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這里,每個人都已經拼到了極限,每個人都明白這場比賽真正的主角是誰。
前面那兩個人已經是完全超脫了普通人的范疇。
即便這一場比賽,六巨頭同時登場。
這應該也是人類歷史上巨頭最多的一次。
但是巨頭之上還有巨頭。
最強的比拼。
已經開始。
這一場注定只屬于閃電。
最后20米這個時候,比拼的其實就是疲勞下狀態的運動能力以及疲勞的管控。
誰能在疲勞狀態下做得更好?
誰就能拿下對手。
不管你是博爾特還是蘇神,沒有誰到這個地方還會不累。
只要你全力輸入到了這個位置就會出現疲勞感,除非你在放水。
但是很可惜。
面對如今的蘇省。
博爾特已經不能放水。
也沒這個能力再放水。
因為兩個人在后程采取的激素維持模式不同導致這個地方他們進入沖刺的疲勞管控,也不同。
出現了明顯的差異。
動作精度的容錯范圍內,蘇神這邊允許關鍵角度,比如離地角度波動±1.5°,博爾特這邊是±1°。
通過后續動作補償,如擺動腿前擺幅度微調,最終蘇神步長波動仍控制在±0.015米。
這種“允許偏差但快速補償”的策略,更適應黃種人運動員在疲勞狀態下神經控制精度下降的特點。
也更加配合極致前程的做法。
肌肉疲勞的應對方式,也有變化,蘇神是通過降低肌肉收縮的“峰值強度”,延長發力時間,從0.03秒增至0.035秒,實現“低強度長時間”的疲勞適應。
博爾特則保持肌肉收縮強度,通過核心剛性強化減少能量損耗,屬于“高強度高效率”模式。
不同的疲勞管控模式,也讓他們對于最后階段的慣性利用出現了不同。
慣性利用的邏輯差異開始出現。
蘇神的“柔和釋放”將慣性力視為“穩定基準”,肌肉力用于“微調補充”。
慣性力主導65。
博爾特則將慣性力視為“輔助補充”,肌肉力作為“核心動力”。
肌肉力主導40。
這種差異導致蘇神在慣性力衰減時,從960kg·m/s降至900kg·m/s,速度下降更平緩,博爾特因肌肉力依賴度高,在肌肉疲勞時速度下降略快。
沒錯,你沒看錯。
也沒有打錯。
就是蘇神在這里的速度下降更平緩。
博爾特則單純的依靠身體天賦,依靠自己的生理結構以及肌肉力。這個時候他的肌肉疲勞度其實下降速度更快一丟丟。
那問題來了,為什么明明博爾特的速度下降會更快,但場面上看起來還是博爾特正在猛追蘇神呢?
這是個好問題。
因為單純把這兩個屬性拿出來對比,的確是蘇神現在更勝一籌,但是……
你不要忘記了,博爾特的整體速度更快呀。
博爾特的極速更高啊。
博爾特剛剛爆發出了人類歷史上,甚至是幾十年后都是唯一一波六秒超四。
再加上他原本就是人類最高極速。
那即便是這個地方,他比蘇神做的要稍微差一些,但因為他整體的極速更高,維持速度更強,即便是在這個地方不如蘇神,可是整體上還是占據著優勢。
畢竟博爾特擁有著全世界可能是最多的快肌纖維。
這一點上沒有人能夠和他相提并論。
即便是蘇神在這么多年的訓練開發中,也讓自己的快肌纖維比自己上一次成長和開發的多得多。
對于其余人來說,絕對是能占據優勢。
但是對手是博爾特。
那就沒辦法了。
還是要從別的地方找辦法。
蘇神的股四頭肌肌腱彈性模量1700MPa低于博爾特1800MPa,但有得有失,他這么多年開發也不是白開發,比如粘性系數0.25就要高于博爾特0.22。
你可能會問了,這個粘性系數有什么用呢?
用處大了。
這意味著蘇神的肌腱更適合“緩慢釋放能量”。
蘇神實驗室給他做過測試。
最后二十米。
柔和釋放的能量釋放效率72.7vs剛性釋放的68。
而非“瞬間爆發”。
也就是說他在這個時候,更能把自己的股四頭肌粘性系數給運用上。
讓自己能夠在對抗博爾特中找到屬于自己的身體優勢。
這一點很重要。
畢竟之前已經講過很多次競技運動,尤其是這種越純粹的競技運動,它對于身體的要求絕對很高。
你單純談技術不談身體毫無意義。
根本不可能攀上更高的高峰。
蘇神當然知道自己在很多生理條件上是不如博爾特的,但是整體不如不代表找不到自己的優勢點。
即便他是所謂的上帝造出來的人類短跑標本。
也是一樣!!!
一定有自己的長處可以找到!!!
然后自己盡可能發揮自己的長處。
利用生理結構的某些特點去壓住博爾特。
讓某些技術只能用自己的生理構造才能發揮出來,而且要能比博爾特發揮得更好!!!
這就是為什么蘇神要鉆研這個技術的原因。
因為他一早就清楚,自己和博爾特哪些方面對比起來才會有生理優勢。
哪些方面不會有。
因為博爾特這個人的各方面身體屬性以及力學屬性,在各種論文以及之前的文章報道下早就各種數據都公開。
自己只需要跟著做對比就行。
即便是這一世出現了努力博自律博。
那也不過是在這個基礎上提升罷了,長處還是長處,短處還是短處,自己只要用自己的長處壓住對方的短處即可。
也就是說。
即便是對上田徑圣體博爾特。
蘇神現在也同樣具備身體上的某方面優勢。
這在博爾特大成之后,幾乎沒有人敢往這個方面去想。
但是蘇神敢。
不僅僅敢,而且還要往這個方面去做了。
這就是他為什么能走到今天的原因。
一般人面對田徑圣體,還沒有開打就已經是氣勢掉了大半,更不要說想要去對抗這所謂上帝造出來的完美標本。
可蘇神做的卻是把這一句標本進行深度剖析,點對點和自己的各方面優劣進行對比。
也許絕大多數人都認為蘇神只是依靠各種各樣的新技術新體系黑科技才能讓他以凡人之軀走到現在。
但沒有人知道的地方是。
他對抗博爾特可絕對不僅僅只是依靠所謂的新技術新體系。
他對抗博爾特的還有身體。
在諸多的勝利條件對比下,總能找到自己可以攻克的點。
恐怕這一點就是很多人都沒有想到的。
蘇神可是有很多地方。
都是點對點。
對著博爾特強化狙擊去的。
這在之前可能看不出什么效果,但在蘇神漸漸站在了博爾特的正對面之后。
效果漸漸就開始顯露。
蘇神創造的“柔和釋放”并非對博爾特技術的妥協,而是基于種族生理特征的“差異化創新”,在最后20米沖刺階段展現出三大獨特價值,為非西非裔運動員突破短跑極限提供了技術范本!
告訴他們,人體的極限遠不止于此。
和上一世一樣,成為了無數運動員前進的明燈。
畢竟在上一世,他原本就是整個西非裔外。
跑得最快的。
這么做有降低力量需求門檻。
加速匹配神經控制特性。
延長有效沖刺距離。
三大特點。
而最后20米的核心挑戰通常是“能量儲備不足”,“柔和釋放”通過精準的能量分配策略,使有限能量產生最大效益。
減少“無效耗能”后,剛性釋放中,約20的能量用于抵消肌肉沖擊和關節振動。
“柔和釋放”通過粘彈性緩沖,將耗散率降至15,每步多保留1.5J能量用于推進。
這時候將節省的能量集中于擺動腿前擺,占比從30增至35,就可以使擺動腿角速度維持在350°/s!
僅比60米處低5!
而博爾特因能量優先供給支撐腿,擺動腿角速度下降8。
最關鍵的當然還是,延緩“糖原耗竭”。
代謝能消耗速率降低15,使肌糖原在最后10米理論上仍保留10儲備,博爾特僅剩5。
為沖線前的最后兩步提供關鍵動力。
可博爾特到底還是博爾特。
即便是這個時候已經進入了專注狀態的他帶著憤怒,依然在極致前進。
他的眼睛里面。
只剩下了前面的紅色身影。
即便是在雨夜。
也是如此的鎖定。
根本不容多想!
“全身剛性選擇性強化”的優勢與局限性,本質是“疲勞狀態下效率與風險的博弈”。其技術設計精準適配了最后20米的生理特征,但也存在不可忽視的應用邊界!
凡是有利就有弊。
這才是正常的情況。
可是。
誰叫他的名字?
叫做尤塞恩.博爾特呢。
即便是在這種狀態下。
還是能夠做出超人一般的反應。
直接他的身體開始能量利用的精準聚焦!
在肌糖原儲備僅剩30的最后20米,該技術通過減少外周肌肉的“無效收縮”。
如肩部、腕部的多余擺動。
都自動減少!
將節省的10能量集中于核心傳導鏈!使每克糖原的推進力產出從40N提升至44N!
這相當于在不增加能耗的前提下,每步多獲得40N推進力!
直接延緩了速度衰減。
簡直是離譜!
這個時候不管誰看都覺得博爾特簡直是瘋子。這些技術動作已經有些超綱了,或者說早就已經超綱了。
根本不是他們可以理解的狀態。
米爾斯現在也只能看著。
祈禱博爾特這具身體寶藏。
能夠繼續發揮。
繼續發威!
至剛易折?
剛上加剛容易最后影響精度,過度疲勞?
你知道博爾特是怎么做的嗎?
肌肉深度疲勞時,動作精度不可避免下降,如足尖觸地位置偏差從0.5cm增至1cm。
這點問題就可以讓整個成績出現崩塌。
可博爾特呢?
他居然用核心剛性強化,使慣性傳遞路徑的“抗干擾能力”增強——
即使外周動作出現微小偏差,脊柱胸段的剛性仍能保證80以上的慣性力沿正確方向傳遞。
而普通運動員因核心松弛,偏差會導致30以上的慣性力分散。
他這里。
嗯,連這些問題都幾乎被抵消。
出現的慣性力分散,在他身上就像是被施展了削弱魔咒。
對他的影響不能說沒有。
反正是小的可憐。
強行讓自己的慣性傳遞的“容錯性”提升!
你就說有沒有這么變態的人?
別人不知道這個問題,蘇神可是知道的。
這種至剛的技術。
絕不可能沒問題。
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
技術應用的“邊界條件”,對核心力量的極高依賴。
脊柱胸段彎曲度從0.5mm減至0.3mm,會要求豎脊肌與腹橫肌的等長收縮力提升40,也就是從200N增至280N。
若此時核心力量不足,如豎脊肌最大收縮力<250N,強行實施會導致兩種后果:
一是核心剛性無法維持,彎曲度>0.4mm,傳遞效率回落至92以下。
二是因過度發力導致核心肌群提前疲勞,90米后收縮力驟降15。
可你前發爆發的這么猛,維持到這個地方還能有多少的身體剛性可以更你驅使?
還有多少的核心資源可以供你調動?
這也是蘇神不打算走這條路的原因。
這也不符合咱們東方人的陰陽協調,萬物復蘇的道路。
而且這么走,對于身體天賦的基礎要求實在是太高了。
蘇神自認自己即便是重開一世在這些最原始的身體機能上。
還是不如博爾特。
這一點他相當清楚。
因此這個技術點他不是不知道,只是沒有做放棄了這條道路,他是萬萬沒想到這么難的一個苛刻條件,博爾特竟然能夠在不懂這些原理的情況下自我激發,自我掌控。
這簡直就是恐怖。
還不止這個問題。
外周放松的“度”難以把控。
這也是個大問題。
都跑到最后了,體能和疲勞肯定要比前面高得多。
那這個時候“足尖頭頂”直線度偏差放寬至2.5cm是“風險臨界點”。
為什么這么說呢,這是因為,若偏差<2.3cm,外周控制能耗未有效降低。
若>2.7cm,會導致身體重心左右擺動幅度從±1cm增至±1.5cm。
側向慣性力分散率從7升至10。
反而抵消核心強化的收益。
根據蘇神記憶中的數據顯示,普通運動員在此階段的偏差都會輕易突破3cm!
使得技術效果完全失效。
再加上技術切換的“時機敏感性”。
必須在某些切入分段精準啟動。
誤差≤0.5米。
啟動過早,哪怕是一點點,也會因過早放松外周控制導致極速維持階段的速度損失增加0.1m/s。
啟動過晚,則錯過最后20米的關鍵慣性傳遞優化期,累計推進距離減少0.5米。
而這種時機把控需要數萬次訓練形成的“肌肉記憶”,甚至數萬次的訓練都不容易掌握,只需要這個運動員本身對這項技術就有極高的適配性以及技術掌控天賦。
否則。
難以通過臨場調整實現。
也就是說,普通運動員在最后20米如果選擇這個剛上加剛的技術,會常陷入“兩難困境”。
要么維持全身剛性,直線度偏差<2cm,導致神經控制能耗增加20,核心肌群提前疲勞。
要么全身放松過度,脊柱彎曲度>0.6mm,慣性傳遞效率降至85以下,速度驟降。
你要知道這里所說的普通運動員是要打引號的,因為真正普通的運動員根本就不配掌握這門技術,連入門的門檻都摸不到,能夠掌握的都已經是普通運動員里面的精英和天才。
也就是說是原本的精英和天才才有資格去接觸這一門技術和絕活。
但即便是他們也依然會碰到這些問題。
難以前進。
難以規避。
而博爾特的“剛性選擇性強化”,就好像……
壓根沒有這些問題似的。
只見他身體自動反應。
首選是剛性調控的“分級精度”。
他能在0.1秒內完成“核心強化外周放松”的分級調整,而普通運動員需0.3秒,錯過慣性傳遞的關鍵窗口。
博爾特就不會錯過。
第二是疲勞感知的“閾值把握”。
當血乳酸達10mmol/L以上,普通運動員的動作控制精度下降40,而博爾特通過本體感覺,居然將下降幅度強行控制在20……
為技術實施保留基礎條件。
簡直是非人類。
因為這一點可就不是說通過技術訓練能夠輕易達到的。
更多是人娘胎肚子里就帶著天賦。
也就是所謂的有就有沒有就沒有。
難以后天進行多少改變。
起碼的運動學,現在認為是這樣。
再加上能量分配的“動態平衡”!
普通運動員到了這個階段,核心與外周能耗比為6:4就不錯了,5:5都比比皆是。
而博爾特呢?
通過選擇性強化調整,他這里的核心與外周能耗比僅僅只有7:3!
也就是說在總能耗不變的情況下,核心發力效率,會比其余人,額外就高出起碼15!
再加上神經生理方面。
他的脊髓反射的“抑制強化”切換更好。
他的運動皮層的“功能分區激活更好。
他的神經遞質的“定向釋放”更好。
你說說看。
你找誰說理去。
你最多也只能找上帝,他老人家說理了。
因為這就是他老人家親手打造的超級標本。
超級天賦。
這只能說上一世印象中的那個博爾特,因為根本就沒有與之抗衡與之匹配的對手。
讓他也沒心情也沒動力,甚至是沒有機會去開啟這個寶藏。
沒有辦法真正激發自己的超級潛能。
而這一世。
因為有蘇神。
他有這個機會了。
因此這真不知道是該哭還是該笑。
是該說蘇神的強大,還是該說蘇神的倒霉。
八十五米之后。
博爾特甚至為了對抗身體的極具疲勞升高。
本能的開始……
自發做起來了力學生物學的“能量傳遞路徑優化”???
這簡直是。
蘇神后面看比賽的三維力學分析和比賽高幀數視頻。
才一幀一幀。
分析出來的!
剛體鏈的“最小形變原則”???
也就是人體動力鏈,從足→小腿→大腿→軀干→擺動腿,可視為“多剛體串聯系統”,根據最小能量原理,剛體形變越小,能量傳遞效率越高。
博爾特這里脊柱胸段彎曲度從0.5mm減至0.3mm,使該環節的能量損耗從3J降至1.8J,相當于為擺動腿多傳遞1.2J動能。
約0.02m/s的速度增益。
你告訴我這是一個根本不懂這些理論的人可以做到的?
醋生啊!
別說不懂原理,就算是懂,剛體鏈的“最小形變原則”,你以為想要操作就可以操作出來嗎?
博爾特這就是,純粹的極致天賦。
說上帝給他開過光,真不為過。
等于是,又具備剛性到了極致,同時他居然還可以節省能量,減輕疲勞。
真以為是這么容易做到的嗎?沒有天賦沒有絕對極致天賦,以及絕對符合這一套原則的身體力學構造。
你練到死都練不出來。
這是必然的事情。
總結下就是,“全身剛性選擇性強化”是博爾特在最后20米沖刺階段的“技術點睛之筆”。
其本質是通過“核心傳導鏈剛性強化外周非核心部位適度放松”的精準調控,在肌肉深度疲勞狀態下實現“慣性傳遞效率最大化控制能耗最小化”的平衡。
從生物力學看,它優化了慣性傳遞的力線與路徑。
從生理學看,它實現了能量與神經資源的最優分配。
從技術學看,它體現了“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高階控制智慧。
你就說牛不牛逼。
一場比賽不僅僅爆發了人類最強的極速,踢開了人類限制極速之門。
還在這里自發地做出了如此有難度的技術操作。
看起來。
上帝都想讓他贏嗎?
還是說他這一瞬間就已經是上帝附體了?
上帝親臨了嗎?
蘇神感覺到了差距不斷縮小。
這個態勢到了最后10米。
估計會進一步放大,因為自己最后的10米往常就是最崩盤的使命。
不管哪一次看起來都是這樣。
看起來博爾特也非常清楚。
想要絕殺蘇神。
最后10米就是最佳區域。
好好好這么玩是吧?
就算是上帝真來了……
今天我蘇神也要給你壓在后面!
既然博爾特這么玩賴,蘇神也豁出去了,這場比賽,你以為就你還有后手嗎?
我的天賦可能不如你。
但是你懂的我都懂。
不懂的我也懂啊。
看看你的天賦更厲害,還是我的知識儲備更強吧。
決定勝負的戰場。
就在最后十米!
這個所有的比賽里面自己最不擅長的十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