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唐錦繡第兩千八九章 天王寺內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天唐錦繡 >>天唐錦繡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兩千八九章 天王寺內

第兩千八九章 天王寺內


更新時間:2025年07月18日  作者:公子許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公子許 | 天唐錦繡 
歷史小說


初雪紛紛灑灑,遠山莽莽、入目蒼茫,天地一片銀白。

一艘水師戰艦穿透風雪、劈波斬浪停靠于難波津碼頭,跳板搭好,一行人從船上快步而下,待到踏足實地,這才紛紛吐出一口氣,面上疲憊頹廢之色略有削減。

劉審禮環顧左右,入眼雪花飄灑,揉了揉臉感慨道:“以往聽聞水師如何縱橫七海、如何暢行大洋,又是如何剿滅海寇、威凌番邦,心中固然敬佩卻并不以為然,只認為易地而處、并無難事。如今走了這一趟海路,設身處地才知曉水師之不易。”

他們這一行人從華亭鎮出海橫渡大洋抵達難波津,距離并不算太遠,與動輒數千里之遠洋航行相比小巫見大巫,可即便如此也有些雙腿發軟、疲倦乏力,可以想見那等幾千里的航行之后又要奔襲作戰是何等之困難。

長孫潤第一次出遠門,雖然身體疲乏、但精力旺盛,略有興奮,左右張望,看見什么都覺得新鮮,附和道:“誰說不是呢?很多人只羨慕嫉妒水師之功勛,卻對水師之惡劣環境視如不見,有失公允。”

柴令武則神色莫名,催促道:“這漫天大雪有什么好聊的?快快去往住宿之處歇息吧。”

說著又嘆了口氣:“本以為倭國異域風情、物產富饒,孰料卻是比遼東還要苦寒!在此地為官,幾與發配無異。”

諸人當中雖然他爵位最高,但處境卻又最為艱難,與長孫潤并無二致,不出長安城便難以擺脫那種種桎梏、壓制。可誰成想如今固然出了長安,卻又一頭扎進這冰天雪地的苦寒之處。

據說這難波津抵近倭國京師飛鳥京,已經算是京畿之地,可這小小碼頭連長安城南的房家灣都不如,放眼四顧房舍簡陋、屋宇低矮,何等荒涼貧困之地!

身材高大的閻莊將佩刀懸掛于腰帶之上,抬頭瞥了柴令武一眼,哼了一聲道:“若覺此地苦寒難耐,大可轉身回去船上返回長安,又何必在此言語頹喪、擾亂軍心?”

柴令武大怒:“你不過區區騎都尉,也敢與我這般說話?”

“騎都尉”乃十二勛階第五轉,品級從五品,而“譙國公”之爵位卻是從一品,天壤之別。

閻莊卻不以為然:“某這‘騎都尉’乃是從太宗皇帝東征高句麗而因功敕封,來得堂堂正正、誰敢指摘?而柴駙馬之爵位卻是蔭庇而來,甚至是從令兄身上扒下來!固然位高爵顯,卻又有何榮耀之處?”

“混賬!”

柴令武面紅耳赤、勃然大怒,就待上前。

“放肆!”

最后自船上下來的岑長倩踱步至近前,出聲喝止。

披著一件大氅,身材修長、面容俊秀,神色卻凝重威嚴:“吾等前來封國輔佐魏王殿下建設封國、為國藩籬,治下倭人萬眾矚目,汝等這般吵吵嚷嚷猶如市井潑婦,成何體統!”

他抬手指了指身后停泊在碼頭的戰艦,面無表情:“誰敢無事生非、破壞團結,現在就請登船返回大唐,否則等日后進入封國幕府再犯,休怪我不講情面!”

后邊更有一眾封國署官,連同劉、柴、閻、長孫等人,一并垂首而立、默然不語。

沒辦法,雖然岑長倩年輕,卻是魏王親自央求房俊之后從河東調來倭國,擔任封國之相。

自今而后,在即將敕立的“扶桑國”這片土地,便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在場所有人,都歸岑長倩管轄……

閻莊解釋道:“非是下官生事,實在是柴駙馬怨氣深重、擾亂人心,下官這才出言……”

岑長倩抬手將其打斷:“我不想聽你們之間的恩怨對錯,在‘扶桑國’必須依律行事、令行禁止,如有觸犯、從嚴懲治!至于你們若是相互看不對眼,不妨向魏王殿下請辭,回歸長安之后針鋒相對決斗一場,是死是活各安天命。”

閻莊列咧嘴,不敢多說。

這位國相雖然年輕,但履歷卻不淺,不僅有庇護東宮擊退叛軍之功勛,更是書院學子領袖之一,威望甚重……

柴令武雖然未予反駁,心里卻憋著悶氣。

離了長安,任誰都能在他頭上作威作福是吧?

簡直豈有此理!

岑長倩左右環視一眼,神情冷峻:“走吧,速去拜見魏王殿下與太尉。”

“喏!”

十余名封國署官齊聲應諾,緊隨其后紛紛登上馬車,駛離碼頭。

微風細雪、天地蒼茫。

歲暮雪寒,木葉盡脫,天王寺肅然矗于野地。寒云低垂,遠山蒼茫,飛雪飄灑點染朱甍。這座效仿唐風之伽藍寺院金堂端嚴、回廊靜深,五重之塔、巍然聳峙,令置身其間的李泰、房俊頗有一種身在大唐之錯覺。

行走于回廊之間,蘇我赤兄介紹著這座佛剎,侃侃而談、與有榮焉:“當年倭國之內因‘神佛之爭’一度兵戈相向、不死不休,最終圣德太子在祖父輔佐之下完全接納佛門,在此修建這座‘四天王寺’,以為佛門護法。”

一旁的物步足利怒目相對。

當年將整個倭國攪合得天翻地覆的“神佛之爭”,發起者便是蘇我赤兄的祖父蘇我馬子,但蘇我氏之所以掀起“神佛之爭”,初衷并非是什么崇尚佛法、普渡世人。

魏晉南北朝之時,中土戰爭頻仍、戰亂不止,大量漢人橫渡大海前來倭國躲避戰火,帶來先進的儒學、天文學、農業技術等等,因中土彼時佛教盛行、幾乎人人信佛,故而佛教亦是“附加品”之一東渡倭國。

彼時的倭國極其落后,漢人至于此地便迅速成為最為強大的一股力量。

當時與物部氏斗爭處于劣勢的蘇我馬子馬上意識到這是千載難逢之機,通過推崇中土佛教信仰拉攏中土移民,迅速獲得了與物部氏相抗衡的決定性力量。

所以,在倭國最大的“親華派”便是蘇我氏,在這一點上,蘇我氏一直壓著物部氏一頭。

即便今次“民選”乃是物部氏牽頭,但蘇我赤兄對此不以為意。

“結交”、“拉攏”漢人,蘇我氏是有著優秀傳統的,祖傳技藝不曾丟失,否則當初何以引入大唐水師鏟滅倭王傳承,使得他這個原本在蘇我氏亦不是那么耀眼之人坐上倭王寶座?

房俊對此也予以認可,頷首道:“蘇我氏是大唐的親密朋友,以前是,希望以后也是。”

雖然物部氏很給力,但倭人之間必須有競爭,不能使一家獨大,挑動物部氏與蘇我氏之間的對立、競爭,這才最為符合大唐的利益。

蘇我赤兄大喜,連聲道:“這是必然!倭國愚昧落后、窮困貧瘠,唯有在大唐的統治之下才能民生富裕、安享太平,使所有倭人沐于華夏文明之下,乃是蘇我氏堅定不移之志向!”

“慕強”乃倭人之習俗,小國寡民不知天高地厚,時常遭受新羅、高句麗、中土等強國之打擊,每一次戰敗之后便深感不可戰勝,遂伏低做小、卑躬屈膝,同時羨慕敵人之強大,未有叛逆之心。

久而久之,卑躬屈膝、溜須拍馬這一套自然熟稔精通,表忠心、拿態度更是手到擒來。

一旁的物步足利氣得臉色發白,大半咋倒是云淡風輕、不以為然。

房俊負手立于殿前石階,雪花紛紛灑灑落在肩頭,整座廟宇幾乎盡收眼底。雖然倭人將此座寺廟視為“圣廟”,尤其是蘇我氏將之看做自身榮耀之顯化,但在房俊眼里也就那么回事兒,太小家子氣。

莫說與洛陽白馬寺、開封建國寺、長安大慈恩寺這些屋脊連綿、廟堂林立之大寺無法相提并論,便是廣布于名山大川的那些寺廟也遠勝于此。

蘇我赤兄卻不知房俊心思,猶自吹捧:“當年圣德太子與我家祖父連兵一處,大戰物部氏聯軍,開戰之初并無必勝之信念,遂于法神四天王前前起誓如若戰勝則為四天王修建佛寺,戰勝之后便依照諾言于難波津修建此寺。難波津地勢平緩,缺石少木,遂從遠山之中砍伐巨木、運輸大石,修筑此氣象恢弘之佛寺,規模在倭國之內首屈一指。”

一直沒怎么說話的李泰張目四望,見佛殿之中巨木為柱、軒闊氣派,雕梁畫棟極為精美,一派中土華夏堂皇之氣,下意識點點頭。

區區海島、物資貧瘠,能夠修建此等建筑屬實不易。

房俊則笑道:“正好魏王殿下將‘扶桑國’之國都設立于難波津,畢竟這里是徐福登陸之地,亦是倭人肇始之處,意義深遠……王宮也當擇址而建。殿下受皇帝之命鎮守‘扶桑’,將華夏文明搬遷倭島、撫育倭人、共享榮耀,王宮之規模自然要遠超飛鳥京。但我看倭國物資匱乏,時常地震引發山火,山中連巨木都極為稀少,正好寺中這些建材不錯,將這寺拆了,所有建材用于修建王宮。”

蘇我赤兄呆若木雞:“……”

一直臉色難堪的物步足利則喜形于色,撫掌大贊:“太尉若然濟世之才,如此廢物利用,正和天道!”


上一章  |  天唐錦繡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