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你嗎?!永恒?!!”
格爾看著眼前的一片星空組成的人形,大聲的喊道。
他也同樣再次回顧了那段經歷……甚至于,他回顧的經歷更加綿長和悲慘!
他重新的體驗了自己的一輩子!
格爾的淚水已經流干了,只剩下兩道血痕留在臉上。
此時的格爾非常非常的憤怒,為什么憤怒……其實格爾也說不太清,有再次回歷那撕心裂肺的人生的痛苦,有再次看到家人的美好,也有無能為力的絕望!最后這一切的一切,再次反噬讓他整個人都不好了!
有什么比經歷過無以倫比的痛苦更加絕望的?
那就是再經歷一遍!
所以格爾憤怒的質問著那龐大而夢幻的神像。
他在惶恐,在憤怒。
又不知道該怎么宣泄,所以他選擇最愚蠢的辦法,那就是把一切都歸罪為始作俑者!
在《尋找無雙》中,王小波寫了一非常深刻的話:“假如人生活在一種不能抗拒的痛苦中,就會把這種痛苦看作幸福假如你是一只豬,生活在暗無天日的豬圈里,就會把在豬圈里吃豬食看作極大的幸福,因此忘掉早晚要挨一刀。所以豬的記性是被逼成這樣子的,不能說是天生的不好。”
豬生而不自由,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豬的命運是被人設置好的,公豬負責長肉,母豬負責下仔。但是,在《一只特立獨行的豬》中,王小波為我們展現了一只與眾不同的豬。它是肉豬,但長得又黑又瘦,不喜歡豬圈,喜歡到處游逛。最后,它被定性成破壞生產秩序的壞分子。領導決定對它進行專政,出動20多人持槍抓捕它。它沒被打死,而是找到一個空子跑了,成了一只野豬,長出了兇猛的獠牙,徹底擺脫了人對它的安排和迫害。
王小波感嘆道:“我已經四十歲了,除了這只豬,還沒見過誰敢于如此無視對生活的設置。相反,我倒見過很多想要設置別人生活的人,還有對被設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為這個緣故,我一直懷念這只特立獨行的豬。”
“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人生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痛苦,有身體上的痛楚,有心靈上的折磨。但無論是哪一種,其根源之一,都可以歸結為對自己無能的憤怒。這種無能,可以從多個角度來解讀和理解。
首先,人的無能,來自于自身對一些事情的無法掌控。
我們生活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許多事情,超出了我們的能力范圍。我們可能無法控制外界環境的變化,無法阻止疾病的侵襲,無法避免他人的背叛。當我們面對這些無法改變的事實時,內心自然會產生無力感和憤怒,因為我們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
其次,人的無能,還來自于自身的欲望與現實的差距。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和追求,但現實,卻往往不盡如人意。我們渴望成功,卻可能遭遇失敗;我們追求幸福,卻經歷痛苦和失落。當我們發現自己無法達到心中的目標時,心中的無能感,就會像毒藥一樣侵蝕我們的心靈,引發憤怒和痛苦。
人的無能,還源于我們對自我的不滿。
我們常常對自己的能力和才華,有過高的期望。但事實,往往與我們的想象,相去甚遠:我們可能不如他人聰明,不如他人富有,不如他人美麗。當我們發現自己在某些方面比不上他人時,內心的憤怒和痛苦,就油然而生。
憤怒,作為一種強烈的情緒反應,往往在人們感到受挫、無助或失望時涌現。當我們面對無法掌控的局面、無法實現的目標或無法改變的現實時,憤怒便如同火山般噴發而出。然而,仔細審視這份憤怒,我們會發現它并非完全源于外界的挑戰與壓力,更多的是對自己無能的一種情緒投射。我們憤怒于自己的無能為力,憤怒于自己未能達到預期的期望,憤怒于自己無法超越的局限。
痛苦之所以成為痛苦的根源,往往在于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存在偏差。我們過于苛求完美,將自我價值與外在成就緊密相連,卻忽視了自身的努力與成長過程。當現實與理想產生巨大落差時,我們便會感到痛苦與挫敗。這種痛苦,實際上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在內心深處的回響。我們憤怒于自己的不足與缺陷,卻未能正視并接受這些不完美,從而陷入了無盡的自我否定與掙扎之中。
現在格爾就是這個狀態。
其實吧,以前還在老家的時候,格爾其實還沒這么痛苦。
因為周圍的人和他差不多,即便是那些部落大人,照樣死全家,大家都一樣慘,反而平常了。雖然也很傷心,但怎么說呢?
怪老天爺吧。
可隨著得到黑死劍,格爾從坐井觀天的蛤蟆,知道了自己自己頭頂那片天空有多大!
他知道了,自己的悲慘遭遇,其實都是人為的。
更讓人絕望的是,就算是人為的,甚至都不是別人針對他,而是那些所謂的神靈順手為之,他們壓根不在意!
這玩意就讓人更加破防了。
所以再次經歷這些之后,格爾內心可想而知了。
這種情況下,格爾能對永恒有任何好感才怪了。
希芙在一邊,聽的是膽戰心驚。
她自問自己算是膽子大的了。
可和格爾相比……她覺得自己還只是一個小姑娘……特么的太勇了。
難怪都是屠神者格爾都是瘋子。
可等了好一會兒。
格爾依然在唾罵,而永恒依然一動不動。
希芙這才稍微好受一點。
她生怕永恒一個不爽,直接把他們倆碾成齏粉。
不過很快希芙也反應過來了。
大象會在意螞蟻的唾罵么?
當然不會!
永恒和他們之間的差別,可比螞蟻和大象的差距要大的多的多!
要知道,永恒就是宇宙本身。
無論是星辰太陽都只是永恒身體內微不足道的一部分,而希芙和格爾呢?
他們只是那些微不足道的一部分的中的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挺繞的,但大概意思應該不難理解。
他們太渺小了。
很快格爾罵累了,然后開始哭泣起來了。
希芙有點不知所措。
希芙都忘記了自己上一次哭泣是什么時候了,阿斯加德人更是唾棄流淚,他們覺得流淚太可恥了,除了小孩,無論男人女人,都視流淚為軟弱的象征,更加沒人會去安慰。
所以希芙沒學過怎么安慰人。
再者說。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我們總愛用目光丈量他人的生活,卻往往只觸碰到表層的紋理。就像站在岸邊看浪,只看見雪白的浪花翻涌,卻看不見海底暗流如何撕扯著礁石。正如三毛說的:“你若了解從前的我,或許能懂得現在的我為何裹著鎧甲行走。”
在未踏足他人的荊棘路前,所有的解讀都可能是浮在水面的浮萍,看似真切,實則離根系甚遠。
理解他人的痛苦并非易事。每個人的成長環境、生活經歷和心理承受能力都不同,即使是面對相同的事件,不同的人也可能產生截然不同的反應。例如,一個從小在溫暖家庭中長大的人,可能很難理解為什么有人會對親情如此淡漠;一個事業順遂的人,或許無法體會失業者的焦慮和絕望。如果我們僅僅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評判他人,往往會得出片面甚至錯誤的結論。《增廣賢文》中有言:“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這句話提醒我們,批評他人時要先反思自己,寬容自己時也要學會寬容他人。然而,現實中我們常常反其道而行之:對自己寬容,對他人苛刻。這種雙重標準不僅無助于解決問題,反而可能加劇矛盾。真正的理解需要放下偏見,設身處地地思考他人的處境。只有當我們嘗試走進他人的內心世界,才能真正明白他們的選擇和行為背后的原因。
勸人向善本是一種美德,但如果不分場合、不問緣由地勸善,這種“美德”就可能變成一種傷害。例如,面對一個因長期遭受不公而憤怒的人,如果我們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你要學會寬容”,這種勸誡不僅無法平息他的情緒,還可能讓他感到被忽視甚至被羞辱。因為這種勸誡的背后,隱含的是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你沒有我豁達,所以你錯了。
在《論語》中,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黃金法則。這一原則同樣適用于勸善的行為:如果我們自己未曾經歷過他人的痛苦,就不要輕易要求他人以“善”應對。真正的善良不是要求他人如何做,而是尊重他人的感受,并在他們需要時提供支持。正如一位哲人所言:“善良是一種選擇,而不是一種義務。”我們可以鼓勵他人向善,但不能強迫他們接受我們的標準。
勸人放下也是如此。
你特么又沒死全家,你讓人放下……說的輕飄飄的。
這就是一種傲慢!
因為你把別人的家人不當一回事。
郭德綱說過一句話:“不明白任何情況就勸你一定要大度的人,你要離他遠一點。因為雷劈他的時候會連累到你。”來自心靈雞湯的精神安慰,還是具有某些促進作用的,如果化為雞血,更是有了對世界較為樂觀積極用途。但是動輒就灌雞湯,這會讓人有點喝著喝著就厭煩了的感覺。請聽這樣的雞湯,“感謝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礪了你的心志!請感謝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雙腿!請感謝欺騙你的人呢,因為他增進了你的智慧!請感謝藐視你的人,因為他覺醒了你的自尊!請感謝遺棄你的人,因為他教會了你該獨立!”雞湯灌得太多,會讓人迷糊,甚至消化不良。雞湯永遠是給別人的。生活中發生的悲歡那只是別人的故事,自己身上的才是事故。
有些事,是別人的故事。而對于自身發生的,沒有誰可以輕松地度過,沒痛苦的蛻變后,就不會有風暴之后的平靜。
有些人你不計較,如果你的大度沒有底線,他還真蹬鼻子上臉。有的人變本加厲,只因你好欺負。有些人,如果一昧忍讓,只會助長他的囂張氣焰。感同身受只是一句安慰別人的話。因為永遠無法做到感同身受,不要站在道德制高點勸人家大度。扎在身上的刺,你可以幫助拔下來,但是,不要落井下石,安慰沒錯,需要適度。你不是他,他的事情你無法參與,他的傷也只有自己撫平。生活中就是那樣,聽了別人三言兩語,自己就哲人上身了。不了解內情還是少評論,不多嘴。有些外傷可以愈合,有些內傷侵入血液,一輩子都抹不去了。
所以希芙也沒打算安慰。
最后格爾還是自己停下了。
然后他看向了永恒的雕像。
“你到底想要什么?就為了讓我再經歷一次那種無能為力的痛苦?為什么你們神靈都這么惡毒?”
永恒的雕像依然靜靜佇立。
但奇怪的是,希芙和格爾都能明白,永恒在對他們說話。
永恒能說話是理所當然的,他會這個宇宙所有的語言,哪怕最小的微生物之間的交流,和最復雜的語言體系,他都會,不管是存在于過去,還是沒有出現的未來中的語言,永恒也會。
但他不太能和人直接交流。
因為那玩意就不叫交流了,叫做碾壓。
他的話語,可以讓一個生物直接從物理層面直接化為齏粉。
嗯……這形容好像有點克蘇魯神話中的盲目癡愚之神阿撒托斯一樣。
不過仔細想想,兩者在設定上的確很像。
總之,作為宇宙的終極神靈,他的位格過于的高了,以至于,他們直接和生命進行交流變得非常非常危險。
但這并不妨礙永恒把自己想法傳達出去……這一點比阿撒托斯要強。
永恒解答了疑惑。
他并不惡毒……但他的確會注意宇宙每一位生靈的一切。
這是他的本能,他代表宇宙的一切,不管是格爾,還是任何一個人,他們本身就是永恒的一部分,他們身上發生的一切,也同樣是永恒的一部分。
當然,他也的確喜歡觀察這些生靈的一切。
但他卻從不干涉生靈的一切,生命的出生到死亡,永恒只會靜靜地看著,不會插手。
當然,也會有例外。
比如找到他的人,可以向他提出一個愿望。
他之所以‘播放’格爾的一生,更加不是故意羞辱格爾,而是讓格爾看清楚自己,讓他能夠不受任何影響的,以自由意志來決定自己愿望是什么。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