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元輔第284章 總百揆(六十)對日全權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明元輔 >>大明元輔最新章節列表 >> 第284章 總百揆(六十)對日全權

第284章 總百揆(六十)對日全權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1日  作者:云無風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云無風 | 大明元輔 


鬼吹燈小說:、、、、、、、、、、、、

文華殿正殿很快便只剩君臣二人及數位內宦。朱翊鈞站起身來,朝身邊的陳矩擺了擺手,道:“都撤了吧,殿外候著。”

“是,皇爺。”陳矩躬身后退三步,朝幾名內宦招了招手,很快退出大殿。

朱翊鈞則朝高務實招了招手,道:“主殿不便,我們去偏殿。”

高務實知道,朱翊鈞要在文華殿留下自己說話肯定會選擇在偏殿,因為偏殿就是他們早年一起“同窗”之處,在那兒說話容易觸景生情,雙方都會下意識顧及對方感情,交流的效果最佳。

想到這里,高務實忽然有了一點明悟:看來皇上今天恐怕是要和自己談一點“私事”了,而且很可能與權力有關。

正琢磨間,君臣二人已經來到偏殿,朱翊鈞在前,高務實在后。朱翊鈞習慣性地走到他當年讀書時的書案前坐下,而高務實也就自然而然地坐到了自己當年的位置。朱翊鈞占主位,高務實在他身側靠南的位置。

似乎一到這里,朱翊鈞就格外輕松,因此說起話來也很直接:“日新,錦衣衛昨日來報,說了些朝鮮相關的情況。其中有一項我覺得頗為奇怪,但想必你可能知曉內情,所以留你相詢。”

高務實最近忙著應對全國各地的災情,還真沒怎么關注朝鮮方面的情況,但聽皇帝這么說了,也只好答道:“皇上請問。”

“女真移鎮朝鮮一事是你的提議,其中慶尚道南北二分,由葉赫兄弟二人分掌,這更是你的直接安排。按理說,葉赫兄弟還與你是姻親,正應該最為謹慎知事才對。可是,錦衣衛昨日卻說,慶尚道無分南北,最近都在操練兵馬,囤積軍械糧草,似有不軌之心……對此,你是怎么說?”

高務實先是一怔,繼而恍然道:“噢,原來是這件事,此事臣還真個知曉內情。”

“哦?”朱翊鈞微微瞇起眼睛,似笑非笑地看著他:“你這話得虧沒讓旁人聽到,否則的話,一頂‘樞臣縱容邊將,隱軍情而不報’的帽子,可就要扣在你頭上了。”

高務實卻顯得并不在乎,反而呵呵一笑,搖頭道:“皇上非是那等不知兵的,豈能不知朝鮮各地駐軍情況,乃至各方勢力勾心斗角之隱情?

想那葉赫兄弟,傾其合力也不過能湊四萬左右兵馬,其境周邊有全羅、忠清、江原等地各部女真將之包圍,這些人相互之間的關系也是難言和睦。葉赫即便真有他意,也一定是這幾道女真首當其沖,要著急也是他們先著急才對。

更何況我朝廷天兵在漢城、平壤各有進駐,對南方諸道女真各部呈泰山壓頂之勢,他葉赫兄弟除非嫌自己命長,否則豈敢有所異動?既非圖謀不軌,臣何必畫蛇添足以之上奏?”

道理自然是這個道理,否則朱翊鈞何至于如此輕松?不過,該問的話朱翊鈞還是得問:“那么,他們此番備戰卻是為何?難道這女真各部剛剛完成移鎮,相互之間就要爆發沖突了?朝鮮既要建省,可容不得他們如在遼東生地一般自行其是。”

朱翊鈞這里的“生地”是指遼東邊墻之外的土地。那些地方名義上也是明土,實際上朝廷并不真個管轄,而且當地也沒多少漢人。反之,遼東邊墻之內的就是“熟地”。

“那倒不是。”高務實嘆了口氣,道:“這事兒還得從朝廷不便出征倭國說起。”

“倭國?唔,你說說看,是怎么回事。”朱翊鈞話雖如此,但看起來他并不十分詫異,甚至很像是早有預料一般。

“攻取倭國的好處,臣此前已經說過,就不再贅述了。但朝廷眼下還有更要緊的事兒要辦,再加上太祖皇帝‘不征之國’的規定,確實也對朝野頗有影響,因此前番已然確定不再派發大軍征討倭國。

然而,據臣派員打探,倭國有人口千萬余,其地之廣略大于南直隸,并非常人所言之‘蕞爾小國’也。觀其數年前一舉擊潰朝鮮可知,該國實力也頗為不弱。如今雖為我天朝所敗,但若坐視其舔舐傷口,臣恐若干年后其又將為禍于中國。故,臣以為總要做點什么,以確保其不會再生叛逆之心。”

朱翊鈞稍稍挑眉,問道:“那你打算做點什么呢?朝廷大軍不便出征,你就打算讓葉赫去征討倭國?你剛才也說過,葉赫滿打滿算不過四萬兵丁,縱然傾巢而出,恐怕也奈何不得倭國吧?”

“光是葉赫自然不夠。”高務實道:“欲要征討倭國,需先排除跨海遠征之困難……”

朱翊鈞忽然一笑,打斷道:“跨海遠征自是素來不易,這我是知道的,不過對于如今的京華而言,似乎也不算太難吧?怎么,南疆和呂宋那么大的地兒還不夠京華折騰,連倭國也被列為目標之一了?”

高務實心中猛然一咯噔,頓時警覺起來。皇帝這話雖然說的時候面帶笑容,但話里話外這意思可說不上太“平和”啊……莫非他覺得京華的手太長了,或者說是我的手太長了?

可問題是,即便京華沒有直接出兵拿下日本,原先日本貿易也幾乎是由北洋海貿同盟完全把持的,算起來一直都是“泛京華系”的勢力范圍呀!以前可沒見皇帝對此有什么意見,怎么現在就好像不滿意了呢?

“皇上若要這樣問,那么臣只能回答:于京華而言,倭國可伐而不必伐。”高務實沉吟片刻,認真地回答道。

“哦?”朱翊鈞微微挑眉,追問道:“這是為何?”

高務實伸出一根指頭,道:“其可伐在敵。倭國出兵朝鮮,前后兩次損兵折將,導致國力大損。倭國各地在其征朝期間多繳貢賦,戰后卻一無所得,以至國內矛盾激化。

如今,逆賊豐臣秀吉已死,其麾下分作兩派,一曰武斷派,二曰奉行派。皇上可以理解為地方藩鎮與中樞朝臣各成一派……”

“所以豐臣家要削藩?”朱翊鈞下意識問道。

這顯然是過于“中國化”的思維才能問出的問題,因為日本的中樞——無論天皇時代還是幕府時代,都沒有完成真正如中國一般的中央集權,削藩云云幾乎是空中樓閣,既沒有社會民意基礎,也沒有高層制度支持。

高務實簡單地給皇帝介紹了一番,然后道:“故削藩一事在倭國甚是難行,除非豐臣中樞認定某藩違背其制,不服管教,然后才可以行征討,戰勝后方能削藩除國或者減封。

可倭國眼下的問題在于,五奉行并不能完全代表豐臣朝廷,反而是五大老擁有最高輔政之權——然而,所謂五大老,實際上便是五個最大的藩鎮。”

“哦,那我知道了。這幾個人自己就是最大的藩鎮,那他們就算內部有各種矛盾,但都不會愿意動搖分封制的根本。而既然他們掌握了豐臣朝廷,就勢必會損公肥私,扒拉豐臣家的吃食到自己碗里去。這樣一來,便一定會與那五奉行繼續加深了矛盾……如此遲早有一天,他們一定會打起來的。”

“皇上圣明,正是如此。”高務實很是欣慰,皇帝已經明白了權力背后究竟站著什么,因此只要自己把日本當前的局勢向他一分析,他自己就能立刻得出結論,知道日本兩派之間早晚必有一戰。這位自己三十年前的同窗,已經是個成熟的皇帝了。

“你說對于京華而言‘可伐在敵’,也就是他們內部有這樣的矛盾,遲早必有一戰,故京華可以趁機伐之?”朱翊鈞思索著道:“那么,何謂‘不必伐’?”

“不必伐在我。”高務實道:“京華經營對倭貿易凡二十載,已呈壟斷之勢,即便西洋番人泛海而來,若不得京華放行,也無法入倭國貿易。故,倭國之利看似在豐臣,實則在京華——既如此,京華何必非要動用刀兵,去征伐倭國?”

朱翊鈞思索片刻,沉吟道:“你是說,可以如同對待土默特一般對待倭國,其貿易把持我手,則久之必然令其歸服?”

“本可如此。”高務實頷首答道。

“本可,那就是你最終沒有這樣選擇嘍?理由何在?”朱翊鈞問道。

“五大老之中,德川家康實力最強,手段也最是高明。若是臣不加以干涉,雖然武斷派與奉行派之間一定會爆發大戰,然而最終這場仗會以德川大勝告終,并且……很可能是一場短促且一邊倒的戰爭,這就不好了。”

“為何這就不好了?”朱翊鈞有點沒想明白。

高務實道:“德川家康是個老狐貍,如果他統一倭國,勢必會加強集權,把反對他的一方除國減封,最終將倭國實權牢牢控制,沒有其他藩鎮可以挑戰他德川家。如此一來,倭國就比豐臣秀吉時代更加穩固了,而其一旦穩固,就會大大影響京華的貿易壟斷……”

“這又是為何?”看來,朱翊鈞對權力運行雖然已經很了解,但權力與貿易之間的關系,他還沒怎么思考過。

高務實稍稍思索,道:“臣做一假設:今日臣要買扇子,市集上一共有十家商戶是賣扇子的,則臣是不是就可以找他們各自問價,然后分別壓價,最后以最低價格買下這把扇子?

那么變化一下:這十家賣扇子的商戶居然都是同一個東家,而這位東家定下過一個最低賣價。無論臣如何口才了得,舌綻蓮花,十家商戶就是一口咬定不能更改東家的決定,那么臣還能拿到最低價的扇子嗎?”

“哦……我明白了。”朱翊鈞馬上反應過來,點頭道:“如果這個德川家康順利統一倭國,而且大權在握,無人膽敢反抗,那京華的生意就不好做了,其采購倭國物產的價格可能會大幅上漲,從而導致無利可圖。”

“皇上英明,因此臣大明或許不必出兵倭國,只要以對付土默特的手段對付倭國即可,久之必能掌控其生死。然而京華——或者說北洋海貿同盟,則是事實上操刀此事之人。

站在海貿同盟的角度來看,要完成皇上這項差事,就一定不能讓德川家康輕松統一倭國。就算名義上不得不讓其完成,那也一定要維持地方藩鎮的實力,使得各個藩鎮多有不聽其號令者。惟其如此,倭國貿易才會掌控于我大明之手,倭國之利益,也才會源源不斷流入我大明。”

朱翊鈞深吸一口氣,覺得高務實這番話說得極有道理。因為太祖皇帝的“不征之國”,天下間有太多人轉不過彎來,就是鐵了心覺得不能違背祖制。

但如果按照高務實這個設想,將倭國變成另一個土默特,若干年后他們就離不開我大明的貿易輸入了,屆時再想點辦法,未嘗不能來另一個俺答封貢,甚至朝鮮內附。如此一來,倭國將來可能的威脅豈不是就徹底消除了?妙計啊,不愧是朕的日新!

朱翊鈞眼前發亮,卻沒有注意到高務實在剛才這段話里巧妙的玩了一手概念轉移。本來他高務實干涉日本只是他個人的事——頂多是他京華的事。

可是,轉移一次之后就成了北洋海貿同盟的事。海貿同盟是什么?是靖難系勛貴的利益聯盟,是皇權的基本盤,所以皇帝不會反對,甚至如耳旁風一邊聽過就過,絲毫不認為有什么威脅。

然后,高務實就二次轉移概念,把對日貿易的利益由海貿同盟掌握說成“倭國之利益源源不斷流入我大明。”完成了“京華海貿同盟”、“海貿同盟大明”的轉變。

這話要說錯,那也的確沒錯,畢竟對日貿易的利潤進了海貿同盟的腰包的確是“流入大明”,皇帝根本不會敏感到發覺其中的差別——畢竟他是皇帝,在他的心目中,只要進了大明就行,何況海貿同盟背后的靖難系勛貴勢力還是他的重要權力基礎。

“也就是說,你打算有限度的干涉倭國即將爆發的戰事,所以讓葉赫兄弟暗中集聚力量?”朱翊鈞回到了最先前的話題。

“是,皇上。”高務實這次可以直言不諱的承認了。

“光葉赫一家夠么?”朱翊鈞再問。

“那自然不夠,臣自己多少也得費些力氣。”

“好,那就有勞你了。事后只要我大明能保持對倭國的海貿利潤,倭國的事情你自己看著辦,朕就不多過問了。”

這是本次談話中朱翊鈞第一次稱“朕”,也就是說,這句話就是最終拍板。

“臣遵旨。”高務實起身一禮,正式接下了這件“差事”,順便又補問了一句:“倘若最后需要皇上冊封一些人……”

朱翊鈞擺擺手道:“說了交給你就交給你,只要你覺得應該冊封的,朕就給他們冊封。”

感謝書友“曹面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klauszx”的月票支持,謝謝!

(本章完)

相關、、、、、、、、、

__軍史小說


上一章  |  大明元輔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