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神這一槍。
已經是準備萬全。
他深知,在田徑短跑領域,起跑技術的細微優化往往能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
尤其是自己這一類極致前程選手。
想要戰勝同等檔次的對手。
就需要這一點。
因為對手和你一個檔次,你就沒有辦法說平均硬實力進行錯位碾壓。
你就需要兌現你的強項。
毫無疑問博爾特就是這樣一個對手。
他這場比賽的對手也的確只有一個人。
這一點恐怕博爾特自己也心知肚明。
兩個人心中都和明鏡似的。
當蘇炳添起跑時將雙臂彎曲至137.5°。
以肘部為頂點,上臂與前臂形成的夾角,上臂與前臂的長度比恰好接近黃金分割值。
這一角度使得肘部自然貼合軀干兩側,形成緊湊的身體形態。
從人體骨骼與肌肉的結構來看,137.5°的曲臂角度能夠激活上肢肌群的協同發力。
此時,肱二頭肌、肱三頭肌等主要屈伸肌群處于最佳張力狀態,既避免了過度彎曲導致的肌肉緊張疲勞,也規避了手臂伸直時發力的低效性。
同時,肩胛骨、鎖骨等關節的相對位置也因該角度實現優化,減少了上肢運動時的冗余動作,使得能量傳遞更加直接高效。
不過。
這都是基本的。
蘇神現在要展示的。
可不僅僅只是這個。
這只是正常情況下。
那問題是……
洛桑。
他是這種情況嗎?
不是。
他不是正常情況。
因為今年的洛桑將是所有的鉆石聯賽,甚至是所有大賽里面。
風速最好的一槍。
滿風2.0。
加上小高原。
在這里就可以把所有的合法范圍內屬性拉滿。
的的確確在順風條件下通過對黃金分割角度約137.5°的動態調整,可以實現了對自然風力的高效利用與技術穩定性的平衡。
但問題那是風速不大或者無風的情況。
但如果風速很大呢?
當然可以繼續進行微調。
讓黃金分割角度效應最大化。
這才是運動員要做的事情,掌握了一套技術體系或者是理論之后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根據自己的生理條件以及比賽的外部條件。
進行不斷的調整。
這才是真正的掌控。
而蘇神就有這樣的能力。
首先是對于風力的力學分解與利用。
根據空氣動力學原理,順風產生的作用力可分解為推力和升力。
其中,推力直接作用于身體后方,為運動員提供額外的前進動力。
升力則垂直于身體表面,可能導致重心不穩定。
在順風環境下調整曲臂角度——本質是通過優化身體姿態。
最大化推力利用效率并削弱升力影響。
那么調整的角度是多少呢?
蘇神這里給出的答案是——
140.7度。
因為當曲臂角度從137.5°略微增大至140°左右時……手臂外側與軀干形成的曲面弧度增加,形成類似飛機機翼的“導流效應”。
根據伯努利原理,氣流在身體表面的流速差異會產生壓力差,促使順風更順暢地沿身體兩側流動,從而增強推力轉化效率。
蘇神實驗數據顯示,合理的曲臂角度調整可使順風推力利用率提升1520。
雖然是理論效果,有理論效果就夠。
其余的。
就是人要做的部分了。
做好推力強化機制后。
下一步就是升力抑制策略。
過大的順風可能產生向上的升力,導致起跑瞬間身體“發飄”。
這是必須考慮的問題。
蘇神的思路是通過增大曲臂角度,手臂與軀干形成更緊湊的整體結構。
減少氣流在身體下方的堆積。
降低升力的產生。
同時,配合軀干前傾角度的微調。
從常規50°增至55°,利用重力分力抵消部分升力,維持身體穩定性。
出去之后,再做擺臂軌跡優化。
因為順風時加快擺臂頻率,手臂擺動的相對風速增加。此時增大曲臂角度可縮小擺臂的橫向位移,減少因快速擺臂產生的渦流和湍流。
根據邊界層理論,平滑的手臂曲面能延緩氣流分離,使空氣阻力降低約812。
同時140°的曲臂角度還可以使肩部、手臂與軀干構成更流暢的曲面。
進一步減小迎風面積。
該角度下身體正面投影面積可減少79。
有效降低空氣阻力對加速的負面影響。
這叫做身體流線型強化的適應。
在順風起跑中,曲臂角度的調整需與下肢蹬地動作形成協同,將風力與自身力量有機結合,才是該做的事情。
當然。
一不小心,也會搞砸。
這就看你自己怎么選擇。
蘇神的選擇當然是——
迎難而上。
杠桿原理調整。
略微增大的曲臂角度使手臂擺動的力臂增加,根據杠桿公式TFxd(T為扭矩,F為作用力,d為力臂),在肌肉力量不變的情況下,擺臂產生的扭矩增大,能更有力地帶動軀干前傾。
這樣調整后。
140°曲臂時,上肢對軀干的扭矩輸出可提升1012。
順風助力使身體加速更快,此時曲臂擺臂與下肢蹬地的時間同步性尤為關鍵。
通過神經肌肉控制,蘇神可將擺臂節奏與蹬地頻率的同步誤差控制在50毫秒以內。
確保每一次擺臂都能增強下肢的蹬地效果,形成“擺臂前傾蹬地”的閉環加速機制。
至于順風可能導致重心前移過快,引發身體失衡。黃金分割曲臂角度的調整通過以下方式維持穩定性——
增大曲臂角度使手臂后擺時重心后移,抵消部分因順風產生的重心前傾趨勢。
同時,降低身體重心高度約35厘米,增加支撐面的穩定性,減少風對身體姿態的干擾。
在曲臂調整過程中,核心肌群,腹直肌、豎脊肌需協同發力。
用來保持脊柱的自然曲線。
避免過度前傾導致的力傳導損失。
核心肌群的有效激活可使身體穩定性。
當然還有預編程運動模式。
也就是賽前根據風速數據,大腦提前構建特定的動作模板。
當曲臂角度調整至140°時,神經系統會優先激活肱二頭肌、三角肌等相關肌群,縮短從指令發出到肌肉收縮的反應時約減少1015毫秒。
配合肘部附近的肌梭和腱器官持續監測曲臂角度變化,實時向中樞神經系統反饋肢體位置信息。
當風速突然變化時,神經信號可在100毫秒內調整肌肉收縮強度,確保動作穩定性。
這樣一來,還可以增大曲臂角度后,擺臂的慣性力增加,在順風助力下,肌肉只需消耗較少能量即可維持快速擺臂。
140°曲臂使肱二頭肌、肱三頭肌等肌群的收縮強度更均勻,避免單一肌肉群因過度用力導致疲勞。
讓該角度下肌肉乳酸堆積速率降低。
調整后的曲臂姿態改善了上肢的血液循環,加快代謝廢物排出,延緩肌肉疲勞。
優化后的姿勢可使肌肉氧供效率提升。
看看。
就一個簡單的調整。
就需要做這么多的準備。
如果你不懂這方面的知識體系。
那么即便你想嘗試也是失敗。
何況即便是你知道有多少人敢在比賽中直接試呢。
只有你確定這個絕對正確,你恐怕才敢像蘇神一樣毫不猶豫去做。
“好像小添他的曲臂展開有點不對?”
袁郭強看著感覺有點不對,都有些心慌。
你這一場,別說觀眾了。
他們對于蘇神,同樣是期待頗高。
期待越高當然會越緊張。
“沒事,袁。”
蘭迪在旁邊開口說道:“這是他的臨場調整,他現在這個水平已經可以把任何的理論技術進行實時調整了。”
“如果他這么做了。”
“那就說明他現在認為這么做才是最正確的。”
“我們大可以放心。”
“那具體是什么原因呢?”
聽蘭迪這么說,袁郭強內心也算是放下來了一些。
但還是忍不住多問了一嘴。
可這一次,蘭迪遲遲沒有給出答案。
“嗯?蘭迪先生,我剛剛說的話,您聽見了嗎?”
“我聽見了。但是我……沒法回答。”
啊???
袁郭強一懵。
就聽見蘭迪后面的話。
“因為我也還不太懂。”
“我也還在學習中呢。”
袁郭強:……
那你還說的那么一本正經。
這不是你也不清楚嗎?
這么一搞。
剛剛才平復下來的心情,現在又凸起了不少。
只有蘇神自己。
心里明白。
自己做的。
絕對。
沒有問題。
就讓你看看未來科學和未來知識的力量吧。
嘭——————————
第一步。
推力強化機制與水平分力!
氣流流經身體表面時,由于身體曲面形態改變,使得身體外側與內側的氣流流速產生明顯差異。
身體外側氣流流速加快,壓強降低。
內側流速相對較慢,壓強較高。
這種壓強差促使順風更順暢地沿著身體兩側流動,減少氣流紊亂與能量損耗。
這是因為當曲臂角度增大時,手臂外側與軀干形成的復合曲面曲率。
曲率半徑從R1減小至R2,R2v),依據伯努利方程,流速增加導致身體外側靜壓p外,顯著降低,形成外側低壓區。
軀干前側迎風面因曲臂遮擋形成相對平緩的氣流附著面,氣流流速維持低速(v≈v),靜壓p內保持穩定,形成內側高壓區。
再加上橫向壓力梯度驅動。
內外側靜壓差直接轉化為橫向推力分量,該力沿身體縱軸的水平投影即為增效水平分力。
第二步。
常規曲臂角度137.5°下,氣流在肘部后方約5cm處發生分離,形成渦流區。
阻力系數Cd≈0.85。
增大至140°后,曲面曲率平滑過渡使氣流附著長度延長至肘部后方12cm。
分離點后移7cm。
渦流區面積縮小40。
阻力系數降至Cd≈0.68。
可能就有人問了……
那這個阻力系數降低有啥用呢。
這是跑步,又不是滑冰。
事實上。
在大物理的理論下,跑步就是滑冰。
只要你還在地球上。
那么就是阻力系數高低的問題。
而不是其余的問題。
阻力降低的力學意義就是減少的壓差阻力等價于釋放出額外的水平分力用于推進。
使凈推進力提升。
以風速2m/s、身體正面面積0.4㎡計算。
就是這樣。
這樣,你就可以推導出來,設順風作用力為F,與身體縱軸前進方向,夾角為α,α90°θ,θ為曲臂角度。
當θ從137.5°增至140°時:
看似水平分力系數減小,但實際因氣流重構導致F值激增。
風速迭加身體加速度使相對風速從v_wind增至v_windv_body,F∝v。
綜合效應使F凈增1520。
這樣一來。
只需要做好動態迎角匹配機制。
就可以進行……完美承接。
也就是——曲臂角度增大140°時。
肩部橫軸與順風方向夾角從β42.5°減小至β40°,使身體前側形成最佳迎角。
蘇神實驗表明,理想狀態下,β40°時推力系數C_T達峰值0.92。
此時單位面積推力。
較常規角度提升19。
這樣第三步。
也可以出來的更加順理成章。
第三步。
慣性力迭加效應!
擺臂角速度ω從ω12rad/s增至ω13.2rad/s。
手臂末端線速度v_tω·r從4.8m/s增至5.28m/s,產生的慣性力。
與順風水平分力形成矢量迭加,使總推進力f總fxfi,提升幅度達30以上。
如果有設備就可以發現。
這個瞬間。
肌電測試顯示,肱三頭肌放電強度同步增加25。
也就是說,這個角度的順風推力利用率。
要高得多。
水平分力增量(N)。
也要更高。
垂直分力平衡裕度(N)。
也更強。
這就是這個調整的意義。
推力強化的三維力學本質。
也就說看似簡單的曲臂角度調整并非簡單的角度增大,而是通過——
流體控制:利用曲面形態重構實現“低壓引流高壓推進”的伯努利效應最大化。
矢量優化:通過角度θ的三角函數特性,在控制升力的前提下釋放水平分力潛力。
生物協同:擺臂慣性力與順風水平分力形成力學耦合,實現“環境力人體力”的非線性放大。
等等。
這一技術突破的核心,是將空氣動力學中的“被動阻力控制”轉化為“主動推力生成”。
通過多物理場的動態匹配,使順風水平分力的利用效率突破傳統理論極限。
既然都突破極限了。
還有什么。
為什么不能更快。
不能更強。
不能更猛呢。
出去的一瞬間。
就已經是界定了勝負。
連續三步。
黃金三步。
碾壓。
所有人。
不管你是天賦異稟。
還是學習模仿。
還是上帝藝術。
都一樣。
在斷代的科學面前。
都被轟成了。
戰五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