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種子三國第405章 【直道和馳道】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魏延的種子三國 >>魏延的種子三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405章 【直道和馳道】

第405章 【直道和馳道】


更新時間:2017年10月02日  作者:常歡歡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常歡歡 | 魏延的種子三國 
第405章直道和馳道

第405章直道和馳道

魏延聽賈詡這么一說,頓時想起以往刮風下雨天氣行軍的艱辛緩慢。

雖然這次出兵河套,一路都是好天氣,沒有遇到雨雪,泥土干燥,騎馬疾馳,還能跑得起來,可援救不只是騎兵救援,要先守得住城池立于不敗之地才能追求更大的勝利,精銳步兵的馳援速度要保證得住,那就要動用馬車,當然,更重要的是后方的輜重糧草軍械要供給及時,這些都必須要用馬車載重,所以若想保證河套地區關隘城池穩固,把河套變成自己征戰四方的堅固后方和穩固糧倉,就必須通往河套的道路能夠順遂地通行馬車。

魏延皺起眉頭,問道:“文和,你有何策解決這個問題?”

賈詡明白魏延想要的答案不是一個簡單的回答“修路啊”,而是怎么修。

賈詡早已胸有成竹,不假思索道:“主公,不如我們重修秦直道?”

魏延有些沒反應過來:“直道?”

賈詡指著那條從青巖山谷穿行的道路:“喏,那就是直道。”

魏延望著面前的大道,納悶地問道:“那不是棧道嗎?”

這條大道全是用黃土夯實,平、直、寬,最寬處能同時并排行駛十二輛大車,若不是黃土鋪就而是用水泥或瀝青鋪就,跟后世的高速公路沒什么兩樣,而且這條大道雖然是黃土鋪就的,卻夯實得很堅硬,以至于道路兩旁頂多只長草,不長任何灌木,碰到雨雪,也只是表面一層薄薄的泥漿飛濺,雨水大多流向兩側的溝渠,不會沁入土里使得道路松軟難行。

賈詡笑道:“主公,您把棧道和直道搞混了。人們為了在深山峽谷通行道路平坦無阻,便在河水隔絕的懸崖絕壁上用器物開鑿一些孔穴,孔**插上木樁,上面橫鋪木板,可以行人和通車,這就叫棧道。高樓館閣間架空的通道,亦稱棧道,比如洛陽南宮與北宮之間便是用棧道相連。最為知名的棧道便是秦國時期修筑的關中通往蜀中的四條棧道,蔡澤曾說,棧道千里,通于蜀漢,使天下畏秦。”

魏延這才想起了那個有名的典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公元前206年,項羽依仗強大的兵力,迫使先入秦都咸陽的劉邦退出,自己率兵進入,并稱西楚霸王。接著,項羽封劉邦為漢王,讓他統治偏遠的漢中和巴蜀地區。同時,為防止劉邦再入關中,項羽將富饒的關中讓給秦軍的降將章邯把守。劉邦自知兵力不如項羽,只得忍氣吞聲。在去封地的路上,他采用張良的計策,將長達好幾百里的棧道全部燒掉,以示再無回關中之心,從而使項羽對其疏于戒備。同年八月,有人起兵反項。劉邦認為這是個出兵關中的好時機。大將韓信提出了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計策,建議派人去修棧道以迷惑敵方,劉邦采納了他的建議,并開始修復棧道。守衛關中的秦降將章邯譏笑劉邦不知要修到何年何月。實際上,韓信暗地里正為攻打陳倉積極地作準備。不久,韓信迅速出兵,攻下了陳倉。章邯得知后非常恐慌,但為時已晚。借道于陳倉,劉邦軍隊很快攻打并占領了關中,為以后建立漢朝奠定了基礎。

魏延這時才恍然想起,直道則是秦始皇為攻防匈奴,令大將蒙恬率數十萬軍工、民工突擊修筑的國防道路,起自甘泉宮,止于九原郡,長一千八百里,路線大體南北相直,因稱“直道”或“秦直道”。

這是秦始皇吞并六國,統一華夏之后,除了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政績之外,辦的兩件舉世矚目的大事之一,其一是修筑了萬里長城,其二便是修建了一條類似后世的高速公路—秦直道。

秦直道縱穿陜北黃土高原,多依山勢塹山成路,劈峁為道,埡口寬暢,逢溝渠多夯筑,直道要求路面盡量取直,以便車馬急速馳駛,所過之處,地勢多險惡,人跡至今罕至。

直道最寬處可供百駕馬車并排行進,其寬度是后世任何高速公路都望塵莫及的,是世界上最早、最長、最寬的超級車馬路。

魏延一邊沿著直道策馬行走,一邊聽賈詡介紹這個秦直道的詳細情況。

秦始皇統一六國的第五年,為了抵御日以前強大的匈奴,便派將軍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征,把匈奴驅逐到陰山山脈以北。秦軍渡過黃河,控制了陰山山脈上的高闕要塞,并在新得到的土地上建立了三十四座縣城,由內地遷徙人民到這些新縣,從事耕種,為了管理這些新縣,還另設了一個九原郡。當時匈奴人正在勢力擴充期,不會因為一時的挫折失敗而放棄向南侵略的意圖,秦始皇自然也明白其中的底蘊,所以除設置郡縣,遷徙人口等項措施外,還在陰山山脈上修筑了長城,那里本有趙國長城的舊址,加工繕修是比較容易的。這時又修筑長城是不是意味著采取消極防御的戰略?不是的。秦始皇對匈奴的戰略不是消極防御,而是積極防御,直道的修筑就是最好的證明。

直道修筑于驅逐匈奴后第二年,全長一千八百里,是當時由咸陽至九原郡的最為捷近的道路,如果匈奴人膽敢再次發動侵略,秦王朝的援兵就可由咸陽循著直道直抵九原郡,登上陰山山脈。

秦直道是一條名副其實的古代軍用高速公路,通過這條大道,可以快速的將北方戍邊所需大量戰略物資、兵源從都城咸陽運達北疆軍事要塞。

北部邊疆一旦出現險情,騎兵部隊通過秦直道三天三夜就可以從咸陽趕到九原,七天之內就能夠基本完成從軍隊調動到后勤供應等一系列的準備工作,一千八百里長的直道,為大秦帝國迅速投放部隊,及時輸送糧草,最終戰勝匈奴提供了根本保障。

魏延不禁感嘆道:“如果說長城像一面橫擋著的盾,那么秦直道就是一柄直刺而出的矛;如果說長城是一張拉開的弓,那么秦直道就是一支即將飛出的箭。”

賈詡撫掌笑道:“主公,妙啊,您這比方打得恰如其分,秦始皇當年就是用直道盤活了整個防御的態勢,由原來的消極防御變成了積極防御,若非秦始皇病逝得早,大秦帝國早就將匈奴人消滅了。”

賈詡又繼續介紹重修直道的益處,除在軍事上收到威懾的效果以外,對于南北政令統一、經濟開發和文化交流,也會起到極為有益的作用。

賈詡援引秦漢故事予以說明,秦始皇三十三年、三十六年大規模向無定河以北移民,漢元朔二年,元狩四年、五年,始元二年亦先后四次在朔方實行軍屯、民屯。秦和西漢推行這些移民實邊措施,都是以咸陽、長安通往上郡的直道、馳道為依托。軍屯、民屯之后,使得本以“畜牧為天下饒”的長城內外地區,卻以“饒谷”、“多畜”并稱,由原來的畜牧區,變成了半農半牧區。當時上郡人口達六十多萬,比發達的漢中郡還要多。

賈詡笑道:“主公,您若想讓其他州郡的民眾快些來開發河套,最好重修直道。”

魏延登高遠眺,筆直的秦直道一直縱橫向南,若如一條黃龍,魏延在回頭北望,陰山上的長城猶若一條蒼龍,長城、直道這兩條龍若配合緊密,必能克制塞外胡人對大漢國境的窺探,怎奈東漢朝廷不同于西漢朝廷,多有世家大臣掌控,亦多用消極防御,放棄長城黃河天險后,直道遂淪為普通道路,且年久失修,道路兩側荒草叢生,有些地方開始坍塌。

賈詡對直道的介紹讓魏延不禁產生遠追秦皇的雄心。

賈詡又道:“主公,至于河套與義陽之間,限于太行、呂梁阻路,我們無法興修直道,卻可以興修馳道,馳道與直道相連,沿著馳道兵馬發往河套之后,順著直道,北可擊鮮卑。”

魏延本身雖然頗通文墨,但他只是對三國之間的歷史比較了解一些,對秦漢之間的一些事情就知之不詳,而賈詡不僅是頗通智謀,又是飽讀之士,先秦諸子百家無所不通,所以他才能在軍事政治上都能提出一擊命中的狠招。

經賈詡的介紹,魏延對馳道有了深刻的了解,他忽然發現直道好比后世的高速公路,而馳道便好比后世的鐵路。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的第二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陽為中心的、通往全國各地的馳道。

馳道是皇帝的專用車道,皇帝下面的大臣、百姓,甚至皇親國戚都是沒有權利走的。馳道在平坦之處,道寬五十步,隔三丈栽一棵樹,道兩旁用金屬錐夯筑厚實,路中間為專供皇帝出巡車行的部分。

賈詡善于逢迎上意,自然了解魏延是一個非常務實的主子,不像秦始皇那樣好大喜功,便笑道:“這秦馳道完全可以用作軍用,來運輸軍用物資,來運輸步兵馳援前方。”

賈詡在前面帶路,引領魏延策馬來到一段馳道前。

魏延飛身下馬,來到已經有些殘破的馳道前,蹲下身子,仔細觀察馳道的修建方式。

魏延仔細看過,這個在東漢時期早已廢棄不用的馳道,其實有超越這個時代的先進之處。

這秦馳道是古代的“軌道”,原理跟現代鐵路無異,也是復線,只是上面走的不是用蒸汽機車牽引的火車,而是用馬力拉動的馬車;鋪墊在道路兩側的不是鐵軌,而是木材,做軌道的木材質地堅硬,且經過防腐處理,雖經四百多年風吹雨淋,至今完好,不過枕木已經腐朽不堪,顯然沒有經過防腐處理,材質也不如軌道木堅硬,但還可以看出其大致模樣來。路基夯筑得非常結實,枕木就鋪設在路基上。

賈詡撿起一塊枕木遞給魏延:“主公,您看,這枕木材質比較軟,不僅是為了減少工作量,也不僅僅為了廣泛地開辟木材來源,而是秦時的工匠有意識地選擇的,比較軟的枕木可以和夯筑得非常堅硬的路基密切結合,從而使軌道平穩,車子在上面可以快速平穩地行駛。”

魏延笑著點點頭,他越來越覺得,秦代的很多好東西都被漢朝給荒廢了,值得自己再把那些好東西撿回來,比如直道,比如馳道,比如兵器生產標準化,在秦朝,軍工工業已經非常發達而且科學,實現了標準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秦國的工匠,每年制造一千六百萬個一模一樣的箭頭,制造的弩,原理和現代的步槍完全相同,甚至零件的模樣也和步槍完全相像,而且其生產同樣是實現標準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的,拿起任何一個零部件就可以安裝。

賈詡又笑道:“主公,您看這馳道枕木之間的距離都是剛剛好的距離,據說正好和馬的步子合拍。馬匹一旦拉車到了軌道上,就不能不飛快奔跑,幾乎無法停留下來。每隔三四十里地,便有一個馬站,馬站的人將枕木之間的木材填充平整,而這里候著有許多馬匹,都在那里喂得飽飽的,休息得好好的,一旦需要,套上車就能飛馳,馬不停蹄,到了下一馬站,由于枕木之間已經填充平整,因此馬兒就可以逐漸減慢并停下來,換上另一匹吃飽休息好的馬,繼續飛馳前進,這樣就可以達到很快的速度。這是一種最節省地使用馬力的方法,據說至少能達到一天一夜一千里,這比騎兵飛馳還要快速。”

魏延聽到馳道上竟能達到那樣的速度,不禁瞪大眼睛,這可是遠遠超過這個時代技術水準的速度:“無怪乎秦始皇可以不用分封就有效地管理龐大的帝國,還能經常動輒幾十萬人的大規模行動。”

賈詡又道:“主公,您之前大力提倡四輪馬車,這四輪馬車比起二輪馬車更穩定載重更大,而且特別適合在馳道上奔跑。這馳道上很平滑,馳道跟車輪之間的摩擦少了,馬拉起馬車也沒那么費勁了,一次可以拉更多人或更多貨。”


上一章  |  魏延的種子三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