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正文卷
新組建的十萬步騎必須在長期的訓練后,才能初步形成戰斗力,而高澄暫時沒有動武的打算,也給了他們充足的時間。
高澄計劃等新兵形成戰斗力,則分派去各地,接替老兵駐防,再將分派在外地的精銳重新調回洛陽,以供他將來隨時駕馭親征。
隨著漢人在軍中的比重逐步攀升,許多漢化政策也得以順利推行,比如說官員服飾。
過往無論東魏,還是北齊,都未曾對官服作硬性要求,鮮卑武官可以衣著鮮卑服帽,漢族文官也可以穿戴漢魏衣冠。
當初高歡擁立元善見時,便是以鮮卑舊禮祭天,穿的也是鮮卑服飾。
這些年高澄一直在刻意忽略這個問題,有不少官員上奏,請求齊衣冠,正禮儀。
便是要統一官員服裝,要么全是鮮卑服裝,要么就穿漢人衣冠,莫要再繼續胡不胡,漢不漢,惹人恥笑。
不過這些人無一例外全被高澄以各種理由貶往外地任職。
過去,關于漢胡之爭,能打馬虎眼,高澄一律都是湖弄過去,到如今北鎮鮮卑遷來河南也十余年,與當地漢人相互影響,尤其是高澄鼓勵他們彼此通婚,風俗漸漸融合,矛盾了沒了初來時的激烈。
高澄此次推行的漢化政策暫時只是限制在朝堂,如官員統一使用漢人衣冠,祭天、祭祖也拋棄鮮卑舊禮,官員上疏必須使用漢字,而漢人語言也成了朝堂的官方用語。
這些改革并未波及到軍隊,鮮卑軍隊依舊以鮮卑語傳達軍令,漢人軍隊也依舊使用自家語言。
只是高澄卻鼓勵鮮卑將領學習漢語,漢族將領學習鮮卑語,能熟練使用兩族語言之人,總能在相等的功績下,得到優先提拔。
故而也在一眾年輕將領中,掀起了語言學習的熱潮。
只是有積極響應的,也有人滿腹牢騷,人與人不能一概而論,就是有人缺乏語言天賦。
對于始終未能掌握第二門語言的將領,高澄也愛莫能助,他通過兵部行文,已經與眾人講得清楚,若是能使用漢語、鮮卑語,便能在漢軍與鮮卑軍中隨意調動,哪方有空缺,都能隨時填補。
可要是只能運用本族語言,能任職的部隊也就少了,可不得慢慢排隊。
當然,才能出眾的將領,高澄還是會另眼相看。
只是高澄這些漢化改革并沒有鬧出什么亂子,反倒是手底下的心腹鬧起了矛盾。
宋游道無疑是個酷吏,四處咬人,好用刑罰,確實懲治了許多貪官,但其中也有不少人是被屈打成招。
而陸操自主理督察院以來,常將尚書左丞衙門送來的桉件發回重審,久而久之,宋游道便對陸操橫豎看不過眼。
可陸操是個真君子,兩人也起不了什么沖突。
但宋游道為了維持自己剛正不阿的人設,卻得罪了高隆之這個真小人。
當初博陵崔氏第二房的崔孝芬拒絕了高隆之的姻親提議,無非便是瞧不起他的出身,覺得徐隆之就是個冒名士族。
二十年前清河王元亶發動政變,事后高隆之在高澄誅殺叛黨時,公報私仇,將崔孝芬一家也給加了進去。
崔孝芬是跟元亶過從甚密,但其實也罪不至死,只不過對于當時的高澄來說,高隆之可比崔孝芬重要太多,便也順手一并殺了。
高隆之與宋游道的矛盾由來已久,宋游道行事不按規章。
高澄在洛陽的時候,宋游道尚且有所顧忌,而高澄在外征戰期間,宋游道時常沒有確鑿證據,只是懷疑便抓捕官員,施以刑罰。
高隆之作為尚書令,在高澄離洛的時候,實際掌控洛陽庶政之人,少不了被官員們求上門。
年輕時候被人說是性多陰毒,睚眥之忿,無不報焉,但如今老了,高隆之還是想留點好名聲,于是幾次與宋游道約談,希望他能掌握了證據再抓人,而不是大興牢獄之災,將人屈打成招。
可宋游道有陸操做榜樣,知道高澄希望強項令,便不買高隆之的賬。
尚書左丞左尚書令,總領綱紀;右丞左仆射,掌錢谷等事,偏偏宋游道這個左丞卻不賣高隆之這個尚書令一點臉面,對其所言置若罔聞,高隆之又怎能不暗生怨恨。
之所以遲遲未作報復,不過是沒有捉到宋游道的把柄。
直到這次恩科,終于讓高隆之以及朝中一眾與宋游道結怨之人逮著了機會。
北齊陸續得到淮南、江漢、荊南,原有的官員隊伍儲備稍顯不足,于是在建德五年另開恩科以求士。
此番應試的考生中,有一人名為王道習,東來郡人,與宋游道是舊友。
王道習答題超出了規定時間,考官依例不收其卷,卻被巡視考場的宋游道發覺,強令考官接受。
這件事情傳揚開來,無需高隆之下場鼓動,眾多官員紛紛上表彈劾,認為宋游道與王道習凌侮國家法典,尤其是宋游道執法之人犯法,更加難以寬恕。
高澄聞言大怒,自東魏開科舉以來,科場舞弊時有發生,許多官員因此落馬,但涉及到部臺高官的,宋游道還是獨一遭。
他當即下令,由刑部尚書封述主審,魯王高孝瓘監審,刑部侍郎宋欽道被勒令回避,在家休沐。
宋欽道與宋游道是同族兄弟,回避此桉也是應有的道理。
過往眾人皆知,宋游道是高澄用來鞭策官員的惡犬,圣卷在身,沒人敢有怨言,如今眼見天子震怒,圣卷不再,等待宋游道的下場可想而知。
正所謂破鼓萬人捶,曾經蒙冤被宋游道拷打的官員紛紛檢舉起過往惡行,尚書省郎中蘭云景的遭遇為最。
宋游道曾與蘭云景生隙,于是故意捏造其十條罪狀施以刑罰折磨。
一樁樁,一件件,高澄全部移交刑部辦理。
由于清算舊賬的人實在太多,宋游道暫時被拘,但小高王是個念舊的人,至少不會有性命之憂。
至于王道習,則很快有了處置,即革去舉人功名,發配遼州。
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