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守在阿久根防線的是日本近衛第一師團,近衛第一師團雖然是保護皇宮的禁衛軍,但是他們的作戰經驗卻一點也不欠缺。請大家搜索(品書¥網)看最全!小說
在早期的時候,近衛師團曾經參加過甲午戰爭,參加過旅順戰役,后來也參加過征服臺灣戰役等大小戰斗。
而在這些戰爭中,近衛師團的官兵們也是積累了雄厚的作戰經驗,再加上近衛師團的身份,使得他們對于天皇的忠誠度幾乎為一百,天皇讓他們剖腹自殺,他們就絕對不會拿槍對著腦袋自殺的地步。
而這樣的一支部隊,也是日本所有陸軍中最為精銳的一個師團,而日本平民中,但凡是有親戚在近衛師團服役的,那便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在其他人面前也是倍有面子。
所以,近衛師團其實是日本最為精銳的部隊之一,加上這個之一,是因為日本還有其他的三個近衛師團,其他的三個近衛師團同樣得很精銳。而這四個師團的軍官也都是從最早的近衛師團中脫離出來擴編的,四個師團之間的戰斗力也幾乎大差不差。
在近衛第一師團身后的,是編成于熊本的第二十三師團,這個師團并沒有太多的作戰經驗,但是有大約三分之一的軍官具有作戰經驗,加上士兵都被進行過洗腦,同時前面又有近衛師團頂著,所以他們的戰斗力其實也不容小視。
而原本在阿久根后面還有兩個師團的,只在這里部署兩個師團,是無法長久的堅持下去的,這一點日本人很清楚,所以最開始的時候,日軍在這里部署了四個師團的兵力。
但是北海道戰事吃緊,他們迫不得已的從這里調走了兩個師團,但是在距離阿久根不遠的鹿兒島,南九州,都城和北鄉還有四個師團被部署在那里。
當然,說是部署,其實也只有鹿兒島的那個師團是具有作戰能力的,其余的三個師團都是新編不到兩個月的新兵蛋子,雖然之前有過軍事訓練,但是還遠遠的達不到上戰場的地步,加上缺少武器裝備。
事實上只要阿久根的兩個師團能夠堅持一天的時間,鹿兒島的日軍就能夠支援過去,抗過兩天,南九州的日軍就能支援過去,扛過去三天,都城和北鄉的日軍就能支援過去。
扛的時間越久,支援的日軍就越多。雖說戰斗力無法保證,但是在那種地方,打著打著不就有戰斗力了嗎?只要他們不怕死,不怯戰,打退敵人的登陸還是很有可能的。
遠處的天邊,太陽漸漸的升起,遠處的海面上,屢屢黑色的濃煙在半空中匯聚一團。
如此龐大的黑煙,日軍并不少見,至少在兩個月以前,他們是見過這種煙霧的,但是出征臺灣的三個師團離去的時候,艦隊的上空就是這種景象。
“敵人來了……”一名日軍一邊高聲的驚叫著,一邊用力的敲打著手中的銅鑼。
四周越來越多的日軍從工事內鉆了出來,這個時候還沒到開飯的飯點,不少人口中嘟嘟囔囔的暗罵著。
抬頭一看,果然是敵人來了。
日本海軍現在根本就沒有能力制造出這種場面,而有能力制造這種場面的,必然是中國海軍,看到黑煙升起的位置,不少的日軍士兵并沒有一絲絲的緊張與擔憂。
他們準備了一個多月的時間,不就是為了等這么一天嗎?看著敵人的距離還遠,日本近衛師團的淡定,也絕非一般人所能想象的。
先是解決個人問題,然后去領自己的食物,就這么蹲在戰壕內,一口一口不慌不忙的吃著,喝著。
這些日軍士兵都是有經驗的老油條子,只是看天邊的黑色煙霧,就知道敵人至少也需要半個小時的時間才能過來,而等他們發起攻擊,抵達灘頭陣地的時候,最快也要一個小時的時間,所以說,時間很充分,根本就不用著急。
吃好喝好的日軍,開始整理個人裝備,子彈被推入槍膛,不過卻并沒有上膛,這個時候還是有些太早了。
與此同時,日軍只遺留了幾個士兵待在前面觀察著情況,其余的日軍全部通過構建主體的時候預留的通道跑到了工事的后方,那里是一個反斜角,除非是中國人的炮火能夠徹底的摧毀這座陣地,否則的話,那些日軍根本不會受到任何的傷害。
海面上,一支七百余艘大小船只組成的龐大編隊正在緩慢的行駛著,這支艦隊搭載著從臺灣過來的第一批軍隊,另一部分則是之前在山東那邊登船的部隊,其中有一個師的陸戰隊,以及那僅有的兩百余艘登陸艇,加上臺灣帶過來的一百余艘登陸艇,這支艦隊也有三百余艘登陸艇,一次性可投放九千人登陸。
恩,實際上是可以投放這么多人,但是在這種環境下,這種場地下,一次性投放九千人那就是去給敵人送人頭的。
甚至一次性投放三千人,都有點給敵人送人頭的意思,畢竟灘頭陣地只有兩公里稍微多一些的距離,一次性三千人,那不就意味著不到一米就有一個陸戰隊士兵嗎?灘頭光禿禿的,這種密集程度,敵人一挺機槍掃過來就能干倒一大片。
此次登陸作戰中華帝國更是聚集了全國上下所有能夠出海遠洋的船只,無論是貨船還是漁船,所以,對于中華帝國來說,此戰絕對不容有失。
事實上,在簽署登陸計劃的時候,王思銳的雙手都是顫抖的。
因為他知道,日本人絕對不會坐以待斃,事實上中國已經失去了最佳的登陸時間,雖然之后北海道那邊的計劃成功的吸引走了一些日軍兵力,但是留守在九州的兵力依舊很多,加上這里的工事也在這一個月內被逐漸的完善,所以兵力雖然少了,但是對于進攻來說,難度卻并沒有下降多少。
這次的登陸作戰,在王思銳看來,并不比二戰時期盟軍的諾曼底登陸好多少,情況甚至比那里更糟糕,因為他們的空軍數量實在是太少了,軍艦的數量也太少了,雖然日軍的火力也相對應的更弱一些。
但是王思銳的心中卻依舊不能冷靜下來,而在簽署了作戰命令之后,王思銳又轉而下令尚未完全完工的航母也投入到戰斗中去,航母只剩下了最后的一些建設工作,甲板什么的早就已經鋪設好了,航空兵也在航母上試著起降了幾次,除了發生了一次墜毀事故以外,其余的訓練全部成功。
而飛機的航程,是王思銳最郁悶的,所以,這個時候他不得不提前將航母投入到戰場上,如果沒有飛機的支援,他甚至可以想象的到,登陸的士兵一定會死的更多。
諾曼底登陸到底有多少人陣亡?英國人的記載是兩千多人,美國人的記載是六千多美軍,華盛頓遺產基金會記載的是四千九百多人。
但是這個數字卻不是準確的,因為實際上也沒有人知道到底死了多少人,在后來多少年之后,在那片區域還不斷的有遺骨被挖掘出來。
但是外界普遍的認為是兩千至五千人,一場登陸就要死這么多人,聯軍登陸之后好歹還有平民在幫助他們,可中國在登陸日本之后,所面臨的可全部都是軍隊,敵人。壓力之大,遠超歷史中的聯軍。
所以,王思銳壓根不敢有絲毫的大意,并且再三叮囑負責整場登陸指揮的蔣百里,蔣百里因為有登陸作戰指揮的經驗,所以這次被直接任命為登陸總指揮,負責四個師的陸戰隊登陸安排,以及計劃的制定。
一次性投放多少部隊,這成為了困擾蔣百里的最大問題,上去少了不頂用,上去多了那就是給敵人送人頭的。
以前是受制于登陸艇不足,想派多一些也不行,現在是登陸艇太多,場地根本就容不下。
在糾結了大半路之后,蔣百里終于是確定了初步的登陸方案,一次性只投放兩千人,即六十五艘登陸艇,三百余艘登陸艇共分為四波,第一波和第二波之間間隔十分鐘的時間,第二波和第三波間隔五分鐘,第四波之后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
雖然蔣百里也很希望這一次的登陸作戰能夠像登陸臺灣那樣順利,但事實被證明,這絕不可能。
日本人封鎖了阿久根附近的區域,嚴禁任何人出入,所有的平民,除了壯年以外,其余的全部被遷往其他的地方,這也導致情報人員無法及時有效的將情報傳遞出來。
而目前僅有的情報顯示,日本人在這里構建了完備的防御工事,火力之強,是所有日軍當中從未出現過的。
僅僅只是這些情報,蔣百里就知道,這次的登陸作戰可能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簡單,雖然他們浩浩蕩蕩的來了一大群,可是登陸場卻太小,根本使不上力氣。
這是蔣百里第一次知道空軍這個兵種,在他們的身后大約三十海里左右的位置,有一支航母戰斗群正在不慌不急的尾隨著,航母戰斗群將會為登陸部隊提供必要的火力支援。
本書來自/book/html/37/37074/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