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所謂忠誠,那只是背叛的代價太大,或者背叛的利益不夠。
特別是到了英國公這種位極人臣,看穿了一切地老狐貍面前,英國公府的利益永遠第一。
或許英國公自己可以為了皇帝去戰斗到死,但不代表他愿意拉著整個國公府陪葬。
而了塵的提議卻明顯讓老狐貍動心了。
許國封疆,開國稱王的誘惑,瞬間在老狐貍的忠誠與背叛的天平上添上了一個大大的砝碼。。
至于如何去取得自己的報酬,皇帝會不會答應,以及了塵的話是不是忽悠都不重要。
只要了塵國師站在分封的這一邊,皇帝如果不想在再落入今天的境地的話,有功不賞,或者賞賜不厚的話都是上位者最大的大忌。
而英國公他們除了王位,還能有什么可以酬功的么?
天山之北地封建之議,無非一個名義罷了,反正是大明現在無力控制的化外之土。
只要皇帝和皇帝肯開一個口子,會有無數權貴之家自帶干糧地支持皇帝,只為了一個分封建國的可能。
大明也能從此完成當年漢唐未成的偉業,化胡為夏的口號倒是不錯。況且最迂腐的老儒也不能否認這是周禮的一部分。何以如此厚此薄彼呢?
在大明再位高權重,大明也不是他們的。只有自己的國度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萬世基業。
這才是真正的本能。人說道底不過高級一點的動物,也從沒有什么人之初,性本善的可能。
英國公心動了,但還是需要和自己身后的幕僚商量一下,給自己一個仔細考慮的時間。
但肯定不會太久了。機會只有一次。皇帝等不了,京城那幫子反噬的臣子們等不了。
若是正德皇帝在大軍到達之前,被陰謀害死的話,了塵和英國公之間的協議自然也就成為了泡影。
了塵回到了西域都督府的客房。了塵的徒弟和徒孫早就在那里等待這他了。
十幾年了,當年淳樸的少年,也成為了一方道教的高功道長。甚至成為了一位名醫,在士兵中的威望直逼主帥。若不是身份問題,不可能威脅到英國公的帥位,幾乎都要被忌憚了。
這個從出門迎接自己的站位就知道。
英國公站在第一位。第二位就是了塵的這位弟子。其他人都要站在后面,一點都沒有超越的心思。也就是說,自己這位無官無職的徒弟,憑著聲望讓眾多跋扈的將領服氣了,自動把他放在僅次主帥的位置上。
這就是很不得了地成就了。特別是在這個等級森嚴地時代,更是在上下分明地軍隊里。
了塵身受了自己徒弟和徒孫的禮儀。然后聽起了自己這位徒弟這十多年來的遭遇。
不得不說,了塵當年撒下的種子,真正的結出了一個個碩果,從東海之濱,到西域流沙,從天之南,到地之北,了塵的徒弟徒孫們秉承了了塵的意志,不避艱險,不但是在中原的土地上,就連國門之外的南亞等地方,一座座玄光觀的分觀被建立了起來,傳道弘法,篳路襤褸,一如祖師當年。
道家是中華文化的根,也是土生土長除了半哲學半宗教不倫不類的儒家之外,最能代表中華文華的所在。當道家的道觀一座座被建立起來的時候,也代表這中華文明開始在此地生根發芽。
道觀會成為生長在猴子們國度的華人精神上的寄托,也會是團結海外華人的聯系所在。
一個不會說漢語,不會寫漢字的華人也就和華夏民族沒有了關系,一個黃皮膚卻沒有認同的漢人只能算進猴子一類了。
了塵不能不為此欣慰,也不能不為此感動!
了塵聽得自己徒弟說完之后,一聲長嘆道:“沒想到,你們竟然真的做到了啊!”
了塵沒有問他們遭遇了多少艱險,也沒有問他們遇到了多少劫難。篳路藍縷的開拓,無一不是以艱難地前行,從而發展壯大。了塵也不能讓自己的這批弟子的艱難沒有回報。想了想之后道:“為師很欣慰你們能做到為師所說的話,道家功行三千,本就該從篳路藍縷而來,沒有經歷過艱難和危險,也不會明白道之真諦。為師會在十年之后,召集所有弘法弟子回歸青城總山,無論生死,都可以來。貧道會為你們正名,也獎勵你們身為玄光觀弟子的功行!”
其實想來,同是弟子,了塵的確對自己身邊的親傳弟子太過厚愛,卻把西南的弘法弟子忘在了腦后。
了塵現在思來,也覺得自己肯定需要做點什么了。一次玄光觀的宗山大會,無疑能讓弟子們找到歸宿,也能讓弟子們的付出,不至于白流。
“爾等若是十年之后,三千功行圓滿的話,到達青城山之后,為師自會在玄光福地接待爾等,并度你們入道修行。為師有時間會去遠方云游,去看看你們的”了塵補充了一句許諾道。
第二天一大早,小太子便不顧一切地要找了塵。小太子在一眾侍女丫鬟的跟隨下,前腳踏進了了塵的房門時,谷大用便終于現身了。
小太子嚇得趕忙躲進了了塵的身后。
谷大用是哭得老淚縱橫。的確,面對著生死沒有不怕的,但谷大用明知道后果還是來了。至少谷大用算是不負正德皇帝的恩寵了。
谷大用哭完,這才注意到躲在了塵背后好奇地盯著自己的小太子。一雙眼睛睜得賊大賊大的,胸口不停的起伏,半響才結結巴巴指著小太子問道:“這,這,這。。。。”
谷大用當然能認出太子來,哪怕小太子換下了黃袍,一身富貴人家地小孩子打扮。但作為皇宮中的大太監,谷大用自然將小太子的容貌記得清清的。
這是太監的基本功,也是最起碼的生存之道。
了塵橫了谷大用一眼,谷大用到底是能成幾千上萬名太監中脫穎而出的機靈人,立刻會意地生生止住了話頭,只是對著小主子點了點頭,便沒有太多的表示。
這是英國公的地頭,了塵既然把太子從皇宮地帶了出來,肯定就有太后和皇上的首肯或者叫囑托。太子畢竟是大明未來的皇帝,是大明的儲君,奇貨可居的典故,谷大用可是知道的。了塵既然要隱瞞,谷大用自然也不會揭破。
小太子當然認識谷大用,卻不是很熟。小太子常年不是呆在太后那里,就是陪著自己母后。谷大用想表示親近也沒機會,太后和皇后那里還有一堆人想借著小太子上位呢,谷大用哪有機會?
而且這是很犯忌諱的事情,正派老子皇帝不巴結,卻一心討好皇帝的兒子,這是要干嘛?
看著太子和了塵出人意料地親近,谷大用說不羨慕是假的。
太子不會拜了塵為師吧?谷大用突然冒出了一個念頭,嚇了自己一跳。但隨即便自己否認了。
除非勤王失敗,不然太子怎么可能流落民間,入山修道?
大臣們肯定要拼死阻攔的,到時候風波一起,肯定更加不得了的啊!
谷大用能來和了塵見面是件好事,代表著英國公的態度已經漸漸明朗,這就是要入京勤王的表示了。
其實英國公不必擔心軍隊的軍心的,勤王救駕的功勞有多大,下面的將士怎么會不明白?
三千里外覓封侯,錯過了今日的機會,不知道還要等多少年,怎么能放過?
將士們可不像英國公那樣可以世代富貴,與國同休,而且封無可封。大漠黃沙見多了,也迫切想要回中原去看看,如果能卻英烈祠看望一下戰友,能瞻仰一下皇帝檢閱三軍的英姿,在加上豐厚的賞賜,那就更好了。
大軍的行動已經迫在眉睫,可大軍一動,何等動靜?
很快,無論內外,都有一大批的密信文書或委托鴿子,或委托快馬,飛也似地傳向了大明地東南西北。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次是去京師的,算是回家一趟,肯定不能打“就糧于敵”的打算,而且沿途官府態度未明,不一定肯提供大軍的糧草。這些都需要從都督府的糧庫里提取。還有就是大軍的動員,周圍回部的震懾,還有就是誰出征,誰留守,都是能讓下面的將領打破腦袋,讓英國公以及幾位軍中文臣抓破腦袋的事情。
了塵沒當過兵,沒打過仗。要按照前世電視電影里黨國的戰爭片一樣卻打仗,認為打仗就是一個埋伏加沖鋒的事情,那是會害死三軍的。了塵無法插手,卻派了谷大用去跟著軍中道士去鼓舞一下士氣。
天子蒙難,勤王救駕地功勞,以及皇上“托”谷大用帶來地承諾,讓一眾官兵僮景不已。
了塵卻帶著太子悠閑地生活在一起,對外面的紛亂不管不顧。一如云華他們小時候一樣,了塵再次拋下了高人的身份,化身保姆,陪著太子玩耍,識字和講故事。
這讓小太子更喜歡了塵了,沒有了皇宮里讓人壓抑地氣氛和規矩,反而讓小太子更活潑了一些,每日扯著了塵的衣角,師公師公的叫個不停,早把自己父皇,母后,還有皇祖母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十多天后,英國公帶著三萬騎兵跟了塵,谷大用他們一起踏上了勤王東歸的征途。而就從英國公將要出兵勤王的消息傳回中原的那一刻起,大明原本的鐵板一塊和沉默,剎那間就被掀開了爆發的一角,然后各地雜音四氣,不乏蠢蠢欲動,想要博一個勤王救駕之功地人。
楊廷和在知道英國公準備勤王的那一刻,就知道自己已經輸定了,再也沒有了翻盤的機會。
自己的陰謀失敗了,皇權之下,自己已經在劫難逃。
楊廷和瞬間便老了,所有地精氣神都一下子垮了下來,顫顫巍巍地,走路都要人攙扶。
成國公他們也一樣急得團團轉,陰謀敗露不可怕,可怕的是被人趁機趁火打劫,嚷嚷得全天下都知道。更要命地是還有人挑頭反對!
天下人心知肚明和鬧得沸沸揚揚可不是一回事。從英國公起兵的那一刻起,楊廷和他們的未來就決定了。
一子錯,賠上的是全家老小的生命。成國公都不顧同謀們的想法,竟然跑進了宮去,去向皇帝祈求原諒。
永寧候倒是沒去,可他的大兒子卻在南方跟隨這魏國公徐增壽起兵了。南京離得更近,或許會比西北的軍隊更早答道京師。
永寧侯的選擇,瞞不了人。這是世家的生存之道。誰沒有兩手準備呢?
京營也不安穩了,沒有的成國公的幫助,下面的將領紛紛串聯了起來。而原本還對換帝滿頭熱心地官員們都開始了分家的分家,求退的求退。沒有一個人不開始為將來打算了。
沒有人認為楊廷和他們能贏。天下士紳的支持永遠只能停留在口頭上,說到底還是比不過軍隊的刀槍啊!
正德皇帝開始發現周圍的宮人開始明顯轉變的態度之后,就隱隱明白了。等到成國公不顧顏面的進宮,撲到在自己腳下,請求饒命地時候,正德皇帝終于可以肯定——翻盤的機會不遠了。
現在他更要保重自己和太后的性命了。收付了幾個太監之后,正德皇帝終于可以和外界有了聯系。一隊皇帝的心腹侍衛和太監被神不知鬼不覺地帶回了皇帝身邊。
皇帝至少不會再不明不白地被人謀害了!正德皇帝現在只等大軍進城,肅清叛逆的那一天了。
車轔轔,馬嘯瀟。一隊又一隊的大明鐵騎猶如一條長龍,從嘉峪關下魚貫而過。了塵和英國公原本還以為要在嘉峪關下耗上一段日子的呢,沒想到守關的軍兵立刻將他們放了進來,不但提供糧草,還塞了一半的守關軍隊來,由守關的參將兒子帶領,跟隨著英國公去往北京。
然后各地的軍隊哪怕不加入進來,也少有阻攔的。
當英國公的軍隊剛起兵的那一會兒,大明的朝野是狂罵著亂臣賊子的。
等英國公過了嘉峪關,亂成賊子變成了“如此不妥”。
當英國公的軍隊開始急劇膨脹的時候,大明九邊的督軍副將們也開始表態了,一只只地軍隊地自帶干糧加入了英國公的軍隊之中,等英國公穿過潼關的時候,軍隊已經不下二十萬眾了。
若是加上南京一路北上的軍隊差不多有五十萬了。
而魏國公明顯在拖延,在等待英國公軍隊的到達。等到英國公的軍隊一踏進京師,魏國公馬上行動迅速了起來。
五十萬大軍圍城,而且是大明的軍隊包圍自己的都城,而城內卻是一部分軍隊包圍皇宮,楊廷和覺得有些家伙已經瘋了。
這是明目張膽地喪心病狂之舉啊!
楊廷和在一部分主張妥協和一部分主張立即行動的兩派官員中間左右為難。到最后,下面的官員開始獨走了,楊廷和也隨即失去了對京城的控制,整日關在家里等待這家破人亡的那一刻地到來。
這一次不知道還有沒有那首“滾滾長江東逝水”的名詞出世了,楊家的結局已經注定,當然還包括很多參與地大臣武將,很多地權貴士紳之家。
現在就看正德皇帝的選擇,還有那些陰謀參與者的選擇了。
戰是不能戰了,當大軍到來的那一刻,京英里的官兵便已十停散了八停,也讓全天下看清了京營的成色。兩位國公現在不攻城不過為了皇帝的安危,不想讓京師重地血流成河罷了。
但若皇帝有了什么意外,那城外的大軍肯定就不會在有半點客氣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