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軍圍城的第二天,楊廷和終于一大幫子文武官員進宮了。
現在誰都看得出來是皇帝贏了!但贏多少,怎么贏卻是一個問題。
皇上固然可以讓大軍進城,殺一個血流成河。
但殺完之后么?
大明朝廷的還要不要維持了。官員們的空缺怎么填補。
楊廷和手上厚厚的一本名冊便是他最后一搏的根本。
這次牽連之廣,參與人數之多,便是楊廷和的底氣。
官員有中央的,有地方的。正德皇帝殺還不是不殺?只有皇帝拿了這本名冊,正德皇帝肯定要江山不穩。但正德皇帝不拿的話,正德皇帝如何心安?
這可是弒君謀反!
可就在群臣來到金水橋的時候,卻被攔住了。原來的將領已經不在了,現在守在宮門外的卻是一名不認識的將領。
楊廷和苦笑,群臣變色——皇帝借著外來的壓力,恢復了對內廷的控制。派來包圍或者叫“保衛”皇宮的軍隊反水或者叫投降了了。
楊廷和他們算是失去了最后一絲鉗制正德皇帝的手段。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局面反轉,幾個剛剛還鼓起了余勇的大臣剎那間臉色蒼白地跌坐在了地上。
楊廷和他們足足在外面在宮門外等了2個時辰,若果換在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到最后,只有也只準楊廷和一個人進宮,其余的官員卻被攔在了外面。
如今的官員難,正德皇帝也難!
正德六虎都回來了,除了消失的劉瑾,張永也不見了蹤影。
楊廷和看得心里咯噔一下,便知道皇帝該知道的應該都知道了。
事到如今,楊廷和也不再肖想皇帝的原諒了。再大度的皇帝也不會容忍弒君的陰謀!
只是皇帝準備怎么辦?這次牽連之廣,大家官員十去其三,另外的七成的干凈不到哪去。皇帝怕不怕天下大亂?
君臣再見,再也沒有了往日的客氣。所有表面的尊敬和溫情都隨著一場陰謀雨打風吹去,皇帝精神顯然不錯,風寒應該早就好了。只是不知道是皇帝不藥而愈,還是用了別的藥方。
太醫院和內廷也免不了一場清洗了。皇帝不會容忍自己的性命操于別人之后。朝臣勾結內官本就是大忌。只是一直無法禁止罷了。
皇帝斥退了左右,和楊廷和密談了整整一天。
沒有人知道他們談了什么。也沒人知道楊廷和拿出的名冊,皇帝看了沒看。
當天晚上,城外的大軍轟隆隆地開進了北京,然后一家家的名門高府,權貴之家被抄家。成國公府,永寧侯府,襄城伯府,六部尚書,錦衣衛指揮使等等一大批只能讓京城百姓仰望的豪門大弟,被一夜打落了塵埃。
一隊又一隊的犯官家眷被押送進了大牢,沿途哭聲震天,到處是喊冤的聲音,嚇得京城的百姓也跟著一夜無眠。
楊廷和從宮中出來之后,一言不發。當天晚上就交代了后事之后,一杯毒酒,結束了自己的首輔生涯!
眼見著風波越鬧越大,京城里緹騎四處,每天都有人被大批官兵廠衛破門而入的時候,天下所有官員終于忍不住了。
兔死狐悲,更何況一干大佬門生無數,牽連更廣,皇帝這真的是要殺光滿朝文武,天下官員嗎?
接下來的日子,朝廷完全陷入了癱瘓之中,眼看就要天下間烽火四起的時候,英國公,魏國公終于帶著僅剩的官員入宮和地方上八成以上官員連署得奏章進宮了。
皇帝是要報仇,還是要大明江山?
風暴戛然而止,一道道明發天下的諭旨卻將整個大明的天都快翻了過來。
皇帝重組了內閣,以后的首輔不再是可以一直當道退休致仕了,一任四年,兩屆為最高時限。最重要的是,皇帝有權任免首輔和閣臣,并剝奪了內閣兵部的大部分權利,卻重組了五軍都督府。
文官不再有凌駕于武將之上的權利,錢糧后勤也被收歸了無軍都督府。五軍都督府府掌控的軍權,皇帝自己坐上的五軍都督府大都督的位置,而且以后永為定例。如此將軍權收回的舉措,標志這文官百年來的努力毀于一旦。這次卻出奇的安靜,沒又一個文官再敢言聲。
有了軍隊就有了底氣,隨著正德皇帝開始從英國公和魏國公手上接過兵權,一道道關于科舉改制,從此加入實學,算學的提議也被拿了出來。而且通往內閣寶座的途徑也不再是館臣詞臣,而是從親民官中來,特別是一些比較復雜,或者偏遠地區的親民官。
御史臺被再一次被拔高,卻不能再待在京城內,專門找皇帝刷聲望博出位了。一項項考級,逼得御史們不得不站在百官的對立面。朱厚照更是拿出了一個內閣席位,來引誘天下御史,然后御史只在內部遷轉,不再與別的文官衙門發生交際。
這是正德皇帝將天下文官一分為二的陰謀,一群新近的御史紛紛反對,卻連宮門都進不了。
如果是從前,正德皇帝還會體恤一二的話,現在這群鬧事的御史,卻被馬上剝奪了官衣,永不敘用。
皇帝忍這群家伙忍了很久了!
皇帝這頭打壓文臣,那頭也沒忘記武將們。
太祖,太宗以及列位先帝封賞的功臣皇帝不敢不認,卻弄了一個職權分離,你說你是世襲千戶,好吧!朝廷認下了,但你要帶兵掌權,可以,先通過考試再說,拉不開弓,騎不得馬,不識字,連兵書都沒讀過,你可以拿份俸祿回家呆著,別出來晃悠!
什么?你不會,還不想閑著?可以啊!正德皇帝為了振軍經武,辦了大明皇家講武堂,里面有王陽明這樣的大儒,也有英國公這樣的家學淵源的老將講課,有世授官職的可以面試入學,只要能畢業就行!
大明正德十七年,整個天下沸沸揚揚,一點都不平靜。天下熙熙攘攘,眼看就要亂起來的時候,正德皇帝和天下群臣的“約法三章”被鑄成銅柱,擺在了皇宮的門前。
第一根銅柱上就只有一句話——大明太祖,驅除韃伮,在興中華,得國以正,功莫大焉!得天之命,違命者死。
十二根銅柱可以屹立千年,三根代表和皇室的權利,三根代表官員士紳的權利,三根代表百姓的權利,還有三根卻代表封臣和番國的權利。
銅柱一出,代表著正德皇帝向天下人表示不再深究的意圖。
這是文武百官博弈的結果,因為不這樣,因為連英國公和魏國公都已經開始不安了,沒有了兩位的支持,正德皇帝也不得不妥協。
百官們安心了,百姓們高興了,將士們有了前所未有的的出路和封賞,武將們失去的躺在家里喝兵血的機會,卻有了封妻蔭子,裂土開疆的未來。
天下議論如潮,卻沒人在敢跟皇帝說不,只是紛紛亂亂沒有好幾年肯定沒玩沒了。
但這些都不關了塵的事情,那是正德皇帝朱厚照該頭疼的事情。
了塵跑到了正在開建的皇家講武堂找到了郁悶之中的王陽明喝酒。
講武堂會是天下將官誕生,軍官培養的所在。也是天子用來考察將領,提拔人才,收攏軍心的依靠。光靠高級將領的忠誠,皇帝已經不放心了,還不如去籠絡中級軍官,盡管數量龐大,卻是軍隊的中堅。
天子占了祭酒的坑,然后英國公和魏國公馬上當仁不讓占了兩個副手的坑,王陽明沒辦法,編出來了一個教育長的坑。做事的卻全是他。
王陽明為什么郁悶?因為他是文人啊!要做的事文圣,沒準備去當武圣。整天和一棒子丘八為伍,他還怎么在士林里面混。借口為父守喪,幾次不來。和當年蔣校長有得一拼。卻在皇上幾道圣旨之下,不得不來。
能有本事把王陽明丟進這個坑里的除了了塵還有誰?
王陽明也不是不知道這個講武堂的前途遠大,想想全天下的武將都講從這里出來,這可是了不得的事情,堪為“將師”?雖然正德皇帝已經明令禁止所謂的座師,同年之類的結黨,但稱呼是一回事,實際又是一回事。
日后王陽明出了軍校去帶兵,哪個將領敢炸刺?
王陽明看見了塵臉很臭,而且這個世界上,能給了塵甩臉色的已經不多了,王陽明恰巧就是其中的一個。
有些東西不會因為外物的變化而改變,比如了塵對王陽明的肯定和欣賞,乃至尊敬。
兩個人平輩論交,講起這輩子的年紀,了塵吃虧太多了。但論起上輩子,王陽明吃虧跟多。
但王陽明不知道啊!
無論如何,兩個人在西南的交情不會變,而且王陽明頗有些將了塵當老師的感覺。雖然了塵跟皇帝出個了騒注意,但了塵都不在乎王陽明的臉色了,王陽明自己也就裝不下去了。
依舊是清茶一杯,遠離了工地的喧囂,王陽明在屏退了左右之后,一臉認真地問道:“真人,不知為何要把學生推到這個位置上來?”
了塵此來也正是為了這個問題而來,當著王陽明的面,了塵也并不隱瞞地道:“貧道聽過王大人的治國之道。天之道,損有余,而不足,或可救得一時之困,而不能足為百世之謀,所以貧道才將你送入這講武堂之內”。
王陽明捧著茶杯,不以為意地問了句道:“為何?”
“人口繁衍,地力有窮時,損四方,而補益中華如何?”了塵大笑著起身離去,眨眼間便已經不知去向。
王陽明卻“啪嗒“一聲,茶杯掉在了地上,都忘了撿起來,臉色剎那間變幻不定,好久都沒有恢復過來。
大明紫禁城慈寧宮內,小太子正在自己祖母身上爬上爬下的,玩得不亦樂乎,老太后卻面帶不悅,不時恨恨地瞪幾眼一旁眼觀鼻,鼻觀心地兒子,轉頭面向自己寶貝孫子的時候,卻是一臉慈祥,弄得正德皇帝朱厚照苦笑不已。
皇宮里培養不出圣天子,儒家也教育不出明君!正德算是明白一眾文官們的打算了,于是將太子托付給了了塵,既是對了塵的拉攏,也是不希望自己的兒子早早地被關進籠子,失去了自由。況且,太子跟在了塵身邊才能百分百安然長大。
皇宮里有著太多的陰謀,無論皇帝如何去清洗,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干凈,這個時代小孩子夭折的可能性太高了,正德皇帝好容易才有了這么一個寶貝兒子,還有什么比在了塵身邊更安全的了呢?
正德皇帝想要走遍山河的夢想注定是不可能實現了,不然非得亡國不可。但太子可以,知道一番民間的疾苦,多學學儒家以外的學問,這無疑都是件極好的機會。
張太后當然也知道這些,但依舊舍不得自己心尖尖上的寶貝,于是在知道了朱厚照的決定之后,一直沒給過兒子好臉色。夏皇后也不舍得,但卻不敢違抗夫君,一個人躲在坤寧宮里不出來,也只有張太后才敢把皇帝叫過來,給他臉色看。
內外廷一場風波之后,母子間的感情到時好了很多,許多因為關于正德皇帝不是張太后親生的謠言,從而在母子之間留下的芥蒂也煙消云散。就在小太子玩得正高興的時候,突然動作一頓,欣喜地朝著外面大喊了一聲:“師公!“
了塵現身了,這次確實要帶走小太子的,張太后眼淚一下子就流了下來,心肝寶貝地抱著小太子,怎么都舍不得放手。
了塵只能無奈地苦笑了,張太后舍不得孫兒乃人之長情,但留在深宮,在這個波云詭異,朝政未聞的皇宮里就真的有好處了嗎?況且,一個不能見識一下天下風物,知道民間疾苦的太子,真的能當好將來的華夏的開拓之君嗎?
正德皇帝需要為太子留下一個穩定的江山,一個革新的朝廷,一個煥然一新的格局,又有多少時間來教育太子?
難道還能走回老路去,讓太子在婦孺手中長大,讓一群所謂的宿儒來教育出一個“合格”的天子嗎?
大明需要一個有著世界視野,不被儒家左右的君王啊!
“福生無量天尊!貧道一定好生保護太子,也去民間看看天下疾苦,會經常送太子回宮的。太后,皇上還請盡管放心!“了塵只能安慰到。
了塵最終還是帶著小太子離開了京城,除了京城之后,一路想著西南而飛,太子第一次坐在白云之上,是興奮地不得了,不時掙扎著要往下看,卻一點都不畏懼高度,真是不得了!
然而小太子卻不知道的是地面上還有一大串一大串家破人亡地昔日權貴家人,正在軍隊的押送下,哭哭啼啼地被軍隊押送邊疆。
包括楊慎在內的楊廷和的家人一樣也在這些人之中,正德皇帝還是網開一面了。真正送往刑場的并不多,還大部分都是勛貴世家。就連楊家都免于族滅,這的確讓天下文官稍稍安心了一點。
只是不知道,此生再也無緣見到長江的楊慎還能不能有大江東去的千古絕唱啊!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