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個微信去地府第七百二十七章 隱蔽財富大轉移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都市>> 發個微信去地府 >>發個微信去地府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百二十七章 隱蔽財富大轉移

第七百二十七章 隱蔽財富大轉移


更新時間:2016年12月06日  作者:逗逗是豆豆  分類: 都市 | 異術超能 | 逗逗是豆豆 | 發個微信去地府 


要理解這場財富大轉移,先需明白兩個互為反義的詞:“通貨緊縮”與“通貨膨脹”。“通貨緊縮”的原意是貨幣供給量的減少,但如今,通縮普遍被等同為商品價格的下跌;同理,“通貨膨脹”原指貨幣供給量的增加,但現幾乎已成物價上漲的代名詞,而實際上,商品價格的下降或上漲只是減少或增加貨幣供給量所可能產生的現象而已。不過,由于通縮、通脹與價格掛鉤的常用釋義已然泛濫,所以下文便不糾結于它們的原始定義了。

先做一個簡單的思想實驗:假設貨幣的總量不變,當生產總值提高、財富被源源不斷地創造出來,此時,價格水平會生什么變化?——商品價格顯然是會下降的;換句話說,俗稱的“通貨緊縮”會自然地生。不過,如今人們的“常識”與此樸素的邏輯恰恰相反,似乎隨著經濟的展,物價逐步上升才是理所應當的,通貨膨脹好像已經和日常生活融為一體了——這種有違自然的“常識”與貨幣供給量的持續增加息息相關,而這一人們所習以為常的通貨膨脹正是這場鮮為人知的財富大轉移的動機。

在解釋增貨幣為何只是一場財富轉移之前,先簡要厘清一下宣揚這種擴張性貨幣政策的聲音成為主流的淵源。

早在古希臘時期,關于貨幣供給量與財富創造之間的關系,亞里士多德便認為是沒有影響的;在那之后約兩千年,古典經濟學家也持相似的觀點——據后來的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所說,該觀念一直延續到19世紀末以后。

不幸的是,始于2o世紀初,社會主義、干預主義的思潮風起云涌,在此時代背景下的經濟學代表人物之一,凱恩斯男爵,他則認為增加貨幣供給量,制造通貨膨脹,在短期內能提高生產、刺激經濟增長、降低失業率——這一“良方妙計”看似能讓經濟走出低迷與蕭條,隨即占據了主流;與此同時,與通脹相對應的通貨緊縮“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眾矢之的,通縮在主流眼中被視為必須受到禁錮的惡魔。

當下,代表了主流的經濟學界與金融財經圈的新凱恩斯學派和新古典學派皆對“通貨緊縮”望而生畏。主流人士認為:通縮時的物價下跌,不僅讓商家的邊際利潤受到壓縮從而難以生存,更關鍵的是,人們變得更不愿意消費與貸款,因為價格越來越低、手中的錢越來越貴,人們會囤積貨幣,期待價格進一步下跌,結果,總需求枯竭,生產陷于停滯、經濟墮入深淵、失業率暴漲,因此,通縮是導致衰退與蕭條的惡魔,而適當的通脹則能避免這一切,并讓經濟展順風順水。

主流的這套邏輯是荒誕不經的。先,在通縮的大環境下,物價普跌,這意味著商品價格跌的同時,成本價格也跟著跌,商家廠商并不會無利可圖。更重要的是,當價格下跌,每個人應有的需求并不會終止,沒有人會永遠等待、永遠推遲消費,這在諸如手機、電腦等迭代度飛快的產品中尤為明顯;我們都知道同樣配置的一款手機布半年后往往就會降價,一年后甚至能打個8折,兩年后可能相當于打個6折,或者換個角度,同樣數額的錢在半年后能買到配置比今天更好的電腦,一年后能買到配置更高更出色的機子——既然大家都有這些預期,那為何人們未曾停止購買手機、電腦等產品呢?這些產品高度“通縮”,可能年“通脹率”2o或更低,但這些行業沒有銷聲匿跡,人們的消費熱情仍舊高漲;然而,主流經濟學界面對o.5的通脹率都嫌低得喪了膽,通脹率低于2就會令他們焦躁不安,甚至明了低通脹(1of1ation)這種警惕通縮風險的詞匯,滑天下之大稽。

就業是主流人士抵制通縮的另一重要說辭:在通縮下,由于價格下跌,名義工資也會下降,此時,盡管單位貨幣的購買力在提升,但名義上的收入縮水會產生所謂的粘性工資效應(stickyageeffect),給人們的心理造成負面陰影,打擊就業率;相反,在溫和的通脹下,這種負面的心理影響不存在,甚至能提高就業率,因為當價格緩慢穩步地上漲,名義工資的上漲度可以更慢,乃至不動,此時,人們不會對工資牢騷,而企業有了更多的余錢可用于雇傭更多員工,失業率應聲下降——主流的這個邏輯對不對?對,對得讓人毛骨悚然,因為其降低失業率的奧妙所在,是利用工人對通脹的無知:緩慢而隱蔽的通脹讓普通人感觸不深,從而缺少相關的意識與訴求(若人們對通脹有準確的預期,則失業率不會受此影響;若人們對通脹有過高的預期,則依舊會出現負面的就業影響。當然,主流假設的正是人們無知,就是悄悄宰你沒商量)——讀到這里,聰明的你也許已嗅到一絲通貨膨脹是如何轉移財富的味道了。

主流所主張的通貨膨脹肯定不是在每個人的賬戶、現金后面加倆o;你的1o元變1ooo,我有1塊變1oo,這種通脹將是中性的,毫無意義。因此,必然要讓一些人先拿到新鮮印刷的貨幣(現不印刷也行,直接在央行電腦上憑空敲個數),這才會對經濟結構產生作用。假設,a、B、c、d四人組成的社會一共有1oo元錢,且這是全部的財富,其中,a占4o元,B占3o元,c占2o元,d占1o元;掌管著這個社會的貨幣行者現新印制了2o元鈔票,a得到了2o元中的14元,B得到了余下的6元,c和d沒有拿到錢,此刻,財富總量未變,變的只是貨幣的數量,通貨膨脹了,另外變化的是四人財富的所占比例:a從原來的4o升至45(54/12o),B保持3o不變(36/12o),c從原先的2o降至16.7(2o/12o),d從1o降為8.3(1o/12o)——財富轉移就此完成,a是最大的獲利者,B僅僅持平,c和d相當于被盜了。

如今,央行壟斷貨幣的行,那誰是近水樓臺先得月的人呢?大致上,新出爐的貨幣的流通順序是:央行行基礎貨幣各大銀行放出信貸企業融資展等等領薪水的平頭百姓;通貨膨脹使先拿到新錢的人比鏈條末端的人更具優勢。同時,通脹稀釋了債務,使債務人的壓力減輕,因為所償還的貨幣是貶值的,而債權人相應的財富則縮水。再者,用以評估通脹的主要指標cpI并不能記錄整體的通脹情況,看似平穩的cpI讓人誤以為這是通脹的全貌,而許多資產價格的暴漲卻未被捕捉與體現。總結下來,通脹導致的這場財富大轉移的面貌是:財富從越接近底端的人流向越靠近上層離新錢越近的人,財富從越是綽有余裕的儲蓄者與借出者流向越是債臺高筑的負債者,財富從越無產的現金與存款持有者流向擁有越多資產的人。

在現實中,這一切的受益者顯然不是普通人,而是擁有更多政治關系、更富裕且更有權勢的人。譬如,2oo8年金融危機后,美聯儲幾輪信貸擴張將貨幣供給量幾乎翻了4倍,它這么做并沒有拯救經濟,它只是拯救了華爾街的權貴,維護著表面繁榮;財富從普通美國人手中被轉移至華爾街兜里,又因美元的國際地位,美元可向外國輸出通脹,剩下的道理大同小異。

在壟斷的貨幣體制下,通脹是偷竊,通縮也是另一種財富轉移,只不過方向相反——通脹是一種隱秘的掠奪,通縮則是一種隱秘的慈善:比如,一個人把自己的1億元錢一把火燒光,他減少了貨幣總量,制造了通縮,其實,他也將自己的購買力分攤給了所有人。

自由市場在提供商品與服務上是最高效、最公平的制度,貨幣概莫能外;自由銀行系統下的自由競爭將形成一套靠譜、負責、穩健的貨幣體系(未來再撰文介紹自由銀行是如何運作的)。不過,中央銀行系統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消失,所以退一步講,通貨緊縮不該被繼續妖魔化下去;通縮應成為人們的朋友,我當然不是主張任何人用燒錢的方式給他人悄悄地輸送購買力,而是說,價格的下降如同上文的思想實驗中一樣理應是經濟展的自然現象,物價的下跌是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因素之一,在經濟衰退時也是如此——收入水平下降,難道還要讓人們承受物價高企嗎?

主流人士所鼓吹的溫和通脹,實際就是鼓吹溫和地搶劫、讓人不知不覺地被搶,加劇著貧富差距;盡管貧富差距本來就會自然存在、無可厚非,但這種貨幣干預導致的不公則是不道德的,更糟的是,這種不道德引的不公常常被怪罪到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的頭上——明明是特權作惡,資本主義卻背著黑鍋,比竇娥還冤。然而,隱蔽的財富轉移只是其一,后患更大的恐怕是對投資的誤導、對經濟結構的扭曲,由此創造出虛幻的“繁榮”遲早要被市場清算,直至泡沫破裂,更苦澀的惡果才會顯現。

下次你再看到有主流學者或財經人宣揚貨幣刺激、擔憂通脹過低時,別再被他們誤導迷惑了。試想,你非常愛國,決定幫助祖國完成通脹目標,你在工作室里哼哧哼哧做了一批精致逼真的法幣鈔票,你正準備將它們投入市場刺激經濟、抬高通脹,但結果可想而知,你的這顆愛國之心會被狠狠掐滅,因為個人印鈔是造假幣的重罪,只有央行印鈔才叫刺激經濟——呵呵,這十分值得玩味吧?

外一篇一個正確的商業周期理論

商業周期是個能給人以“凌絕頂”之感覺的高大上概念,關于商業周期的解釋也是眾說紛紜,譬如:凱恩斯主義理論、貨幣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理論、真實商業周期理論、奧地利學派商業周期理論等等;當今,前兩者占據了主流學界。然而,有一種理論長期受主流排斥卻生生不息,尤其在那8o多年前“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生之后(2oo8年的“大衰退”),這一支商業周期理論引起了更多人的興趣——它就是奧地利學派商業周期理論(austrianBusinesscyc1eTheory);畢竟,早在2oo8之前就指出問題所在、預警危機的人幾乎都持有奧地利學派的洞見。

其實,古典經濟學家休謨(davidhume)與李嘉圖(davidRicardo)對商業周期已有一套相當準確的解釋:在政府的干預和袒護下,部分準備制的銀行所制造的信貸擴張及隨之而來不可避免的信貸收縮導致了繁榮與蕭條交替循環的周期——這是一個正確的商業周期理論的雛形,但這個理論還不夠豐滿完善,直到一幫奧地利人的出現。

奧地利人米塞斯(Luigvonmi色s)在維也納師從龐巴維克(eugenvonBhmBaerk),并于1912年的著作《貨幣與信貸理論》(Theoryofmoneyandcredit)中為奧地利學派商業周期理論奠定了框架。米塞斯的學生哈耶克()對奧派商業周期理論也有巨大的貢獻,并且在1974年憑此成果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遺憾的是,米塞斯在1973年去世,與諾獎殊榮擦肩而過。

要明白奧地利學派商業周期理論,先必須理解利率的作用。利率不僅僅是租用貨幣所需支付的價格,它還協調著人們的時間偏好、決定著生產結構。

當利率由市場決定時,更多的儲蓄意味著可貸資金量供給更大,因此利率(貨幣的價格)會下降;人們選擇儲蓄是因為他們期望這部分財富可用于未來的消費,而不急于享受當下的消費,與此同時,由于更多的儲蓄降低了利率,對企業來說,投資更長遠的、更宏大的、更具風險的項目變得更為合理劃算,所以,低利率拉長了生產結構——這一切都很自然,人們的時間偏好是相互匹配的:未來的消費匹配未來的生產。反之亦然。

然而,利率被壟斷的中央銀行操控著,央行對市場的干預擾亂了利率這一重要信號。央行通過變著花樣憑空印鈔票的方式促信貸擴張、通貨膨脹,人為壓低了實際利率,在儲蓄不高、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制造了儲蓄充沛、資源富余的假象,此時利率便喪失了協調經濟的作用:見到低利率,企業大舉開新項目,更多地投入到長期的、不確定性更大的、原本利率較高時不賺錢的、需耗費更多資本的項目中,而民眾消費的時間偏好并未變長遠,甚至會因利率降低變得更偏好于當下的消費,因此造成當下的消費與未來的生產之間不能匹配,消費者和生產者此時均在爭奪眼前有限的資源——這一切從短期來看是“欣欣向榮”的,經濟是一片火熱與繁榮的景象。但最終,由于時間偏好沒有匹配,當長期投資的項目變得無法完成或無利可圖時,虧損、倒閉、破產、失業潮隨之而來,這個基于錯誤投資(ma1investment)與過度消費(ove)的非理性繁榮隨即崩潰——泡沫破裂了。

上述就是奧地利學派商業周期理論的基本模樣。對奧派商業周期理論的批判有很多,最常見的聲音是:“企業家不會那么傻,總被央行的利率誤導,他們不會每次都上鉤參與其中,所以奧派理論不成立。”——這個質疑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在市場競爭之中,面對信貸擴張而無動于衷的企業恐怕會早早地讓擴大規模的同行們先把自己淘汰出局了;即便明知是一個注定要破滅的泡沫,一個正常的企業也會爭取在市場中占有資源、占據優勢,以便待泡沫破裂時,倒下去的不是自己而是對手。

還有許多主流學者批評奧派商業周期理論無法解釋諸如193o年代的“大蕭條”。但事實上,米塞斯早在192o年代的“繁榮”時期就指出以美聯儲為代表的央行大肆擴張信貸必會演變成一場嚴重的衰退,果不其然,1929年災難降臨。盡管被米塞斯言中,但人們絲毫不歡迎米塞斯開出的“無為而治”的奧地利學派藥方。

在奧地利學派的視角中,政府給貨幣注水、干預利率產生的“繁榮”是不可持續的,虛假的繁榮恰恰是資源錯配、對經濟造成傷害的時候,而這些泡沫破裂后接踵而至的衰退才是市場進行自我糾正與修復的健康過程——奧地利學派的這種觀點顯然難以成為主流,因為執政者不愿看到自己的任期內生讓人痛苦的矯正,也正因如此,有些理論能成為主流,恰恰因其符合政客更在意短期效果的胃口,世界各地皆是如此。比如,凱恩斯主義給衰退開出的藥方是讓政府加大開支以彌補總需求的不足(此乃破窗謬論,是錯的,見我第5篇文章)——鼓吹政府花錢,政客當然樂意了。況且,短期“奏效”就成,至于長期嘛,引用凱恩斯的原話:“從長期看,我們都死了。”換句話說就是:長期關我屁事。

如今是互聯網的信息時代,知識的擴散不再受限于課堂、教科書等易受主流掌握的渠道,那些由于不受待見而被束之高閣的觀點現能更便捷地被人們瀏覽,只要是真知灼見,終會光。近年的金融危機與各大央行的瘋狂行動讓奧地利學派商業周期理論得到更多人的認可,也讓奧地利學派經濟學重回很多人的視野。能在這個時代看到奧地利學派的復興,著實令人感到欣慰。(未完待續。)8

,歡迎訪問


上一章  |  發個微信去地府目錄  |  下一章