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莫斯科。
還沒有人預料到會發生什么。
唯一一個提前看出了端倪的人。
可能就是正在看這場比賽的蘇神。
啟動蹬出。
蹬擺配合上,博爾特的手臂擺動幅度明顯小于100米啟動階段。
100米啟動時,手臂的大幅前后擺動是為了最大化向前的慣性,而200米啟動中,他的手臂擺動更偏向于橫向穩定。
也就是前擺時肘部向內收,后擺時幅度收窄。
這種調整是為了避免上肢慣性過大干擾身體向彎道內側的傾斜控制。
同時,他的步長從第一步開始就保持相對克制,前5步的步長遞增節奏平緩,而非100米中那種急促的步長爆發,目的是在加速過程中為身體姿態的逐步調整留出時間。
確保進入彎道時,身體已自然過渡到適合彎道跑動的傾斜狀態。
這是……
力的傳遞與慣性調控?!
蘇神現在已經是全神貫注盯在了博爾特身上。在剛剛博爾特拿出了穩定的三角支撐狀態之后,蘇神現在的注意力已經完全轉移到。
即便是布雷克,都不能占據他的視線分后。
因為他發現。
博爾特在這里展現的能力。
和他想象中是完全不同。
你要知道,人體跑動是典型的周期性運動,核心在于通過下肢蹬地產生向前的推進力,同時依靠上肢擺動實現平衡與慣性協同。
那么在生物力學中,“蹬擺配合”的本質是上下肢運動的耦合效應。
即是下肢蹬地時產生的地面反作用力通過軀干傳導至上肢,而上肢擺動形成的角動量可反向作用于軀干,影響整體重心軌跡。
博爾特在100米與200米啟動階段的蹬擺差異,本質是對“推進力最大化”與“姿態穩定性”的策略性選擇,其背后涉及慣性定律、角動量守恒及離心力平衡等核心原理。
博爾特居然會做明顯的差異化?
要知道原本它的100米和200米差異化其實并不大。
這也是為什么之前格林吐槽他的原因。
覺得他完全是純純的浪費天賦。
因為正常人按他這么跑,200米就不可能跑這么快。
這是絕對的事情。
但是呢,他卻硬生生跑得這么快。
這就搞的人實在是很破防。
因為這就意味著如果他能夠采取更加科學化更加技術化的跑法,那意味著這個成績還能提高。
這一點是絕對的。
至于提高多少不好說,畢竟沒有人跑得過他這么快的成績。
但是提高是肯定的。
格林都深信不疑。
雖然像劉易斯那樣的人,經常說博爾特是用藥,可對于格林來講吐槽博爾特有他一份,但是他的吐槽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博爾特的技術太爛……
局限就在這個點,說明他對于博爾特的實力還是很認可,就是覺得博爾特這個技術實在是讓他難以忍受。
畢竟下一個博爾特在哪里那還不知道呢,擁有這么好的田徑圣體,你不好好把極限激發出來,讓世人看看人類的極限。
你就是暴殄天物。
即便是他跑出了驚世駭俗的19秒10,這樣一個恐怖的段位。
他的跑動技術其實也還是不太好。
而且他還是他沒有這么努力,沒有這么自律的狀態下跑出來的成績。
可問題來了。
現在的他。
今年的他。
莫斯科的他。
是這樣的嗎?
答案是——
不是。
這從100米其實就能看出端倪博爾特的各種技術性改變,讓他的實力再次提升。身體素質的加強,身體健康度的提高,也讓他對于技術的把控更加得心應手。
如果沒有這些條件,不說別的技術,就說他和蘇神跑出來的最矚目的技術……
六秒爆發第四階段。
萬分位解放極速。
就不可能出現。
這本就是他的身體和技術提高到一個新高度聯合起來的產物。
因此結合這個基礎上,再來看博爾特的200米……
頓時就沒那么簡單了。
其實原本蘇晨認為布雷克和博爾特可能也就是五五開。
誰都有機會。
可這么來看的話。
恐怕,蘇神的想法也會變化了。
100米屬于直線短跑,核心目標是在最短時間內提升步頻與步長,實現速度爆發。此時的擺臂策略圍繞“最大化向前慣性”。
博爾特這里做的就是——
大幅擺臂的科學邏輯。
慣性最大化與推進效率。
是的。
他竟然把慣性的運用不僅僅加入到了100米當中。
200米。
也同樣進行了融入。
根據牛頓第一定律,物體保持原有運動狀態的慣性與質量成正比。
100米啟動時,上肢大幅前后擺動,擺幅可達肩寬的1.52倍,實質是通過上肢的質量位移形成向前的線動量。
當手臂向前擺動時,其慣性力通過肩部肌群傳導至軀干,與下肢蹬地產生的向前分力迭加,顯著提升整體前進的加速度。
生物力學研究顯示,優秀短跑運動員啟動階段的擺臂貢獻可達總推進力的1520。
這叫做……慣性迭加效應!
蘇神不知道博爾特他知不知道這個名詞。
但是博爾特現在做出來的。
就是這樣。
與此同時,擺臂頻率與步頻存在嚴格的1:1耦合關系。
即左臂前擺對應右腳前蹬,右臂前擺對應左腳前蹬。
大幅擺臂通過增加擺動幅度延長了上肢運動的力臂,在神經控制下,這種運動模式會反向驅動下肢蹬地幅度增大,形成“擺臂蹬地”的正反饋循環。
再加上。
重心的前移優化。
啟動階段身體前傾。
軀干與地面夾角約45°。
大幅擺臂可通過調整上肢重心位置,進一步降低整體重心高度,減少蹬地時的垂直分力損耗。
同時,前后擺臂產生的水平方向角動量可抵消下肢蹬地時的旋轉趨勢。
確保重心始終沿直線軌跡前移。
避免側向偏移導致的能量浪費。
好家伙。
這是什么?
這是利用慣性后做出來的……
200米啟動階段橫向穩定擺臂的底層原理。
也就是利用慣性擺臂,使得離心力對抗與姿態控制強化!
200米包含彎道階段,所以啟動階段的核心任務不僅是加速,更要為進入彎道時的身體傾斜做好準備。
博爾特的擺臂調整,以前就是想怎么來怎么來。
野性無比。
所以你很少聽見別人討論博爾特的運動技術,并不是他沒技術,就是你采取他這樣的技術……
那不好意思,你根本不可能跑到他這么快。
所以他的這個技術對于很多精英運動員甚至是一線運動員來說,沒有學習的必要。
因為他的技術就是……不怎么樣。
用他這一套技術可能會跑得更慢。
唯一能夠用這套技術跑這么快的人。
可能也只有博爾特他自己。
但是這一瞬間。
他做的不是這樣。
蘇神很清楚的看見。
博爾特這個時候做出以下操作:
前擺肘部內收。
后擺幅度收窄。
這本質是通過控制上肢角動量,來平衡彎道離心力。
這樣的東西。
是博爾特能做到的嗎?
是那個技術不匹配現有能力的博爾特???
他竟然把100米里面做的一些東西開始調動到200米里面。
首先開始展現的就是。
離心力與身體傾斜的力學平衡。
彎道跑動時,人體做圓周運動產生離心力,方向指向彎道外側。
為平衡離心力。
身體需向內側傾斜,使地面反作用力的水平分力抵消離心力。
此時,上肢若大幅前后擺動,會產生沿運動方向的角動量,干擾身體傾斜角度的穩定性——前擺幅度過大易導致身體向外側傾倒,后擺幅度過大則會加劇內側傾斜,破壞平衡。
博爾特這里就采取:上肢橫向角動量的調控作用。
與其對抗。
200米啟動時,博爾特的擺臂從“前后向”轉為“偏橫向”。
也就是所謂的,前擺肘部內收,使擺動方向更靠近身體中線。
后擺幅度收窄,減少向外側的慣性。
實質是通過減少前后向角動量,增加橫向穩定角動量。
蘇神對于這個做過相應的生物力學數據顯示。
蘇神實驗室的數據證明——這種擺臂模式可使上肢橫向角動量提升30。
其作用類似“平衡桿”。
當身體因離心力有向外傾斜趨勢時,內側擺臂產生的向內拉力可抵消部分離心力。
反之亦然,從而維持傾斜角度的動態穩定。
你這要是布雷克做出來的。
蘇神覺得還有點可能。
博爾特,你不是在開玩笑嗎?
再加上啟動瞬間,前后大幅擺臂主要依賴胸大肌、背闊肌等大肌群的伸縮,而橫向擺臂則更多調動三角肌、斜方肌等小肌群進行精細控制。
這種調整可降低上肢能耗,減少大肌群不必要的收縮,同時通過小肌群的快速收縮響應身體傾斜的細微變化,提升姿態控制的靈活性。
對于博爾特而言,其肌肉纖維類型中快肌占比極高,這種精細控制能力可進一步放大,確保在高速啟動中仍能精準調控身體姿態。
除了這些肌肉的調整。
他甚至利用慣性。
做了一個省力的杠桿。
起碼比100米省力。
為什么呢?
假如說100米啟動的大幅擺臂雖能提升推進力,但也會產生較大的慣性負荷——
手臂前擺時,軀干需克服其慣性做正功。
后擺時,又需消耗能量減速。
那么200米啟動若沿用此模式,過大的上肢慣性會迫使軀干額外耗能維持傾斜姿態,導致能量浪費。
但之前博爾特用的就是這一種更加消耗能量的方式。
當然他之前是無敵的也是無解的。
沒有人能威脅到他。
加上他是世界紀錄保持者,又是人類第一個打開19秒20的人。
那他有這個任性的資格,可以去做一切事情。
而且那個時候人處于極致巔峰。
所有人都對自己點頭哈腰,所有媒體都對自己極盡吹捧。
人在最成功的時候,你基本上是聽不進去勸。
甚至會覺得自己這樣就是最好的,沒有必要改變。
這就是所有處于人生巔峰的人都會有的錯覺。
但是你還真說不了他什么,因為其余人還真沒他快。
就是這么難搞。
所以博爾特面對格林的說法根本就是嗤之以鼻。
面對美國一些實驗室的邀請。
也是無情拒絕。
甚至表示自己毫無興趣。
為什么呢?明明牙買加的科研實力以及運動學能力都很弱。
他只要和這些結合起來,明明就可以更強。
那為什么不去做呢?
就是因為人在人生巔峰的時候會出現難以抑制的自負。
這一點是所有人都難以避免的,甚至不以你的主觀意志為轉移。
畢竟那個時候,就算是人家跟你說的是金玉良言。
你也根本聽不進去。
聽進去了,也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
真正能夠徹底的反省自己,真正能夠從心眼里去審視這個事情的時候,那只有——
跌落巔峰的時候。
這個時候人這個動物的本能才會去腳踏實地認認真真的分析自己。
才會從心底里產生動力。
讓自己做出改變。
之前的博爾特沒有這個覺悟。
但是現在呢?
這一個冬訓的態度已經證明了一切。
因為蘇神不跑200米,也不需要和博爾特這么一對決。
所以其實他忽略了這一塊的關注。
直到現在他才突然意識到。
原來博爾特這家伙。
不僅僅是100米。
這一次冬訓。
200米這方面。
他也有了長足的進步!
現在呢?
擺臂幅度收窄。
上肢質量的位移距離縮短。
慣性負荷降低。
可將更多能量分配給下肢加速。
同時減少因對抗慣性導致的能量損耗。
完全符合200米“長距離加速需兼顧耐力”的需求。
這……
已經和之前的博爾特。
判若兩人。
你說是判若三人都行啊。
而且現在他的啟動策略發生了變化。
之前就是和100米類似。
現在明顯改變了。
博爾特現在200米啟動時的步長策略,采取的是前5步遞增節奏平緩,而非100米的急促爆發。
本質是通過控制下肢蹬地力度與步頻。
為身體從直線到彎道的姿態過渡預留調整空間。
看起來好像以前那種啟動更加暴力。
但如果你把它放到整個前程里面。
放到整個彎道里面。
你就會發現。
他現在做的。
才更加正確。
100米直線啟動時,步長的急促爆發,前5步步長可從1.2米快速增至1.8米,甚至因為博爾特身材高大,還可以增得更高。
旨在通過增加每步推進距離提升速度。
此時身體前傾角度隨速度提升逐步減小從45°增至60°,姿態調整簡單直接。
但200米啟動后需進入彎道,身體傾斜角度需從0逐步增至15°20°,這一過程若步長爆發過快,會導致下肢蹬地產生的水平分力突然增大,迫使身體傾斜角度驟變,破壞離心力與地面反作用力的平衡。
沒錯,這就是之前格林說博爾特彎道跑得不好的原因之一。
光是他看起來那暴力的啟動方法,其實會讓博爾特的下肢蹬地水平分力太大,或使自己的身體斜角難以控制,使得身體命對彎道離心力與向心力的時候……沒辦法做好與地面的反作用力平衡。
而現在呢?
博爾特的做法是——
平緩的步長遞增。
前5幾步步長從1.2米增至1.5米。
可使身體傾斜角度以0.5°/步的速率緩慢增加。
確保每一步的蹬地方向。
力度與傾斜角度匹配。
避免失衡。
這叫做步長與身體傾斜的動態適配。
接著做步頻與離心力增長的同步性。
這么做的原因是因為,速度是步長與步頻的乘積,那么200米啟動時,若步長急促爆發,速度會快速提升,導致離心力與速度平方成正比急劇增大,身體難以在短時間內調整傾斜角度以平衡。
而平緩的步長遞增可使速度呈線性增長,這個時候離心力的增幅與身體傾斜角度的調整速率同步,確保每一步的離心力都處于可控范圍。
博爾特的步頻在200米啟動階段保持穩定,開始通過步長的漸進式增加實現速度提升。
這種“步頻優先、步長緩增”的模式,正是對彎道離心力增長規律的精準適配。
然后就是,下肢關節角度的適應性變化。
也就是步長控制本質是下肢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的角度調控。
100米啟動時,為追求步長爆發,膝關節蹬伸角度可達160°以上,以最大化蹬地幅度。
但其實這種方式不太適配200米的啟動彎道切入。
只是以前的博爾特實力實在是太恐怖,強行硬來。
現在走不同。
現在博爾特的200米啟動的時候。
膝關節蹬伸角度保持在140°150°。
保留一定彎曲度。
這種“不完全蹬伸”可增加下肢的緩沖性——當身體向內側傾斜時。
彎曲的膝關節能通過彈性形變吸收部分離心力沖擊。
同時為下一步調整步長和方向預留發力空間。
避免因關節鎖死導致的姿態僵化。
這還是博爾特?
不管是從體系還是從技術的切入。
博爾特都和之前的自己完全不一樣。
整個啟動階段,博爾特的核心始終保持緊繃。
腰部與髖關節的連接如同一個可微調的“萬向節”。
既傳遞腿部的蹬地力量,又通過細微的扭轉,將直線加速的動能逐步導向帶有側向分量的運動軌跡。
這種從啟動就開始的“預調整”,是他能平滑切入彎道的技術基礎。
博爾特。
竟然采取了平滑切入彎道的技術?
他以前不是最看不上這種技術嗎?
認為真男人就是要暴力破解。
任何事情,任何難題,在自己的面前橫推即可。
也就是一般來說的,一力降十會。
沒想到之前一直都是這個態度的博爾特。
竟然都會因為失利。
做了如此大的調整。
看起來果然只有重大的挫折才能讓一個人真正轉變自己的想法。
蘇神說實在話,以前從來沒有認真的去考察過博爾特的技術。
主要是因為博爾特的技術在他的眼里看起來同樣和格林沒區別。
就是太糙。
起碼自己根本沒有必要去研究。
一般人也沒有研究的必要。
的的確確按照博爾特這么來,你大概率會跑成狗屎。
可今天不同了,博爾特他這是做出的技術變化,因為蘇神現在并不是和他同場競技,反而能以第三人稱第三視角……
看得更加清晰,更加徹底。
從直道末端切入彎道的瞬間,是200米技術中最復雜的過渡環節,核心矛盾在于如何在保持速度的同時,完成身體對離心力的對抗姿態建立。
博爾特以前的切入雖然也很快,但其實少了一種渾然天成的感覺,少了一種流暢性。就像他自己說的,他更多是以力破解。
強行的打開這種速度的限制。
完完全全的依靠身體天賦去解決問題。
技術特點并沒有搭配自己的身體天賦使用。
可現在呢?
蘇神看到了什么?
切入彎道的第一步。
他的彎道內側腳落地位置相較于直道階段明顯向跑道內側偏移約1015厘米。
外側腳則保持相對正常的步幅寬度。
這種“內收外展”的步點調整,直接形成了身體向內側的傾斜趨勢。
此時,他的軀干并非僵硬地傾斜,而是從腳踝、膝蓋、髖部到肩部形成一個連貫的“傾斜鏈條”。
腳踝內側微微發力蹬地。
膝關節向內扣的角度比直道時增加58度。
髖關節則通過腹斜肌的收縮,使上半身自然向左側傾斜。
肩部與跑道中線形成一個微小的夾角。
蘇神可以發誓,在此之前在博爾特的200米切入彎道中絕對沒有肩部和跑道中線形成一個微小夾角這個特點。
雖然說他不去多研究博爾特技術特點。
但他對博爾特的各項技術其實是爛熟于心,就是因為太熟悉了,所以沒有必要再去多研究。
而并不是完全不知道。
就是因為他太熟悉,才能知道博爾特這些技術點配不上他的成績,也配不上他的天賦。
但是這一次的切線。
出乎預料的……好!
這是……
離心力平衡姿態啊。
這種姿態的核心原理是“離心力平衡”:
當身體進入彎道弧線運動時,會產生向外的離心力,而身體向內側的傾斜,本質上是利用重力的分力來抵消離心力。
使重心始終落在支撐腳的正上方。
避免因失衡導致的步頻或步長損失。
博爾特這里的獨特之處在于,他的傾斜角度并非固定不變,而是隨著進入彎道的深度動態調整。
剛切入彎道時,離心力較小,傾斜角度約35度。
隨著速度提升和彎道弧度的穩定,傾斜角度逐漸增加到810度。
這種動態調整讓他的重心始終處于最優穩定區間。
不僅僅有離心力平衡。
竟然連切線的角度都進行了不斷的調整。
而不像以前一樣,就是猛沖下去。
管他切不切線。
反正足夠快就行。
這就是為什么之前博爾特的比賽,他其實切線都……
相當的普通。
甚至在這個級別的選手里面。
都可以用“爛”來形容。
你可以仔細去看看他的200米彎道切線。
真是切的一塌糊涂。
按他這么跑,他的200米其實要比那種切線技術好的……
多跑不少。
也難怪格林每次看下去都是。
痛心疾首。
真就是難以直視。
現在竟然能做這樣的動態調整。
這已經和蘇神印象中的那個博爾特。
漸漸開始脫節。
就是這樣一種感覺。
同時,他的擺臂技術在切入階段發生顯著變化。
內側臂擺動幅度減小,前擺時肘部更貼近身體,避免因擺動幅度過大導致身體重心外移。
外側臂則適當增加擺動幅度,且擺動軌跡帶有輕微的向外弧形,這種“內收外展”的擺臂差異,不僅能輔助身體維持傾斜姿態,還能通過手臂的反作用力,進一步抵消離心力的影響,確保下肢蹬地力量的有效傳遞。
這樣進入彎道之后……
借助彎道弧線提升加速的能力。
絕對會超過之前。
畢竟他之前的借助彎道弧線提升加速的能力。
簡直就是胡來。
甚至都可以說沒怎么借助,在這個級別的運動員里面堪稱借力最少。
這是因為進入彎道之后對比直線的加速。
會出現完全不同的加速原理。
直道加速依賴于步頻與步長的同步提升,而彎道加速則更注重利用弧線運動的特性,通過優化步頻與步長的配比、提升蹬地角度效率來實現速度增長。
博爾特之前的彎道加速跑就和100米類似,完全是依靠不平與不長的強勢性硬切彎道,然后進行硬橋硬馬的加速。
當然效果也很好,甚至跑出了無人能敵的彎道前程。
可事實上他的技術卻做得不到位。
只是硬實力足夠強罷了。
可現在他在這里做的技術。
卻相當的不錯。
眼下博爾特的彎道加速技術,核心在于“順應弧線、借力加速”。
從步長與步頻的關系來看,他在彎道中并未追求步頻的極致提升,而是保持相對穩定的步頻,重點通過優化步長來實現加速。
這是因為在彎道中,步頻過快會導致身體重心在短時間內頻繁切換支撐點,增加離心力帶來的不穩定性。
而適當增加步長,則能利用弧線的切線方向,將蹬地力量更高效地轉化為向前的動能。
只見他他的外側腳蹬地時,腳尖指向彎道外側的切線方向。
蹬地角度比直道時向外偏約10度。
這種角度調整能使腿部肌肉的收縮方向與運動軌跡的切線方向更一致。
可以減少力量損耗。
內側腳則更多承擔支撐與轉向的作用,蹬地角度略向內收,確保身體重心沿弧線平穩移動。
這么做的話,對比以前的那一種跑法。
在彎道加速跑上。
就可以自己蹬地力量的傳遞路徑,更加體現對彎道特性的適應。
比如說在直道中,博爾特往往采取力量主要通過膝關節的伸展傳遞。
而在這一波彎道中,博爾特更強調髖關節的轉動發力。
砰砰砰砰砰。
看他他的外側腿在蹬地時,髖關節會伴隨一個輕微的向外旋轉動作,這種旋轉不僅能增加蹬地的發力距離。
還能通過髖部的轉動,帶動軀干沿弧線自然前移,形成“髖部引領”的跑動節奏。
同時,他的核心肌群始終保持高強度收縮,如同一個“剛性框架”,將下肢的蹬地力量與上肢的擺臂力量整合為一個連貫的整體,避免因身體扭轉導致的力量分散。
即便是蘇神,看起來都覺得……
好強。
或許他的技術能力并沒有到頂尖的程度,但是比以前只要好太多配合他的身體天賦。
就同樣可以起到一個爆炸的效果。
你說氣不氣人?
有天賦的人就是這個樣,即便是把技術做到一個a級,都不用做到s級。
就可以把沒那么高天賦的人即便技術做到s。
輕松擊敗。
跑出后面這一種人無法企及的高度。
這也就是為什么田徑運動往往需要的是天賦努力科學以及悟性。
甚至你可以把悟性都包含在天賦這一欄。
剩下的就是天賦,努力加科學。
如果你沒有第一個天賦作為基礎。
你連做運動員的必要都沒有。
所以才說運動員是需要選拔的,不是所有人都能當運動員的,沒有合理的天賦作為基礎,即便是你再怎么練再怎么努力再怎么科學化。
你也上限不會太高。
蘇神能夠這么牛,謝正業能夠超越上一世,張培猛能夠超越上一世。
究其原因還是他們自己原本就具備在整個黃種人里面。
超人一等的天賦。
這個是基礎。
不然的話努力和科學訓練也只能讓你提高,但是并不能讓你成為世界頂尖的運動員。
甚至如果你足夠有天賦。
說句難聽的。
即便是你沒有科學訓練。
只有天賦和努力。
你都能夠成為頂尖運動員。
或者說再拿掉一個,把努力都去掉。
只要你的天賦足夠夠頂。
比如像博爾特這樣的田徑圣體。
那就只需要在比賽臨近的時候,在大賽年開啟的時候專注訓練就夠了。
平常甚至不需要注意這么多。
有很多人說博爾特練到吐,這種事情其實你只能說他在臨近大賽的時候,他在被占大賽的時候會這么練,平常的時候是絕對不會的。
為什么這么說?是在黑博爾特嗎?
不好意思,這句話是他自己的自傳里面說的,也是他身邊的人,包括米爾斯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說的。
博爾特就是自己淘汰自己訓練不夠努力,自己的訓練容易分心,他不會把所有的專注力都放在訓練上。
尤其是在非大賽的時候。
除非你說他們自己都在黑自己。
那么當博爾特的天賦加上自律和努力。
現在在配合上一定程度的細節打磨以及技術掌握。
會產生什么效果呢?
會產生驚人的效果。
即便是布雷克。
這個所謂純跑動擊敗過博爾特的人。
都在這里……大吃一驚。
最主要是因為這些套路。
他竟然在平常沒見博爾特怎么用過?
那當然不可能沒怎么用過,這只能說明一點。
博爾特在平常訓練的時候藏著了。
或者是等他去力量訓練或者是休息的時候。
才訓練這些項目。
而以前的博爾特是絕對不會避開他做這些事的。
前面這些做到還不算完。
為了達到更好,借助弧線提升彎道動能的效果。
博爾特竟然還有加碼。
這就是另一個關鍵技術——叫做“重心前移控制”。
即是在彎道加速時,博爾特的身體重心始終保持在支撐腳的前方約58厘米處。
這種“適度前傾”的姿態能確保蹬地時的反作用力更多地轉化為向前的加速度,而非向上的垂直分力。
與直道不同的是,這個時候他的重心前移并非完全依賴軀干的前傾,而是通過髖部的主動前送實現。
當外側腳落地時,髖部會隨著擺動腿的前擺自然向前推送,這種“髖部先行”的動作,能在不增加軀干前傾角度,避免增大離心力影響的前提下。
有效延長蹬地時的發力時間。
提升每一步的推進效率。
把這些都做好之后。
博爾特整個人。
在彎道上就像是發生了蛻變。
整個人對于弧線動能的利用。
比以前好了太多。
甚至在蘇神的眼里。
整個彎道加速過程,博爾特的技術核心始終圍繞“弧線適應性”展開。
沒有再像以前一樣隨心所欲。
從身體姿態的動態調整,到步頻步長的合理配比,再到蹬地角度與力量傳遞的優化。
每一個動作都服務于在克服離心力的同時。
以實現最大化向前動能這一目標集中。
這種對彎道物理特性的理解與技術適配,使他的彎道加速開始不僅不弱于直道,甚至能借助弧線的助力,為后續的直道沖刺儲備更強的速度慣性。
也就是說……
整個啟動切入包括加速看起來。
博爾特開始學習掌握基于物理原理、融合身體控制與動能轉化的有機整體。
從啟動階段的姿態預調整。
到切入彎道時的動態平衡建立。
再到彎道加速中的借力策略實施。
每一個環節都體現了“順應運動規律、優化技術細節”的核心邏輯。
你如果蒙住這個人的臉和身形。
只讓蘇神單獨去看這一個三維模型的動態數據。
他可能都認不出這是……博爾特。
這么大的改變出來。
蘇神。
對比剛剛的看法,已經發生了180度的轉變。
別的不敢說。
就光是一下,他對于整個彎道。
絕對會有提升和促進作用。
人類的彎道極限。
大概率就是要在這一槍里面。
被重新刷新。
被重新定義。
就像是自己重新刷新了100米的60米前程。
那這樣的話。
布雷克恐怕就……
有點難了。
甚至……
在博爾特開始彎道途中跑的時候。
蘇神都想到了另外一種可能。
因為這個時候大屏幕突然給到了博爾特的近景鏡頭上。
在這個上面。
蘇神突然看到了博爾特眼里的神態變化。
就仿佛。
就仿佛是。
看到了09年在柏林的他。
同樣的藍色跑道。
同樣的眼神。
這家伙。
這家伙不會是要……
要知道莫斯科的風速可不怎么樣。
等等。
好像在柏林。
他在逆風的情況下。
不也照樣強開嗎?
蘇神記得柏林的200米應該是零風。
對于別人來說,可能加成不多。
但對于博爾特,逆風都能強開,世界紀錄大幅刷新原本成績的怪物來講。
靜風對于逆風。
那不就是條件更好。
那不就是正向buff嗎?
再加上這一槍可不像是09年。
沒有人給他足夠的壓力。
這一槍。
可是有去年倫敦曾經戰勝過他的布雷克啊。
我靠。
蘇神就像是預料到了,待會會有什么大事發生。
整個眼睛更加死死盯在博爾特身上。
仿佛第四道。
裝了什么超級磁鐵。
讓他的目光難以再離開分毫。
ps:今天2萬字,直接送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