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第404章 重禮!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最新章節列表 >> 第404章 重禮!

第404章 重禮!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2日  作者:血貍奴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血貍奴 |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對于賈貴的匯報,劉勝也并沒有做出太過劇烈的反應,只微微點頭表示認可。

——如今漢室,至少在軍功統計和賞賜標準兩項上,是絕對要比后世絕大多數封建政權要更完善、更健全的。

軍功統計基本完全以首級實物為準,且需要監軍御史、軍中同胞上下級為證人,這個自就不用多說了。

而在賞賜力度方面,漢室對于立得武勛者的封、賞,也都有著極為清楚地標準線。

如賈貴方才所言:按照漢太祖高皇帝、太宗孝文皇帝時的先例,斬匈奴正卒一人,當賞錢一萬五千,糧二百石,另各類賞賜若干;

斬匈奴奴、仆屬從部族之卒一人,賞錢三千。

其實賈貴并沒有說全,或者說只提到了本身職責范圍內的內容。

實際上,賈貴口中這句‘按照漢太祖高皇帝、太宗孝文皇帝時的先例’,其實是因為這件事從最初的劉邦開始,便始終沒有落在具有法律效應的詔書之上,而僅僅只是被記錄成一個薄子,也只具有類似備忘錄、行事準則之類的非正式記錄的意義。

而這份非正式記錄的全部內容,幾乎涵蓋了一名士兵在戰場上能取得的每一種功勞,所對應的封賞規格。

主要分三方面:爵位,職務,以及金錢。

比如在攻城過程中立下‘先登’之功,也就是率先登上城墻,在本方攻城過程中,為戰友在城墻上形成‘據點’而建立了實際基礎,便可為此戰毋庸置疑的首功。

而在這份由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所編撰的非正式備忘錄當中,先登之功的封賞標準,是官大夫(六級)以下者直接升至官大夫;

官大夫及以上、左更(十二級)以下升爵一級;

左更及以上、大庶長(十八級)以下升爵半級,也就是累計兩次升爵一級。

這是爵位方面。

在官職方面,先登之功對應的職務升遷標準,則是:屯長以下,直接升為屯長,屯長以上、隊率以下官升一級,隊率以上、都尉以下則升半級,也就是成為高一級將官的副職。

除此之外,自然也有保留節目:賞錢。

——先登之功,賞百金,也就是一百枚金餅。

再比如奪旗之功,也就是在戰斗過程中將敵方的軍旗大纛搶到手,導致敵軍士氣渙散、軍心大亂,也同樣算得上大功。

而奪旗之功的封賞標準則為:左更以下累計兩次、大庶長以下累計三次升一級爵位,隊率以下升職務半級,賞十金。

先登、奪旗,以及陷陣、奪營等,還只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幾項。

除了這幾項,其余諸如斬首、俘虜,亦或是戰前發現敵軍行蹤、戰時發現敵軍調動,乃至于將軍報、信件順利送達目的地等等,都有著相對應的賞賜標準。

其中最為核心,同時也是描述最為詳細的,無疑便是斬首。

經由太祖高皇帝制定,并經過后來的太宗孝文皇帝、孝景皇帝不斷完善,如今漢室對于‘斬首’的封賞標準,已經被細化到了令人咂舌的地步。

比如最開始,太祖高皇帝劉邦的版本當中,關于斬首的賞賜標準,僅僅只針對斬首數量,如‘斬首幾級可以升一級爵位、升一級官職,每一級敵軍首級可得賞錢幾何’等;

等到了太宗孝文皇帝的版本,便多出了一個戲份類別:敵軍身份。

當敵軍是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是匈奴人,并且是正卒,而非仆從、奴隸炮灰時,斬首賞賜標準沿用太祖高皇帝所制定的標準;

而仆從、奴隸炮灰,乃至于俘虜兵的斬首標準,則在前者基礎上減去三分之二,且只有賞錢,并沒有加官進爵的福利。

簡而言之,便是一個真正的匈奴人首級,在去掉官、爵方面的附加值之后,‘面值’等同于三個仆從部族、奴隸炮灰,以及投敵俘虜的首級。

當敵軍是叛亂的諸侯國兵時,一應封賞力度,則都在太祖高皇帝制定的標準,也就是‘斬首匈奴正卒’的標準上減半。

這其中,也還要細分分諸侯國兵和非諸侯國兵——諸侯國兵在匈奴人的基礎上減半;

非諸侯國兵,也就是那些被裹挾,或主動或被動的加入叛軍的民兵鄉勇,則在減半的基礎上再減半。

并且同前者一樣:斬首非諸侯國兵的封賞,也同樣只有賞錢,而不包含官、爵升遷。

除此之外,關于‘從某爵位升到更高一級爵位,總共需要多少顆什么身份的首級’,也都在這份備忘錄中有著詳盡得說明。

如一級公士升到二級上造,需要一顆匈奴正卒首級,或兩顆叛軍諸侯國兵的首級;

二級到三級加一顆,三級到四級再加一顆······

周而復始,以此累加,一直到六級的官大夫。

從五級的公大夫到六級的官大夫,累計需要五顆首級的武勛;

而從官大夫往上,就開始不再采取累加制,轉而采取‘兌換制’。

比如一個爵位公士(一級)的人,在某場戰爭終累計斬獲五顆敵軍首級,那按照累加制度,此人便可以直接爵升五級,從公士升為官大夫(六級)。

但在達到官大夫之后,這個人想要再提升爵位,就需要再從零開始。

先前那五顆首級清零,官大夫(六級)升公大夫(七級)需要兩顆首級,這個人就要再斬獲三顆敵軍首級,才能用于兌換公大夫的爵位。

而在取得公大夫的爵位之后,此人所斬獲的三顆首級也隨之被兌換消耗,累計斬獲首級數再次清零;

要想將爵位從公大夫(七級)升到公乘(八級),則需要再另外斬獲三顆首級······

就這么一顆一顆往上加,一直到從十九級的關內侯升二十級的徹侯,需要十六顆首級來兌換。

總共算下來,從一級的公士到二十級的徹侯,便需要整整一百四十顆敵軍首級。

當然了:這一百四十顆首級,指的是親手斬殺、斬獲,而非軍官指揮作戰的整體所得。

至于軍官指揮作戰,則算的是浮斬,即:斬獲數減去本方陣亡數。

并且軍官指揮作戰的整體浮斬,也另有一套封賞標準,且難度遠高于個人斬獲。

如果說一個個體,需要一百四十顆首級——匈奴正卒首級才能得封為侯,那將官想要憑借指揮作戰的浮斬獲封為侯,這個數字恐怕就要翻上還幾倍,乃至是十幾倍。

當然了:從一級的‘公士’開始往上一步一步爬,早已經是太祖高皇帝,以及后來的呂太后年間的老黃歷了。

如今漢室,已經很少有成家立業之后,爵位還停留在公士的人了。

太祖高皇帝立漢國祚,賜天下民田爵,針對底層民眾一視同仁——每戶與田一百畝,農宅一處,并授予一級爵位:公士。

也就是說,早在漢開國之時,漢家天下九成九以上的人,都是公士的爵位。

而在開國初期,漢家實際上還并沒有平定天下——關東的異姓諸侯叛亂,一直持續到了太祖劉邦駕崩當年;

甚至可以毫不夸張的說:劉邦最后的壽數,就是被淮南王英布叛亂過程中,那枚不長眼的流逝所耗盡的。

所以在當時,漢家關于爵位升、貶方面的規定,幾乎是完全沿用秦二十級軍功勛爵名田宅制度,即:只有立下軍功才能升爵,且在犯罪時可以以爵抵罪,也就是通過降爵來減免、抵消刑罰。

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了太宗孝文皇帝之時,直到先孝景皇帝的老師、太子家令,曾經的內史、御史大夫,如今的北地守晁錯,向太宗孝文皇帝呈上一封奏疏。

那封奏疏,叫《論貴粟疏》。

其內容洋洋灑灑上千字,核心主張不外乎一句話:輸粟捐爵。

何謂輸粟捐爵?

——允許天下的每一個人,通過向邊關輸送糧食的方式,來換取自己想要的爵位。

如向邊關送去幾百石糧食,就可以換到需要五顆敵軍首級才能換來的六級爵位:官大夫,從而擺脫理論上的‘被統治者’階級;

再如向邊關輸送幾千石糧食,便可以得到幾十顆首級才能換來的十二級爵位:左更,從而正式躋身于特權階級。

若是舍得下本,捐上個幾萬乃至十幾萬石糧食,那十六級爵位:大良造,也會立刻向你招手。

通過這樣的方式,百姓——主要是有閑錢,同時又對爵位有追求、有向往的民眾,便可以得到自己朝思暮想的顯爵;

朝堂也可以不花費哪怕一枚銅錢,就靠著不值錢的爵位為邊關輸送足夠的軍糧,以環節當時捉襟見肘的軍糧儲備。

劉勝不確定這個做法到底好不好、這個辦法到底算不算個妙計。

劉勝只知道:晁錯的《論貴粟疏》,成為了繼漢家歷代先皇有事兒沒事兒‘賜爵’之外,在秦二十級軍功勛爵名田宅制度上,刺下的最致命的一刀。

從那之后,漢室已經很少能見到爵位在公士(一級)、上造(二級)的壯年男性了。

除非是剛成年、剛分家出來不久,并從父親那里繼承了遞降兩級爵位的庶子、余子們,否則但凡是個成家立業三五年的成年男性,往往都會是不更(四級)以上的爵位。

(漢律:戶主死,嫡長子遞降一級襲爵;幼子、庶子各再降一級而襲爵)

——便宜啊!

四級的不更,在軍中需要三顆首級才能換到,卻也只需要輸送一百多石糧食就能換到,折錢不過幾千!

即便是六級的官大夫,所需也不過是三五百石糧食,折錢才一兩萬!

咬咬牙省下些糧食,往邊關走上這么一趟,甚至是托人替自己送上一趟,便可以換這么一個爵位,并借此把自己的徭役、兵役順位往后稍一稍不說,還能備做抵罪之用。

說不定什么時候不小心犯了罪,這爵位不就派上用場了?

雖然未必能抵什么大罪,但至少在法律規定的基礎上減輕處罰,如死改緩、緩改無、無改有之類,還是勉強可以爭取一下的。

這還是那些沒什么錢——至少是沒什么閑錢去‘買’爵位的黔首農戶。

真要說起狗大戶,還得是那些個豪商富賈。

就說如今長安,哪家有名有姓的豪商,頭上不頂著個少上造(十五級)、大良造(十六級)的顯爵?

——在如今漢室,商人群體的爵位,甚至很可能比軍中的中高層將官都更高!

便拿剛結束不久的馬邑戰役來說:堂堂車騎將軍郅都,如今漢室軍方的最高將領,也不過是個駟車庶長(十七級)的爵位,僅僅只比長安豪商們的天花板高出一級;

就連這,都還是先孝景皇帝屢屢破例,想破腦袋找由頭,給郅都一次接一次升上去的。

就連軍中的‘老人’——飛狐都尉張詡,也只比郅都高一級,卡在十八級的大庶長卻也已經卡了十幾年。

至于前將軍程不識,就更是只有中更(十三級)的小蝦米,真要和長安的商人比爵位,只怕未必能找出幾個和自己‘旗鼓相當’的。

對于這樣的狀況,劉勝當然有心改變;

但礙于這是祖法,而且還不是某一位先皇,而是歷代先皇接力完善的制度。

至少就目前而言,劉勝還遠沒有改變這些制度的能量。

但不能改變制度,卻并不意味著不能挖制度的墻角……

“朕嘗聞:赳赳武夫,國之干臣。”

“在過去,歷代先皇因為自己的仁德,而在節、慶或是大典之際廣賜天下民爵。”

“——國雖以農為本,卻也同樣離不開為國征戰的忠臣義士。”

“天下百姓可以在喜慶的日子得到賜爵,難道打了勝仗的國之干臣,就不應該在普天同慶的日子里得到賜爵嗎?”

暗下措辭一番,劉勝便冷不丁道出如是一語,惹得殿內眾人齊齊一愣!

待反應過來,剛要試探一下劉勝的意圖,便見少年天子灑然起身,滿是暢快的長呼一口氣。

“今歲開春,朕就要加冠親政了。”

“——將士們為朕的加冠大典,準備了一份朕朝思暮想,甚至是歷代先皇苦等一生的大禮。”

“如此重禮,朕難道應該坦然受之,卻不做出表示嗎?”

“下去之后,諸公同朝中百官商議一下吧。”

“朕也去趟長樂,探探太皇太后,太后的意思。”


上一章  |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