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濟舟......徐文若......
蘇凌在心中默默地念了這兩人的名字好幾遍。
倒不是他覺得意外,事實上,這兩個人的名字,有任何一個出現在那份保舉丁士楨為戶部尚書的名單上,蘇凌都不會感到有多么的意外。
但是,兩個人的名字同時出現在這份名單上......蘇凌便覺得從未有過的突兀和意外了。
先說那沈濟舟,沈濟舟能夠保舉丁士楨為戶部尚書,蘇凌能夠猜得出來,也并未覺得太過吃驚,反而,若是沈濟舟的名字沒有出現在那份保舉丁士楨為戶部尚書的名單上,蘇凌會覺得有些不正常了。
因為在寂雪寺的時候,邊章曾經告訴過他,從邊章搜集的證據上來看,那原本要撥付給京畿道受災百姓的賑濟錢糧,有一部分被偷運出了龍臺,最終的目的便是渤海望海城,也就是沈濟舟的老巢。
所以,蘇凌很容易地推測出,戶部賑濟錢糧貪腐案,必然有渤海沈濟舟的參與。
若要將原本用于賑濟百姓的賑濟錢糧,從京都糧倉之中運出,送到渤海,那便繞不開戶部,換句話說,沒有戶部的配合,沒有戶部主官的首肯,這件事是根本辦不到的。
因此,蘇凌從這一點上推斷,丁士楨必然在當時與沈濟舟之間達成了利益交換,從而形成了聯手的局面。
所謂的利益交換,便是沈濟舟在保舉丁士楨為戶部尚書的名單中簽上自己的名字,以便丁士楨更有把握地坐上戶部尚書的寶座。
而作為報答,丁士楨便暗中操作,默許了將賑濟災民的錢糧挪用為沈濟舟渤海人馬的軍費和糧草,更在錢糧從京城龍臺運往渤海一事上,不少出力。
蘇凌想到這里,忽然覺得,似乎還少些什么......對!少了一個人......
或許,丁士楨與沈濟舟之間的合作,能夠成功,還要再加上——孔鶴臣。
因為孔鶴臣一向對沈濟舟抱有幻想的。丁士楨跟孔鶴臣更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原本沒有什么交集的丁士楨和沈濟舟,便無形中因為孔鶴臣的緣故,有了理所應當的交集。
孔鶴臣對沈濟舟抱有幻想,倒不是孔鶴臣覺得沈濟舟有多么的忠心于朝廷,相反的,孔鶴臣也必然覺得,沈濟舟和蕭元徹兩個人沒有什么區別,都是野心家......甚至他自己也是......
只是孔鶴臣一直都覺得,沈濟舟要比蕭元徹好對付。
自己的死敵是蕭元徹,沈濟舟的死敵也是蕭元徹。
有共同的敵人,便有合作和相互利用的可能。
因此,蘇凌大膽地猜測,丁士楨和沈濟舟之所以能夠合作聯手,這個孔鶴臣必然起了很大的作用,甚至他就是沈濟舟與丁士楨之間牽線搭橋的中間人。
這件事,的確是顯而易見的,并不難推測。
然而,讓蘇凌有些不明白的事,從邊章的情報顯示來看,沈濟舟只是最初得到了一小部分的賑災錢糧,而不是所有。
實際上大部分被挪用的錢糧,除了戶部本身的貪扣和孔鶴臣清流一派的貪扣之外,更多的,絕大部分的流向不是渤海。
而是......與渤海隔海相望的那個所謂的小日子國。
為什么明明是沈、孔、丁三家的聯手,到最后有這么一個非大晉人的所謂國家橫插一杠,而且得到了絕大多數的錢糧呢?
蘇凌不明白,但他可以確認,那個所謂的小日子國定然在戶部貪腐案中得到了很多的利益,否則他進入京都龍臺之后,第一個動手殺自己的勢力,就不可能是這個小日子國的什么狗屁小泉保仁。
所以,由此推測,蘇凌大膽地認為,這個狗屁小國,定然不止在大晉攫取錢糧,定然還攫取了更多的利益。
換句話說,六部之中,除了戶部,京都勢力之中,除了孔鶴臣的清流一派,應該還有隱藏更深的無恥賣國賊!
所以,沈濟舟的名字出現在這份保舉名單之中,蘇凌并不感覺意外,相反,還覺得非常合理。
但,回到方才自己所想的,沈濟舟自然不會滿足只落了極少部分的錢糧,絕大部分的錢糧并未落到自己的手上的......然而,事情發生以后,沈濟舟竟然沉默了,甚至吃了個啞巴虧,忍下了這件事......
這也太不符合,沈濟舟小肚雞腸,睚眥必報的個性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事,什么人,或者什么不為人知的力量,讓沈濟舟咽下了這口氣,心甘情愿地吃了這個虧呢?
蘇凌不清楚......
沈濟舟的名字出現在名單上,蘇凌不覺得意外,然而,徐文若的名字出現在那份保舉名單之中,卻是大大出乎了蘇凌的意料的。
首先,蘇凌可以肯定的是,徐文若的名字出現在這份名單中,并不一定是徐文若自己要保舉丁士楨為戶部尚書的,而是另有他人。
這個人最大的可能就是蕭元徹。
徐文若這個人,是蕭元徹陣營中最特殊的存在,他可以算得上蕭元徹陣營之中,唯一一個蕭元徹的心腹,卻還心懷大晉和天子的人,更是名義上的百官之首(除去丞相)。
徐文若近乎偏執地認為自己這樣做的原因,是為了借助蕭元徹——這個他唯一還能指望的人,讓大晉的皇室正統能多延續幾年,這也算是所謂的“曲線救國”吧。
所以,徐文若在保舉名單中簽字,必然代表了他身后的那個人——蕭元徹。
也就是說,蕭元徹是同意丁士楨出任戶部尚書的,是點過頭的,否則徐文若應該不會在這份名單之上簽自己的名字。
當然,若說徐文若完全是因為這個原因,也有失偏頗。
或許,還有天子劉端的原因。
畢竟天子劉端心中,戶部尚書的人選,也是心屬丁士楨的。
而徐文若可是心念天子的......天子看重的人選,又是蕭元徹也同意,并點頭確認過的人。
徐文若更沒有理由不在那份保舉名單上簽上自己的名字。
至于丁士楨此人到底如何,或許徐文若不清楚,或許清楚,但無法左右天子和蕭元徹的想法,又或許徐文若根本就覺得誰來做戶部尚書,對自己來說都無關緊要。
他不過是個提線木偶,一條線被蕭元徹提著,另一條線,被天子提著,好不容易兩條線有動作一致的時候,他為何不做呢?
天子心中的戶部尚書人選是丁士楨,蘇凌不覺得意外。
令蘇凌覺得意外的是,為什么蕭元徹竟然也會同意丁士楨出任新的戶部尚書呢?
難道蕭元徹不清楚丁士楨跟孔鶴臣那些清流和武宥那些保皇黨之間交往過甚么?或者說,蕭元徹除了不知道丁士楨與孔武二人的關系之外,也沒有發覺,丁士楨與渤海沈濟舟有暗中合作的事情?
蘇凌覺得,蕭元徹不可能沒有發現。
若是蕭元徹真的連這些都沒有發現,那蕭元徹宦海沉浮這么多年,算是白混了,這大晉丞相怕是也早就屬于他人了。
還有,退一萬步,就算蕭元徹沒有發現這些,那暗影司也不可能沒有發現丁士楨的異常。
蘇凌始終認同一點,這世間,暗影司要想調查誰,絕大多數人都不可能逃得過暗影司無形的大網。
一個小小的丁士楨,怎么可能成為例外呢?
因此,蘇凌對蕭元徹竟然也暗中支持丁士楨成為繼任的戶部尚書,感到極為的不可思議。
他想了許久,卻還是毫無頭緒。
唯一的可能,或許是蕭元徹最初的時候,并未發覺丁士楨懷有二心,丁士楨偽裝得太好了,畢竟到現在,天下人,文武百官還有絕大多數認為丁士楨乃是超脫之人,不依附任何黨派,不參與任何黨爭,超然于物外。
更何況,在災情發生的時候,是丁士楨向歐陽秉忠提出的,讓他去找蕭元徹求援,更是丁士楨與蕭元徹聯手倡議的皇室、門閥世家和文武百官慷慨解囊、捐款捐物的。
所以,蕭元徹有可能是在最初的時候,真的被丁士楨所迷惑了,認為丁士楨是一個不參與黨爭的中間派,這才點頭同意了,讓丁士楨繼任戶部尚書,并讓徐文若代表自己在保舉名單上簽字。
后來,隨著這四年過去,蕭元徹應該察覺了丁士楨絕對不是那種所謂的不參與黨爭的中間派,而是與孔鶴臣之流眉來眼去,有自己私欲的,不受蕭元徹掌控的人。
因此,蕭元徹才會讓蘇凌做了那京畿道黜置使,用蘇凌這把刀徹查當年戶部貪腐舊案的同時,借機除掉這個丁士楨。
因為一旦戶部貪腐之事鐵證如山,作為戶部尚書的丁士楨,就算沒有參與,也將受到御史彈劾,參他一個辦事不利,有包庇嫌疑之罪,丁士楨最輕也是一個丟官罷職。
更何況,以現有的線索,蘇凌已然覺得,戶部貪腐案,丁士楨絕對不可能不知情,不但他知情,更是主要的參與者之意——等待丁士楨的,不僅僅是丟官罷職這么簡單的事情了,而是掉頭之罪了。
最后一點,蘇凌還有一個大膽的推測,或者這個丁士楨根本就是假意與孔鶴臣聯手,實則是搜集孔鶴臣暗中與沈濟舟串通,后來又與小日子國串通,挪用侵吞賑災糧款證據的臥底。
只需等到蘇凌察查此案,將所有的證據鏈穿起來,這個丁士楨再將自己作為臥底而搜集的關鍵證據昭示天下,給予孔鶴臣一干人等,最為致命的打擊。
這樣解釋的話,蕭元徹同意丁士楨繼任戶部尚書這件事,就變得順理成章了許多了。
只是,到底哪個推測是正確的,蘇凌卻是難以抉擇。
不過,若那丁士楨真的是蕭元徹的臥底,蘇凌覺得,自己大可以不著急與這個戶部尚書丁大人正面交鋒,而需靜靜等待,看看這位丁大人會不會主動的聯系自己,與自己面談。
若丁士楨主動地聯系了自己,那丁士楨是蕭元徹臥底的可能性便會大大的增加。
反之,若丁士楨沒有主動聯系自己,那丁士楨是蕭元徹臥底的可能,便會無限趨近于零。
既然如此,那就等著吧,看看最終會是怎樣的結果吧。
除了這份名單上有孔鶴臣、徐文若和沈濟舟三人的名字,讓蘇凌感覺有些出乎意料之外,便是這份名單本身,蘇凌都覺得似乎很不合理。
因為蘇凌覺得這份名單,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
可事實上,這份名單不但存在,而且還被收錄進了暗影司的架格庫之中。
這便更加令蘇凌感到費解了。
當然,蘇凌并不是懷疑這份名單是偽造的,暗影司不可能偽造這樣一份保舉名單,也不可能在收錄進架格庫時,不核實這份名單的真偽。
蘇凌只是覺得,這份所謂的保舉名單,完全沒有任何的必要。
雖然戶部尚書官職已然不小了,乃是朝廷六部主官之一。
但這個官職若是在治世,的確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位子,畢竟治世朝廷控制的國庫帑銀、皇倉存糧都是極其充實且數額巨大的,所以戶部尚書的位置便凸顯出了他的重要性了。
更何況,治世之中,皇權獨尊,朝廷百官和地方官員的俸祿,亦是由戶部主要負責操辦的,這一位子,更是關系著所有官員的直接經濟利益,更是重中之重。
可是,如今的大晉根本不是什么治世,而是立國六百余年來,從未有過的亂世。
皇權式微,天子的權威成了野心家利用的工具。明面上所謂百官俸祿,雖然還是朝廷撥發,實際上,朝廷根本拿不出銀錢,所以天子只得放權,誰開府治公,誰養官養兵馬,誰給他自己養的人發銀錢,隨便你任用官員,只要你向朝廷打個招呼,不繞過朝廷就行——這是起碼的規矩,至于讓朝廷給你認命的屬官發餉?做夢去吧。
有錢你自己養人,沒錢就別學人家發展勢力,老老實實地做好和尚,撞好鐘就得了。
朝廷?朝廷也沒有余糧了啊......
除了亂世這個特點,削弱了戶部尚書的重要性之外,還有一點,也直接地削弱了戶部尚書的重要性,甚至整個戶部都顯得無關緊要起來。
因為亂世便伴有大災。
倒不是什么福無雙至,禍不單行。也不是說什么治世便沒有災了。
事實上,治世的災年也不少,只是治世之時,國力昌盛,國家機構運轉正常,有財力、人力和物力,足以應對各種災情。
不會讓災情擴大,波及地更廣,而是很快便能戰勝災情。
可是,亂世就沒有這個能力了,所以往往一個小災,就會迅速地擴大成大災。
所以,亂世下的戶部,沒有錢,沒有糧,那所謂的戶部尚書,更多的是一個虛職,也就真的有些無關緊要了。
所以,這個無關緊要的戶部尚書,完全沒有必要那么著急地臨陣換帥,完全可以讓那個老尚書王繕用將這次賑災事宜的差事辦完再退休。
就算臨陣換帥了,換這樣一個虛職的戶部尚書,根本也用不著如此興師動眾,搞一個三十多人聯名保舉的名單上報朝廷。
蘇凌還記得,他那次進宮去見劉端,劉端半激憤半賣慘,更發牢騷地將一些官員任命的詔書給蘇凌看時說的那些話。
劉端可是親口說過,朝廷大小官員的任命和貶黜,皆已經不按正常的流程來辦了,也不是他這個所謂天子能決定的了,往往是由蕭元徹擬個名單,讓劉端看看,劉端能做的無非是調整幾個無關緊要的人員,最后蓋上天子大印而已。
所以,這已經是如今大晉官員選拔的常態了。
可是這個丁士楨,卻完全違背了大晉選官的常態,不僅不是由蕭元徹直接任命,也不是由劉端從中添上去的,而是先由百官舉薦,進而有天子詔令吏部對丁士楨進行考察,最后在一片“眾望所歸”中,理所應當地成為了戶部尚書。
一切的流程,合規合律。
然而,蘇凌覺得,這未免有些太合規合律了......明明是蕭元徹一人能決定的事情,為何會如此興師動眾,如此的按照流程,一絲不茍地走一遍呢?
所以,蘇凌才會在架格庫時,便問了陳揚,大晉選官的流程到底是怎樣的,陳揚也沒有確切的答案,建議蘇凌去問吏部。
并不是說,丁士楨這樣合規合律的成為戶部尚書有問題,而是非正常流程的選拔和裁汰官員成為常態之后,這原本正常的流程,就變得極為不正常起來了。
事出反常必有妖,越正常的流程,越能說明丁士楨成為戶部尚書絕對不正常,這只是一種以正常和光明正大的流程,掩蓋實質上的暗箱操作。
那么,丁士楨成為戶部尚書,到底有什么不正常的地方,有什么貓膩,蘇凌還是猜不透。
另外陳揚提到那原本的吏部尚書秦時越,也在王繕用致仕,丁士楨成為繼任的戶部尚書之后,突然的告老還鄉了。
這又是一個不尋常的疑點。
當然,也不能排除,那秦時越真的是因為年事已高,主動告老還鄉的。
但蘇凌覺得這種可能性不太大。
大晉也好,還是蘇凌所處時代的古代王朝也罷,死在任上的各部尚書,各類官員大有人在,所以告老還鄉并不是不能做官的硬性條件。
更何況,吏部尚書可也是六部主官,雖然亂世,吏部尚書的位子也沒有那么重要了,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官和民,還是有天壤之別的。
所以,不是真的已經垂垂老矣的話,沒有一個人愿意告老還鄉,自覺地摘下自己的烏紗帽的。
更何況,秦時越選擇告老還鄉的時機,更是在丁士楨剛成為戶部尚書,吏部批文剛發放全國,秦時越吏部尚書大印還有余溫的節骨眼上。
所以,蘇凌認為,這絕非是巧合。
除此之外,蘇凌隱約還覺得,秦時越告老還鄉這件事,似乎與蘇凌秘密調查的吏部科舉舞弊案,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聯。
然而,至于是什么關聯,蘇凌也猜不出來。
看來,如今想要查找當年戶部尚書丁士楨繼任之事的線索,還有秦時越為何告老還鄉,以及當年吏部科場舞弊案的線索,蘇凌現在唯一能入手的人,只有如今吏部實際的主官——吏部左侍郎鄭國梁了!
蘇凌在架格庫還問了陳揚,這位吏部侍郎鄭國梁是左侍郎還是右侍郎。
好巧不巧,跟當年戶部一模一樣,又是一個左侍郎當家做主,大半級的右侍郎靠邊站的情況。
蘇凌覺得有必要去見一見那個吏部左侍郎鄭國梁了,去看看他是個什么貨色,再旁敲側擊的問些自己想要明白的事情,看看這個人,到底會如何回答。
至于能問出多少蘇凌想要的答案,還有這位左侍郎鄭國梁大人愿不愿意配合,能說多少實話,蘇凌覺得,自己一點把握都沒有。
除了這些疑問之外,蘇凌還注意到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問題,蘇凌甚至認為,只要搞清楚了這個問題,很多的謎團都可以迎刃而解。
這個問題就是,王繕用和秦時越真的致仕還鄉了么?
并不是蘇凌認為他們兩位老大人“光榮退休”這件事是假的。
而是蘇凌總覺得這兩位老大人“光榮退休”里面有著一些難以言說的隱情。
看來,地需要自己的人走一趟了,蘇凌暗暗地想著。
想要查出這兩位老大人仙鄉何處,蘇凌覺得并不難,只要自己公開身份之后,去暗影司走一趟,必然能夠找到相關的檔案。
一旦查出王繕用和鄭國梁的家鄉住處之后,蘇凌打算排一個得力之人,去這兩位老大人的家鄉走一趟,看看他們的退休生活是否幸福,晚年是否安度。
至于走這一趟的人選么......
蘇凌心里早就有了一個最佳的人選,此人做事謹慎,有頭腦,思慮縝密,功夫也高,派他去定然萬無一失。
這個人便非他莫屬了......
林不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