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從遼東開始第五百四十八章 忠義之犧牲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紅樓從遼東開始 >>紅樓從遼東開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百四十八章 忠義之犧牲

第五百四十八章 忠義之犧牲


更新時間:2023年03月06日  作者:鍵盤戰斗家  分類: 歷史 | 架空歷史 | 鍵盤戰斗家 | 紅樓從遼東開始 


鍵盤戰斗家:、、、、、、、、、

開封是流民軍的大本營。

家眷和后營,以及錢糧軍備各種物資,都堆積在開封城。

拿下開封,對流民軍會是致命的,能沉重的打擊流民軍現在的氣勢,讓各地看清楚,投靠流民軍并不是大勢。

而開封城隨著新王龍在前帶領主力南下湖廣,兵力薄弱,只有不到一萬兵。

且多半是老弱病殘,天時地利人和,朱秀如何會放過這種機會。

參將張薄為先鋒大將,帶領五千兵馬為主力開道。

青石官守將見金江軍旗幟,選擇開關歸降,為金江軍放開了通道,后面的州縣無兵可用,皆任由金江軍過境。

行軍到城武,遭到抵抗。

“城中官員是誰?”

張薄大驚。

兵馬越多,行軍越慢,為了幫后方的主力掃平道路,他只帶領了五千兵。

軍司根據派出各地的使者匯報情況,認定各地不會抵抗,也無力反抗。

所以五千兵馬的作用,不過是促進各城池歸降而已。

并沒有做出攻城的計劃。

如果一路打過來,五千兵馬能打幾個城池。

大軍出發后,李齊帶領先鋒大軍行軍,負責招降各城池,留給后方主力占守,他則繼續開道。

一直的順利,令張薄以為自己可以直接抵達開封城。

身邊的將領們搖了搖頭。

行軍的速度太快,他們等不來情報,越往前走,知道的信息越少。

軍司肯定知道,不過現在派人回去問,來回至少耽擱兩日。

于是。

張薄派人去城墻下吶喊,督促對方開城門歸降。

“金江軍奉天子詔,入河南剿匪,命各地見金江軍,務必支迎,爾等何故違抗天命。”

幾名騎手打馬跑到城墻下,往城頭大喊。

他們一臉傲然。

因為他們真的以為自己的金江鎮,接到過朝廷的旨意。

城頭上的守兵們面面相覷。

難道真的如此?

此時。

走出一名官員,冷然的望著城下。

“汝等托名圣意,侵占城池,剿匪是假,造反是真,實為漢賊,反誣人造反,罪惡彌天。”

那官員的話,不但沒有令身邊的兵卒們恢復如初,反而各個畏懼起來。

金江軍和他們又沒有仇。

而且同為大周的旗幟,金江軍名聲可是極好的。

城里沒有守兵,是集結了鄉兵衙役,才幾百人而已,金江軍要是真來打,他們豈不是送死。

見狀。

張薄大怒。

猶豫是否派兵攻打此城。

城頭上的狀況,張博看得見。

是精兵還是新兵,一眼就能認出。

“你去告誡那官員一番,不要枉送自個的性命。”

營總周德興領命,帶著兩名手下,舉著自己小營的旗幟,三騎往前而去。

五千兵馬列陣以待。

城頭的抵抗,讓士兵們氣憤。

他們明明是奉詔討賊,對面那官如何憑空污蔑他們。

一路來的順利,士氣如虹,軍心高漲,突然遇挫,令人難以接受,升起怒火。

“這狗官。”

軍中憤罵道。

“城上何人?我等是奉詔討賊,切勿自誤。”

“哈哈哈哈哈。”

官員仰頭大笑。

笑得眼淚都要出來了。

“放箭。”

那官員指著下面的人,一臉的堅決。

城下的周德興雖然沒有聽清楚那官員的話,卻看到了那官員的動作,立馬猜到了對方的想法。

“狗日的真狠。”

嚇得他急忙調轉馬頭要逃。

把小命枉送到此城,周德興可不愿意。

幾名士兵都是老兵,逃的速度不比周德興慢。

五千金江軍啞口無言。

城頭上毫無動靜,只見周德興突然狼狽的逃了回來。

城墻官員命兵卒們放箭,幾名弓手猶豫了,不敢拉弓射箭。

官員見對方已經逃離,也不再多言,沒有追究他們。

“你們務必好好守城。”

交代了眾人,官員竟然離開,留下一臉慌張的兵卒們。

城里無守將,盡是衙役湊數。

誰懂接下來該怎么辦。

“父母老爺。”

“咱們是何苦呢。”

有人跟隨感嘆道。

那官員充耳不聞,一言不發。

大軍的作戰目的,直接拿下開封府,所以最合適的行軍路線,就是經由城武,然后進入河南開封境內。

此城不能繞。

是金江軍在山東境內,進入河南后,后方最重要的據點,為進入河南作戰的大軍保護糧道。

“那官員態度堅定,言語打動不了。”

周德興悶悶不樂的說道。

“那就打。”

張薄是金江軍老將,從殘酷的戰爭中出頭,他可不怕戰爭,心中只有一個理念。

那就是打勝仗。

為了打贏戰爭,什么手段都無所謂。

正如當年蠻族驅趕遼東漢人填溝壑,他心如鐵石,命令士兵放箭射殺。

所以什么百姓的性命,在他心里,都是可以用來犧牲的,只要能打贏戰爭。

他的觀點,比較符合西方人。

和王豐肅接觸過。

“只要目標正確,任何過程都是正義的。”

換句話說。

只要贏了,什么手段都是正義。

很符合西方人的做法。

西方人滅絕印第安人,在澳大利亞滅絕土著。

他們贏了。

所以后世他們還是文明的代表。

流下幾滴鱷魚的眼淚,就能把人心拉攏過去,認為他們是道德仁義模范。

殊不知。

所有的戰爭,不論近代還是現代,都是他們發起或直接下場參與的。

對于王豐肅所言,張薄嘴上不提,心中還是認可的。

不過認可歸認可,有些話卻不能當眾說。

曹操是勝利者,但是因為他屠過城,理由站不住腳,所以得不到認可。

因為中國自古講究仁義道德。

所以古人所做的三國演義小說,只把他寫作梟雄,而劉備成為明君典范,極力推廣。

雖然有成王敗寇之說,可對于心有抱負的雄主,道德始終是他身上的枷鎖。

張薄是敢做敢當的人,他帶出來的老兵,當然也隨他的性格。

主將一聲令下。

老兵們的帶領下,金江軍一窩蜂的沖向城墻。

守城,攻城,野戰都是金江軍的拿手本領。

雖然攻城不易,但眼前的城池也不夠堅固。

金江軍忍著頭上的稀疏的弓矢,搭上云梯,順利的攀附上城墻,城頭的守兵一聲喊,竟一潰而散。

登上城頭的金江軍愣了愣。

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過也樂得輕松,很快就占領了城墻。

不到兩個時辰。

城武城徹底被占領。

“我倒是要見見那官員,親口問問他是何意。”

張薄大踏步進城。

“他上吊了。”

“嗯?”

聽到周德興的話,張博愣了愣,腳下卻沒停。

“誰恐嚇他了?”

“沒有,等我帶人趕去衙門的時候,他已經斷氣,我是第一個抵達的。”

“莫名其妙。”

此人。

是金江軍入關以來,第一個身亡的官員。

對方的死,不但沒有令張博開心,反而心中郁悶。

接下來就要進軍河南。

需要一鼓作氣,不給流民軍反應的時間。

憑張博手里的五千人馬,就算開封只剩下老弱病殘,那也是積年的老兵。

所以軍司和朱秀的命令,讓張博停步于城武,等待主力的匯合。

士兵們駐守城武。

守城可不比攻城危險小。

因為金江軍軍紀非常嚴苛,將軍在大軍臨行前,專門交代過,誰也不敢違逆。

很快。

新的規定中,士兵們出行必須以什為規模。

禁止單獨行動,并且一人違紀,全伍受懲,膽敢包庇者,以殺頭論處。

一隊隊的隊伍,在街頭小巷張貼告示,甚至還有簡明的圖畫示意圖,哪怕不識字的百姓,也能看得懂。

無非就是安民的告示,以及金江軍的各種條例,犯了什么法,會受到什么罪。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告訴百姓們。

讓百姓們監督士兵。

如果受到士兵的侵害,百姓可以直接找官員,或者將領,城中也會有帶紅色袖章的士兵巡邏,都可以接下百姓們的狀告。

金江軍的名聲,在民間本來就不錯,現在的舉動,更可見金江軍的真誠。

對百姓也的確是秋毫不犯,加上士兵們吃飯買東西都會花錢,受到了百姓們熱烈歡迎。

前幾日的攻城,仿佛沒有發生一樣。

最先趕來的不是主力部隊。

而是騎馬疾馳而來的稽查使鄭永廉。

見到張薄后,劈頭蓋臉的喝問。

“那官員是自殺還是他殺?你需要如實的告知。”

“自殺。”

張博肯定道。

“如果稽查使不信,可以去問下面的人。”

“我不問別人,就問你。”

鄭永廉絲毫不客氣。

他是稽查使,和人一團和氣,那才叫失職。

大周就敗于人情往來。

人情來人情去,規矩就廢了。

不以功績而論,只以做人為榮。

誰會做人,竟然成了美德。

只會做事不會做人,成了嘲笑的對象。

做人誰不會。

無非把規矩拿來做人情。

大周發展到今日,很多儒者都在思考問題所在。

為何會這樣呢。

所以促進了很多新的學問。

金州同樣在思考,所以也誕生了新學,脫胎于福建,流傳于浙江,融合金州的軍學堂之風,形成了金州獨有的新學。

“你派人調查過沒有,為何他會如此?”

張薄面色不快。

“他要自殺,我還能攔住他不成,我還沒有入城,他就自殺了,豈能怪罪到我頭上。”

見張博發怒,鄭永廉反倒是語氣寬慰了起來。

“我不是責怪你,搞清楚原由,才能避免下次在發生,金州上下為入關做了多年的布置,不應該有此事。”

作為稽查使,鄭永廉不得不感嘆。

老一代的做法和新一代的做法,截然不同。

老一代的將領,沒有耐心,喜歡速戰速決。

這并不是好事。

周朝一衰敗,各地的武夫就變成了軍閥。

可見老一代軍閥是不合時宜的。

大唐強盛嗎?

最強盛的時候,將領發生叛亂,說明了什么?舊時代的武夫,同樣需要與時俱進。

新學不光是要在官員們中推廣,將領們中同樣要學習。

而軍學堂出生的將領,能很快適應新學,偏老一代的將領,很難適應。

只覺得規矩越來越多,越來越麻煩,不但對他們沒有幫助,只能妨礙他們。

“可能他不想我們太過順利吧,讓我們知道大周有忠臣。”

抵抗。

那官員態度堅決。

偏偏又沒有盡心督促守城,避免了殺戮。

仿佛就是為了做給金江軍看一樣,也不是沽名釣譽之輩,人家自殺了。

“唉。”

鄭永廉感嘆一聲。

他隱隱有所覺。

大周的官僚風氣已經無法挽救,但是總有人會做出驚人的舉動,讓漢人有挺起腰桿的底氣。

當消息傳回金州。

此事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到底如何定性那官員的行為。

如果國內官員都學他,哪怕百分之一,也會對金江軍造成巨大的麻煩。

可如果否定他。

那豈不是否定忠良?

此事。

在軍學堂同樣引起了熱議,學生們暢所欲言,有的以金江軍角度出發,應該否定此人的行為。

而有的學生,覺得應該從民族大義出發,認定那官員的行為。

最后唐清安出面。

親自寫了一篇長文,認定了官員的忠義,是民族的氣節,人人應該學習他。

深知歷史的唐清安,對此行為有極高的敬佩和尊敬。

清朝屠戮全國,把漢人和其他民族的人當做下等人,以征服者自居,為奴隸主,在全國城池中心建立滿城。

他們是奴隸主,受其他民族的供養。

蒙,苗,庫倫等等各族人口,在大一統的朝代,人口不但沒有增長,反而下滑。

例如蒙,人口差點被滅絕。

反觀最嚴防死守的漢族,人口不但沒有下滑,反而大幅上升。

不是因為奴隸主的恩賜,而是因為漢族激烈的反抗。

除了萬歷時期,福建先民從呂宋偷回了番薯,經過數十年的培育,正好在清朝成功繁衍開。

為人口的增長創造了物質條件。

而先民用無數的人頭,向清朝的統治者宣示他們的存在。

讓清朝統治者不得不服軟,放棄屠戮手段,采用漢人的一套方式來自理漢人。

正所謂從來沒有救世主。

漢人是清朝,除了統治者之外,唯一人口暴增的民族,

無他。

唯先民的抗爭耳。

所以漢人真正信奉的只有祖先,并為子孫后代拼搏,代代傳承薪火。

救世主是自己。

不論生活有多大的磨難,敬祖的精神從來不該遺忘,正因為有了精神,才是漢人爭奪正義的憑仗。

否則就不是漢人,因為沒有魂,只剩下麻木的軀殼,逆來順受而已,迎來的是更大的磨難。

例如基督教命令教民不得祭祖。

哪怕明明是漢人血脈,當他忘記祭祖,遵守教義,誰也不會把他當做漢人,他自己也不會把自己當漢人。

普通百姓沒有太多的選擇,無論宋明。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但英雄輩出的民族,總會有人接替扛起大旗,從來不曾斷絕。

幾千年來。

永遠在最富庶的土地上繁衍開枝。

英雄們可歌可泣,默默無聞的老百姓們,同樣值得贊揚。

因為他們一起建立了最偉大的民族。

相關


上一章  |  紅樓從遼東開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