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安西最后一個信使第468章 一招鮮,吃遍天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唐:安西最后一個信使 >>大唐:安西最后一個信使最新章節列表 >> 第468章 一招鮮,吃遍天

第468章 一招鮮,吃遍天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2日  作者:一只橘貓壓海棠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一只橘貓壓海棠 | 大唐:安西最后一個信使 


元和五年暮冬時節,在遼東道行軍大總管郭戎,東海道行軍大總管李愬的協同之下,指揮著三十萬唐軍,兩百多艘戰船,開始了收復遼東之戰。

陸路方向,郭戎指揮著步、騎軍、輔兵、后勤近二十萬從薊縣出發,沿著遼西走廊一路向遼東方向進發。

在郭戎所屬的陸路掩護之下,李愬東海道所屬兩支水師,安東都護府,左威衛,以及膠東、遼東所屬六個海防衛軍全部出動。

在這些兵馬中,長安禁軍直屬序列的左威衛是戰斗力最強的一部分,安東都護府直屬的戰兵次之,海防衛衛軍的戰斗力最弱,但是他們卻是水性最好,兩棲能力最強的。

首先,即墨、登來(即北洋)水師各出動三十艘海船日夜巡邏,封鎖了了膠東、遼東、朝鮮、倭國近海,確保后期不會受到騷擾。

三月初五,安東都護府直屬的一萬步卒在即墨水師主力的護送之下抵達新羅中部漢江。

擊潰了漢江外仁川港的少量守軍之后,朔流而上突襲了新羅剛剛遷移的新都城漢州城,面對如同神兵天降的唐軍精銳,新羅守軍望風而降。

新羅憲德王金彥升在內絕大部分新羅王族被俘。

拿下漢州城之后,安東軍所部兵馬按照計劃留下千余戰、輔兵留守漢州城。

三千步卒在被俘的新羅人帶路之下向東南前進,目標新羅舊都金城。

六千步卒沿著陸路一路向北掃蕩前行,目標已經被新羅、百濟聯軍占領的平壤城。

三月初七,嶗山衛所屬六千衛軍在登來水師(北洋)一部的護送之下在百濟熊津江畔登陸。

完成登陸之后,嶗山衛直接突襲了百濟的都城,曾經大唐熊津都督府所在地熊津城。

面對突然出現的大唐兵馬,熊津城城的百濟守將直接倒戈,在他的帶領之下,直接囚禁了百濟王。

三月初八,靖海衛所屬八千衛軍在即墨水師(一部)的護送之下登陸新羅最南端的釜山港。

登陸之后,靖海衛衛軍隨即和釜山港守軍發生激戰。

在激戰中,靖海衛衛軍發現其中混雜了大量倭國武士、足輕,只不過這些不足以影響戰斗的結果。

經過大半個白天的激戰,靖海衛衛軍全殲釜山港三千新羅守軍,兩千多島國的倭兵,繳獲大量島國倭兵使用的甲胃、兵刃。

通過繳獲和對于被俘倭兵的審訊,確定釜山港正是承接倭兵的主要港口。

在原膠東水師覆滅之前,每月至少有三千倭兵被送到釜山港,而原膠東水師覆滅之后,每月也至少有十艘島國海船抵達,至少為釜山港送來千余倭兵。

因為入冬之后天氣過于嚴寒,再加上第五輪拿這部分倭國精銳作為底牌的考量,使得最近三四個月的倭兵并沒有繼續北上,而是暫時停留在了舊都金城,到現在為止積累的數量已經超過六千。

獲得了這一消息之后,靖海衛和水師軍校簡單商議之后,決定修改原有的計劃,暫緩向北推進,轉而以靖海衛主力向釜山東北方向的舊都金城進發。

三月初九,靖海衛所屬六千衛軍強行六十里,抵達新羅舊都金城外圍。

三月初十,靖海衛六千衛軍在守軍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突襲金城,守衛金城的新羅士卒望風而降,駐扎在金城城北的倭兵和靖海衛交鋒后丟下千余尸體,剩余五千倭兵倉皇向北逃竄。

只不過,這部分倭兵雖然暫時逃走,并沒有擺脫命運。

五千倭兵在向北逃亡,三千靖海衛在后面勐追。

在向北逃亡的途中,這支倭兵于平康谷地以南的山谷中迎頭撞上了從漢州城方向出發的三千安東軍。

前后夾擊之下,三千倭兵被當場斬首,超過一千五百人被俘,剩余的幾百倭兵則消失在了新羅、百濟連綿的群山之中。

第五輪放在暗處的一張底牌,在安東軍和靖海衛配合之下被提前肅清。

同樣是三月初八,威海衛所屬六千衛軍,榮成衛所屬三千衛軍,左威衛所屬八千戰兵,在登來水師(北洋)的護送之下北上,在鴨綠江入海口登陸。

數萬大軍突襲之下,沒有任何意外的拿下了鴨綠江畔的大行城,榮成衛所屬三千衛軍留守大行城,護衛好出海口以及唐軍在新羅的最主要集結地點和后勤中樞。

隨后,登來水師一部護送榮成衛所屬六千衛軍,左威衛的八千精銳繼續朔流而上,目標直指第五輪指揮之下遼東叛軍的后方的國內城。

另外一部分則分別返回遼東和膠東半島繼續運送后續的兵馬。

三月初十,朔流而上的兩百里的登來水師抵達國內城外圍。

三月十一夜,左威衛夜襲國內城,斬首六千,繳獲糧草超過六十萬石。

完成對于國內城的襲擊之后,榮成衛所屬六千衛軍留守國內城,監視敵友不定的渤海國,左威衛精銳則乘船返回大行城。

三月十四,左威衛重新返回大行城。

同日,安東都護府直屬六千步卒,三千騎兵作為援軍在水師的護送之下順利抵達大行城。

隨著第二批唐軍的抵達,大行城附近,唐軍的數量已經超過兩萬,其中包括了最精銳的八千長安禁軍。

第二批唐軍抵達之后,不僅送來了援軍,還帶來了李愬的在大行城修整,并封鎖朝鮮半島的一切消息。

隨著李愬的命令,兩萬多唐軍暫時停了的繼續進攻,轉而一邊休整一邊等待命令。

而李愬所需要等待的,正是陸路方向,來自郭戎的信息。

同樣是在三月十四,在陸路方面,郭戎所率領的平叛大軍主力抵達白狼山方向的唐軍前沿營地,郭戎直接接管了陸路方向的戰事。

在郭戎的指揮之下,以長纓軍為主的數萬禁軍精銳開始進攻,開始和依托白狼山的安宗昱所部正式開始大規模交鋒。

在郭戎指揮之下禁軍主力的進攻給安宗昱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交鋒三天不到,安宗昱損失的兵馬依舊超過了三千人。

要知道,這傷亡數據還是在安宗昱麾下的盧龍兵在有有防御使設施的情況下的損失,如果是野戰,安宗昱根本就不敢去想最后的結果。

這時候,他知道自己低估了長安禁軍戰斗力的強橫,他也終于明白為什么其他人毫不猶豫的選擇了投降而不是像自己一樣死扛到底。

說實話,這時候按已經后悔了,后悔為什么沒有在一個月之前老老實實的接受李純的招安,老老實實的把兵馬和地盤交出去。

帶著自己的財富和私兵,帶著侯爵的頂級勛貴的身份安度晚年難道不香么!

然而無論哪個時代,世界上都是沒有后悔藥可賣,得罪了郭戎,得罪了李純,得罪了文官集團,得罪了勛貴集團,再想到那篇檄文中所劃定的自己的命運,安宗昱就感覺不寒而栗。

為了維持防線,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安宗昱開始拼命的向幕后的第五輪求援。

面對安宗昱瘋狂的求援,柳城的防御體系尚未打造完成的情況下,第五輪不得不從一再從后方抽調人手和兵馬。

到了最后,甚至連防御渤海國的兵馬都開始向柳城、遼西方向調集。

這就使得兵力高度集中,后方本就空虛的遼東地區變得異常空虛和弱不禁風,而這一點,正中了郭戎、李愬下懷。

雖然在具體細節上和最初的計劃有些許的不同,但是將叛軍牢牢吸引在白狼山的目的已經實現。

趁著安宗昱、第五輪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白狼山的時候,水陸兩個方向的殺招都已經被祭出。

隨著郭戎直接接管白狼山一線的戰場和戰局,莫靈均、王錚等一眾騎兵將領被直接解放了出來。

三月十五,在身邊留下了五千騎兵承擔最基本的任務,剩余的一萬五千騎兵,則在莫靈均、王錚等人的帶領下,悄悄的離開了白狼山附近的唐軍大營。

這支由朔方、振武軍精銳騎兵組成的隊伍繞過了遼西的山地,直接進入了遼西山地以北被大雪覆蓋的草原。

從遼西走廊西北草原上,大踏步的進軍,先后穿越了灤河、遼河等四條大小河流,從白狼山出發十天之后,這支一萬五千人的騎兵,直接開進了名義上屬于回鶻諸部中的拔野古部落。

曾經的拔野古控弦之士過萬,甚至可以影響回鶻可汗的人選和存在,是草原上最強大的部落之一。

當然,郭戎的小妾也是出身拔野古,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如今的拔野古才能夠存續到今天。

只不過如今的拔野古雖然也叫拔野古,構成部落的主體依舊是回鶻人,但是整個部落包括拔野古狼主在內的整個高層已經被整體替換。

曾經的拔野古首領神秘的消失,曾經北庭軍一員的陸康帶領自己的小部落以及部分正經的大唐退役軍士,軍校鳩占鵲巢。

所以,整支隊伍進入拔野古領地的時候是無比的順利。

只不過,在莫靈均等人看來,來自郭戎堅持讓他們一定先來拔野古的想法多多少少有點多余。

他們真正的目的是通過遼西山脈和大興安嶺之間的走廊,從西北方向進入遼東腹地。

從這個角度來說,拔野古并不順路,進入拔野古相當于多繞出去近三百里,接近多出去五到六天的時間。

所以莫靈均他是不需要來到拔野古的,最初的計劃也沒有進入拔野古這一條。

然而,在出發之前,郭戎卻臨時加上了這一條要求,而且還準備了很多理由,比如,可以獲得補給、可以得到休整、可以躲避暴雪等極端天氣。

對于郭戎的這些理由,莫靈均們不以為然,但是郭戎的命令,他們卻不得不執行。

然而,真正出發之后,莫靈均和騎兵們感覺到了幸運。

對于河南道、京畿道或者江南道來說,三月天氣早已經轉暖,大地已經漸漸的披上綠色。

然而,在漠南、遼西的草原依舊被皚皚的白雪所覆蓋,莫靈均率部進入拔野古部的時候,正巧趕上了草原寒冬的最后一場大雪。

這種暴雪天氣之下,如果不是聽從郭戎的命令繞行了拔野古,光靠他們攜帶的物品和裝備,絕對會付出巨大的代價,而承受如此的損失之后,在想要完成將遼東叛軍后方攪和的天翻地覆的目的將會大打折扣。

這使得一眾人對于郭戎的佩服在不經意間飆升!

將隨行的一萬五千騎兵安頓完畢之后,在莫靈均的帶領下,一眾被培養出來的孤兒直接開奔拔野古部落的主營,去見一見許久沒有再見到的養父,前北庭軍的的成員陸康。

一行人又說有笑,然而在進入主營之后,卻看到主營大帳外停留的那幾十匹記有唐軍自己標記的戰馬。

戰馬的旁邊的軍士一個個神情凝重,而主帳中的牧民也一個個面露憂色。

看到根本不應該出現在這里的唐軍戰馬,看到軍士、牧民臉上的神色,再想想郭戎罕見要求他們進駐拔野古這種不太符合郭戎性格和習慣的命令,

莫靈均的心中閃過了一種不好的預感,迅速的沖入了拔野古的主帳之中。

進入大帳,首先映入眼簾的正是統帥回鶻大軍的老將折云谷。

只見折云谷正一坐在了坐墊之上,一臉愁容的看著臥躺著的那位老者。

雖然莫靈均們曾經不止一次偷偷的喊過陸康是老不死的,但是這一次,當莫靈均、德剛、王錚一行人再次見到那位年近八旬老人的時候一個個眼眶已經深紅,一個個不自覺的喊出了曾經對老人的稱謂。

“干爹!”

“干爹!”

“干爹!”

報錯選擇

不良信息舉報

意見及建議


上一章  |  大唐:安西最后一個信使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