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127章 西吉斯蒙德犯我大吳疆土!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玄幻>> 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 >>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最新章節列表 >> 127章 西吉斯蒙德犯我大吳疆土!

127章 西吉斯蒙德犯我大吳疆土!


更新時間:2025年03月18日  作者: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分類: 玄幻 | 原生幻想 | 輕小說 | 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 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 


作者: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上朝——”

一聲吆喝之后,正在村口空地上聊天的吳國大臣們,紛紛從自己的小板凳上起身,拎著凳子,穿過幾個衛兵把守的大門,進入了會場。

這里的會場,就是村里曬谷子的地方。現在空著沒人用,就被他們用來開會了。

吳王宮廷里,其實也缺乏專門的禮儀官和儀仗。外面的儀仗其實就是吳王手下的親隨士兵兼職,平日里還要輪流去剿匪,閑著的人就在這兒站崗;負責喊話的,也不是中官,而是村里直接找了個嗓門最大的人臨時代勞。為了節約薪俸開支,這儀仗官也是業余的,在這邊開完會,還要回家干活呢。過幾天他們去下一個村子,就得換個人了。

當然,在這邊,吳王想要宦官也找不到——當地人就沒這個技術,紫帳汗國則在搞復古,到處cos古羅馬,導致希臘人的手藝也快失傳了。

而且,當地人還背地里談論,說吳王原來是“世界光復者”的親孫子,但終于沒有獲得封地,又不會營生;于是愈過愈窮,弄到將要討飯了。他又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削藩,結果被大貴族們吊著打。如此削藩幾次,后宮家眷早就被打散了。如今就自己一個人四處跑,也沒有什么后宮需要宦官打理了……

朱允炆自己,倒是努力過。黃子澄之前就建議過,說現在不比創業之初,已經有了一些家底了。而且這里的居民,文化水平又遠不如中原,還有很多蠻夷習氣,喜歡依據本能,推崇和依附強悍者,而不是更看重禮義。因此,還是應該有一些威儀,來震懾他們。朱允炆深以為然,于是把這些儀式都辦了起來,計劃一步步走向正規。

不過,他們準備進一步確立禮制的時候,黃子澄卻和其他人發生了爭吵。

原來黃子澄一向恃才傲物,看不起當地人,覺得這里哪怕所謂學者,文化水平都十分糟糕,不值一哂。閑著的時候,就自己開辦學校,親自當老師,給學生講課。

朱允炆等人都覺得這是好事,但黃子澄很看重師承關系。吳王王廷發展起來之后,需要一些文職官吏,朱允炆讓他選拔人才,黃子澄就一個勁推薦自己的學生;哪怕人手不夠,需要招募其他有文化的人,也往往得先拜他為師,才能得到更好的職位。

這樣一來,很多當地有文化的人,都對他頗有微詞。但黃子澄畢竟是明朝的會元,文化水平確實很高,其他人也沒什么辦法。而且現在朝廷里特別缺人,就算不去專門討好他,只要走個形式,喊兩聲先生,他也樂得給人安排,總歸也總有官做。

后來,慕名而來的人越來越多,對這種狀況不滿的情緒,也就越來越大。只是因為朱允炆這邊,對中下層文化人待遇確實好,所以一直都只是私下里抱怨幾句,沒有鬧大過。

不過幾年前的時候,有一次,波西米亞那邊,來了一群訪問的教士。他們的頭領是一位叫普洛科普的神父,說是專程前來覲見吳王。顯然,也是聽說了這邊的名聲,因此專門來考察一下,看看實際情況是不是像傳言那樣。

聽說有人前來,朱允炆很是歡迎,專門派人接待。一名在這邊任職的當地修士,帶他們參觀了附近地區,吳王管轄的幾個村落和小鎮。在鎮上,教士們發現了一塊顯眼的招牌,上面還貼著布告,便詢問這是什么。

修士告訴他們,這是朝廷放出的榜單,上面都是這次招收的官吏,給大家公示的。教士們嘖嘖稱奇,覺得真是個好政策,但修士卻偷偷說,這其實也就是走個形式。

榜上位置高的人,都是黃子澄的門生。大家覺得不滿,但又不想撕破臉,破壞好不容易才有的朝廷;而要是不鬧大,又不知道怎么反對才能有效果,因此一直也沒什么好辦法。更別提百姓們連字都不認識,雖然掛這兒公示,但也沒人能說什么,都是給他們自我感動用的。

修士抱怨了一通,說黃大人早些時候還好,現在卻越來越傲慢。以至于如今還有傳言,認為吳王當年在修道院里當過修士,所以很理解大家。但選拔官員的權力,卻被崇拜偶像的異教徒掌握了。如果這樣發展下去,對朝廷恐怕沒有好處。

他們這些朝廷里的官吏,有些話不好明說,但作為盟友的波西米亞神父們,卻是可以開口提議的,所以,希望他們能幫忙暗示一下。

波西米亞教士們,一開始倒是沒當回事。實際上,大家對于吳王朝廷已經很滿意了,不少方面,甚至超過了預期。于是,雖然口頭應了下來,但也沒打算真去做什么。

不過在接下來的行程里,隨著雙方決定確立合作關系,使團開始和更高級別的官員頻繁會談。在一次和黃子澄本人的會面中,普洛科普神父還是忍不住問了下那個榜單的事情。

黃子澄告訴他,自己一直公平對待所有參選人員,但本地人的素質,確實不行。

而且,他也不是空口亂說。他的家鄉,在塞里斯帝國江西行省的分宜縣,那里素有文名,在宋、元、以及大明時代,都出了眾多文人墨客,許多人通過科舉,到朝廷任職。他自己也是從小專心苦讀,才有機會入朝為官的。

而這里呢?吳王府一路經過這么多地方,招攬了這么多人,但能提供的文化人,卻連湊一場鄉試,都湊不夠。這種文化氛圍和文人平均水平的差別,是他親眼能看出來的。

總有人說,現在王府里的各種事務,并不需要特別高的文化水平,因此質疑他只顧自己一門的名聲和利益,不管國家的前途。他又不是聾子,這種怪話,自然也知道。

但是,現在國內這么大塊領土,各種文教事務,都是他一個人擔著。他才沒有心情,和這些小人攪來斗去。他做得這些事情,都是有深遠考慮的。這里一直以來,都是化外之地,遠離中原。民眾缺乏孔子、朱子之學的教化,不知道禮義廉恥,喜歡附強而凌弱。讓他們直接擔任中高層的管理人員,不但會有能力問題,他們的氣節和脾性,也是不合格的。

教士們本來覺得,他的話也有道理。吳王控制區,大多是相對貧窮的地方,文化水平肯定遠不如傳說里的塞里斯。就算他不強調,大家也認。但是他這個說話的口氣,就很得罪人;后面直接對所有人的道德水平無差別貶低,也讓大家很不舒服。

于是,普洛科普神父忍不住問了一句,說我們確實大都是鄉下和小城里的教士,文化水平不太行。不過按大人您的說法,您自己從小就專心苦讀。這固然值得贊賞,但大家都在基層生活過,知道這不是普通農人能承擔起的。必然是有家底的豪族,依靠更多普通農人的勞作,才能供得起這種生活吧。靠奪取其他農人的收成生活,不是欺凌弱者么?

而且,您也說了,您家鄉的人,元朝的時候也在當官啊?大家來訪之前,都臨時補過課,知道元朝是個蒙古人為首,依靠武力建立的王朝。那么,給蒙古人當官,不算依附強者么?

既然您家鄉的書香大族,也在附強而凌弱,那他們學了這些號稱禮義的道理之后,和我們蠻夷的道德,差別在哪呢?

黃子澄大概是沒想到,其他人還有辦法反駁,一下沒反應過來。普洛科普神父便繼續質疑,說雖然有人攻擊您是異教徒,但我們敬仰塞里斯的文明成就,因此也不敢隨便抨擊您的信仰。不過,孔子和朱子教育大家的,難道就是這種道理么?還是說,你們的教會和我們的教會一樣,也已經拋棄了圣徒的主張。雖然還在自恃有法統在,但早已變得腐朽了呢?

這話說得就很尖銳了——起碼在黃子澄聽來應該是如此,以至于直接破了防。兩邊言辭越來越激烈,很快吵了起來,最后都上了頭,開始動手了。

聽到這么大的動靜,黃子澄的門生們也紛紛趕來,大聲給座師加油助威。不過普洛科普那邊人多,還是把黃子澄圍起來一陣痛打。

后來,還是衛兵們去報信,朱允炆等人都跑來拉架,這才把黃子澄撈出來。那之后,他就又老實了很多,見誰都客客氣氣的,上課的時候也不天天隨便褒貶別人了。

不過好在,官榜事件之后,各種傳言消停了不少,也沒有什么異教徒故事再四處傳播了。和其他教派的合作,也很順利。

朱允炆等人頗為欣慰,覺得比法國那會兒有不少進步,這次總算沒有白挨打。但禮制的改革,也沒有后續了。

大臣們到齊之后,就按照排位站定,向吳王行禮。這邊的人都不會叩拜之類的禮節,學起來也不倫不類的。而且吳王宮廷財力有限,大部分臣僚都不能和吳王本人在一起,集中辦公,而是得分散就食,否則一個村不夠他們吃的。因此,很多大臣,也是從附近村鎮趕過來,一大早過來開會,晚上之前還得回去。要是需要更大規模的會議,還得召集業余大臣,也來參加,他們的時間更緊。所以,這段時間開始,像這種普通朝會,索性取消了很多流程,以節省時間。

吳王吩咐大家落座,大臣們便各自拿著自己攜帶的小板凳,老老實實坐好——這種曬谷場上,天氣干了就都是浮土,下雨了就都是泥巴,根本沒法跪坐,只能這么將就著。

坐定之后,大家便開始匯報各自負責的事情,同時交流最近發現的情報。

最先開始發言的,是“匠師”約翰。他是附近鎮里的鐵匠行會首領,因為手藝好,鎮里的訂單已經滿足不了需求,就經常帶著學徒走南闖北,受雇給人干活。因為擅長社交,所以和好幾個地方的鐵匠都往來密切。

朱允炆按照周禮制定官職時,任命他當工匠的負責人,叫做“匠師”,還雕刻了印信,制作了官服送給他。約翰因此非常盡力,不但繳納貢賦很積極,得到了什么消息,也都會趕緊報告。

據他說,周圍的幾個領主,現在又有異動了。北邊的是施泰恩貝格伯爵,似乎是得到了西吉斯蒙德本人的命令,正在訂購軍械和甲胄。不知道是不是又想動手了。

其他幾人,也贊同他的判斷。“司市”貝克更是首先表示支持,并且告訴大家,波西米亞的不少商人,都接到了命令,要求他們迅速購買糧食,送往指定地點。看起來,又是要挑事了。

貝克是本地的商會會長,在附近幾座城市里都小有名氣。看他的姓氏就知道,他家是面包師傅起家,后來生意越做越大,涉足糧食、制陶等領域。然而,雖然有點錢,但貴族們還是視他為暴發戶,對他呼來喝去。沒錢的時候,就把他當做肥羊,強行來借款。他的家產和商隊,也多次被貴族敲詐,日子很不安寧。

而在朱允炆沉迷的周禮體系里,商人的地位其實不低——起碼比現在好多了。雖然不能直接擔任高級官職,但周禮官制中,很多行業,也是分封制的。

這些專門管理某種職業的“X人”、“司X”,往往有士大夫級別的爵位,從君主處獲得任命,對上代表自己這個行業參與朝政,定期匯報工作、提供意見和反饋;對下則代表君主發布任務,管理所在行業的工匠們。這個制度,和他們現在的行會,幾乎可以無縫對接。

雖然理論上級別不高,但這也是個正經的身份,對這些實力不夠強的小城市商人,有很大的吸引力。而且,有了吳國這個“地下王國”的存在,原本無力維持大型武裝商隊的小商人,也可以通過投靠吳王,共享安全的商路。

所以,盡管吳王等人整天把“重本抑末”掛在嘴邊,但工商業團體依然是他重要的支持者。

這些小商團,遠沒有布拉格、德累斯頓和紐倫堡的同行那么強勢。很多人就只有幾輛大車,一座工坊。但他們人數眾多,往來活躍,而且分布十分廣泛。組織起來之后,經常能迅速提供情報,也能在需要的時候幫忙輸送物資。每次外界形勢有什么變化,朝廷知道的甚至會比相關領主還要早。

因此,戰爭的跡象一出,這邊就立刻得知了消息。

“這次來敵級別不低。施泰恩貝格這幾年和西吉斯蒙德關系很好,還被他委托,幫忙征收附近莊園的稅收。”謀士“禿子托馬什”說道:“這次他來,肯定是打前站的,針對的應該就是我們與波西米亞人合作的傳言。看起來,是躲不掉了。”

托馬什本來是個云游的托缽僧,見多識廣。被吳王招攬,已經有好幾年了。每次判斷形勢,都比較準確,因此得到了重用,擔任典簿。他這么一說,其他人也紛紛贊同,認為肯定是西吉斯蒙德要犯我大吳疆土了。

“欺人太甚!”坐在椅子上的朱允炆一拍扶手,椅子“吱呀”地晃了一聲:“虧我們上次還花錢賄賂他,這老小子怕是在兩頭吃!我看,不把他打疼,這人是不會消停的。”

“我們可以集結精銳,到外線去。”右長史齊泰建議:“趁他還沒完成準備,我們搶先下手。否則被他打進來,又得燒殺劫掠一番。哪怕最后能打贏,也得多付出不少代價,百姓也會損失慘重,傷及國力。”

“這樣不好吧。”左長史黃子澄猶豫道:“現在其他人還在觀望,我們搶先動手,是給人更多理由,可能會和之前在法國一樣,引起當地諸侯群起攻擊。這樣,不但形勢困難,我們的基業恐怕也會難以保全。”

“以前是人家沒有什么動向,我們主動削藩,所以反而引來敵人;現在別人已經開始大規模組織軍隊了,不是來打我們,還能是誰呢?”齊泰搖頭說。

“我聽說,波西米亞的教主胡先生,被那個西吉斯蒙德扣押了。”黃子澄想了片刻,說:“這種時候,肯定會趁著他們群龍無首,把波西米亞的暴民一舉敉平吧。對我們這邊,不見得也能同時發起攻勢。”

“唇亡齒寒,要是波西米亞人撐不住,塔博爾山寨也被攻陷,我們也就危險了。”齊泰說:“我看,還是主動一些最好。”

朱允炆還想繼續問問他倆的意見,但聽到唇亡齒寒的說法,其他大臣們都激動起來,紛紛站起身,揮舞著小板凳,表達對于主動出兵的支持。

朱允炆連忙讓衛兵維持秩序。不過,這回看起來也是討論不下去了。雖然自己也有些遲疑,但他還是心一橫:“那就拼一次吧!”

眾人立刻歡呼起來。

隨即,大家就開始分工。朱允炆親自寫了封信,給大秦國送去,請求援兵。又讓“禿子”托馬什翻譯,給波西米亞人也寄一封。貝克有個朋友,在布拉格做生意,認識不少當地能人。朱允炆便委托他,把信隱蔽送往塔博爾大寨,再去找那邊主持防務的普洛科普神父,要求他出兵響應。又讓齊泰負責召集軍隊,黃子澄負責疏散附近民眾,工正“石匠漢斯”集結人手,運送軍械。

他的命令,沿著一條條道路,迅速傳了出去。很快,從洛林的鄉村,到波西米亞的礦坑,數不勝數的人,得到了消息。留守各地的王府官員,開始征集糧草,發放武器。

在領主們自己也不知情,或者不敢知情的情況下,一輛輛運送糧秣的大車,一隊隊拿著長矛、鏈枷,乃至鎬頭和鐮刀的農民、礦工,在吳國那長條形的國土上,如同河道里突然暴漲的河水,迅速流淌起來。

一個禮拜后,朱允炆與大臣們商議,認為王府的軍隊編制倒是夠,但行政編制已經完全不足使用。現在既然是戰時,也就沒法太過講究。因此,將長史司擴編,增設六科諸司,處理戰時紛雜的事務。在三衛之上,增設都督府,統一管理軍隊。地方上的布政司,以及州縣官吏,暫時不做調整。

調整完成之后,敵人的情況也基本摸清楚了。有農人報告說,施泰恩貝格正帶兵出城收繳糧草,朱允炆立刻派遣右衛千戶“鐵匠亨利”為先鋒,率領三百選鋒,發動突襲,一舉殲滅了這股敵人,陣斬施泰恩貝格。明軍趁勢搶占了他囤積軍械的堡壘,還攻占了伯爵領上的兩座城鎮。不過,施泰恩貝格的老婆,率領親信家丁,聚保山寨,一時還打不下來。

不過,后續明軍還在源源不斷抵達。每天,都有衣著、武器各異,甚至語言都不相同的隊伍,來到鎮子上集結。人數之多,甚至超過了朱允炆自己的預料。但另一邊,大秦國卻說,這邊還沒準備好,讓他再等等。塔博爾寨方面,也沒有回復的消息,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但朱允炆和齊泰、黃子澄等人商議之后,認為事已至此,不能再等了。其他不說,集結了超出預計的這么多人,光是吃糧,都撐不了太久。總不能學徽欽二帝,把勤王百姓解散吧?

朱允炆還認為,大明的諸多藩王,暫時來說,最能打的就是他四叔。每次出征,四叔就是親自帶隊,因此士卒無不用命。雖然四叔對自己似乎態度不太友善,但這一點,還是學學他比較好,然后才有機會超過他。

自己現在還沒得到父皇的承認,那就先按藩王的職責來——雖然距離遙遠,但也要讓父皇看看,他當個藩王,實屬大材小用,當然也會是成就最厲害的。

如今沒有盟友幫忙,確實會難一些。但朱允炆等人一路也沒白挨打,已經知道,戰爭這種事情,本來就會發生無數意外,指望全盤按計劃來,肯定不現實。

而且,現在吳國的實力超出預期,也可以補上計劃里的很多缺失。他們完全可以獨自作戰,一舉消滅蠻王西吉斯蒙德了。

很快,朱允炆便宣布親征,親率西吳三衛,號稱十萬,浩浩蕩蕩,旌旗延綿數十里,朝阿勒曼尼腹地直撲而去。


上一章  |  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