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種子三國第404章 【新的秩序】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魏延的種子三國 >>魏延的種子三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404章 【新的秩序】

第404章 【新的秩序】


更新時間:2017年10月01日  作者:常歡歡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常歡歡 | 魏延的種子三國 
第404章新的秩序

經成了涂不上墻的爛泥,與其花費力氣來訓練這些異族來對抗他們骨子里都懼怕的鮮卑,還不如訓練更忠誠更有歸屬感的漢人騎兵。

這兩萬優中選優的匈奴騎兵由徐晃統領,所有軍官都是漢人,都是披著漢軍的盔甲,所有訓練都是按照中央軍的嚴格標準,他們現在看起來跟漢人騎兵沒什么兩樣,除了模樣長得有些不同之外。那些被淘汰掉的匈奴騎兵雖然歸于一般的牧民和農民,卻也被編入郡兵、縣兵、鄉兵,負責地方防守任務,當然地方郡縣兵的軍官亦是由漢人擔任。

護烏桓中郎將由閻柔擔任,但閻柔新投呂布,除了幫助田疇聯絡烏桓單于之外,尚未立下尺寸之功,便暫為護烏桓校尉,立下大功后再擢升為護烏桓中郎將。呂布把把那四千拓跋鮮卑精騎撥給閻柔,讓他統領協助烏桓應對中部鮮卑、東部鮮卑對幽州的威脅。

河套地區的八十多萬匈奴人和拓跋鮮卑的十六萬人里面,不肯被漢化的有二十多萬人,或因生性殘暴、屠戮過漢人、奸淫過漢女等而沒有資格被漢化的有十多萬人,這些人里面的那些有煽動力的貴族及其直系家屬都被中央軍嚴查出來當即斬殺,剩下的三十多萬人全部發去筑城,除了重修長城以及長城上的關隘、烽火臺之外,還在戰國時期李牧、秦國時期蒙恬、西漢時期衛青等人在河套構筑的城池殘基上重新修繕。

第489章構建新秩序

西部鮮卑搞退避三舍誘敵深入的招數,正中呂布下懷,他現在并不想馬上跟西部鮮卑進行決戰。

呂布這次出兵河套,從匈奴、拓跋鮮卑那里擒獲了十萬匹馬,又從暫時締結友好同盟的烏桓處買了四萬匹馬,再加上原本遍布冀州、并州的中小牧場上飼養的馬匹,中央軍現在擁有馬匹將近二十五萬,按說可以裝備出二十五萬騎兵,實際上沒有那么理想化。

這二十五萬匹戰馬里面有七萬多匹戰馬都只能充作拉車的駑馬,僅供步兵提高行軍速度而用,無法做戰馬,而真正形成規模的精銳騎兵一個騎兵不能只有一個坐騎,一匹馬托著全身盔甲的騎兵行軍作戰的持續力維持不了多久,即便是現在耐力最強的鮮卑馬,最遠的沖刺距離也不過三十里,到了三十里要么停下來歇息,要么換馬,實際上騎兵的行軍一般不會讓馬跑起來,只是馬匹正常的行走速度,只有數十里之地需要奔襲,才會快馬加鞭,而跑幾百里作戰的長途奔襲,通常都不是讓一匹馬跑上幾百里,中間都有換乘馱馬,一到目的地,稍做休整,即可換乘戰馬投入作戰,這樣說來,至少有一人雙騎才能做到起碼的長途閃電奔襲、迂回包抄等騎兵常用的戰術。

這個時代的騎兵一般都配備兩匹或兩匹以上的馬,至少一匹戰馬,一匹馱馬,平時是騎馱馬的,打仗時才換乘戰馬,以節省戰馬的腳力,而鮮卑、匈奴、烏桓等游牧軍隊乃至后來的突厥、契丹、女真、蒙古騎兵,平時每個人都配有三到四匹馬,用于輪換騎乘。

呂布的中央軍現在勉強能做到一人雙騎,勉強維持八萬多騎兵的配置,若是將那兩萬外編的匈奴騎兵剔除掉,中央軍現在只有六萬多騎兵,這六萬騎兵若是出塞跟尚且擁有二三十萬精壯男子可以全民皆兵成為騎兵的西部鮮卑抗衡,無異于以卵擊石,草原平坦,沒有險要可守,呂布即便再帶上數萬弓弩兵,亦難說全勝,若是被鮮卑人斷了自己的糧道,更無法可想。

當然更讓呂布不放心的是,洛陽的董卓、北平的公孫瓚、幽州的劉虞、兗州的劉岱、金城的韓遂、武威的馬騰、豫州的劉表都對自己肥沃的冀州、并州、朔州垂涎欲滴,一旦自己傾國之力入出塞與西部鮮卑決戰,那些諸侯肯定會乘虛而入。

呂布還是準備休養生息一段時間,讓各地牧場繁育出更多戰馬,同時訓練出更多騎射戰術出眾的騎兵,先掃平中原,騰出手以后,便出兵塞外,平定草原。

西部鮮卑大小部落都退出陰山南麓,一直往大漠深處退縮,一直退到距離邊塞三百里外。

呂布留鞠義、朱靈統領六萬人馬守住朔州以及長城沿線,這六萬人馬除了防御鮮卑入侵之外,便是整修長城,整修長城之余便是牧馬、耕種。

長城外三百里之內暫無鮮卑人活動,鞠義遵從呂布的命令,派出四千騎兵出塞二百五十里,依托一些小山坡,沿線設立簡易的烽火臺,將這方圓千里的草場全部圈為中央軍的牧場,除了長城駐軍在此牧馬外,中央軍軍備部軍牧司也在這里圈了幾個大牧場,放牧十萬匹牛馬,一旦鮮卑人南下,烽火臺便點起狼煙,牛馬迅速撤回塞內,閉關謹守。

因為長城一直在整修,有些尚未整修到的破損處還是擋不住鮮卑人的入侵,為了減少鮮卑人對民墾的破壞,也為了增強長城守軍抵御鮮卑人的動力,呂布便將長城以南五十里內的田地全部化為軍屯,交由那六萬守軍一邊戍守,一邊屯田。

大漢的國境線綿延很長,鮮卑人入侵的突破口也很多,雖然鞠義、朱靈將河套一帶依托陰山修建的長城關隘守得固若金湯,也防不住鮮卑人會從東羌人控制的臨洮突破,或者從幽州牧劉虞控制的代郡、漁陽突破長城而入。

而在河套地區,長城上也有一個無法填充起來的缺口,正是長城跟黃河的交叉口,春、夏、秋三季,滔滔而下的黃河水便會成為天塹,讓胡人無法南下,可一到冬天,胡人就可以從這個缺口撲入,直撲河套、并州,肆虐漢人棲息之地,而這些胡人肆虐之后,便會在黃河解凍前,退回塞外。

匈奴人、羌人、鮮卑人一旦攻不下長城其他地方的關隘,便會輾轉從這里入塞,打得過,他們就進入大漢的家門里掠奪,若是抵擋不住漢軍的反擊,他們就立刻退回塞外,若是被漢人打疼了,他們就俯首稱臣,要求和親,總之是只有他們游牧民族到農耕家里搶東西的道理,卻沒有農耕民族報復的道理。

每一種胡人似乎都能迅速摸清儒教立國的大漢朝廷的仁義迂腐慈悲的脾性,他們每次都能從大漢得到無數益處,卻很少被漢人報復,似乎漢人被胡人掠奪過斬殺過蹂躪過全都可以一筆勾銷。

東漢立國二百多年,漢軍有很多機會都可以把南匈奴、鮮卑、東羌等異族徹底消滅,可每次到了關鍵時期,東漢朝廷總是表現出讓人錯愕的迂腐,他們總是以仁義為名,肆意地浪費大漢將士的血淚,對那些年年入寇歲歲劫掠的胡人痛罵指責一頓以表現自己的仁義正道,隨后就退出邊塞,任由那些胡人安然地回到他們的大草原休養生息,伺機卷土重來,再來咬大漢一口。

世家大臣當道的東漢朝廷,如此作為,跟后世的歷代漢人皇帝主政的朝廷差不多都一樣,這里面的緣由很復雜,呂布不想去多想寬恕的力量有多大,他更反感那種只能自欺欺人的仁義禮儀道德,他喜歡孔圣人說過的“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德報德,以直報怨”,對付草原上層出不窮的禽獸,就要以直報怨,就不能寬恕,除惡必須務盡,斬草除根才是一勞永逸的最佳方法。

只是現階段,家里的土狼很多,還未清除干凈,還沒到跑去漠北殺草原狼的時候,為了防止草原狼竄進家門咬死羊羔,不僅要把院墻搭建好,還要把羊圈修好。

院墻便是長城,羊圈便是一個個屯駐軍民的城池。

呂布本來想建立新城池,但在整個河套地區橫掃了匈奴人之后,他覺得幾乎沒有必要建造新城,只需要在先秦、西漢那些廢舊城池的基礎上重修城池即可。

河套地區有四五十個堅固的城塞,是戰國時期的趙國大將李牧、秦國大將蒙恬、西漢時期大將軍衛青所修筑的城池。這些城池都有高大的城墻、寬深的城壕,城墻內外都用大青磚鋪就,里面用泥土推起來,并且依托地勢作臺階式向高處延伸,城垣四周高聳,一般都高出地面三丈,有些城池的護城河甚至是引黃河為水,使得敵人無法輕易攻陷城池。每一個城池都是軍政合一的堡壘,特別適合現在的河套軍民使用。

李牧、蒙恬、衛青這三位抗擊匈奴立有卓越功勛的大將構筑城池的眼光都非常獨到,他們選擇筑城的地方都是易守難攻又能對周圍數百里的草原構成威懾的,怎奈何東漢時期自廢武功,將河套地交給那些野性未馴的南匈奴人牧馬,把這些城池全都廢棄掉了,而匈奴人不習慣住在城里,也將這些城池廢棄不用。

這些城池修繕完畢后,呂布先派部分并州郡縣兵分兵駐扎,又從草原牧民里甄選親漢的精銳充作當地的郡縣兵,原來的并州郡縣兵便升任郡縣兵的軍官。

修繕長城上的城墻、關隘、烽火臺,還要修繕這些城池,任務重,時間緊,那些不服漢化的匈奴人、鮮卑人,全部被強征筑城,所有的部落民眾都被打散混編到各個筑城隊伍里,只發口糧,不發工錢,每個人頭上都用烙鐵烙上字和編號,舉報抓住逃跑者有賞且死活不論,逃跑者一律處死。

在草原上,呂布重新構建了一個新的民族秩序,漢人的地位最高,漢人的生命財產與尊嚴不容侵犯。

那些不肯漢化的匈奴鮮卑人一旦跟漢人、愿意漢化的匈奴鮮卑人發生沖突,不看原因結果,都是那些不肯漢化的匈奴鮮卑人的問題,匈奴鮮卑人要賠償漢人的損失。

若是漢人出現傷亡,相關的匈奴鮮卑人全部要被處死,而且不是輕易地處死,這些觸犯了漢人性命尊嚴的匈奴鮮卑人會被送往中央軍中,供那些新兵練習搏殺之術的活靶子來用,或者送往軍械司來做活體實驗,來檢查軍中武器質量,如一把軍刀能從匈奴鮮卑人頭頂劈下來兵順利地將匈奴鮮卑人劈成兩半是刀中上品,若是只能攔腰一刀砍成兩段是中品,若是將匈奴鮮卑人不能攔腰一刀砍斷的話,那刀就是次品,相關工匠將被嚴懲。

這樣的政策將來會在所有異族地區推行,那些異族愿意被漢化的且有資格被漢化的,就會被當成漢人看待,享受跟漢人一樣的待遇,那些不愿意漢化或沒有資格被漢化的,就被當成異族看待,不能享受漢人的待遇,整個河套有那么多城池要修筑,有那么多道路要鋪墊,離不開這些免費勞役。

第490章秦直道

這次平定河套草原并不徹底,如河套西部有大量東羌胡人部落,在這些羌人部落之間還散布一些潰逃過去的匈奴部族,塞外還有西部鮮卑虎視眈眈,河套地跟呂布已經牢牢掌控的冀州相比,仍然是一塊險地。呂布讓善攻能守的鞠義、朱靈各領兩萬人馬屯守長城邊塞以及朔方郡、五原郡,又留大將徐晃領兩萬匈奴精騎扼守在云中郡,又留大將張遼領兩萬人馬繼續在上郡、北地郡保持對殘余匈奴部落的打擊,所有人馬全部由并州軍中宿將張遼節制。

鞠義、朱靈、徐晃、張遼這四支隊伍里面的騎兵隊伍占據了中央軍近半騎兵,自然不會一直留在河套地,等河套地區的形勢穩固下來,地方郡縣兵能夠承擔部分防御任務后,呂布就準備只留下四萬人馬扼守這里,徐晃、張遼的人馬全都撤回冀州準備掃平中原的各路諸侯。

呂布統領余下人馬返回鄴城,再次經過青巖山,青巖山被呂布潑了石油一場大火燒成黑巖山,漫山遍野寸草不生,黑幽幽的狀若人間地獄,讓人望而生畏。

呂布渾若無事地策馬從青巖山谷穿行而過,坦然自若的樣子顯得那把有傷天和的火不是他放的一樣。

騎馬緊隨呂布身后的軍師賈詡望著呂布魁偉的身影,暗自欽服,作為一個有為的主公,在必要時候就要有這種狠毒辛辣的手段以及翻云覆雨等閑間的氣度,若是主公像那個幽州牧劉虞那樣假仁假義地善待異族坐失戰機,自己也不會傾心投靠主公。

賈詡策馬走過青巖山谷,望著山谷間顛簸起伏的道路,他忽然福至心靈,快馬加鞭,趕上呂布,側首說道:“主公,您若想牢牢地控制河套并威懾塞外鮮卑人,只是修筑城池是不夠的,若是鮮卑人傾巢而出,河套地任何一個城池里的漢軍都抵擋不過,冀州、并州必須要迅速派重兵援救,援救的關鍵是及時與否,而決定及時與否的不僅是戰馬多寡,更在于道路的好壞。河套地的多條官道皆多年失修,崎嶇難行,而且都是土路,一旦下了雨雪,更加泥濘難走,必定阻礙援軍及時到達,城池失陷很難避免。”

呂布聽賈詡這么一說,想起以往刮風下雨天氣行軍的艱辛緩慢,雖然這次出兵河套,一路都是好天氣,沒有遇到雨雪,泥土干燥,騎馬疾馳,還能跑得起來,可援救不只是騎兵救援,要先守得住城池立于不敗之地才能追求更大的勝利,精銳步兵的馳援速度要保證得住,那就要動用馬車,當然更重要的是后方的輜重糧草軍械要供給及時,這些都必須要用馬車載重,所以若想保證河套地區關隘城池穩固,把河套變成自己征戰四方的堅固后方和穩固糧倉,就必須通往河套的道路能夠順遂地通行馬車。

呂布皺起眉頭,問道:“文和,你有何策解決這個問題?”

賈詡明白呂布想要的答案不是一個簡單的回答“修路啊”,而是怎么修。

賈詡早已胸有成竹,不假思索道:“主公,不如我們重修秦直道?”

“直道?!”呂布有些沒反應過來。

賈詡指著那條從青巖山谷穿行的道路:“喏,那就是直道。”

“那不是棧道嗎?”呂布望著面前的大道,納悶地問道。這條大道全是用黃土夯實,平、直、寬,最寬處能同時并排行駛十二輛大車,


上一章  |  魏延的種子三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