來的,一部分則是高務實根據他在后世的了解添加的。

他前世畢竟是干過基層干部的,對蝗蟲問題雖然了解不深,但多少也有過一些認知。據研究表明,蝗蟲繁殖的條件主要有三個,首先要有大片荒地;其次,土地要留有空隙;最后就是植被覆蓋稀疏。

從這三個條件高務實可以看到,水位是否穩定是影響蝗蟲災害的關鍵的因素,水位的穩定就會出現大批的荒地促使蝗蟲產卵,引發蝗災。

所以,蝗災爆發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生態環境的惡化,比如隨著古代社會的發展,黃淮海平原的生態環境漸漸萎縮。

隋唐以后,黃河中游的峽谷被大量開墾,水土流失嚴重,直接影響到了黃河下游的安全問題。至此我國北方地區的自然平衡被嚴重破壞,氣候災害頻繁。

到了北宋時期,黃淮海平原已經失去了過去經濟重心的地位,與此同時蝗災日益頻繁。蝗蟲治理技術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發展完善,百姓對于蝗蟲災害的認識也逐漸加深,在此基礎上創造出很多治理蝗蟲的技術。

根據總結,內閣在治理蝗災的小冊子上提供了以下建議,供各地官府、官員根據本地實際情況選用:

其一,采取人工防治的方法,這種方法是最古老最普遍的方法。比如說,利用蝗蟲的激光性用火燒滅。《詩經》中曾經記載“夜中設火,火邊掘坑。”這是最古老的一種方法,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方法也漸漸完善,到了明清時期,本就成為了全國各地最主要治理蝗災的方法。此時既然要治蝗,內閣當然沿用并詳細進行指導。

其二,根據蝗蟲的進化過程,分階段地進行防治。比如說開溝陷殺蝗蟲的幼蟲蝗,這種昆蟲沒有經過羽化不能飛,于是便把它驅趕到水溝中,用土將它掩埋下去。內閣根據高務實的介紹,建議各地將五十人為一隊,一個人打鼓,其他的人緊隨其后用掃帚,鐵鍬等,將若蝗趕到溝中。

其三,用專門的器具進行撲打。這種方式比較單一,效果也比較有限,但是隨著不斷的發展,在原歷史上到了韃清時期形成了多種形式,主要有布圍式,用一塊一丈寬,1.2尺的粗布,兩頭各套一根插入土中的木桿,等到蝗蟲來的時候,迎面將布落下就可以將蝗蟲困在布里。如今,高務實將之提前公布施行,多少也能為滅蝗做點事。

其四,挖掘蝗蟲蟲卵。唐朝五代時期,人們認識到消滅蟲卵可以減少蝗蟲災害的發生,于是便把這項工作推廣實施開來。這種方法的主要內容是在田地里尋找是否有像蜂巢一般的小孔,用土鍬挖起,查看是否有蝗蟲的卵,如果有的話便用大火燒去。

其五,農業防除法也是最主要的一種方法。這是一位陜西籍京官提供的法子,說他老家的人們會首先對糧食的種子進行特殊的處理,比如說將馬骨、附子、蠶糞等有微弱毒性的東西和種子共同攪拌,然后再進行耕種,這樣可以避免蝗蟲災害。

這個法子高務實完全不了解,因此在寫入冊子時強調各地要因地制宜,最好是有過使用這種方法的經驗。

除了以上這些之外,還有許多高務實也不清楚究竟有沒有用的法子,但都按照上面這一條的辦法來“提供建議”,這其中還包括:

如岔開蝗蟲易發的時間進行播種。有官員總結河南地區種植農作物的經驗,認為冬天的時候將稻谷種植,在地里小暑時作物就成熟了,這樣就可以避免蝗蟲災害——這一條今年已經來不及了,只是寫進冊子里供后續參考。

如通過翻耕來消滅蝗災的。有官員認為,秋天的時候進行翻地可以把陽氣埋在土里,這樣可以殺死蝗蟲的卵——其實后來徐光啟也這么認為。當然,高務實認為問題不在于什么“陽氣”,這法子應該是通過改變土壤溫度來提前殺死蟲卵。

又如種植蝗蟲不喜歡吃的農作物來避免蝗蟲,比如說黃豆、綠豆、黑豆、芝麻、棉花、蕎麥等。這一條只能作為建議,因為主糧種植不可能隨意改變。

又如生物防治法。即利用自然界食物鏈的規律來抑制消滅害蟲,比如說保護那些以蝗蟲為食的益鳥,以及鼓勵飼養家雞、家鴨等。

此外還有一些“技術流”的,比如有一位湖北官員給高務實介紹了一種痘毒治蝗法。此人說湖北曾有一種方法,是在捕獲的蝗蟲身上刺孔點上痘漿,然后放出,這樣便會在蝗蟲中進行傳染。

高務實聽后既震驚又欣慰,這恐怕是新冠肺炎治理蝗蟲的先例了,勞動人民的智慧有時候真的宛如神跡。

還有官員介紹了一些通過化學方法來去除蝗蟲的法子。簡單來說就是利用礦物質和油性化合物,或者是毒煙來防除蝗蟲。

例如利用石灰和稻草灰來進行防治,即把草木灰和石灰碾壓成細末撒在糧食上面,蝗蟲就不會啃食農作物了。

還有以油化物驅除蝗蟲。是用油和水混合在一起,撒在農作物的枝葉上,蝗蟲不會啃食這種沾上油的農作物。

又有熏煙驅除蝗蟲。這法子是用木桿、稻草桿等東西燃起濃煙,借助煙霧中的有害物驅除蝗蟲。

這一日文華召對——也就是御前會議結束之后,高務實已經十分疲憊,正要與眾官員一道辭別皇帝,卻不想皇帝卻把他留了下來。

“眾官且自去,元輔請住,朕還有事要與愛卿商議。”

高務實不明就里,但也只好微微欠身道:“臣遵旨。”

感謝書友“云覆月雨”的月票支持,謝謝!

PS:日本大戰之前的內容暫告一段落,接下來朝廷內部會有一兩章,然后轉入南疆劇情。

(本章完)

相關、、、、、、、、、

__軍史小說


上一章  |  大明元輔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