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門女獵戶種田發家史第276章 女子念書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農門女獵戶種田發家史 >>農門女獵戶種田發家史最新章節列表 >> 第276章 女子念書

第276章 女子念書


更新時間:2020年12月29日  作者:一顆銅制豌豆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經商種田 | 一顆銅制豌豆 | 農門女獵戶種田發家史 


因此,這六萬畝番薯地不僅要早挖,且挖出之后也得盡早將它們制成番薯粉。

至于其他的,卻是正好相反,不管是制成番薯面,還是番薯干,亦或是制糖,自然是甜度越高越佳。

尤其是制糖,在霜降之后挖或許更好,但若番薯在田間長的太久,卻又容易凍傷腐壞,又有損其品質。

如此,這些番薯要如何分配、何時挖出,以及一些注意事項,鄭林楚便與江芊月仔細交代了一番。

上次炮制的那批番薯,因為數量不太大,時間也不是很長,自家倒是沒太過注意這方面的細節,既然如今林楚重點提了,她自然會重點關注。

“放心,這我省得,到時我會時刻讓人注意番薯的狀況”,江芊月回道。

“行。”

對于她,鄭林楚還是比較放心的。

說完此事,便又聽鄭林楚問道,“家中可還存有番薯?”

“約莫有三四百斤吧。”

“三四百斤”,鄭林楚沉吟了會兒,“若是可以,盡量都幫我制糖,將其三分,糖稀、成糖、拉絲各一分,制好之后送到我這來,最好快些。”

看來林楚對于制糖一事還頗為心急吶,江芊月心想。

知道此事的重要性,她自然連忙答應。

接著又聽她問,“之前那番薯渣可否有烘干的?”

“有,有近七成,咱都烘干了。”

“十斤番薯渣,烘干后可出幾斤干渣?”

“嗯”,江芊月想了想,“最低出兩斤半,再想烘的更干,便不劃算,也極難。最劃算的是出三斤。”

“那等送糖時,將三斤的這種,也給我帶個二十斤。”

“好”。

也不知這一文錢十斤的番薯渣的干渣能有什么用,江芊月心中有些好奇,但人家沒說,她也不好去問。

難得來一趟,兩人一聊便是半日,直到天色已晚,江芊月才回去。

待人走后,獨自坐在書房內的鄭林楚忍不住感慨了一番,瑯靜這家伙看著老實,心眼兒還挺多,自己果然沒看錯人。

只是這人都算計到自己頭上了,還真是讓她哭笑不得。

另一頭,江芊月回去便將鄭家要制糖之事說與眾人聽了。

聽說要制糖,唐氏等人的反應比她還激動。

這可是極為貴重的玩意兒,更是暴利吶!

且按照鄭林楚的性格,她吃肉的時候,必然要給自家一些湯喝。

即使是肉湯,對他們來說,盈利也是極為可觀的。

心里如何能不激動。

知道番薯可以制糖,家中如今只剩下那么些番薯,他們哪里還舍得吃,干脆就全都用來制糖了。

薛玉海與張興原兩個勞力便趕緊去把自家的番薯全都稱出來。

一共還有三百六十斤番薯。

那就都制糖了。

這么重要的事,眾人是一刻都等不及,恨不得當日就開始制糖,一個個也不顧大半夜的,就湊在一起研究起制糖秘方來。

制糖聽起來似乎特別高大上,但做法其實也頗為簡單。

主要是原料簡單,只需小麥與番薯就行。

眾人總結了一番制糖步驟,首先便是將小麥泡發成麥芽。

這個不難,他們小老百姓的,誰不會這個啊。

秘方上說,兩者的比例是一百斤番薯,配以兩斤小麥。

為了以防萬一,他們干脆便泡發十斤小麥。

在制糖之前,須得提前四五天制麥芽。

待那麥芽制好,這日一大早,眾人便起床開始制糖了。

一起參與制作的便是唐氏婆媳仨人、還有小七薛瓏靜、小九薛璇靜兩姐妹,以及薛玉海四位男子。

至于薛家其他人么,各自手下都有事,除非歇息在家,否則便沒功夫參與。

說起來,薛家不是開了一個‘書院’么,怎得如今個個都‘不務正業’不去念書了?

原來,這‘書院’雖還在,但卻已經與過去不同。

江芊月如今已經不再是先生,薛家直接聘請了張繡新張老頭來當先生兼院長。

而薛家眾人也已不是每日固定去念書,而是改成自習了。

畢竟至少有一半人手下都有事要做,且如今薛家也算是家大業大了,各人手下的事務都不少,自然不可能如往日那般整日坐在書桌前。

大家都是以事業為主,學業為輔,基本是得空了才會念書習字。

他們又不是純粹的書生,說白了就是還要討生活呢。

眾人可以在自家自習,也可以去‘書院’。

‘書院’正常開課,學員們也還在招,由張老頭教授。

薛家開給張老頭的工錢便是每月二兩銀子,且包一日三餐。

如今‘書院’里的學員們數量極多,那些新學員,只要家中沒甚大事,基本每日都會來上課。

其他學有所成的老學員們,則是與薛家眾人差不多,平時有事便去做事,無事才來上課。

而這其中的有事,卻不是他們自家的事,而是他們為薛家做的事。

薛家所招的長工便有好幾萬,這些人得要管理吧?還有那十幾萬畝地也得有規劃地管理,往后還有臨時招工,為那一萬多的村民安排做工等等,事情多著呢。

光憑薛家自家十幾人顯然是不夠的,這些學員便是最好的助手。

薛家對他們知根知底不說,又對他們有教誨之恩,這樣的人用起來自然更讓人放心。

且他們經過幾年的學習,還能識文斷字,聘請他們這些有文化的人幫忙協助管理或是記錄信息、抄錄契約文書等等,再適合不過了。

對這些老學員而言,長期在薛家做工比下田做苦力掙得多不說,還體面,當然是一百個愿意,家人們也是鼎力支持。

其他村民看到他們這么有前途,羨慕之余也都積極地讓自家的子女來薛家念書習字。

雖然初期需要付些束脩,但每日頂天也就幾文錢,后期的回報卻是無窮的,且如今家里的田地也租給薛家了,也不用經常下田,去上學也不太耽誤干活。

且薛家收學員還不限男女,不說男子,就村里的這些女子們,其家人一想到等她們學成后,每日便能為家里帶來至少二三十文錢的收入,絲毫不必男子差,衡量一番過后,便也咬咬牙供她們去念書了。

村民想法的改變也使得薛家‘書院’的學員爆滿,一眼望去便是烏泱泱的一片,得虧隊員們住的院子大,不然還真待不下這么多人。

鑒于薛瑯靜走之前說了立族之事,江芊月打算等這批番薯換成銀子之后,便直接建一座正式的學院,供學員們念書。

既能回報鄉里獲得好的名聲,又能為自家培養更多有用的人才,簡直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咦,似乎又扯遠了。

繼續說回薛家。

看過《》的書友還喜歡


上一章  |  農門女獵戶種田發家史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