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夜,很多人注定了無法入睡。
楊廷和的大宅子里沒有皇宮里那么多雕梁畫棟,特沒有那么金碧輝煌。卻處處透著淡雅而精致,特別是那隨處可見的唐宋時期地名畫,無一不透著濃濃的書香味。
楊廷和認為自己很厭惡銅臭,所以屋子內少見金玉。但這偌大宅子里擺飾并不比皇宮的擺設差多少,而且精致之處猶有過之。
但所有的一切都是要花錢的,楊廷和當年的家中雖然也是當地大族,卻肯定置辦不起京城和老家這偌大的家當。
但楊首輔依舊是清官是好官,至少百官士紳們都這么說,然后不明所以的老百姓也因此對北京那位高高在上的相爺有了好感,認為他是好人,清官。到最后讀書人撰寫的史書也會突出楊廷和的政績和風骨,卻忽略了真實之下的那件宅子里的古玩字畫,還有老家的萬頃良田是怎么來的。
一如他二十年后的后輩,那位因為搬倒了大奸臣,大貪官而名滿天下的名相!
可今天,楊廷和的“相府”里的氣壓卻低得可怕,仆從們小心翼翼地輕手輕腳疾馳而過。唯恐引起了主子們的不快,從而招致一頓無妄之災。
夜涼露重,楊廷和卻一個坐在花園的涼亭里喝著悶酒。連他最得意的兒子楊慎都不能靠近。
楊廷和是首輔,楊慎也是正德三年的狀元(原本應該是正德六年的,但弘孝皇帝多活了三年,正德便晚了三年登基),日后前途不可限量。如今的楊府可謂烈火烹油,繁花著錦。然而一子下錯,滿盤皆落索。
這等好風光還有幾年?還是幾個月?等待楊家的結局是什么,楊廷和怎么會猜不到?
正德皇帝一天天大了,也一步步地成熟了起來。雖然依舊貪玩,卻越來越不好控制。自己當年那個頑劣的學生,開始不但地試圖沖破文官設置的種種阻礙,并試圖親手染指最重要的權力——軍權。
正德皇帝不惜和文武百官對著干,開始用劉瑾來平衡朝野,打壓文官。到后來,決意西征,提拔年輕將領來取代早已腐化的勛臣,試圖改變大明朝一百多年來文臣們努力形成的朝堂格局。
正德皇帝貪玩荒唐之中,隱藏著的是對文臣的不信任,是對尸餐素位的勛貴地不滿。
從正德皇帝親自召見一個區區的武夫江彬,試圖組織團營,就知道正德皇帝的危機感有多重,對自己,對天下百官的猜疑有多重。看似全權委托了自己處理朝政,卻一次次試圖拿回最要緊的軍權。
有了對軍隊的切實掌控之后,用腳后跟也能想到正德皇帝想干嘛?
無非開疆擴土而已,可這對文官有什么好處?戰功之下,武將得勢,文官還怎么壓制武臣,控制朝堂?
幸好朝廷還有西北可以拿來作為顏面,堅決解散了團營,把江彬發配去了西北效力。可正德依舊還是不肯罷休,這次卻想到了王陽明。
楊廷和想到王陽明便深深地嘆了一口氣。自己和王華兩人私交不錯,王陽明幼來聰慧,也是自己一直看好的晚輩。卻沒想到當年博名之舉,因為彈劾劉瑾,而貶嫡云貴之后,再回來卻好像變了一個人似的。
王陽明文韜武略的確不凡,可卻在西南被道家影響了。如今的王陽明已經不再和天下士林是一路的了。因為他為了自己的圣人夢想,不惜和天下讀書人為敵了。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余。天之道恒,人之道新。”王陽明的確勘破了王朝更替的真相,也戳破了幾千年來儒家編織的謊言。
王陽明這是在向天下人權貴和讀書人宣戰,這是在挑撥天下文官武將們的底限。
誰有余?除了朱門綺戶,還有誰?
若是王陽明隨口說說而已,楊廷和他們還能當沒看見。
可誰知道正德皇帝卻會召見這個異端,并大有奉之為圭臬的架勢。
從正德皇帝繼位以來,因為一系列脫出了文官們安排,而開始積聚的不滿,到皇帝開始起釁邊功,不滿積聚到開始醞釀換帝的布局。到最后正德皇帝召見王陽明,才算真正地讓天下士林和大部分勛貴們團結在了一起,試行“換帝”。
于謙干過,而且結果很不錯。文臣們坑死了勛貴,掌握的朝堂之后,哪怕復辟的皇帝也得捏著鼻子忍下來。于謙一樣成了士林的偶像,成了史書流芳的英雄。是不是陰謀,百年之后,誰能說得清?
原本好好的布局,卻不想突然被打亂。楊廷和原本希望的是正德能夠悄無聲息地“病死”。然后以張家滿門的性命去逼迫張太后背書。留下一個幾歲大的太子繼位之后,楊廷和有足夠的時間去布局一切。
到時候誰都翻不了盤,皇帝也一樣可以輕易地死去,文官將掌握大明的一切。
可沒想到云華會突然闖進來,然后惹出了更棘手的問題。
玄光觀成了天下最大的變數,也是讓朝廷最忌諱,最無可奈何的存在!
太子失蹤了!誰帶走了他?
原本楊廷和有足夠的時間卻抹平謀害皇帝的一切蛛絲馬跡,并把太子教育成一個“合格”地皇帝。楊家憑此功績,有了如此貢獻之后,士林之內當然如魚得水。自己兒子幾十年后完全可以做到今天自己的位子上。楊家百年輝煌指日可待。
可現在卻全完了!
“父親!宮里剛剛傳來的消息,皇上偷偷倒掉了王太醫的藥,被王太醫發現之后,惱羞成怒,一腳踢死了王太醫!“楊慎突然走過來,向楊廷和報告這個不知道算好,還是算壞的消息。
”嗯!知道了,你先下去吧!“楊廷和嘆了一口氣。
正德皇帝顯然早就清楚了自己的陰謀,或許從自己的病情越來越重,太醫卻一直沒換起,就開始懷疑吧!
或許,正德皇帝向自己請求更換太醫,便是在試探自己的底線。
正德皇帝一腳踢死了太醫,便是向自己示威啊!看楊廷和還敢不敢真的弒君而已。
楊廷和焉能不知,正德皇帝這是在向自己等人發出警告。
只要太子不死,楊廷和他們以后,乃至他們的后人,全都要提心吊膽地小心被報復。
自己不是不可以宣稱太子和正德皇帝同時死去,卻如何堵得住天下的悠悠眾口,又如何低擋得主自己迎立的新君必然而來的反噬?
進是死!退也是死啊!
如果事情可以重來,楊廷和或許絕不會對這場宮廷陰謀點頭的。如果可以回到幾天前,楊廷和絕對會答應正德皇帝更換太醫的請求。
換一個又如何?太醫院里早就被掌控在了他們手里。換一個棄子又能怎么樣呢?
自己為什么要那么沖動地和皇帝撕破顏面?
楊廷和到了今天,這個進退維谷的境地,終于生平第一次知道了“后悔”二字。
就在楊廷和為了楊氏家族的未來憂郁的時候,他的老鄉,四川人了塵卻抱著不到三歲大的一個小孩子來到了大明西域都護府前。
天色早就黑了,這座西域的軍城里倒是大紅燈籠高高掛,照的猶如白晝,可除了巡邏的官兵,卻少有人晚上出門。
這里是要宵禁的,只是巡邏的軍官明顯看在了塵是個漢人,還是個道長,并且抱著一個熟睡的小孩子,以為了塵是帶著小孩子去找醫生的,這才沒有前來盤問阻止。
漢人在大明不值錢,到了西域卻成了香餑餑。因為這里的漢人太少了,周圍全是充滿了敵意的回回。若不是大軍在此鎮壓,殺了一批又一批,震懾了那些異族的話,西域早就再次變天了。
漢人才是西域都護府可以信賴的民族,因為大督護是漢人,將軍們是漢人,軍士也是漢人。這是大明重新占領的疆土,自然漢人才是主人。
所以這里漢人是有優待有特權的。若是漢人愿意遷來,都護府甚至愿意免費送房送田產。
但安土重遷的漢人百姓卻不愿意來。太遠了啊!西域“名聲”很不好,一去了就不知道回不回得來。老百姓寧愿在家鄉苦捱,也不愿意背井離鄉,卻哪個充滿了危險的邊疆之地。
這里寥寥無幾的漢人都還是犯罪了,被發配來的。可就算這樣,都護府也跟寶貝似的,全都放進了城里,怕他們在外面不明不白地就丟了性命。
所以了塵才能走在大街上,無人盤問。跟后世真是天差地別。
因為大明才是漢人的王朝,滿清卻是滿人的,跟漢人有一文錢關系嗎?
“福生無量天尊!貧道有事,想求見英國公,西域都護府張公爺,勞煩通報一聲!”了塵對著府衙門口站崗的衛士稽首一禮道。說完還拿出一個紫色帶云紋的名帖,遞給了這名衛士。
衛士一陣奇怪,別人上門都是拿著大紅名帖,這位道長倒是奇怪,名帖竟然是紫色的。
但道門在西域堪稱國教了,雖然受眾還小,但地位早早地被拔得高高的,按照朝廷的說法,就是在酬功。是在獎勵國師為了西域開拓奔走的功勞。
西域的漢人大多數都皈依了道教門下,離中原越遠越是如此。因為道教如今有隨軍的道士,可以在第一時間占領制高點。軍中尤其如此。這個衛士也不例外。
衛士趕忙還禮,然后很客氣地讓稍待,自己拿著名帖屁顛屁顛地跑進了府衙內去通報了。
不一會兒,西域都護府的大門便徐徐大開。英國公帶著一眾將官還有幾個道裝打扮的人親自出門來迎接了。
幾個道士打扮的人尤為激動,望著了塵眼淚都快下來了。
“福生無量天尊!”了塵跟英國公他們見禮之后,幾個道士趕忙跪在了了塵面前喊了一聲:“師父,師公!”
了塵連忙含笑地將他們扶起。跪在最前面的那一位竟然就是了塵在貴州收下的幾十名外門弟子之一。
當年的青蔥少年,如今已經滿是歲月的痕跡。一晃十幾年沒有見過了,若不是了塵眼力了得,幾乎都快認不出來了。
師徒重逢的喜悅還要留待后面在敘。小太子卻早已經被這里的動靜吵醒了美夢。迷迷糊糊地拿著胖乎乎地小手揉了揉眼睛,卻看見了一大批不認識地人。有點羞澀地把頭轉向了了塵問道:“師公!”
了塵好笑地拍了拍小家伙道:“先睡著,等會我叫你,師公在呢!”
云華是太后的義女,也就是小家伙的便宜小姨。了塵當然就是小家伙的師公了啊!
“這位是?”英國公若不是知道了塵沒有道侶,差點就以為小家伙是了塵的什么人了。不然,你以為什么人都能讓了塵抱在懷里,小心翼翼地不成?
小家伙一句“師公”,倒是讓大家有點莫名詫異。
誰家的孩子啊?
了塵隨著西域都護府的一幫文武軍官來到了西域都護府的后院大廳。
這是英國公招待貴賓和手下將領的地方。
一番寒暄之后,英國公沒有提及正事,也沒有問及了塵來意。反而問起了了塵一些如何長壽地養生之道,還有的就是一些道家知識和傳說。
直到眾將散去,英國公在將了塵迎進了一個密室之內。至于小太子早早地讓新地一位英國公夫人抱進后院去睡覺了。
“英國公府,世受皇恩。張國公你能安安穩穩地在這大明西北領兵十余年,可是多少武將重臣羨慕紅了眼睛,文官也沒少彈劾于你。皇上卻始終信任你。就是不知道英國公您是還否對得起皇上的這份信任啊?”既然進了密室,了塵也不再講究虛禮了,直接開門見山地問了起來。
英國公位高權重,卻對了塵沒有半點約束,外面的大軍對了塵也不會有半點威脅。了塵有這個底氣,讓英國公不要再猶豫,也不要再妄想左右逢源,首鼠兩端。
因為剛剛了塵沒有看見谷大用。這個便是一個非常不好的信號!
有時候,猶豫便是不忠,拖延就是無心作為的表現。
英國公剎那間汗如雨下!
英國公猜到了了塵的來意,卻忘了了塵的國師之外的身份。
或許從來沒有哪個修道之人,敢殺人成千上萬,但一兩個權貴卻是可以隨手捏死的。英國公也不例外。。
英國公低頭不語,事關重大,叫他如何能冒著風險去勤王?
失敗了不用說,肯定就是以謀反為名,抄家滅族。成功了,也不好說,功高鎮主,封無可封之下,老朱家可是有殺功臣的傳統的。
了塵見英國公不說話,深深地嘆了一口氣,當年的太祖的確英明神武,卻不該為了一家一姓的利益,濫殺功臣。以至于給后世子孫留下了一個不好的影響。當國家危難之時,少有人敢挺身而出,去立挽狂瀾。
漢帶還能有宗室可以再續王朝,唐代有郭子儀扶危定難。明朝卻是一跨就真垮了,連個兩宋的局面都求不到。不得不說,武臣的離心太厲害了。
“皇上說過,一定重賞功臣!”了塵緩緩開口道。
看來不打消英國公的疑慮,英國公是不敢出頭了啊!
了塵看了看密室之內的一副地圖,突然將手指向了西域的西邊,越過了天山之后,那里可是有著一大片肥田沃土的寶地。了塵突然將手指一到了天上以北的地方道:“大明的爵位都是虛封,朝廷負擔沉重,勛貴王族們也不好過。所以皇上有一個想法,就是行封建之制,于天山之北,夏君夷民。國公爺你或可為王,效當年太公故事,就在大明天山以北,兩千里縱橫如何?”
英國公差點跳起來,若不是對方是了塵,估計自己這把老骨頭拼不過他,都快要和了塵拼命了。
耍人玩呢?
還在了塵還下來道:“以后,大明的藩王也會徙封于此,大明的功臣也是如此。你的千里之國也一樣要分封給你手下立功的將士。公候伯子男,一級管一級。他們會是你的家臣,你就是皇上的家臣。但此地必須行漢化,依漢禮,讀孔孟之學。甚至不愿意漢化的,堅決驅除。至于如何吸引漢人百姓前來,你英國公府可是百年積累,為了自己的國家,總不至于舍不得錢財吧!”
英國公臉色煞白地坐在了椅子上大踹氣。
不得不說,了塵的辦法無論是對皇上,還是對自己都是一個絕好的主意。
皇帝不用擔心功臣們功高震主,功臣也不用擔心兔死狗烹。
反正天山之北是別人的家的土地,以現在的大明國力也無力控制。正好行封建之制,像兩周一樣,擴大華夏的版圖。
國家是自己的,和是別人的完全不一樣。至少沒有權貴肯自愿拿出私財去救濟百姓,皇帝卻可以。分封之后的封君也可以。他們可比官員用心多了!
就算失敗了,大明也只是丟了一堆化外之土加一群貴族而已。既可以為大明減輕財政負擔,也可以開拓疆土。至于百年后,會不會有靖難之役,那要看你封在什么地方。若是成祖爺不再北京,而在幾千里之外。你看看他能不能奪下侄兒的江山?
以大明的體積和底蘊,只要皇帝不是無藥可救,怎么也不會被千里之外的家伙反客為主吧!(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